[爆卦]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盧斯達,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盧斯達:港政治犯影響德國政界 將施壓習近平】 過去 10 年,香港人的習得無力感很大。有兩個指標,現在回想都是令人不寒而慄。第一:香港人認為世界已經不再注視自己,這個想法在上一個十年大行其道。「民主人士」流行的「不要激嬲共產黨」之說,也許是出於形勢研判:當時中美關係良好,歐美在東亞幾乎不干預...

  • 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26 17:50:26
    有 87 人按讚


    【盧斯達:港政治犯影響德國政界 將施壓習近平】

    過去 10 年,香港人的習得無力感很大。有兩個指標,現在回想都是令人不寒而慄。第一:香港人認為世界已經不再注視自己,這個想法在上一個十年大行其道。「民主人士」流行的「不要激嬲共產黨」之說,也許是出於形勢研判:當時中美關係良好,歐美在東亞幾乎不干預中國的霸權,加上中國是香港的宗主國,所以在香港的任何政治活動,仍得以卸除中國對香港的戒心為軸心。

    國際對港認識轉變

    之前的 10 年,港中矛盾開始從法律、觀念等抽象層面,下降到民間、族群矛盾和爭奪現實資源。記憶中,早年的歐美傳媒對香港人的抗爭,特別是本土主義的行動,都不太友好。他們會用香港人有「優越感」、「歧視」中國人等等的視角,去理解香港抵抗中國殖民的抗爭。當時的政治參與者感覺極其孤立,「國際」對他們來說基本上等於「口惠而實不至」,甚至是中國檯底下的同盟。

    現在回想,這可能是北京政權對港人的大格局長期心戰。國際傳媒(甚至是美國的國營傳媒)潛伏大量中國人,現在已經是公開秘密。這些輿論導向者,透過歐美傳媒的殼,在相關議題故意醜化香港人,並對香港人傳達「國際已經不在意香港」的孤立感,可能性十分大。

    據知近兩年來,美方帶頭開始清除相關人士。不知為何,國際傳媒對香港的認知,在近年也開始改進。香港人在歐美傳媒中的形象,從加害者,回復受害者的素顏。最近,香港留學生 Francis Hui 那篇《我來自香港,不是中國》,四處有傳媒報道,沒人說是排外法西斯,所謂「爭議」絕大部份都是中國留學生發出的膠音,國際形勢已是換了人間。

    德政界人士深度接觸香港政治犯

    香港很多人「疑美」,特別是親中人士,他們會說,美國要打香港牌,所以才突然注視香港,不是「真心」,不懷好意。但與美國在國際事務經常立場相左的德國,反而歷史性先肯定了黃台仰和李東昇的難民資格,也就是說德國認同有香港人在「回歸」之後被政治迫害,也對香港所謂的司法制度投了不信任一票。

    德國國會議員兼人權委員會成員帕策爾特(Martin Patzelt),最近親自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提出建議,呼籲她在 G20 峰會與習近平談及香港問題。帕策爾特對事件的聲明,他呼籲特區政府「撤回修訂逃犯條例,而非暫緩」,對香港的認識非常準確。

    德美兩國對中國的態度,經常不一樣,這可能涉及歐盟互相爭奪國際影響力的立場對沖。美國大力打擊華為的當下,德國的傳媒和政界,也屢屢傳出可以寬容的消息;德中兩國的貿易額也十分龐大,但德國對中政策似乎奉行「生意照做,人權照講」。德國切實救助香港政治犯,看來是人道價值先於政治判斷,除了說明香港政治和人權狀況極為惡劣、「一國兩制」不如中方所說的成功之外,也說明德國在西方列強之間的特殊取態。

    幾個涉及香港問題的大國,以德國的表現最令人意外。官方(不只是議員)對香港最新情況理解極深。本年3月,德國聯邦議會「人權及人道援助委員會」主席 Gyde Jensen 對旺角警民衝突判刑發表聲明,公開「譴責」中國對香港的干預,並稱讚旺角一役抗爭者「面對鎮壓的威脅時,表現了勇氣和高貴的政治承擔」。不要說是其他歐美國家,甚至是香港政治界,也沒有這樣針對旺角警民衝突、鞭韃特區並讚揚反抗者的官式聲明。

    一篇聲明看來只是鍵盤功夫,但會有代價。公開表揚北京政權的打壓對象,會得罪中國;香港的政客低調處理,不知是忌違北京,還是忌違社會上「和理非非」的選民。上面所說的帕策爾特,還是執政聯盟基民盟的成員;他在今年三月曾發起聯署,呼籲特區改革《公安條例》,聯署者有國際上 11 個國會議員。

    香港仍是世界的一部份

    美國正醞釀《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那是皮鞭,是威嚇力,是北風;德國則是做和暖的太陽,她庇護香港的政治受難者,讓香港最底層最孤立的抗爭者,知道香港不是「閉門打仔」的劏房,只要我們主動發出聲音,歷史必會記住,先行者會啟發後來者;世界上理念相應的國家,也會與香港相應。

    過去 10 年習得無力感上升到高峰的第二個指標,是我們向來否定「抗爭」。因為相信國際已經撤退,中國是唯一的談判對象,所以迷信在中國設計的遊戲之下「傾」才有出路。之後對一切抗爭行動和抗爭者的不信任、鬼論、參與佔領要簽平同意書等等,都只是這種潛意識否定的投射。

    本民前、黃台仰或梁天琦等等,曾經 (或仍然)被視為社會運動的異端;旺角一役,被政權以三十年沒有用過的政治罪控告,還要被視為為自己選舉做勢;嘗試參選,被說成居心叵測的鎅票。黃台仰李東昇流亡隱身,被批評拋下戰友;到他們在德國「重現人間」,香港個別傳媒問的還是「有沒有覺得對不起梁天琦」。

    出口轉內銷 政治犯將施壓習近平

    事實上黃台仰李東昇的流亡,有其實際作用。他們申請德國的政治庇護,德國對香港的人權政治狀況,才有關注的著力點,否則無故干預,出師無名。德國在旺角警民衝突之前,從來沒有這樣接觸香港政治事務。

    自 2018 年 6 月以來,帕策爾特三次與黃台仰李東昇會面,前者對香港的認識,應該是直接來自兩個香港政治犯。另外二人與德國國會人權委員亦有緊密聯絡,應該會成為德國了解港情的一大來源。委員會成員在近來發出的聲明,都是與兩個政治犯直接溝通之後的結果。香港政治犯流亡到德國,是香港未曾有過的事情,事前不會有人想到德國會出手幫助。二人賭上自己的前途,航向未知,打開了通向歐盟龍頭的民間外交通道。

    如果默克爾響應帕策爾特,在 G20 正面向習近平打香港牌,也可以說是兩名流亡者「成功爭取」將香港問題國際化,有可能出口轉內銷,成為習近平的外交壓力﹐將來對香港受打壓的人會更有幫助。對外,香港問題會重新國際化;對內,香港要重新聚集抗爭的有生力量 — 和理非圍觀者和 612 抗爭者互相掩護,求同存異,就跟政府竟然「暫緩」送中條例一樣令人意外。習得無力感豢養下的我們,難以想像,但是更沒有經驗的人,總有能力打出新局面。

    現在的形勢,香港人從未面對過。以前沒有中美大國爭霸、沒有反中的民氣、沒有 telegram 動員模式 … 一切都是新形勢。過去的經驗未必有用,但還是那句魯迅的老話,地上本沒有路,有人走就有可能開出道路。

  • 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 在 熊妤Hsiung Y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5-28 23:22:09
    有 75 人按讚


    守護 Defend 50F(116.5x91cm)
    用絲絲入扣的情感渴望來刻畫背景的細節襯托陶瓷般的守護主體。技巧上利用細描、遮蔽、厚染、擦拭,再把「有些愛你得花上一輩子才能理解,守護與被守護的真諦。」融入畫𥚃⋯熊妤

    抽象藝術(Abstract Art)有其歷史、文化、觀念、主義、形式、社會面以及產物。綜觀的討論抽象藝術的精神,其難度更勝具形具象了。我熱愛抽象的各種藝術構成,從脫離物象取其本質就是個迷人的觀念,偶發的、隨性的、情緒的、揚棄摹擬來陳訴自己想表達的風格。我透過宇宙自然之美的自然象創造想像,在其內在性找到單純與完妥的抽象節序,當思緒與情感交匯時,便在媒材中交出許多美好抽象的祕密來。
    類抽象的視界,我畫故我在,就這樣繪畫成為我生命的代名詞。發現類抽象的存在,具有自我性、游離性、精神性、有機的,這些都是藉有形的存在,來證明因有而無,是形也是象,再將潛意識的哲思、生活的經驗用形色表現之,這是抽象必備的能力。藝術與生活是發生關係的,也是尋找自己存在藝術中的理由,我自由想像的產物與抽象相合,自然而然真摯的情感可塑出超感覺的意志,用有形之筆繪出類抽...
    Continue Reading

  • 抽象表現主義潛意識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10-05 10:46:55
    有 27 人按讚

    [帶著媽媽去巴黎] 巴黎三大美術館:羅浮宮、奧賽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李長潔
    .
    羅浮宮博物館、奧賽美術館、龐畢度藝術中心是三個我必定推薦給每一個人的觀光景點,用觀光景點來稱呼有點沒禮貌,好像僅僅是要來「到此一遊」,失去這三個地點的分類學意義:三處收藏歐洲各段代文明的資料庫。三個博物館與美術館一定要全都拜訪,雖然說各有稍微重疊之處,但三間博物館的館藏恰好是代表十九世紀前的近代前與近代時期、十九世紀的現代時期與二十世紀的現代與後現代時期,標誌了各段代的時代精神與文明成果。逛完這三間博物館,我們就可以在非常濃縮的空間與時間條件下,快速地認識整個歐洲文明的某部分側寫。
    .
    以前大學時代讀法國語文學系,成績很差,找不到念法文的理由。很紈褲,在大三暑假去了趟巴黎,但在混吃混玩的夏天裡我去這三間博物館與美術館,花了許多時間在諸多的作品之間,突然像是被什麼力量感召,領悟了文明的價值,原來法國文學史裡教授指導的、法文讀本裡旁邊漫畫所談論的、社會學概論期中考所考的、藝術賞析課程裡打瞌睡而忽略的,全都是人類行動與語言所累績的歷史總和,其呈現為各種文本形式與內容,被深深地保留在文化的核心之中。出發去巴黎前,還花了一個小時幫我媽上了一堂西方藝術史的概論,希望她也可以體驗這種感動,雖然看起來她很不耐煩。下面就簡單分類說明一下其各自的有趣之處:
    .
    (一)羅浮宮博物館:羅浮宮坐落的地點長久以來是各代皇宮原址,每個時代或有增建,所以當建築師貝律銘在建造著名地標玻璃金字塔時還不小心挖到中古世紀的城墎,其也被保留下來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揭示人類社會文化的累績性特質。全館分成好幾個主題,像是「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兩河流域文明」、「羅馬時代」、「中古世紀文明」、「文藝復興」、「啟蒙時代」、「浪漫主義」、「路易十四皇室蒐藏」、「拿破崙王室收藏」等等,身為帝國強權的法蘭西搜刮了許多古文明的文物,顯示了國力的強大,但其優越的考古學、人類學與藝術管理的確是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更長遠的計畫。
    .
    順著館方的導覽路線可以看到館藏重點,有古希臘時代的「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可以看到西方對人體美感的追求,那些對外在、身體與平衡的崇拜,以及各種神話故事原形的呈現;有中古時期的各種宗教版畫,強調了黑暗時期社會對宗教系統的依賴;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主義畫作,像是達文西的畫作等等,一方面重現了神話故事氛圍,另一方面試圖重新建立人的內在本性;而浪漫主義則是一種對崇古的反動,在社會更複雜的18世紀,強調了生命的弔詭、人性的衝突與主體性的建立。在羅浮宮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西方文明的一個「建立人性」的過程。
    .
    (二)奧賽美術館:這個位在塞納河畔的典雅美術館,大致上是展出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藝術文化浪潮,尤其在浪漫主義之後,藝術不再只是為「神」、「皇室」(君權神授)服務,「一般人」在藝術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其代表一種大眾文化的積累。在奧賽美術館裡,最愛去看庫貝爾的《奧南的葬禮》,畫面中描繪了一般平民的一場葬禮,這是寫實主義強調自然地、客觀地做繪畫,繪畫就像是社會學的觀察,將當時的大眾社會做了紀錄。隨後,發展極致的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又被印象派顛覆,如奧賽裡塞尚、秀拉的作品等等,更重視繪畫的視覺概念,強調意識的表現,甚至到了梵谷與高更的時代,繪畫的技法與意義被全面地重新思考,表現主義的方式將四分五裂的經驗瞬間黏合在相當抽象的筆觸中,反映了社會巨變的現代性經驗。奧賽美術館標示的就是「現代性的出現」。
    .
    (三)龐畢度中心:位在相當熱鬧的區域Les Halls裡,據說附近治安不是很好,但除了人種複雜了點,其實富含活力。龐畢度中心建築本身也傳達出這種活力,它顛覆了現代的建築設計方式,將所有的管線、電梯、電線都外露包裹在建築本體之外,傳達一種後現代式的「顛倒」技術。沒錯,龐畢度中心就是以當代藝術(尤其後現代)的展出而知名。如果說奧賽美術館所反映的是現代社會的經驗,像是「客觀」、「觀察」、「理性」、「庶民」、「民主」等特徵,那龐畢度中心則是以「去中心」、「邊緣」、「感官」、「非理性」、「解構」為特徵的後現代社會來構成其展覽主題。
    .
    有許多著名的當代藝術文件都館藏於此,從馬諦斯、畢卡索的抽象主義開始,將人的意識開啟,以後達利、德波等超現實主義者企圖透過藝術結合批判理論進入到大眾文化的潛意識裡進行精神分析式的革命。後現代接承了抽象主義、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學派的啟發,對被數位化、全球化、資本主義化的當代社會進行全面的激進批判,像是杜象、波伊斯、以及更多當代的藝術家,運用各種多材質複合與技術整合,將觀念與行動帶入藝術殿堂,藝術本身不只是審美,已然進入概念辯證與思想運作的境界。不過,這個部份實在是太過於抽象、觀念,概念也通常充滿社會學理論,我媽實在吃不消,看到一串燈泡掛上牆,或是,一台鋼琴放在房間裡,這種裝置藝術若沒有更深的說明與詮釋,很難以感官上的「美」來判斷。所以看了一個小時後,我媽就說:「這樣也行,我也可以當藝術家拉!」,其實沒錯,這個反應十分「後現代」啊XDD
    .
    去龐畢度中心的那天,是在巴黎的最後一天,在這後現代氛圍中做終結,帶有點弔詭的虛假性與世紀末的華麗。媽媽作品看不下去,就轉個身望著遠方,良久,20:30的巴黎剛好夕陽西下,我從她的目光方向望去,那景象也讓我發獃了。夕陽正在巴黎鐵塔旁落下,城市的陰影慢慢地加深,我們的巴黎正在無聲地終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