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抽象派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抽象派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抽象派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抽象派定義產品中有8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91 敏捷開發之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三個最新蕭析,是講回政改那件事。葉國謙上了NOW節目,話為這件事負上責任。有些人還是喜歡用陰謀論,但聽陰謀論,不是因為陰謀論是否合理,而是他們天性喜歡陰謀論。所以甚麼事也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 我認識一個人,是甚麼都說有陰謀。這些人是不可救藥。 第一,有些人話想挖多2票,如果是因為想挖多2票而推遲...

抽象派定義 在 Yen Fu郭彥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02:14:16

未知傑作 ▎ The unknown masterpiece ▎ 郭彥甫 Kuo Yen Fu ▎ 立即預約參觀👉:https://www.accupass.com/go/fomo_Kuoyenfu 展覽日期 ▎2021.08.27 (預展) –2021.09.13 開幕日期 ▎2021.08.2...

抽象派定義 在 Nina歐膩✖️M-Palace妳的專屬髮型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17 11:54:56

- 妮娜歐膩| @ninaonni.mpalace 期待已久的美感課 抽象\具象 你是屬於哪一派? 每個人對於色彩的定義都不一樣 沒有對錯、沒有一定、沒有設限  老師說從畫畫過程可以觀察出一個人的個性  我給自己的畫一個名稱 『騎士精神』 來自於蔡依林演唱會的靈感  騎士...

抽象派定義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9-07 20:13:58

《#TENET天能》面對命中注定考驗的態度 (8.4/10) ⠀ (Part1) 全文太長分兩篇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你最好的選擇 ———————以下可能有雷—————— ⠀⠀ 《#天能》是一部的美國科幻動作電影,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派汀森、伊莉莎白...

  • 抽象派定義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14:17:31
    有 57 人按讚

    【從學員練習影片觀察到一個關於 TDD 的有趣現象】

    極速開發的課後練習作業,雖說重點是放在極速開發要學習的技巧與刻意練習的模型,但開發的方式、順序也是刻意安排成類似 TDD 的進行方式,來讓生產力最大化(TDD 本來就是幫助開發的,不是幫助測試的)

    我從2位第一次上我課的學員(當然就是 #極速開發,代表他們沒上過#單元測試 跟 #TDD與持續重構),雖然他們是照著示範影片、上課教學用 TDD 在寫整個 tennis 的過程,但從他們執行測試的時間點就可以發現:

    「他是用測試來驗證 production code 的正確性」,即使他先寫了測試,也不先執行,沒有看到紅燈,每次都等到 production code 寫完了,應該要綠燈時,才執行測試。

    而其他上過 TDD 課的同學 ,或是上過單元測試的同學,知道測試是用來描述情境,如果現在「加入的這個情境是新的需求或需求異動,代表目前 production code 還不支援這個情境,執行測試跑出的紅燈,就是等等 production code 要完成的 #目標」

    test-frist 從來都只是 TDD 其中一個小小的衍生產物,而不是全貌。TDD, 測試驅動開發 從來都是一種開發方法,而不是測試方法。

    總有些人老愛把 TDD 拿來跟測試相提並論,就總是喜歡把 test-first 當作靶子打,覺得違反人性跟直覺,覺得先寫測試在很多情況下是浪費時間或是不 work,可能拿來跟一堆測試的方法論相提並論,或總是只拿回歸測試的效益來當作 TDD 的整體。抑或是陷入 isolation unit test 與 integration test (其實就是非 isolation 等級、有實際依賴的自動測試)之爭。

    ```
    註:TDD 事實上是可以不是單元測試等級的。
    ```

    要比較正確看待 TDD 的角度,首先要知道它是幫助開發的、它是一種開發方式(當然不是唯一一種,甚至也不會是最好的一種,因為根本沒有最好,只有剛好)

    接著要了解 TDD 可能用 IPO 模型還比較貼切,input-process-output,在你開發任何功能之前,你總要先想過這件事。而先想這件事,才是 TDD 的最基本精神。

    接著是怎麼把你想好的東西,變成可執行的 spec,我們只是用測試程式來「描述」你腦袋中的「IPO模型」,把 process 的過程當作一個黑箱子。

    而這個 IPO 模型在結合成「使用情境」,就會帶來「高易用性 API 的好處」,只有在一開始就先想好怎麼給別人用,最後才會好用。所謂的一開始想好,指的不是預先設計一堆 class,而是 input/output 想清楚期待(一般會結合實例化需求,搭配 Given/When/Then 的 gherkin style 來把前置條件、資料、前提想好,當發生什麼事,應該是怎樣的結果),然後描述它。在紅燈定義清楚目標,綠燈完成 input/output 關係且沒弄壞前面的所有情境後,來針對 process 進行重構(事實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更多是用 refactor 來 #完成 process。

    ```
    註:所謂的 output 不一定只有回傳值,包含外部依賴狀態、資料的改變,甚至顆粒度小一點,針對物件導向設計的話,物件內部狀態的改變也算,只是物件內部狀態改變,驗證點要嘛是拿得到內部狀態,要嘛就是要驗證物件哪個行為會因這個內部狀態而有所不同。
    ```

    ## 戰 TDD 之前該先做好的功課
    要戰 TDD,是不是至少要把 Kent Beck 的 TDD by Example 看完?

    要戰 TDD,請不要拿它跟測試方法論來比,那只是一下就被人看破手腳。因為它是個開發方法論。

    要戰 TDD,請不要把它的好處只限縮在跟回歸測試、自動測試的比較,因為那只是它的衍生好處,當你試過在白海報紙上 TDD 就懂,TDD 是在釐清你的思緒的同時,又可以以終為始,確保你在 production code 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了滿足某個期待的情境。

    要戰 TDD,請不要去把 單元測試、整合測試捲進來,那是測試的顆粒度,那是測試的分類,TDD 從來都不是只能限於單元測試。

    要戰 TDD,請不要在那邊戰他是 bottom-up ,是直接從程式/class 的角度出發,事實上 TDD 既不是 bottom-up, 也不是 top-down, (書裡面就有講這件事咩),實務上的 TDD 結合倫敦派(GOOS)跟芝加哥派(Classic TDD),會更像 Outside-In 的進行方式,先定義好驗收情境,接著從最外部(也就是使用者看得到的部份)一路把依賴往另一邊的系統邊界推,直到推到系統以外的依賴資源(persistence 或 external API/service)

    ```
    註: ATDD by Example 中 ATDD by Example, Kent Beck 寫的序最後的一段話。

    Kent Beck:
    「就像我曾說過的,TDD的一個缺點是,它可能會退化為一種用來滿足開發人員需求的編程技能。某些開發人員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待TDD,輕易在他們測試的不同抽象級別間跳躍。然而在ATDD中不存在歧義,這是一種加強與非編程人員溝通的技術。我們之間良好的協作關係,以及作為這種關係基礎的溝通,能夠使軟件開發更有效率。採用ATDD是向著溝通更清晰這個目標邁進的重要一步,而此書是一本全面又平易近人的入門讀物。」
    ```

    要戰 TDD,請不要只關注在 test-frist,因為他只是用 test 來幫助你 think-first,不要邊寫邊想。然後不要過份依賴或相信你腦袋的能力,把你想好的東西具體化出來,最好可以被直接執行,最好除了你以外每個人執行出來的結果都會一樣(不管是對的,還是錯的)

    要戰 TDD, 請不要把論點放在見樹不見林,如果你有看 TDD by Example 的 Part 1, Part 2 那兩個加起來共 24 個章節,就知道一開始就得把當下想到的全貌紀錄在一個「紙本」的 backlog (所謂的紙本,只是要講這並不依賴於任何工具)

    而這個需求輪廓的全貌,會隨著你逐漸完成一部分一部分的情境,設計逐漸浮現後,而隨時跟著增減調整。

    但不代表 TDD 就是先想到一個測試案例,就直接先幹下去了,那根本是亂搞。

    以上這些,都還不是在列 TDD 的好處,而是針對那些從來沒搞懂 TDD 但又愛戰 TDD 的人一點提醒,你戰的很可能是「你誤解的 TDD」。

    TDD 還有許多實務上的用途,列上我在譯者序中的一小段:

    >> 測試驅動開發(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一種以測試為開發輔助、以測試來描述需求情境、以測試來當作目標、以測試來表達期望、以測試來驗證疑問、以測試來實驗學習、以測試來溝通協作、以測試來協助設計高易用性 API 的「開發方法」。

    譯者序有開放給大家看,請見:https://tdd.best/book/tdd-by-example/

    拜託,要戰之前去看一下祖師爺 Kent Beck 對 TDD 的原始見解: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9864345618?list_name=srh

    如果你想正確的使用 TDD 來幫助你在實務上產生許多的價值,帶來許多的好處,尤其是需求釐清、持續重構、小步快跑的部份,最好理解的培訓課就在這:https://tdd.best/courses/classic-tdd-by-example-video-training/

    最後我想講一段話:
    TDD 從來都不該被導入到團隊中,但它是一種很好的自我鍛鍊與學習的方式,也是一種能用很低的成本來帶來很多好處的開發方法(見下方註腳),然而它也不是適用所有的情況,但它可以讓『完美』變成一個動詞,而非不變的形容詞。

    ```
    註:
    Kent Beck 在 DHH 靠腰:《TDD is Dead》 之後寫的一篇反串文:《RIP TDD》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63422864115918/

    我幾年前的簡易翻譯,通常也是 TDD 可以幫助你解決的問題,如下:

    - Over-engineering (過度設計)
    - API feedback (改善API的設計與可用性)
    - Logic errors (想的跟寫的不一樣,寫的跟需求不一樣)
    - Documentation (寫跟維護文件是痛苦的)
    - Feeling overwhelmed (找不到切入點)
    - Separate interface from implementation thinking (抽象設計)
    - Agreement (確保已修正問題的證據)
    - Anxiety (改東壞西的擔心受怕)

    ```

    很久沒對 TDD 發表這種長篇大論了,因為不理解、不想理解、不同角度理解的人居多,能真的到各自的塔上用不同角度來看原義,以及實務上用它來幫助解決的問題有哪些的人,真的太少。

    大部分人只想針對這個詞彙來攻訐以博得流量跟吸引目光,而不是想著「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什麼」

    問題跟需求是中性的,解決問題跟滿足需求的手段與方式有千萬種,不會只有一種,也不會有所謂的對錯,多點角度去了解不同的方法、方式,然後融會貫通,發揮綜效,在實務上用最少的成本與風險來產生最大的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目標。

    導入敏捷不該是目標,導入 TDD 也不該是目標,目標永遠都是在實務上產生價值、解決問題、滿足需求。

  • 抽象派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6 13:00:37
    有 1,395 人按讚

    《推薦閲讀:美國撕裂了自己,因為它搞不清自己可以實現什麼目標?》
    文/季辛吉(原文刊載於Economist 經濟學人雜誌)

    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帶給我們的近憂,只是如何解救滯留阿富汗的數萬美國人、盟國人和阿富汗人:如何營救他們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的影響。

    美國應反思自己的決策過程:美國的盟友和相關人員,在過去20年間,在阿富汗戰爭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而美國卻未發出足夠的警告,也未與他們進行充分協商,已於前年起擅自做出全部撤軍的決定。

    美國更應思考,為什麼阿富汗問題會被以一種非此即彼的零和策略呈現給公眾,使大眾以為美國只能在完全控制阿富汗和全面撤軍之間,做出選擇。

    從深陷越南戰爭到開打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美國介入他國的根本問題,困擾了數代美國人。美國必須首先將戰略目標和政治目標結合起來,然後再派出軍人冒險血戰,賭上國家的信譽並將其他國家牽拉入戰爭中。

    在戰略上,美國要搞清楚戰爭的形勢;在政治上,美國要明確的制定目標,以便在相關國家內部和國際上維持戰爭成果。

    在開打阿富汗、尤其伊拉克戰爭過程中,美國撕裂了自己。

    因為美國搞不清為何而戰,以及可以實現什麼目標?美國人也無法在美國政策過程中,將這些目標結合起來。

    當一個軍事目標過於絕對且難以實現時,政治目標便會變成過於抽象且難以捉摸。

    這樣的戰爭註定失敗。

    在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戰爭中,美國領袖們無法將這些目標結合在一起,這一直困擾著美國,並導致美國深陷國內紛爭的泥沼中,自己無法團結一致。

    基地組織從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出發向美國發動襲擊:於是作為報復回應,美國在獲得廣泛民意支持的情況下進軍了阿富汗。

    最初進行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當塔利班崩潰之後,我們除了斬首追捕賓拉登外,已經失去了戰略重點。

    塔利班基本上靠巴基斯坦的庇護才苟活下來,後來在巴基斯坦個別部門的協助下,十年後,他們又重返阿富汗展開了游擊戰。

    於是我們告訴自己,甚至深信只有將阿富汗變成一個擁有民主體制和憲政政府的現代國家,才能最終避免阿富汗重新變成恐怖主義的溫床。

    這樣「宏偉的計劃」,不可能成功!

    2010年,在一篇評論阿富汗增兵的文章中,我便警告不要貿然延長這場戰爭:否則即使是那些不贊成塔利班聖戰的阿富汗人,也會站到我們的對立面。

    因為阿富汗從來就不是一個追求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國家建立在共同體的宗教意識和中央集權的基礎上。

    貧窮的阿富汗,恰恰缺少現代化國家所需要的元素。要在阿富汗建立一個政令通行全國的現代民主國家,這意味著要制定一張時長多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表;建立現代民主國家的努力與該國的地理環境和民族宗教本質信仰,完全背道而馳。

    正是因為阿富汗倔強、閉塞和缺乏中央權威,才使其成為恐怖組織首選的基地。

    一個獨特的阿富汗實體早在18世紀就已形成,但組成這個實體的各個民族卻一直強烈反對中央集權。

    阿富汗的政治統合,尤其是軍事統合,一直是沿著種族和部族的脈絡發展,它基本上處於一種封建結構中,發生主導作用的權力代理人就是部落武裝的領導人。

    這些軍閥通常在開戰時,才會結成廣泛的聯盟,這主要發生在外部勢力試圖破壞阿富汗時。例如1839年英軍入侵阿富汗,和1979年蘇聯武裝佔領阿富汗。

    正是各個部族從鬆散改變為聯合,才導致英國人於1842年倉皇撤離喀布爾,最後只有一名歐洲人逃脫了被殺或被俘的命運。

    接下來便是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大規模撤退。

    現在所謂阿富汗人民不願意為自己而戰的說法;並沒有歷史依據。當為自己的部族和部落為自治而戰時,他們都是英勇無畏的戰士。

    隨著時間的推移,阿富汗戰爭呈現出以往美國開戰漫無盡頭的特徵,美國國內對戰爭的支持也逐漸減弱。

    摧毀塔利班基地的目標基本早已經實現,但重建這個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卻佔用了太多太大量的軍事力量。塔利班可以被遏制,但不能被消滅。而從外部引入陌生的政府形式,則削弱了美國的政治承諾,並加劇了業已普遍存在的腐敗現象。

    因此,美國國內原有的爭論模式又在阿富汗問題上重現了。

    在這場辯論中,平亂一方被定義為進步派,而政治解決派則被視為災難製造者。在兩黨交替執政期間,這兩派人總都想搞垮對方。例如,美國政府在2009年決定增兵阿富汗的同時,也宣佈將在18個月後開始撤軍。

    被忽視的是一個本可想得到的、兩全其美的替代方案。戰爭的目標可縮小為遏制而非摧毀塔利班。而政治-外交途徑則可能探索了阿富汗現實的一個特殊層面:該國的鄰國,即使在相互敵對時和偶爾與我為敵時,也會感受到阿富汗恐怖主義的可能威脅。

    這有沒有可能會促使我們聯合展開反恐行動?

    印度、中國、俄羅斯和巴基斯坦常常存在利益分歧。但展開創造性的外交活動,有可能提煉出戰勝阿富汗恐怖主義的一致的外交聯合措施。

    英國就曾採用這一戰略。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在沒有永久基地的情況下,與臨時的本地支持者一道,保護其經過中東到達印度的陸上通道。

    但這一替代方案從未被仔細研究過。

    川普和拜登總統在競選總統時反對這場戰爭,在就任後與塔利班展開了和平談判,而正是這個塔利班,是我們在20年前曾發誓要鏟除它,並勸誘盟友出手相助。

    如今,拜登政府的無條件撤軍,使這齣戲達到了失敗的高潮。

    大談形勢發展並不能抹除政府撤軍決定的粗疏和突兀。

    由於美國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歷史價值,美國無可避免地要在國際秩序中扮演關鍵角色。美國無法通過撤退來逃避這一個命運。

    能夠自主研發且掌握更多先進技術的國家,將是一項全球性挑戰。要想抵制恐怖主義,我們必須把國際戰略利益和國際合作相互結合,我們可以通過展開相應的外交努力,來創建合適的國際框架。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近些時候,沒有任何重大戰略舉措可以抵消這一次自作自受的失敗,比如在其他地區作出新的鄭重承諾。

    美國的魯莽會加重盟國的失望情緒,鼓勵對手,並使觀察家們迷惑不解。

    拜登政府才剛剛執政,它還有機會制定和維持一項符合國內和國際需要的全面戰略。

    民主就是在各界衝突意見中發展而來的,透過和解,民主可以實現偉大的成就。

  • 抽象派定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5 13:04:05
    有 447 人按讚

    陈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 并序》
    ——導言: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先生以自沉昆明湖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好友陳寅恪寫下《王觀堂先生挽詞並序》,稱得上韻體文字的大著述,寫法很像王國維《頤和園詞》。《挽詞》長一百一十二句,可謂觀堂(王國維)其人學問與政治命運的哀歌。其主旨在於書寫王國維的學問歷程與高才隆遇,多述掌故,既深惋王國維之死,也藉此自抒懷抱,以清詞麗句編織結構而成絕唱。
    此詩陳氏應初撰於1927年王國維自沉後兩三月間,後復撰一序及一挽聯,暢發其旨。挽詞、序言與輓挽聯乃是一個整體。陳氏曾將此詩奉贈羅振玉等師友指教,也下發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研讀,並通過《國學月刊》《學衡》等雜誌發表。
    當代著名學者劉夢溪先生在《王國維、陳寅恪與吳宓》一文中認為,陳所撰《挽詞》的長序,闡述了作者的文化觀點及王之死因,不僅對王之選擇赴死給以文化意義上的正解,同時也是解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社會變遷謎團的一把鑰匙。「中國文化」這個概念,實際上是晚清和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反省其檢討傳統的用語,對中國文化本身而言,是「他」者的概括。所以上一個百年,這個概念雖被過旋轉不停地給以討論和解說,而終無結果。以至於晚年的錢鍾書先生,與來訪的學人開玩笑,說誰再是講東西方文化,我「槍斃」他(說的時候他拿起一支筆)。
    陳《輓詞》序的過人之處,是指出以綱紀之說為表徵的中國主流文化的意義,具有「抽象理想的之通性」,也就是柏拉圖的所謂理念。實際生活中是否能夠完全做到是另一回事,但它是傳統士子倫理上的人生規範。晚清以降的劇烈變動,既是社會結構的變遷,又是文化思想的變遷。簡而言之,傳統文化的核心從此崩塌了。因此為傳統文化所化之人的失落與痛苦,可想而知。王國維就是這樣的人。但失落與痛苦可以有不同的走向。由痛苦而新生,為更多的知識人士所選擇。既是未趨步新潮,也不必即死。但陳寅恪先生認為,像王國維是以文化託命之人,「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因此,王國維之死,不是殉清,而是殉為其所化的那種文化、那種文化理想、那種文化精神。
    「吾儕所學關天意」,王國維先生曾說:「國家與學術為存亡,天而未厭中國也,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於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九十年後再讀斯文,我輩學人,當知王國維先生之死對於文化中國的深刻影響,陳寅恪先生和血痛書的所切所籲。——2017/06/03 來源:鳳凰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Ej5G54.html)
    王觀堂先生挽詞序
    ——陳寅恪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爲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爲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爲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爲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爲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爲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以表現者,實爲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亦得因以保存。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衍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世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藉之以爲寄命之地也。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爲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之及云。

    漢家之厄今十世,不見中興傷老至。
    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
    曾賦連昌舊苑時,興亡哀感動人思。
    豈知長慶才人語,竟作靈均息壤詞。
    依稀廿載憶光宣,猶是開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娛旦暮,京華冠蓋萃英賢。
    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
    總持學部攬名流,樸學高文一例收。
    圖籍藝風充館長,名詞瘉埜領編修。
    校讎鞮譯憑誰助,海寧大隱潛郎署。
    入洛才華正妙年,渡江流輩推清譽。
    閉門人海恣冥搜,董白關王供討求。
    剖別派流失品藻,宋元戲曲有陽秋。
    沈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懼。
    君憲徒聞俟九年,廟謨已是爭孤註。
    羽書一夕警江城,倉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盜,遽驚烽燧照神京。
    養兵成賊嗟翻覆,孝定臨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亂領臣,遂傾寡婦孤兒族。
    大都城闕滿悲笳,詞客哀時未返家。
    自分琴書終寂寞,豈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漣,波濤重泛海東船。
    生逢堯舜成何世,去作夷齊各自天。
    江東博古矜先覺,避地相從勤講學。
    島國風光換歲時,鄉關愁思增綿邈。
    大雲書庫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釋殷書開盛業,鉤探商史發幽光。
    當世通人數舊遊,外窮瀛渤內神州。
    伯沙博士同揚搉,海日尚書互倡酬。
    東國儒英誰地主,藤田狩野內藤虎。
    豈便遼東老幼安,還如舜水依江戶。
    高名終得徹宸聰,徵奉南齋禮數崇。
    屢檢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瑤宮。
    文學承恩值近樞,鄉賢敬業事同符。
    君期雲漢中興主,臣本煙波一釣徒。
    是歲中元周甲子,神皋喪亂終無已。
    堯城雖局小朝廷,漢室猶存舊文軌。
    忽聞擐甲請房陵,奔問皇輿泣未能。
    優待珠槃原有誓,宿陳芻狗遽無憑。
    神武門前御河水,好報深恩酬國士。
    南齋侍從欲自沈,北門學士邀同死。
    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
    學院遂聞傳絕業,園林差喜適幽居。
    清華學院多英傑,其間新會稱耆哲。
    舊是龍髯六品臣,後躋馬廠元勳列。
    鯫生瓠落百無成,敢並時賢較重輕。
    元祐黨家慚陸子,西京羣盜愴王先。
    許我忘年為氣類,北海今知有劉備。
    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話明昌,相對南冠泣數行。
    猶有宣南溫夢寐,不堪灞上共興亡。
    齊州禍亂何時歇,今日吾儕皆茍活。
    但就賢愚判死生,未應修短論優劣。
    風義平生師友間,招魂哀憤滿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蹟,一弔前朝萬壽山。

    王觀堂先生挽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餘賸水(昆明湖)殘山(萬壽山),留與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籖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觀堂先生靈鑒 後學陳寅恪拜挽
      
    說明/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當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於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距離王國維之死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牙籖」指書籖,「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託陳整理書籍之事。此聯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中最佳之作,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 抽象派定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5-06-19 20:50:22

    第三個最新蕭析,是講回政改那件事。葉國謙上了NOW節目,話為這件事負上責任。有些人還是喜歡用陰謀論,但聽陰謀論,不是因為陰謀論是否合理,而是他們天性喜歡陰謀論。所以甚麼事也從陰謀論的角度出發。
    我認識一個人,是甚麼都說有陰謀。這些人是不可救藥。

    第一,有些人話想挖多2票,如果是因為想挖多2票而推遲會議。那麼它們就要流會。流會之後下星期三再開會,再用五億買票回來。但我告訴大家,觀乎所有人的姿態,北京是不會這麼做。因為一旦通過了,北京也會很麻煩。而即使是這樣也不會用流會的方式去做,而用中止待續的方式去做。因為流會對建制派議員是很大的打擊,中止待續是給機會再考慮,是文明的做法。這是按程序的方法。
    而且沒有人想把會議推到下星期三,因為一推到下星期三,如果是有跡象可能通過。這幾天反抗活動就會得到有momentum,到下星期三便會有十萬人出來立法會,這有機會成為大型暴動。整件事是不合理的。

    最好笑的是葉劉哭,大家看看她和梁家傑上節目的相。她話很想投票過,辛苦了二十個月。我覺得她的戲很差。

    我幾天已經教了陳倩瑩怎樣反駁與中央對立的問題。現在我又教教大家真與假的問題。有人話普選沒有真假。這要怎麼答。你可以話他完全不識基本邏輯,世事都有真假。甚麼是真,甚麼是假,邏輯上的定義是:當你形容那件事的細節和名詞不對稱,即為假。真理有幾層次,最後是一個抽象的原則﹐而它是不會被推翻,那就是很高級的真理。但普通事是每樣都有真假。當你講一件事,而那東西和你所用的名詞不相稱即為假。所以人大都沒權話普選沒有真假,像話要一個圓的西方形,那是不可能的。普選一定有真假。奶媽都有真假。當奶媽喂不到奶,那就是假奶媽。這是很易反駁的事,但很多人都不會駁。甚麼事都有真假。像一張椅子,它是真還是假,那定義椅是用來坐,如果是一張紙的椅子,一坐上去便爛,那便不會是一張真的椅子。但從來沒有人用哲學層面講言件事。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