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抽蓄水力慣常水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抽蓄水力慣常水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抽蓄水力慣常水力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核二1號機停機討論潮中,大家忽略的面向:核能的“最小運轉容量限制”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核二1號機在7月2日凌晨停機,標誌著台灣非核政策的進程已經跨過一半;在這過程當中,因為地方政府對乾式儲存的疑慮,造成核廢料無處可放的難題,以...
抽蓄水力慣常水力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核二1號機停機討論潮中,大家忽略的面向:核能的“最小運轉容量限制”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核二1號機在7月2日凌晨停機,標誌著台灣非核政策的進程已經跨過一半;在這過程當中,因為地方政府對乾式儲存的疑慮,造成核廢料無處可放的難題,以及停機以後,因應接下來夏季用電將進行的各種措施,是各方討論的重點。
然而似乎有件事情較少被人認真討論:那就是,過去3個多月核二1號機每天都以不足1%的幅度緩慢降載,但在最後電力輸出不足額定功率的80%以後,便必須停機,無法再行運轉。
事實上,從過去的數據便可看出,台灣的核電廠大多在以數日計的啟動升載之後,便必須慣常地維持滿載發電,中間發生升降載的情況甚少,且多是因為安全性問題而致,和電力系統彈性調度需求較無關聯。這次核二1號機在電力輸出不足額定功率80%以後,台電也選擇直接停機,而非讓機組持續緩慢降載至0%;這代表,80%左右的電力輸出量應該就是為了確保核能安全,台灣核電機組能慣常維持的最小運轉容量。
目前台灣剩下的3部運轉中反應爐、以及已停建的核四廠,其設計時都沒有將大量再生能源進入電力系統的未來納入考量,因此它們的最小運轉容量,應該不會和核二1號機有太大差異。於是,任何關於核能在台灣的未來的討論,都必須面對一個核綠並存時必然出現的情境:那就是,在2030年代以後的冬季,風能與太陽能發電量豐沛、用電需求相對不大,如果出現數星期甚至一整個月殘餘負載偏低的情況,運轉容量無法降低太多的核能機組,可能就必需完全停機。而即使是夏天,例假日中午的殘餘負載也有可能逼近負值,台灣目前的核能機組能否在這種時段和綠能良好搭配,也仍是一大未知數。
當然,在一個核綠並存的平行世界中,我們可以要求彈性能力較核能佳的再生能源,在殘餘負載趨近於零、而核能機組無法應對時削減出力-但如此一來,就是很明顯的「以核擋綠」了。明知核綠兩種發電技術具有系統性衝突,卻還是選擇走上這條成本、不確定性、核安核廢風險都更高的發展路徑,實屬不智之舉。
幸而,我們有更好的選擇-這就是在加速發展綠能的同時,也發展那些彈性調度能力較佳、能和綠能良好搭配的技術選項。這些技術選項包括儲能、需量反應、以及(給出使用綠色燃料具體時程的)燃氣機組。這些彈性資源不僅能協助再生能源的加速推廣,綠能的設置也會反過來讓它們更容易整合進入電力系統。
比方說,今年5月17日興達電廠燃煤機組故障後,因發電總量限制,造成抽蓄水力放電將近8小時後便無電可發。從附圖可以看出,到了2025年,當發生類似的故障事件時,額外導入的彈性資源放電時間只需要約4小時、而到2035年時則只需要約3小時(這些數字是筆者目測標準化負載=0.9的水平線對應到的歷時需求);如此,當大量再生能源導入電力系統以後,便能大幅降低機組發電總量限制對供電可靠度的負面影響。而由於電池等很多新式彈性資源的成本,主要受發電歷時的影響,再生能源的增加也能讓這些資源更容易取代不夠彈性的傳統機組。
由此可知,能源轉型的過程除了綠能需要儲能、需量反應等彈性資源的設置之外,反過來的論述也能成立-兩者在轉型過程中,是互補共存的關係。相對的,在核二1號機停機的前後,若干藉機倡議核四啟封續建、核二機組延役的論點,不僅忽視續用核能在台灣將面臨到的法規、工程、社會正當性、經濟性等諸多困難,更欠缺放眼長期的系統性思考。
通盤考慮怎麼樣的政策路徑最適合以綠能為主的未來後,答案很明顯:僅存的三部運轉中核能機組不可能延役、核四續建完工則窒礙難行;今後關於台灣能源未來的討論,不應該再繼續被這些行將就木的電廠綁架了。
抽蓄水力慣常水力 在 再生能源資訊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知道這三種水力有哪些是再生能源嗎❓
水力發電可分為兩種類型
☑️慣常水力發電
☑️抽蓄水力發電
而慣常水力發電是屬於再生能源的一種
利用河川或湖泊
讓位於高處的水流到低處↘️
把「位能」轉換成「機械能」
來推動發電機最終產生電能
簡單來說,是藉由水流的高低落差及穩定水源
為我們的生活製造珍貴的電力唷⚡️⚡️⚡️
所以透過這樣的特性
圖片中的三種水力發電形式,都是屬於再生能源唷~
更多水力能小知識➤https://bit.ly/3neJpsH
*同場漫畫加碼:
老水力電廠活力再現 (慣常水力)
https://bit.ly/3iONNyc
具有儲能效果的水力發電(抽蓄水力)
https://bit.ly/35uZiTC
#永續發展 #再生能源
#水力發電 #水力能
#再生能源資訊網
抽蓄水力慣常水力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推動國家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以及相關配套解決方案的腳步,一直在持續執行中..... 大家真的要多多支持,要更有信心!
"...... 水力發電分為「慣常」與「抽蓄」兩種類型,慣常水力發電後的尾水會放流到河川下游,抽蓄機組則會把水流在下池,反覆使用。抽蓄水力等同於儲能設施,在離峰時段,耗電將水從下池抽到上池,尖峰時再從上池放到下池發電。
目前台灣的日月潭有大觀二廠、明潭電廠兩座抽蓄水力儲能電廠。相較於慣常水力,抽蓄水力機組較不受乾旱影響,即使2020年水情不佳,慣常水力發電量減少近一半,但抽蓄水力則僅減少1%。2021年第一季,抽蓄水力發電量更比慣常水力高出約2億度。
水力發電量雖僅佔全台用電約2%,卻擁有快速支援的絕佳優勢,慣常水力機組啟動到滿載約15分鐘,抽蓄水力機組更僅需3~5分鐘,皆遠快於燃氣機組2小時、燃煤機組的6小時。快速起降的抽蓄水力機組,適合搭配未來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能設備。
因應未來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儲能系統有助於緩解間歇性能源併網對電力系統的衝擊,台電也正尋找可建置500MW抽蓄水力的現成水庫。
此外,台電透露,石門水庫的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估計最快明(2022)年會完成可行性評估,初步規劃是以石門水庫為上池、後池堰為下池,設置約40MW的小型抽蓄水力機組,雖然比較晚起跑,但該案工程相對容易,最快可能2025年前就能設置完成。
石門水庫的抽蓄水力發電計畫若推動順利,將是1995年明潭電廠抽蓄機組完工30年後,台灣再有新建抽蓄水力儲能設施。....."
大甲溪一滴水可發六次電 肩負台灣一半水力發電重責大任 ,上游德基水庫將化身大型「儲能電池」 拚2034年啟用 ,讓尖峰用電備援再添生力軍!(06/15/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 孫文臨報導)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提高,儲能設備成為能源轉型重要配套,對此台電重啟評估多座大型抽蓄水力發電,由「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今(2021)年率先啟動環評。
該計畫擬於德基水庫、谷關水庫之間打通10.7公里的隧道,並興建最大368MW的抽蓄式水力發電機組,將兩座水庫打造成台灣第三座大型儲能設施,目標於2034年啟用,替未來尖峰用電的「最佳備援投手」再添生力軍。
大甲溪一滴水發六次電 肩負台灣一半水力發電重責大任
今年5月高雄興達電廠兩度意外故障,引發513、517全台停電事故,連總統蔡英文都直言「無法接受」。背後原因,除機組跳機、用電超乎預期,今年嚴重乾旱導致水情不佳,也讓「備援投手」水力機組無法全力發電即時支援,台中的德基水庫更是從2月就開始停止發電。
德基水庫位於大甲溪上游,海拔高度1400公尺,是全國海拔最高的水庫,有效庫容約1.8億立方公尺,是中部最大、台灣第四大的水庫,僅次於曾文水庫、翡翠水庫與石門水庫。
大甲溪的溪水從南湖大山發源,從最上游的德基水庫開始,經過六次的水力發電利用,最後才匯流到石岡壩供應台中地區的水資源使用,從德基水庫到石岡壩,約50多公里的長度,海拔落差就有1200公尺。
再生能源占比提高 抽蓄式水力有如充電電池 有助穩定供電
大甲溪河床陡峻、位能足夠,為水力發電優越條件,日治時期就規畫於此興建天冷電廠(今大甲溪發電廠天輪分廠),目前大甲溪沿線已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等,共19座慣常水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1137MW,約占全台慣常水力裝置容量約2/3,年發電量約26億度,台灣有將近一半的慣常水力發電都來自大甲溪。
水力發電分為「慣常」與「抽蓄」兩種類型,慣常水力發電後的尾水會放流到河川下游,抽蓄機組則會把水流在下池,反覆使用。抽蓄水力等同於儲能設施,在離峰時段,耗電將水從下池抽到上池,尖峰時再從上池放到下池發電。
目前台灣的日月潭有大觀二廠、明潭電廠兩座抽蓄水力儲能電廠。相較於慣常水力,抽蓄水力機組較不受乾旱影響,即使2020年水情不佳,慣常水力發電量減少近一半,但抽蓄水力則僅減少1%。2021年第一季,抽蓄水力發電量更比慣常水力高出約2億度。
水力發電量雖僅佔全台用電約2%,卻擁有快速支援的絕佳優勢,慣常水力機組啟動到滿載約15分鐘,抽蓄水力機組更僅需3~5分鐘,皆遠快於燃氣機組2小時、燃煤機組的6小時。快速起降的抽蓄水力機組,適合搭配未來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能設備。
引水隧道長達10.7公里 大甲溪光明計畫施工有難度
因應台灣能源轉型政策,再生能源佔比持續提高,為配合穩定供電品質與電力系統安全,台電於2016年開始評估利用現有水庫增建抽蓄水力發電機組,包含翡翠水庫、石門水庫、德基水庫、牡丹水庫等都是選項。
其中由台電管理的德基水庫「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下稱光明計畫)今年率先完成可行性評估,於4月進入環評程序。
光明計畫將德基水庫作為上池,谷關水庫(庫容約500萬立方公尺)作為下池,搭配新建一條長約10.7公里的頭水隧道,設置2部豎軸可逆式變頻法蘭西斯機組,總裝置容量最大368MW。兩座水庫間約有450米的高度落差,比明潭電廠與大觀電廠落差更大,頭水隧道也較日月潭的抽蓄機組更長,是大觀二廠引水隧道的五倍以上,施工有其難度。
依《環評法》規定,越域引水工程將直接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光明計畫總經費約264億,目標於2024年通過環評、2034年6月商轉。
台電規劃未來將利用白天的光電發電尖峰,抽水約5.5小時,並於夜間的二次尖峰時段放水發電,年發電量估計有4.5億度,抽水電能約需5.9億度。配合此計畫,也需擴充既有輸電線路並更新電塔。
事實上,光明計畫早在1997年就有過規劃,當年台電考量發電成本效益不彰而作罷。台電解釋,抽蓄水力約需耗1.25度的電抽水才能發1度電,是將離峰電力轉換為尖峰使用,需有效搭配時間電價才會有經濟效益。
台電尋找現成水庫增建抽蓄水力儲能設施 石門水庫有望2025年完工
因應未來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儲能系統有助於緩解間歇性能源併網對電力系統的衝擊,台電也正尋找可建置500MW抽蓄水力的現成水庫。
此外,台電透露,石門水庫的抽蓄水力發電計畫估計最快明(2022)年會完成可行性評估,初步規劃是以石門水庫為上池、後池堰為下池,設置約40MW的小型抽蓄水力機組,雖然比較晚起跑,但該案工程相對容易,最快可能2025年前就能設置完成。
石門水庫的抽蓄水力發電計畫若推動順利,將是1995年明潭電廠抽蓄機組完工30年後,台灣再有新建抽蓄水力儲能設施。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