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誤很大 #2019更新版
奶爸Dr.常常會被問到一些關於咳嗽的問題,也發現有很多常見的誤解,乾脆把他們整理起來
在眾多症狀裡面,除了「發燒」以外,「咳嗽」對於孩子跟父母來說,影響最深、最有感覺。怎麼說呢? 每個人一定有咳嗽的經驗,如果孩子咳嗽有痰、晚上可能睡不著、咳到快要吐、臉紅耳赤,晚...
#咳嗽誤很大 #2019更新版
奶爸Dr.常常會被問到一些關於咳嗽的問題,也發現有很多常見的誤解,乾脆把他們整理起來
在眾多症狀裡面,除了「發燒」以外,「咳嗽」對於孩子跟父母來說,影響最深、最有感覺。怎麼說呢? 每個人一定有咳嗽的經驗,如果孩子咳嗽有痰、晚上可能睡不著、咳到快要吐、臉紅耳赤,晚上咳嗽咳到把全家人都吵醒,甚至咳到吐在床上,半夜又要洗衣服/床單/枕頭套,隔天精神又不好、父母又要上班,父母是不是心裡面也會很煩惱? !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誤解:
1. 在陽台/室外抽煙,或小孩不在家時抽煙: 很多父母以為在陽台抽煙或小朋友不在家裡的時候抽,就不會影響到小朋友。其實燃燒出來的物質或pm2.5,會黏著在牆壁或衣服、頭髮上,小朋友接觸到還是會受到影響。這個觀念,叫做三手煙。
2.黴漿菌絕對不會流鼻涕,且一定高燒 黴漿菌在大家的印象裡面:就是會發高燒、一直咳嗽甚至嚴重到要住院。 在教科書裡面是寫:「不會流鼻水打噴嚏」,但其實臨床上的經驗,有部分還是會流鼻涕,表現得很像普通感冒。而且也並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會發燒。
3. 只有小baby才能拍痰,大小孩不用
/不用拍痰,反正孩子不會吐痰出來 拍痰搭配胸腔引流是支氣管炎、肺炎很好的治療方法之一。不只限於小嬰兒,其實大人、大小孩、小嬰兒都可以使用。但是很多父母會覺得:「可是他都不會把痰吐出來呀? !拍了也沒有用!」或者:「小朋友不喜歡拍呀,都會哭或跑掉。」最理想每天2-4次,每次拍2到15分鐘。拍了之後,雖不會像大人吐出來,痰拍到鬆脫之後,藉著纖毛運動或咳嗽,痰會咳到喉嚨,就會由吞咽反射,把痰吞進去肚子,經過消化道的分解,由大便排出來。
「但是醫師,我有看過文章,說其實不用拍痰耶!」⋯這個問題其實需要看咳嗽的原因,並不是所有的咳嗽,都需要排痰。也並不是所有的排痰,都是不好的。請給醫生判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咳嗽,如果要拍痰,要怎麼拍,拍哪裡,拍多久。想要進一步了解到底要不要排談這個話題,可以參考一下白袍旅人楊為傑醫師的文章:http://twkid.com/p/3445
4. 牛奶會發生痰 所以感冒的時候,不能喝牛奶。 「牛奶會產生痰」
這是老一輩遺留下來的觀念。的確,喝了牛奶後,感覺痰音會比較明顯,應該大家都會有觀察到這個現象。
但是其實是增加喉嚨上面的黏液「黏稠度」。並不是「產生」新的痰。
有一個小孩不喝奶,有它的困難度。可以比較實際的折衷方法是,可以在喝完奶之後,喝一點水,清理一下殘留在喉嚨上面的痰。
5. 電子菸噴出來的只是無害的水蒸氣
這絕對是大大的誤解,電子煙無論是VAPE iQos他所含有的尼古丁跟有害物質VOC尤其揮發物質,的確是比較少,但是絕對不是完全無害!
各個國家對於電子煙的管制有所不同,像台灣/香港,現在都是全面禁止電子煙。
有些國家/學者會讚成電子煙成為戒煙的step down 一個方法。
但是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認為電子煙會讓大眾誤以為電子煙是絕對無害,都是沒有關係的,反而造成青少年增加吸煙的機率。
電子煙畢竟存在時間不久,但是已經陸陸續續有研究指出:電子煙對身體其實也是有危害的!
6. 鼻涕倒流是一種病,要特別治療
我們在門診常常遇到要求治療鼻涕倒流的病患,以老一輩居多,或是長輩帶孫子來,說要替孫子治療鼻涕倒流。
可是瑞凡,鼻涕倒流,不是一種特定的病,只是一個鼻涕往後面流的物理現象啊!
他背後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性:鼻竇炎、中耳炎、鼻子過敏、慢性鼻炎
7. 常常感冒,以後會變氣喘
請背起來:「並.不.會」,把它背起來就對了⋯⋯bj4
#左手肘捂著嘴巴咳_右手按追蹤我的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drblackeye
#延伸閱讀:
🎥咳嗽怎麼辦?原因是什麼?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videos/629775447188640/ 🎥黴漿菌:久咳原兇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videos/636651809834337/ 🎥哮吼症: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videos/836673753165474/ 🎥流鼻水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drblackeye/videos/647467185419466/
參考資料:
https://pediatriceducation.org/2008/02/2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73827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27141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45726/
http://www.webmd.com/add-adhd/childhood-adhd/food-dye-adhd
抽痰管大小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很累》
感覺沈重
隨時變化的病情
預期但不期望的惡化
在加護病房走道外末端無憂的孩子
對比此刻的心傷與憂愁
#兩極天堂與地獄
—
「轉」
#出自國外網站:
《不要再叫醒我》
“Dn’t wake me up”
經過33年的加護病房護理師工作,我終於決定我不再繼續了
這是我最後一晚夜班,我更確定離職是正確的決定。
我跟另一位同事逐間病房幫無法動彈的病人翻身。
直到ICU第六床。
病人席瑪太太86歲。
她略躁動的躺著、被插管、限制固定在床上、鼻胃管插著、點滴升壓劑勉強維持著最低血壓。
席瑪太太無法翻身。
我們敲門、她兒子睡在家屬陪伴床上。
兒子醒來:「你們要幹嘛?為何叫我?」
我們解釋說需要幫他媽媽翻身。
滿頭灰髮的老奶奶,一直掙扎著要拔插管、要拔鼻胃管,但是太虛弱了而無法,然後被四肢約束著避免拔管。
她的家屬直到最後都要求「做足全套」。
我們幫她翻身、換姿勢。清掉大小便、換衣服。我還給她了點嗎啡讓她舒服一些。
我握著她的手輕輕的道歉。
我為她的家人不夠講理而抱歉。
她的家人以為她會永生不死。
我很遺憾她的家人就是她受苦的理由。
在之前家庭會議上,醫師解釋說「病人86歲了,已經很多器官都衰竭了」
本來他們可以同意讓老奶奶走得安穩平靜。
但他們要求做全套、急救到底。
所以我們照做了。
痛苦延續著一天又一天。
我們必須每兩小時幫她翻身一次、避免長褥瘡。抽痰、吸口水,按摩背部、清身體。
她的眼神迷濛。
活生生的人間地獄。
我們塞她回床位後離開,她兒子說:「不要再吵醒我」
我祈禱席瑪太太能好好的走掉,但不是這樣的方式。
我的最後一晚,伴隨著這些不願病人善終的家屬們。
我試過了、我也講過了
但被拒絕了無數次。
我無法再面對加護病房內的這些折磨了。
#致家屬
「我們盡我們所能」
「但我們不是你家僕人」
#我們是照顧者
受過訓練、照顧你所愛的家人的專業者。
請跟我們一起合作。
我們心智很強大、但我們也會累了....
原文出自:
https://donotresuscitate.ca/2020/12/04/314/
抽痰管大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中生閱讀心得6之3
「中學生閱讀心得比賽第1091010梯次」得獎的作品中,竟然有六篇是在寫《ICU重症醫療現場》的讀後心得,高中生對本書的領悟,太令人感動了!!!希望這樣「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能夠一直擴散下去~
「活著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善終是留給自己最美的祝福。」
天啊!這篇太催淚了~
=====
我深深的覺得:活著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善終是留給自己最美的祝福。看完這本書是項挑戰,看書時是種煎熬,一則是書中描寫的場景,二則是防佛看到五年前的自己,每每書中情節與回憶發生共鳴,我的眼淚就會一邊看一邊不聽使喚地掉下來,心想如果能早一點看過這本書…我們的悲傷和遺憾或許就能少一點、阿公的痛苦是不是就能少一些。
猶記得意外發生在我小學生日的隔天,那晚我眼巴巴地看著時針指到了九,卻沒有看到半個人影來接我放學,我開始有點心慌,卻又有點期待,心想家人是不是正忙著為我準備生日驚喜…媽媽跑來告訴我阿公發生車禍,阿嬤跟阿姨都很難過,你不要哭你要安慰她們,我在心中吶喊:不可能,不會吧! 我跟阿公過馬路的時候,他總是牽著我、告訴我要看左右的來車、要小心要注意安全,可是他怎麼自己沒有做到!我以為這就像電視劇播的那樣,大家哭一哭、等待奇蹟,然後奇蹟就會出現,阿公就會好起來。可是並沒有,夢中的阿公對我笑,叫我照顧好自己;我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只是笑笑的,什麼也沒有說…。
小小年紀的我都沒有哭,但是到現在,其實我 真的很難過。阿公在台電前過馬路被高速行駛的重機衝撞,如演出動作片般,人離地翻騰數十圈後墜地,從腦部爆出大量鮮血。如今新竹火車站台電前的車道分隔線上,新設許多黃色立柱,阿公用他的犧牲換得後人的用路安全,然而對我來說,那些卻像是一隻隻扎入胸膛的劍,刺穿每幕怵目驚心的過往。
一、死亡套餐
救護車把倒地的阿公送到最近的急診室,啟動「插管、電擊、心臟按摩、心肺復甦、注射藥物…」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書中的全套急救程序,這就是醫界俗稱的「死亡套餐」。在阿嬤聲嘶力竭請醫生全力搶救之下,人終於救回來了;我到醫院看阿公,ICU裡頭住的全是命懸一線、處境危急的病人,看到全身插滿管路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的阿公,我忍不住埋怨:阿公為什麼你這麼不小心,快點起來吧,別鬧了好嗎…出乎醫生預期高齡的阿公睜開了眼睛,他有呼吸、有心跳、有血壓,只是再也沒辦法與這個世界有所回應與連結,但我依然堅信奇蹟會再度降臨。
阿公在脫離呼吸器拔管時併發敗血症血壓一路狂跌,再次啟動醫療「死亡套餐」,升壓劑讓他再度回到我的身邊。病情穩定,媽媽立刻安排轉院,從這家ICU轉到另一家ICU,接受全台最好的醫療資源期待康復,阿公從這個「鬼門關」進到另一個「鬼門關」;為了降低肺炎奪命的風險、為了續命,決定讓阿公「氣切」,看到阿公抽痰整臉漲紅、肌肉緊繃痛苦的神情,雖然於心不忍,但我依然選擇相信,這是阿公恢復清醒必經的歷程,痛苦會有代價的。幸運地,阿公踏出「鬼門關」轉到一般病房,再出院到具醫療等級的護理之家療養,等待甦醒的那一刻。無論颳風日曬爆雨,我們全家總動員, 365天不曾停歇,日日夜夜分梯輪番上陣跟阿公說話(醫生說他的聽覺功能是好的)、勤幫阿公翻身拍背做被動關節運動,讓他醒來時可以有靈活的四肢使用,我想對他而言家人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
二、救與不救都是問題
好景不常,重傷的阿公病情起起伏伏,因長期臥床反覆感染肺炎,也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用到沒有抗生素可用,縱然肺炎的致死率高達9成以上,好幾次都在鬼門關前徘徊,也都安然過關,到了後期進出醫院越顯頻繁,從這家ICU再轉那家ICU,之後因呼吸過喘轉入呼吸照護病房,醫生及醫療團隊不只一次的提醒著:阿公的狀況很不樂觀,你們要有心理準備,可能熬不過這個禮拜,大家討論一下如果血壓往下掉、心跳停止時,還要不要「急救」。忐忐忑忑下,病情又穩定下來,只是身上又多了幾條洗腎的管子,阿公被維繫生命的機器包圍,只是人依舊不曾醒來。醫生再次發出病危通知,要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趕快告知是否「放棄急救」,在醫療團隊殷殷的晤談引導下,表達不讓他臨終受「凌遲」的心意。原以為這次會像以前一樣僥倖沒事,沒想到剛看完阿公,半夜就接到通知說阿公血壓直掉。
「插管、電擊、心臟按摩、心肺復甦、注射藥物…」醫界俗稱的「死亡套餐」,這套標準急救技術對溺水、車禍、高血壓、異物賭塞呼吸道…等情況的急救確實有它的功效,然而有些患者是救回來了,但人卻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需靠著儀器維繫生命,吃喝拉撒全在床上。
在書中可以發現,醫病雙方經常為了病人是否需要進一步救治,而兩難、衝突;之前我在ICU最常聽到醫生和家屬討論的問題是:病人這樣的情況,要不要救?九成以上的家屬,大都因為無法負荷病人長期臥床的費用與人力,而選擇放棄。我說,選擇沒有對與錯!對家屬來說,每一個決定都是天人交戰,經歷過的才知道箇中甘苦;「氣切」不會變成植物人,氣切代表的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未來,需要繼續投入高額的醫療資源、時間與人力成本,媽媽曾說縱然傾家蕩產也要把阿公救回來,然而回顧過往數百萬的養護支出,確實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拔管」不是放棄急救,而代表放手,終止造成患者痛苦的無效醫療,準備迎接可能的死亡;我明白醫療有它的極限,透過安寧醫療積極減少患者的不適,同時增加患者與家人陪伴的時間,讓患者走得有尊嚴,讓家屬了無遺憾。
三、善終
接到醫院通知火速趕到ICU,阿嬤哭喊請醫生救命,不停質問有沒有做「CPR」,護理長安慰地答:有,我們剛剛都有輕輕地按壓心臟。沒有了大大小小的管子,躺在床上的阿公顯得額外的輕鬆快意,我們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道別,「謝謝你把我們把這個家照顧得這麼好」、「阿公,我們愛你」、「請原諒我頂嘴、任性,對不起,而你始終愛我、包容我,謝謝,我愛你」、「你病都好了,請你放心,我們會照顧好自己」、「阿公,你要往有光的地方去,菩薩會來接你」;向阿公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之後,心跳緩緩終止輕鬆安詳地長眠。慶幸來得告知醫生:如果救不回來,放棄電擊、放棄壓胸!
人生是無常的,悲歡離合在所難免,但真正遇到該放手的時刻,任何人都需要時間作心理準備,阿嬤在阿公過世後依然自責、懊悔著:都是因為氣切讓阿公醒不過來,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病人是要延續生命才氣切,如果原本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氣切後本來是昏迷的,大部分還是維持昏迷。病人是因為重大傷病而死亡,並不是因為拔管;對於近期內死亡已是無法避免的病人而言,維生設備與反覆的「死亡套餐」,不過是延長無效醫療、延長痛苦死亡的過程,無效醫療延長了生命,也延長了痛苦,只是陷在當下的我們任誰也聽不下去,不計一切代價延長生命。面對至親的意外與離世怎麼可能不難過,只是天下沒有不散得宴席,生老病死在所難免,如今阿公無病無痛,生命化彩蝶悠遊新世界;這本書讓我如釋重負,跳脫親人過世後因為悲傷無助,而無理性的歸因與自責,請讓我們一起珍惜活著的當下,少滑幾分鐘手機,有空多陪陪家人,讓人生多點愛與溫暖。
=====
新竹香山高中高二 林X翎 「生命化彩蝶,悠遊新世界」優等
https://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2543229
《ICU重症醫療現場》Momo 66折
https://reurl.cc/q8X0MR
《百大良醫》投票
https://reurl.cc/6lYVmZ
抽痰管大小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遇到好幾個中風四五年的病人,放棄人生開始長時間臥床。
曾經他們也是花了很多力氣跟精神,努力練習到可以「走」得不錯。
但為什麼經過了四五年,結束一切的訓練、中西醫治療後,對人生失去信心,選擇臥病在床呢?
這樣的照顧家庭,通常氣氛非常的死寂。家人再愛,也自顧不暇,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放棄、疏離又或者是責備,力不從心。
深入了解互動後,我從家屬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歸納出幾種放棄而退化的原因:
一、錯誤期待及比較
家屬對病人評價大多是「懶惰」、「被動」、「不認真」。這樣的評價來自於訓練進展緩慢,結果不如預期。
「他的腳就是不抬高」
「走路不要駝背!每次都要提醒」
其實中風影響的,不只有肌肉張力、動作控制能力、嚴重的甚至影響感覺、知覺、認知能力,甚至是性格與脾氣。每個中風患者的中風位置、嚴重程度不同,有的可以短時間完全恢復,有的即使努力練習,卻仍然一輩子要與中風後遺症共存。
喪失的能力,若是大腦損傷沒有恢復,或是沒有神經代償(此說法亦存爭議),那麼再怎麼努力訓練,效果也非常有限。復健可以針對關節活動度、肌力、耐力、動作靈敏度、精確度訓練。想想那些透過訓練而有良好表現的芭蕾舞者、舉重選手、馬拉松跑者、樂器演奏家或是魔術師,都是在指導下透過大量練習從「可以」到「更好」。但若是中風所導致的能力喪失,透過誘發仍無法出現,那麼練習效果恐怕事倍功半,讓家屬及病人精疲力盡。
「如果做得到,誰不想好好做?」
接受現況與鼓勵,反而可以促進病人常保嘗試與參與生活的信心。
「哇!不錯喔!繼續保持下去」
「你剛剛的動作非常標準」
「再一下我們就突破囉!」
「你剛剛怎麼做出這個動作的?我們再來一次!」
畢竟神經的恢復即使過了所謂的黃金期,也不一定就完全停止。我看過太多兩三年後,在動作上還持續進步的案例。
二、顧此失彼,全盤皆輸
中風後除了找回「失去的」能力,充分發揮「尚存的」能力更為重要。
中風後歷經急救、手術、恢復、觀察,大致上有一週甚至數月的臥床期,臥床造成的體力退化,嚴重程度不亞於腦神經損傷造成的肢體功能損傷。由於肢體功能損傷造成的生活依賴、或是參與受限,常常導致健康的肢體因為活動量大幅度降低,導致肌力衰退、動作笨拙、反應遲鈍。
許多人復健期努力做復健,住院期間上午下午排滿滿,回到病房後躺在床上,大小便在床上,漱洗穿衣都依賴。住院住到不能住,返家後每週三天復健,其他天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復健時很嚴格」,家屬儼然像個小老師,動作要求做的標準精確,日常生活又像是溫室園丁,坐久一點或站久一點,擔心病人太累,百般呵護。
我在宜蘭有一個中年中風病人,中風明明可以獨立拿拐杖走路,卻連樓梯都沒爬過。訓練兩次後就搬回台北五樓的家,妻子狠下心來不準備三餐,讓先生天天下樓買,兩個月後,手掌還打不開、腳掌還沒辦法順暢打拍子的他,已能自己搭公車,還可以去運動中心spa,現在已經在準備找工作了。在台北也有一個60幾歲阿姨差不多症狀,本來請了個外勞,走路都怕跌倒,後來辭掉外勞,一個人在公寓四樓生活,三餐自理、洗衣打掃樣樣來,天天出門散步。
三、生活沒有重心
中風後,要參與生活,除了維持健康肢體活動度,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找到生活重心。尤其是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更應該要及早規劃病後生活。過度重視患肢的恢復,除了事倍功半令人挫折,停止復健訓練後的生活失落,更是造成臥床的元兇。一旦長時間臥床,除了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身心更會進入緩慢的衰退,接下來骨質疏鬆、體耐力差、心肺功能低落、吞嚥能力退化、大小便失禁、關節變形肢體痠痛接踵而來,本想一了百了卻演變成苟延殘喘,全家拖累,更是令人心酸。我有一個腦幹中風全身癱瘓的阿伯,到院前死亡。從練習達到健康時每天坐起14小時、站起2小時,透過輔具的幫忙,可以站著逛花園,還外出到旗津吃海產、去六堆吃客家小吃,半年內移除鼻胃管、氣切。生活不必抽痰、翻身、拍背、管灌。還有一個極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全身僵硬反射動作強,本來像植物人一樣,現在可以看電視,表達喜怒哀樂,透過站立訓練,全身張力降低,目前口水幾乎可以自己吞,70幾歲妻子跟看護,還能偶而帶出門散散心,看看湖光山色,生活多點調味。
「生活即復健」不是生活都在做復健訓練,而是透過參與生活,保持最高的生活獨立性,善用輔具或改變做事方法,重新適應病後生活,找出生活重心,是進行患側訓練「同時」必須要一起進行的。消極的避免臥床,增加坐站時間;積極的重新培養興趣,練習生活自理,找出生活重心,從新參與,才是避免慢性失能的良方。
#優效居家職能治療所
#復能 #復健 #輔具評估 #居家好鼓勵
#中風 #骨折 #失能 #長照 #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