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抽痰壓力多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抽痰壓力多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抽痰壓力多少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27的網紅劉宗翰中醫小天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因為有之前的家長用LINE問了我,諮詢朋友一整家子老小都確診的狀況,讓我驚覺,大家都在講防疫,但是,如果您或家人真的染疫了,確診了,即將面對的狀況到底是個甚麼輪廓,一定要有人用白話文說給您聽,不然,未知的焦慮就會先把您壓垮,長輩過世的壓力衝擊也會瞬間放大一萬倍。 問:確診後,輕症重症的差別到底在哪...
抽痰壓力多少 在 劉宗翰中醫小天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為有之前的家長用LINE問了我,諮詢朋友一整家子老小都確診的狀況,讓我驚覺,大家都在講防疫,但是,如果您或家人真的染疫了,確診了,即將面對的狀況到底是個甚麼輪廓,一定要有人用白話文說給您聽,不然,未知的焦慮就會先把您壓垮,長輩過世的壓力衝擊也會瞬間放大一萬倍。
問:確診後,輕症重症的差別到底在哪?
第一個指標,您需要多少氧氣協助才能維持足夠的血氧濃度(例如至少94%以上)。是室溫空氣即可,還是要氧氣鼻管,還是要氧氣面罩,還是要更強大的現在媒體在炒的那台HF(高流量),這些都可以幫助研判您現在是處於,輕症往重症的半路,還是重症改善中。
第二個指標,肺部X光片的變化。這隻病毒本身不直接引起肺部變白霧掉(失去呼吸功能),但身體裡被病毒引發的發炎反應(細胞激素等等)卻可以造成肺部嚴重損傷,所以,X光演變也是在看,您正在往重症半路上,還是,也有重症又緩解的,肺部漸漸變回清澈的CASE,所以不要放棄希望。
第三個指標,抽血的數據。比方說CRP,IL-6,這些可以猜出剛剛說的發炎現象厲害不厲害,趨勢是輕往重,還是重往輕。另外還有一個抽血數據叫做D-dimer,正常是500以下,那麼現在有的病人確診第二天就飆升到2000,3000,甚至在一星期內一直往一萬、二萬飆去,我們發現這個數據一直飆高的,很容易演變成重症(或者應該說,當下已經是重症了),所以我們現在會提早建議病人使用濃度更高的 水煎劑(也是ㄑㄍ成分但是濃度更高)目的就是不希望病人就這樣一去不復返。
問:了解這個輕症重症之後,要幹嘛?
醫護人員絕對沒有辦法回答您問例如:我會不會變成重症??這種問題。
我們只能說,會一直幫您監測,盡量給您能夠用的藥物,希望,我們都希望,每個確診住院的病人都一直維持輕症然後到出院。所以,我知道您家裡或許已經一團糟,工作生活一團糟(都因為這突然確診的事情),但請您還是要盡量放輕鬆,讓自己吃正常,睡正常,可以趁還不太喘時,好好的用LINE跟家人朋友聯絡感情,要交代後事也可以,要對某人說平常沒有說的我愛你,也趁現在,都可以,但作息要正常,讓自己體力正常,讓自己繼續撐下去。
問:年紀大,或原本就有慢性疾病,真的比較差嗎?
是的。真的。但,我只能說,我們在病房也有67歲老太太,用上所有能用的常規的藥物,氧氣治療,再加上中醫這次的 ㄑㄍ重症水煎劑,然後,在住院第13天,就康復解隔回家的美好案例。所以重點不是在於您或您的家人原本處在怎樣的統計區間,而是在於確診後,如何正面面對,積極對抗這隻可惡的病毒。
問:到底何時能出院解隔離?
規定可能會變,但目前我們病房都是以PCR檢測的Ct值30作為切分點。這個需要說明一下。舉例來說如果一個病人,PCR檢測陽性,確診,可能第一天住院是Ct值18 ( Ct值越小,傳染力越大,要記得不要搞錯),然後第7天Ct值26,ㄟ,越來越好喔,期待,然後第12天可能Ct值是31(高於30了,雖然報告上都是陽性,但Ct值高於30基本上就沒有傳染風險),所以,例如,採檢2次都是30以上,病人(如果此時呼吸症狀等等OK)當然就可以出院,回家還要再關7天喔,然後才是完全卸下重擔。
那麼如果這個病人Ct值已經在33,35這種,但肺部狀況已經受傷, 很喘,離不開氧氣機,這樣,會出院嗎?那就不一定,那通常就是會轉病房,轉到針對肺部後續復健的病房繼續治療,就不屬於COVID19的隔離病房了。
問:不管是出院回家自我閉關期,或是院內轉床恢復期,可以再用中藥調養嗎?
可以。但此時所使用的中藥,就不是ㄑㄍ一號的處方了,我們會針對病人現況去調整,因為這時用藥的目的並不是對抗那隻病毒,而是要幫助肺部恢復正常的呼吸功能,所以,除了仍需使用一些清肺熱,化痰的藥材,還一定會加上傳統所謂的[滋潤氣管]的潤肺藥材,或者說滋肺陰的藥材。那就是各醫師自己去調整。
最後一個問題(自問):現在這樣每天看檢驗數據報告去決定要用怎樣濃度的中藥ㄑㄍ方,既沒有把脈,更沒有望診(根本沒有看到病人),頂多有電話或LINE關心一下,傳統的望聞問切,只剩下問診…到底我是西醫還是中醫?
問得好。這是一個全新的疾病狀態,演變過程,西醫中醫大家都還在學習,在摸索。沒有甚麼對或錯,因為共同目標都只有一個:讓病人能盡量改善,而且越快越好,以減少整個醫療體系的壓力。所以,看檢驗數據去開中藥,到底是不是中醫?當然是。我有中醫魂,永遠是中醫。記不記得我曾在這個臉書平台上分享過,高段的畫家,能幫無臉的幽靈畫肖像畫,高段的醫者,也能幫無脈的病人把脈。此時無脈勝有脈,此時能夠洞悉病勢,截斷病程,才能挽回生命。
#從確診到解隔
#中間的曲折路程
抽痰壓力多少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1年前,正水深火熱地邊理家,邊照顧二個分別4歲與6歲的男孩,懷著第三胎,並忙著教課,還有寫碩士論文。
每天都在晚上九點多之後,孩子們睡了,家務也整理到一個段落,洗好澡打理好自己,才能開始唸書,看資料,做筆記,研究,和書寫。
還記得那些窩在小房間裡,因為寒冷與嚴重害喜,一面發抖,一面嘔吐,吐完了再繼續讀寫論文的冬夜。
有時吐完就忍不住抽抽噎噎地哭了,邊哭還是得邊寫。😭
總要忙到凌晨一點二點,才擱筆,在反胃與頭痛中試著入睡。
最後總算在演奏,教學口試與論文答辯三個關口,都以所有教授全體給出特優成績的成果而畢業。
挺著八個月的大肚子上台領碩士證書時,心裡只想著:『我終於可以安心待產了!!!』😭
其實也不過剩下一個月就要生了。那最後的寶貴一個月,才真正享受到孕期的平和喜悅。
懷第四胎時,身體非常不好,孕期第二個月就開始嚴重孕吐,三餐無法進食,日日吐上十幾二十回,胃酸逆流,食道灼傷,如此情狀每日循環不止地直到臨盆。
肚子越來越大,體重卻越來越輕,直到懷孕快七個月才開始回到孕前體重,進而慢慢增加體重。
甚至陣痛時,我都還有反胃嘔吐邊痛邊吐的害喜症狀。
因為子宮下垂的毛病,懷第三與第四胎時,前期得經常臥床安胎,無法久站,懷著睿安三個多月時,還因此急診住院。
加上孕期鼻塞症,無法順利呼吸和入睡,整整七個月不能平躺睡覺,每晚都是半坐著,時睡時醒地挨到天明。
生產前二個月,得了重感冒,咳得撕心裂肺次次引發宮縮,黃痰堵塞了頭部各個孔竅,甚至沿著眼眶溢出。併發耳炎之外,還有嚴重的扁桃腺炎,發展到幾乎支氣管和肺部都有發炎現象,嚇壞了診所接待的櫃檯女士與耳鼻喉科醫師。
而這場來勢洶洶的重感冒,自產前二個月延續到做完月子都還沒完全康復。
感冒帶來的劇烈疼痛加上數月無法正常進食,讓身體更虛弱。
我的體質是不適合懷孕的,撐到第四胎,已瀕臨極限。
但是生活及時間不會因此就為我停駐,我還是得日日面對難受的孕程並照料著三個孩子。
身體還算爭氣地將寶寶盡可能地孕育到最後一刻,但仍舊稍微早產了,提早將近一個月生下黃瘦孱弱如乾瘦小老頭般的睿安。
睿安出生後,因為另一半得上班,出院後,我自己坐月子,照顧新生兒,做家務,料理三餐,當然,身邊還是有其他三個孩子的事要忙,沒有月子中心可待,也沒有娘家婆家的家務援助。
除了我自己做的月子餐之外,生養四胎我都從來沒有過上一般台灣產婦的月子休養生活。
懷第一胎時,也全程準備學士考試。帶著八個月的大肚子上台演奏時,得坐得很遠,因為肚子都抵到琴鍵了。邊彈邊宮縮陣痛著,也讓親友們都捏一把冷汗,怕我一緊張一吃力,萬一早產了怎麼辦。😆
與當時的壓力與忙碌相比,現在的生活雖然也不輕鬆,但是身心負擔卻少了許多。
非常感恩。
如果沒有這些年來挑戰極限的經驗,我也許不會知道自己可以承擔多少。
在許多年的多頭馬車生活之中,也學會了不做無謂的抱怨,把精力用在解決問題上。
一分鐘我都不願意花在自怨自艾上頭。
並不是報喜不報憂,或是故作堅強。(可能因為小留學生的背景,倒是訓練得強悍獨立。)
而是我的氣力有限,全力拼搏之時,無力想到其他。
連抱怨都沒力氣沒時間。
就是專心致力地求生存,心無旁騖地朝目標前進。
我的他也是如此。
壓力與情緒需要抒發,可是並不是發洩。明白了我們面對的情境只是身心造化出來的功課,就不會執著在表面的一時不如意。
這些年來遇見的艱辛境況,後來都證明了,是上天要拿掉不適合我們的東西。
因而可以在困頓中還帶著笑意前行。
*照片中的我懷著睿安,雖然身體虛弱,每天都撐得很辛苦,但是心情因為傻妹性格還能時常愉快,也許因此外表奇蹟似地看不太出來,每個看到我的人都以為我精神很好,甚至神采奕奕。所以我的醫生常得小心面對這種表裡不一的落差,才能認真地處理我的病症。
抽痰壓力多少 在 中醫師 李嘉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陪你看醫院新聞】疫情下的紐約住院醫師
這篇 WSJ 的文章採訪得很完整,但因為有付費牆,我將內容簡單整理如下,跟大家分享。
我想,曾經第一線面對過 SARS 的伙伴,很能感同身受。雖然,COVID-19 的 DDoS 更強上許多。
☞ Young Doctors Struggle to Treat Coronavirus Patients: ‘We Are Horrified and Scared’
https://on.wsj.com/2Ykfi8r
這篇主要採訪紐約的住院醫師,由於疫情的緣故,整個紐約的醫療系統已經過飽和,人力嚴重不足,所以,只要你是住院醫師,不管哪一科,通通都被叫來顧病人。
狀況嚴重到,精神科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就必須要去顧 ICU,而且要自己處理患者的診斷、治療,調整呼吸器!
第一年精神科住院醫師調整呼吸器?聽起來就好像會出事!的確,WSJ 記者拿到一些內部信件,年輕醫師一起跟醫院管理層反應,他們覺得壓力很大也很痛苦,想自殺。其中,有人承認自己把呼吸器設定調太高,患者沒多久就死了。
另一些年輕醫師則說,自己受不了這樣一週工作 90 小時,身兼主治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還有清潔工。
主治醫師跟資深住院醫師,名義上都說有監督,但實際上根本沒辦法。而即使年輕醫師一個人顧 36 台呼吸器、90 個病人,他所需要的知識,都只能自己上網查。
以拍痰為例(敲打胸腔讓痰能排出),醫院只有提供 ZOOM 上課一次,然後兩頁的 Google Document,他們就要自己上了。
拍了半天,到底對不對還是有沒有用,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們說。很多住院醫師只能趁空檔,去 YouTube 再自己搜尋,進修一下。
另一個住院醫師,遇到的 COVID-19 患者,也有腸胃道出血,而且 CBC 抽起來狀況很不好,於是他安排常規輸血。
但一個小時過後,主治醫師才終於忙完能來看,之後跟他說:「我們當初應該用更積極的方法輸,目前這樣不行。」然後患者就過世了......
(因為 WSJ 是寫給一般人看的,這裡推測 R 只給了一條 IV,但 VS 覺得 hypovolemic 了,應該好幾條 line 一起上,有什麼就輸什麼才來得及。)
因為工作壓力高、時間長,且在美國,住院醫師領的比基本工資沒高多少(這是真的,有在紐約工作的新思惟校友確認過,低到政府會寄信跟你說你可以申請房屋補助!),也沒有任何加班費,一部份的住院醫師,聯合寫信給醫院管理層要求加薪。
畢竟,他們認為自己承擔了額外的風險,也付出了額外的貢獻,遠超過自己原本的訓練計畫。
但醫院管理層回覆,比較委婉的是說,醫院的財務狀況已經相當不好,實在沒辦法給。
比較機車的則是回:我不是不能理解你的焦慮啦,不過,在危機時刻要求風險津貼,我看你對醫學可能沒什麼熱情,不太適合喔......
“I am not indifferent to your anxieties but personally feel demanding hazard pay is not becoming of a compassionate and caring physician.”
事實上,這群住院醫師也根本沒有討論勞動權利的籌碼,因為他們還需要考專科。
如果你跟醫院討價還價,結果被開除,或者自己辭職,沒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這在履歷上就是個污點,日後不太會有醫院收,基本上醫療生涯幾乎是毀了。
護理師有工會保護,也受各種勞動條件規範。但住院醫師什麼都沒有。這也是為什麼住院醫師會被要求作那麼多工作的根本原因。
不過另一方面,也有一群住院醫師,很正向的看待這樣的機會,覺得能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提供幫忙,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他們不管自己應徵的是哪一科,都自願前往 ICU,認真學習各種能救人的技術,並積極的填補任何體系需要的位置,認為這樣的學習機會,千載難逢。
即使在學校也沒看過人拍痰、設定呼吸器,但自己查資料、看影片、思考治療原理,然後馬上就能派上用場,真的看到患者康復,讓他們覺得很棒。
但是,由於 COVID-19 死亡的患者還是很多,最困難的,就是告知家屬死訊。
對一個年輕的住院醫師來說,還沒看過幾次主治醫師示範,就要自己打電話告知家屬:「你先生過世了,而且因為隔離,你不能來醫院,我們會把遺體送過去。」
然後,聽著家屬無助大哭,是很令人悲傷,且必須自己去體會承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