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抽樣誤差計算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抽樣誤差計算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抽樣誤差計算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種族歧視「病毒」 遠比COVID-19病毒更可怕 今周在國內的COVID-19疫情,整體上似乎正在改善,昨天全國新增確診個案跌至394宗,湖北以外更只有45宗,但不幸全國仍有114人不治死亡。 其實海外疫症擴散情况更值得關心。昨天韓國證實累計確診數目升至104宗;伊朗突然宣布兩名COVI...
抽樣誤差計算器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譚新強:種族歧視「病毒」 遠比COVID-19病毒更可怕
今周在國內的COVID-19疫情,整體上似乎正在改善,昨天全國新增確診個案跌至394宗,湖北以外更只有45宗,但不幸全國仍有114人不治死亡。
其實海外疫症擴散情况更值得關心。昨天韓國證實累計確診數目升至104宗;伊朗突然宣布兩名COVID-19病人死亡,但確診個案也只有這兩宗,有點令人難以置信。新加坡確診宗數升至84宗,略比香港多,但仍不算大型爆發。
最多人關注的當然是日本,尤其鑽石公主號郵輪的情况。日本確診個案已超過700宗,單在這郵輪上已有621人確診,更不幸兩人剛不治去世。除此之外,岸上確診亦有85人,1人死亡。
在這次疫情中,日本對中國的表現算頗有「義氣」,率先捐贈不少醫療物資,政府和不少人民都發聲為中國打氣。旅遊限制上亦比很多西方國家如美國和澳洲等鬆,暫時只不容許到過湖北和浙江兩省人士入境。
日本處理疫情失誤 基於「太多顧慮」
除「義氣」外,日本的做法當然亦有經濟和政治考慮。安倍知道美國已變成一個不可靠盟友,正努力修補日中關係,不久前到訪北京,更邀請國家主席在春季回訪東京。
最重要的是,今年7月東京奧運即將舉行,國體攸關,當然不想延期或甚至取消。經濟上,因為再增加了消費稅。去年第4季GDP收縮了驚人的6.3%,本企圖依靠奧運來刺激旅遊(尤其中國)和經濟,已花了260億美元在各樣奧運建設,如因疫情而有延誤或令到遊客卻步,投資將血本無歸,極大機會今季度進入經濟衰退。
正因有這種種考慮,才導致日本的疫情處理失誤。最嚴重的當然是鑽石公主號的恐怖情况,真的到了人道災難程度!日本政府明顯企圖在鑽石公主號事件上,故意在概念上把它跟岸上疫情分開,所以在每天疫情報告上,首先把兩組數據特別分開,然後亦殘忍地強迫約3700名乘客(多數年紀較大,更殘忍)和船員留在船上進行隔離。
明顯地,隔離情况並不理想,結果確診個案由最初的一兩宗升至現在的600多宗,且終有病人開始失救死亡。我相信超過80%的個案都是在強迫留船隔離政策執行後,才受到感染的,這不是形同蓄意謀殺嗎?事情弄到這個田地,才勉強容許各國以包機接自己人民回國治理。
以日本這個發達國家的資源和能力,有可能沒有足夠醫療設施來進行有效隔離嗎?即使病院容量不夠,日本人口不斷下跌,房屋空置率很高,隨時可以徵用作為臨時隔離中心。相信以高質見稱的日本人,亦不會以縱火和炸彈來「歡迎」這些疫情受害者。
但即使日本政府犯了這麼嚴重的錯誤,能否控制疫情和拯救經濟,仍是未知之數。岸上的80多宗個案,不少是在社區感染,已非直接來自湖北或中國其他地方。距離奧運仍有5個月,我也希望能順利舉行,主要看全球COVID-19疫情能否早日受控或甚至完全停止。但即使疫情或最少新聞關注度在短期內見頂,無疑旅客人數仍必將大減。
全球疫情會否受控,還是會演變成一次global pandemic(全球大流行病),仍有極大不確定性。日本個案仍在遞增,如總數升近1000宗,必引起國際關注。
另外,其實近日還有另一艘郵輪Westerdam(兩艘同屬Carnival Cruise Lines),因擔心船上有人感染上COVID-19,無國家願意收留,在海上漂流近兩周後才獲柬埔寨批准泊岸,特朗普因此而發tweet感謝。但不幸柬埔寨又處理得太輕鬆,只為船上2000多人作一次測試,所有結果都是陰性,即不經任何隔離,讓所有人自由離開。數天後,經馬來西亞回美國的一位女士,被確診受感染!但至此,已無法重新隔離早各散東西的2000多人,和跟他們近距離接觸過的人。
新加坡或成全球擴散新源頭
上周已討論過新加坡的抗疫政策,暫時他們仍致力隔離每一位被感染者,但亦已表明態度,如個案仍不斷增加,超越醫療系統的能力,只要死亡率仍偏低,新加坡將放鬆隔離政策,只讓病人留在家中自律隔離,和只去家庭醫生看病。多位部長已清楚說明新加坡是一個開放型的國際都市,絕不會因此疫症而封關和停頓。反過來看,即是新加坡有可能成為疫症全球散播的新源頭!
早前在網上看到一則奇怪醫學報道,似層層的解釋此COVID-19病毒,主要針對中國人和其他東亞人種,接觸病毒後,感染率可高達90%,但白種人就有較好抗疫能力,受感染機會只有50%,且病情較輕。如果是真的話,這老天實在欺人太甚!幸好,後來見到反駁這謬論的文章,證明這病毒是不會種族歧視的!
但不幸即使這COVID-19病毒不懂種族歧視,但主因中國和平崛起而引起,因這次疫情而加劇,再經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社交平台傳播出來的嚴重種族歧視病毒,已傳播到全球最少數億人的腦袋內!全球包括美英澳加等地,近日都出現愈來愈多宗的種族仇恨襲擊案。受害者包括內地人、香港人,甚至其他亞裔人士如泰國人。對不起,對這些種族主義者來說,所有黃種人都是中國人!
更可恥的是連《華爾街日報》也早前刊登了一篇以"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為題的投稿文章。「亞洲或東病夫」一詞,當然是近一世紀前,最具侮辱性,日本人用來形容中國人的名稱(記得《精武門》嗎?),比白人叫黑人為"Nxxxxx"字更侮辱!迄今《華爾街日報》和作者,仍未作出任何道歉。
過去兩周,我已多次在不同媒體指出疫情的一個重要疑點,就是湖北以內和以外的確診死亡率(case fatality rate)有很大差距。今周兩邊都不幸略有上升,湖北死亡率回升至3%以上,湖北以外大陸地區死亡率約0.7%,大陸以外約0.8%,差距仍近4倍。死亡率略為上升也不為奇,因為過去兩個月,已累積數千病危個案,所以必有些陸續失救情况。
英專家推算 武漢感染人數恐達百萬
我也指出過不少外國專家作出各種傳染病電腦模型推算,全都指向實質感染人數遠比確診案例高很多,在中國可能相差10倍,在海外亦或差距4倍。最近英國權威科學刊物《Nature》,亦發出一篇估計真正疫情數量的文章,引述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較樂觀預測,跟鍾南山教授的說法接近,疫情已近或甚至剛過了頂峰,但估計武漢感染人數約100萬,即人口的10%。這個估計可信性頗高,可從鑽石公主號的慘况看出來。不幸這艘船成為了一個完美的human petri dish(人類培養皿),在無效的隔離情况下,迫使3700人留在船上兩周,交叉感染,結果感染率高達17%!武漢在封城後的情况也有點接近,所以10%的感染率也不誇張。
強行留船隔離 旅客被迫交叉感染
較悲觀的預測,例如北海道大學的研究,更估計頂峰要到5月才到,而中國的感染率可高達40%,約5.5億至6.5億人,但只約一半人會出現病微。
更有世衛顧問專家Ira Longini估計,最差情况下,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將受到感染?這篇《Nature》報道亦引述多位專家對旅遊禁令和隔離政策對最終感染人數的有效性表示懷疑,最多只會拖慢疫情擴散。這點也有些重要,可爭取更多時間來研發藥物和疫苗。
留意到美國在報道COVID-19疫情時,必採取雙重標準。在講述中國情况時,必形容這一個非常危險的致命肺炎疫症,跟SARS極相似。他們當然也盡力批評中國處理嚴重失當,反應不夠快和隱瞞實情,報道宗數比事實低很多。因為這疫症極危險,所以必須拒絕中國人和所有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入境,也建議除必要,美國人不應踏足中國。有人形容COVID-19,對decouple(解耦)中美經濟關係,比貿易戰更有效!
但每當美國傳媒提到COVID-19的可能影響,他們反而必盡力淡化疫情的嚴重性。他們會指出到現時為止,美國確診宗數極少,亦會提到已被感染人數可能非常多,所以真正死亡率可能很低,約0.1%至0.3%。而美國人應該更擔心流感,估計今年感染人數已高達2500萬,已死亡人數約1.5萬。
美國報道雙重標準 藉疫情打擊中國
為何如此互相矛盾的雙重標準?在中國報道太低確診個案,就是故意隱瞞疫情嚴重性。如疫症在美國擴散,確診個案遠低於真正數目,就是正常情况,因為無資源查出真正數字。况且真正感染個案愈多,就代表此病死亡率愈低,所以根本不太嚴重。
矛盾的原因當然包含政治、經濟和種族歧視。中國反應真的很慢?我也相信可以更快一點,但在發現新疫症後不到3個月,已全面封鎖武漢和多個其他城市,全國經濟停頓,亦明顯有效阻慢疫情在湖北以外擴散。
對比2009年的全球H1N1大疫症,在當年3月已被發現,但美國等到10月才宣布為全面緊急狀態,但仍無任何限制旅遊和經濟活動措施。結果估計全球感染人數7億至14億,死亡人數或高近60萬,單美國死亡人數也約1.2萬。
美國處理今次疫情的手法也必同出一轍。雖然一方面極力以此作為攻擊中國的武器,但同時亦已預告即使疫情失控,美國也絕不會因此而犧牲經濟,採取太多緊急措施限制旅遊,更莫說停頓經濟!他們只會告訴大家這病毒的嚴重性只跟流感差不多,毋須過慮。
這個病毒的嚴重性包括感染和死亡率,都仍是個謎,必須用科學方法找出真相,才可定出最好的處理方法,才可決定最佳的公共健康與經濟的取捨平衡點。
H1N1先例 美延誤抗疫惹禍
所以我再次呼籲湖北當局,在武漢進行大規模隨機抽樣測試,從這種最科學化方法來找出感染率和死亡率的最接近正確估計。在過去,似乎較少傳染病學家,用這種統計學方法來計算感染率。我相信一方面是資源問題,更根本的是很多嚴重疫症例如SARS和MERS的感染率,在整個大城市來說太低,可能只有0.1%或以下,所以即使大規模隨機測試,都不可能找出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具統計意義)的答案。所以他們傾向於只用小量病案數據,加以大量假設,然後以電腦模型作出推算。但在今次武漢的特殊情况,如感染率真的高達3%至10%,那麼約3.8萬次隨機測試,已可給出95%置信水平,誤差範圍小於±0.5%的答案。
我大膽認為這是我多年來,在所有重要公共議題討論中,可能是最有價值的一個建議。但我並非傳染病專家,非常歡迎這方面專家的提點和指出謬誤之處。我的最大心願是,如果經討論後,仍覺得這個建議有價值,就懇請跟湖北和武漢當局相關人士,把這建議提交給各相關領導,希望獲考慮推行,或許對拯救生命和紓解經濟,甚至回應國際社會,都有點幫助。
中環資產持有Carnival Cruise Lines的財務權益。
抽樣誤差計算器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譚新強:武漢應馬上進行 大規模COVID-19隨機測試
昨天湖北突然公布COVID-19新增確診個案14,840宗,死亡人數242。全球總人數已逾6萬,死亡人數超過1300。之前數天,新增個案已跌至約2000宗水平,死亡人數則約100。為何個案突然急速上升?官方解釋是確診定義略有修改,所以就大幅上升。死亡人數的上升較易理解,因為在湖北被列為病重和病危個案仍高達7000多宗,所以仍將有不少病人陸續不幸離世。
COVID-19是一種全新病毒,不確定性仍很大,包括傳染率(R0),感染和死亡率等等。當然令人更擔心的是暫時仍未有疫苗,和有效藥物。慶幸基因排列工作很快就完成了,中外藥廠已在努力研發疫苗和藥物,包括Gilead的新藥Remdesivir,已在臨牀測試階段。但估計完成測試仍需數個月,疫苗需時更長。
傳染率與死亡率 多呈反比例
隨着時間的過去,和病例的累積,可以總結一下我們已知道關於這病毒的一些事,和仍未有答案的疑問。首先這個病對長者影響最大,如到了肺炎階段,確有頗大生命危險。但對年輕人,包括小孩,反而得病率和嚴重性都較低。傳播主要途徑包括近距離接觸、飛沫、糞便,手碰到口鼻和眼等。比較可怕的是潛伏期可長達24天,可能因為病毒太新,被感染後初時身體沒有任何抗體和抵抗能力。
病毒固然有一定傳染力,但R0是不穩定的,可隨着公共預防和隔離政策,和個人衛生措施而改變。COVID-19的R0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世衛(WHO)的估計是1.4至2.5,但某些專家估計可能高達5或以上。R0高於1代表疫情仍在擴散,平均每位病人把病毒傳播到超過1個人以上。若R0是1.4,傳染度跟一般季節性流感相若,但如果R0是2.5,就跟SARS和MERS的區域(2至5)差不多。但如COVID-19的R0真的是5以上,傳染度就到了天花的級數(5-7)。
最重要的不確定性是這個病的「真正」死亡率。首先我們要了解,跟R0一樣,死亡率也是不穩定的。死亡率跟醫護水平,藥物的有效性,和病毒本身的變種過程等因素,都有關係。我跟一些胸肺科醫生和傳染病專家談過,不一定,但一般來說,R0跟細菌的virulence(毒性)呈反比關係,即較輕的病菌,例如麻疹,死亡率只約0.2%,但R0就高達12至18。較嚴重的病菌,例如伊波拉,死亡率高達90%,但R0則為較低的2左右。這反比原因可能是如病菌太厲害,被感染的主體太快病危和去世,就根本不夠時間把病菌傳播出去給很多人。
湖北內外 死亡率差距大
有關COVID-19的最重要疑團是為何湖北以外跟湖北之內的死亡率,相差那麼大?在大陸湖北省以外地區的個案已超過11,000宗,已具代表性,死亡率現約為0.38%,大陸以外,包括港、澳、台地區,和全球其他20多個國家,個案數目近570宗,兩人死亡,死亡率約0.35%。但在湖北的死亡率則奇怪地高達2.7%,其實已有輕微下跌趨勢,但跟湖北以外和大陸以外的數據,仍高出7倍以上,是一個非常大的差距。即使從病重加病危率來看,湖北跟其他地區的差距亦極大,在湖北的病重病危率高近15%,湖北以外大陸地區為不低的8.5%,但在大陸以外,病重病危率則只有4%。
通常在一個新病毒出現時,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包括死亡率是非常正常的,假以時日,大家終會自然知道真正的情况。以SARS為例,按澳洲病理學家李超浩的解釋,初時的死亡率高達45%至50%,但後來逐漸發現一些病情較輕個案,治療水平也逐漸提升,到最後,SARS的死亡率跌至9.5%,當然仍非常高,但已比最初的估計跌了八成。他估計同樣情况將出現在今次COVID-19疫情,陸續將發現大量輕微病例,死亡率亦將逐漸下降。
愈來愈多大陸以外的傳染病專家都有同樣觀察。上周我已提過港大的梁卓偉教授,以他的電腦模型推算,早在1月25日,在武漢的感染個案可能已高近76,000宗。從撤離武漢後的外僑測試,感染率約1.4%,而他相信留在武漢的人的感染率,更可能高達3%至5%,以人口約1000萬來計算,即宗數可能高達30萬至50萬。
近日英國MRC Centre for Global Infectious Disease Analysis主管Neil Ferguson教授估計,COVID-19在中國的真正感染宗數,可能比報道高10倍,即使在中國以外,他認為實際個案亦比報道高出4倍!
表面聽來,似乎是非常壞的消息,但其實未必一定是,因為死亡人數和病重病危數目,都肯定遠比整體個案數目準確,尤其在大陸以外,所以如這些推測屬實,亦即是說COVID-19的死亡率應遠低於現時湖北顯示的2.7%。甚至海外的約0.35%死亡率,都可能被高估,真正死亡率可能較接近0.1%。
死亡率不可能完全準確,但如何處理一場死亡率高近3%的疫情,跟如何處理一個死亡率只有0.35%或更低的疫症,應該是完全兩回事!所以極需要盡快以科學方法來查證此疫症的真正感染和死亡率。
湖北剛撤換了省委書記,抗疫政策似乎也有所改進,昨天就突然宣布新增個案大增。之前亦有報道指,當局在武漢進行疫情排查,已完成99%以上工作,亦因此而發現3000多個新增個案。
落區抽樣統計 計算較準確感染率
做法似乎是打電話到武漢的每家每戶,查詢家中有沒有人發燒或其他症狀。如果有就派人到那處做病毒測試,但因測試並非太準確,所以經常需要做多次才能確診。此做法對找出病患者有點幫助,但對查證真正感染率則幫助不大,因為這做法有sample bias(樣本偏差)。
我建議武漢政府應馬上去社區進行真正的隨機抽樣統計,計算出較準確的感染率。假設被感染者的分佈頗平均,亦希望即使病癒者仍會顯示陽性反應,以武漢約1000萬人口為例,如只需達到95% confidence level(置信水平),±1% margin of error(誤差範圍),隨機抽樣約9600人來做統計已足夠,但每位可能需要做數次測試。但如預期感染率只約3%至5%(希望如此),±1%誤差範圍或許太濶,如要收窄至±0.5%,就需要擴大至約38,000個樣本。如需要更準確的99%置信水平,±0.5%誤差範圍,則需要約66,000人數樣本。
我知道湖北的醫護人手和測試儀器都非常緊張,首要任務仍是救急扶危,不容易騰出資源來進行此頗大規模隨機測試。但我認為政府應往前想多幾步,首先查證感染率的真相,然後計算出較準確的死亡率,才可計劃未來應付疫情的正確策略,對全國人民健康和中國經濟都有極大影響。不容易,但如明白此舉的重要性,只要立志去做,也不算太困難。
如果統計結果顯示武漢的感染率真的只約0.3%,即是死亡率可能高達4%以上,那麼這病毒的殺傷力真的很大(雖仍遠低於SARS)。那麼封城、封關、隔離,和其他緊急措施都確有繼續維持下去的必要,直至新增個案跌至非常接近零,和研發出有效疫苗和藥物為止。即使這做法等如犧牲經濟,也幾乎沒有選擇。
但如統計結果證明真正感染率高很多,較接近不少外國專家猜測的3%至5%,雖然公眾最初聽到時,可能會有點恐慌,但如當局能解釋清楚,其實這亦等如病重病危和死亡率,都遠比現在計算出來的低,可能死亡率只約0.1%至0.3%,病重病危率約2%至4%左右。如果是這樣,公共衛生和健康政策上,當然仍需非常小心,亦需繼續努力研發藥物,但如此低的死亡率,實該可以放心逐步解除部分封城、封關等緊急措施,人民生活和經濟活動可以回復正常。這亦正是早前新加坡總理在對國民演說中的要旨。
如最終情况是此病毒的R0維持在頗高水平,無法把新增案例降至零,但死亡率確頗低,那麼全球人類無奈只可接受這是類似傷風的一種新型風土性(endemic)傳染病。但如預期此病將每年帶來數千以至上萬宗的嚴重病毒性肺炎,那麼全國各大城市,就必須未雨綢繆,預先建造多座如火神山般的特別設施隔離醫院。
即使流感和傷風等疫情都可以很嚴重,每年全球死亡人數可高達數十萬,但正因死亡率低,大家亦熟悉病情和有些醫藥疫苗,所以全球各國,極少有任何限制旅遊、人口移動、停止經濟活動等應變措施,最多只會鼓勵人民去打免疫針。
以數據說服人民國際社會
較差的做法是繼續讓這個武漢和湖北感染和死亡率的疑團延續下去,不企圖找出答案。但當新增個案再次見頂,逐漸回落至譬如每天數宗至數十宗水平,就基於經濟和其他原因,即開始解封武漢,湖北和其他地區。到時如表面計算出來的湖北死亡率仍高企在2%以上,我擔心將製造更大公眾恐慌。當局可能會以湖北醫療設施不足為死亡率偏高的理由,但很多人未必接受。
在這情况下,美國、澳洲和其他國家,更幾乎無可能會解除針對中國人的旅遊禁令或回復航班次數。在香港,民粹高漲,任何事情都被嚴重政治化,如嘗試在這情况下重開所有關口,面對的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唯一的可行辦法就是以科學方法查找出湖北感染和死亡率的真實答案,以完全透明,高置信水平的統計數據為基礎,用來訂出最合理政策,藉此說服人民和國際社會。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抽樣誤差計算器 在 快樂投資 馬明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開徵能源稅 逾半贊成高耗電產業全面外移?
20150525 08:15
20091019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今(19)日決定將先行課徵已達成共識的能源稅與碳稅,以目前95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計算,除了開徵第1年能源稅及碳稅將較目前稅額下降外,第10年將加徵16.6元,即使目前國際原油價格不動,10年後的油價也將高達46.1元,逼近50元。
20121217財政部長張盛和在立院鬆口,只要連續2季GDP達3.5%,就要開徵能源稅,媒體今天報導一旦開徵,第5年汽油一公升恐怕會飆到50元,對此,張盛和今天澄清表示,油價報導與事實不符,推動能源稅,並非為了加稅,而是整體稅制結構調整,同時,也將一併檢討奢侈稅、貨物稅和娛樂稅,屆時民眾可能買電器、喝飲料會變便宜,或可以減列所得稅薪資扣除額,對一般民眾來說,「是減稅而非加稅」。財政部預計明(2013)年景氣復甦後,開始推動能源稅。張盛和表示,未來經濟成長率連2季達3.5%以上就會推動能源稅,預計明年下半年可先召開座談會,最快明年底、後年初推動修法。
- - -
現在不是拼經濟全面拉升
而是拼環保意識全面拉升
我也不贊成全民納稅補貼高耗電低貢獻產業
但是應先拉升經濟再提升產業升級
不然直接開徵能源稅
第1年能源稅及碳稅將較目前稅額下降外,
第10年將加徵16.6元,2009年95無鉛汽油每公升29.5元計算,10年後的油價也將高達46.1元逼近50元。
怎麼不會全面大衝擊國內消費及經濟?
逼著高耗電產業全面外移
國內經濟重大投資及失業率都會受衝擊影響股市!
- - -
本報民調 開徵能源稅!逾半贊成
2015年05月25日
明日城市─低碳綠能民調
聯合國《氣候變化網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年底在巴黎集會,將簽署新的減碳協議。本報特別推出「明日城市-低碳綠能」專題並進行民調,調查結果顯示,為了有效減碳,過半數受訪者贊成政府開徵能源稅或碳稅,6成6的民眾反對繼續對工業用電進行補貼。
旺旺中時民調中心於5月5至12日進行「明日城市--低碳綠能」民調,訪問六個直轄市民眾,有效樣本3,618人,抽樣誤差為正負1.6%。
http://goo.gl/46J2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