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披麻戴孝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披麻戴孝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披麻戴孝意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待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從《寒戰》系列看「新冷戰」背景下的警察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因為李加超鄧柄強等官員升遷,有人很恐慌,討論香港是否進入「Police State」。就此不如重新討論一次陸劍青和梁樂民近年編劇和執導的兩部大作《寒戰》和《寒戰 II》。這幾部片經過「作者已死」的解讀,也會引發一些 19 年以來...
披麻戴孝意思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寒戰》系列看「新冷戰」背景下的警察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因為李加超鄧柄強等官員升遷,有人很恐慌,討論香港是否進入「Police State」。就此不如重新討論一次陸劍青和梁樂民近年編劇和執導的兩部大作《寒戰》和《寒戰 II》。這幾部片經過「作者已死」的解讀,也會引發一些 19 年以來香港政治局面的一些聯想和思考線索。
《寒戰》2012年推出,當時大家除了取笑演員接到的角色,在戲中全部西口西面,就可能是看梁家輝和郭富城鬧交十分爽。「恐怖襲擊」開始之後,一班西裝革履高級警員趕到指揮部開會。每個重要人物,畫面上都列出各人的官銜。多年來我們看警匪片,代表執法者的探員、警員、差佬,有過千百,卻甚少交代他們細緻官職。而《寒戰》正是對「香港武裝部隊職位學」的大眾科普。
警隊的深層次矛盾
據電影及警隊網站,警務處處長之下,有兩個副處長,一個是行動副處長,一個是管理副處長。(19年後還增加一個副處長,專責維護國家安全。) 而管理警察的上級部門是保安局,監察機關是監警會。
不要說外國觀眾,那個年代本地觀眾看也是一頭霧水。
電影中行動副處長李文彬作風鷹派,加上親兒子亦被擄,於是未經管理副處長同意,自己坐上署理一哥之位,揚言要三份二警力全數參與營救行動,並以「寒戰行動」之名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作為管理副處長的劉傑輝認為不妥,便拉攏了各個憲委級高級警員,要迫李文彬下台。最後所處外地的一哥打電話回來,問誰是寒戰行動總指揮。李文彬馬上就知道自己失勢,明白「迫宮」並不是劉傑輝一個人的意思,而是警隊最高領導人的意思。
李文彬突然擁有全警隊最高權力,其基礎是「寒戰」和「恐襲威脅」背後的「戰時體制」思維。迫宮行動之前,劉傑輝找了保安局局長劉德華聊天,劉德華竟然對他說,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而警隊當時一哥雖然話不多,但態度上已經等於委任劉傑輝去「撥亂反正」,接掌寒戰行動。或者說這兩個高位人物,從這裡已經透露出他們屬於不支持李文彬的勢力。而匪徒其實都是以O記警員,加上警隊 deep state 策劃陰謀。即《寒戰》以警匪片的格局打開,卻基本取消了匪徒。戲中匪徒首先是警員自己,再後面則是那個神龍見尾不見尾的 deep state 警隊集團。
陰謀背後的陰謀
「大片」作為龐大工業和資本的產物,它的套路是將武戲文拍,將警匪鬥智鬥力的傳統,轉移到搬到權鬥辦公室,方便影帝見面吵架。而且每一次的套路都是你以為這就是陰謀?但陰謀背後其實還有更大陰謀,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期待《寒戰III》。
《寒戰》最後李文彬洞察幕後黑手是自己兒子,最後大義滅親將其拘捕。其犯案理由亦不需要秘密審訊。兒子李家俊坦白,劉傑輝上場後不斷收縮警隊資源,為了保衛自己利益的警員都在暗中支持這場行動。只要用寒戰行動引劉傑輝入局,出了問題就等於搞掉了他整條線,上至保安局劉德華、下至整條管理梯隊。
所以看畢這部電影你會得出一個奇幻印象,天下本無事,香港危機和威脅之源,竟是由於警隊內鬥。
2012年,警民關係相當好,但《寒戰》的弦外之音卻讓你想到,香港的治安安全問題,會不會並非肇禍於過去的古惑仔?古惑仔電影息微,但關於高級警務人員的內鬥電影卻推陳出新,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出現。香港無法保持「最安全的城市」的原因,竟是因為警隊自己造成。這種「走得太前」,令人十分細思極恐。
而鄧柄強高遷保安局局長之後,接替他的蕭澤頤就是行動副處長,即梁家輝的那個職位。
這類基於職權而產生的戲劇矛盾,在《寒戰 II》繼續揭露出來。恐怖份子繼續行動,綁架劉傑輝一家,導致電影中的警務處一哥要自己押送犯人,還失敗走犯,繼而受到全港輿論和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委員會審問。
這一連串行動的 (暫時) 幕後黑手,是前一哥蔡元祺。蔡元祺對李文彬曉以大義,表示沖鋒車只是第一招,他們目標是組建一個特區新班子。只要寒戰行動之後產生的醜聞發得大,劉傑輝就會下台,警隊也會自保與一哥割席,李文彬就可以在各界社會賢達支持下重掌警隊。
再加上蔡元祺幕後籌謀,警界、立法會、政府內部勢力配合,律政司司長黎永廉一旦成功當選特首,這個班子就會風山水起。蔡元祺帶李文彬入黑房與賢達密談,對方許諾到時需要李sir「屈就」做住警隊一哥,之後還會升做保安局局長。
為了推劉傑輝下台,律政司司長去了找議會大炮簡奧偉,想借他的嘴炮在立法會轟掉劉傑輝。然而簡奧偉不打算參與,回絕了那部特別版 Leica 相機,並且要自己親自審問劉李二人,好搞清楚整個政治大陰謀。
以律政司司長為首的這群角色,在小黑房實際上是談論一個「涉嫌操控和奪取政權的陰謀」,至於他們背後是甚麼人,整部電影還沒開估,但情理之中的發展其實半透明地推演了出來。
探長們的勢力
為甚麼他們要拉攏李文彬?因為連李文彬背景特殊,都鋪了兩集篇幅。兩部戲涉及很多香港敏感歷史。李文彬的爸爸在英治年代,做到華人最高總警司。(歷史中也有類似的人物,例如方奕輝)。那個年代做較低級人員,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延後利益。四大探長的「探長」只是員佐級,但他們可以憑職便搭通天地線,成為一方之豪。得到「富」之後,就可以向「貴」進發。
即使不是貪污弄權,警界人員可以在警隊裡面安排自己人,形成一個一個山頭派系,有自己的接班部署。中間當然經歷過 ICAC 成立、紀律重組,衝突期間有警察跑上廉署搗亂以戰迫和,最終集體貪污也被英國特赦。
劇中的李文彬就等於在警隊內部制訂的接班部署中慢慢成長,火速晉升。到了 1995 年英國即將撤走,便將政治部解散,處理過機密資料而有人身安全的高級人員,紛紛假死並獲得海外居留權。李文彬則用職權編排警隊資源,安排匯線人費到海外給舊手足,但劉傑輝多年來削減警隊資源,便觸怒了這班舊手足,在蔡元祺的煽動下回來香港「支持」李文彬復辟。
故事最後安排劉傑輝聯同 ICAC 成功揭發蔡元祺陰謀,在特首、保安局等人考慮授意後,要求蔡元祺賣掉掌握警隊通訊系統公司的股份,永遠離開香港,否則就會拘捕和檢控。然而編導拍完了,最後又是說欲知後事如何……
不談坑洞和故弄玄虛的地方,《寒戰》的戲劇邏輯如此展開:一開始有恐怖襲擊,後來發現更大陰謀是關於一哥位置爭奪戰。《寒戰 II》也是如此,他拋出沖鋒車的餘波,卻又告訴你此陰謀背後有更大陰謀,是一個控制三司十幾局和警隊的政治大陰謀。
循此擴大,預想中的《寒戰 III》就要講中英鬥爭。由於有憑大中國資金,寫得藍藍地並且符合主旋律,可以這樣想:蔡元祺背後的是甚麼人?極有可能是英國特務。1995 年政治部解散事件一再提起,看來不是多了心眼。江湖傳聞政治部解散之後,英國在香港各行各業都留有間諜,包括警隊。蔡元祺等於說,他們無法控制上面選擇甚麼人,但他們只要清除了非自己派系的警員管理層,提供都是自己人的人選,那麼上面怎樣任命,都是自己人,藉此方法就可以控制警隊。
蔡元祺的戰略展開,在網裡面參與者似乎都可以實現自己的議程。智商天才但閱歷頭腦簡單的李家俊,就是想父親上位;李文彬的舊手足,則是為了爭取生活費和支持舊上司。他們最後被蔡元祺犧牲,但這只是深層 deep state 的駁腳,還未傷到真身。
神秘的徐步高
英國 95 年後在香港秘密佈建特務的講法,在徐步高殺警之後,坊間逐漸有人相信。因為徐步高披麻戴孝捧著「民主(已死)」的招牌參加遊行,又故意擔任一些警隊閒職,並且四處去視察重要地方、跟蹤重要人物,種種行徑似乎像間諜多過精神病人。徐步高的神秘死亡案件,在死因庭也是草草審結,坊間便有猜忌徐步高背後的迷霧,可能涉及國家級間諜和反間諜行動。如果《寒戰 III》要加進一點主旋律,整個故事揭穿了就是港英餘孽在香港試圖奪權的史詩戰爭。
警隊因為有幾十年跟港英政府合作無間,利益掛鉤了很多年,回歸之後幹部等於「帶病提拔」,「歷史不乾淨」。律政司司長當然也是受到英美祝福,而《寒戰 II》裡面也有很多現役警察是蔡元祺的臥底。
作為兩次大破案關鍵的劉傑輝,則代表中方意願。整個寒戰奪權行動,是由保安局長劉德華暗示的,劉德華亦不可能不親中。整個故事可以高空視角下變成一場「香港保衛戰」:北京屬意的劉 sir,對抗潛伏在香港警隊 (和各界) 港英 deep state;新秩序對抗復辟勢力。所以第一集劉傑輝說:「最出事係個行動代號 (寒戰)」;第二集蔡 sir 對李文彬說,你用了寒戰這個行動代號,有意思。
寒戰 (Cold War) 這個行動代號,即隱喻了新冷戰在香港徐徐上演。所謂第三代通訊系統,也許是說香港情報一直操控在英美手上。
權威、人情、派系
當然故事真如此發展,不知香港票房會不會受到影響。然而如果寫向另一個方向,蔡sir 背後如果設定為中國,就可能拍不出來。如果能拍,籠罩香港上空的巨大威脅必須是英美勢力。蔡sir最後「流亡」,而劉sir作為獲得中方信任繼續坐鎮本土,「香港唔係佢地可以為所欲為既地方」,媚媚地,藍藍地,但可能亦是大片必做的維他奶式妥協。
在維基百科關於「香港警務處」一頁,記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章,寫道:「長期關注人權和警權議題的沈偉男認為,在系統性包庇之下,警隊內部對示威者的敵視態度和濫權的警隊文化日益瀰漫,這種不良風氣與警隊一貫封閉而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的環境有關。」
《寒戰》不管怎樣或會不會寫下去,關於警隊的封閉、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等方面,都有細微描寫,也就是這種特定機關文化,導致兩部電影中的恐怖襲擊,其實都是由警隊內部引發出來。
披麻戴孝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寒戰》系列看「新冷戰」背景下的警察 | 盧斯達 | 立場新聞】
因為李加超鄧柄強等官員升遷,有人很恐慌,討論香港是否進入「Police State」。就此不如重新討論一次陸劍青和梁樂民近年編劇和執導的兩部大作《寒戰》和《寒戰 II》。這幾部片經過「作者已死」的解讀,也會引發一些 19 年以來香港政治局面的一些聯想和思考線索。
《寒戰》2012年推出,當時大家除了取笑演員接到的角色,在戲中全部西口西面,就可能是看梁家輝和郭富城鬧交十分爽。「恐怖襲擊」開始之後,一班西裝革履高級警員趕到指揮部開會。每個重要人物,畫面上都列出各人的官銜。多年來我們看警匪片,代表執法者的探員、警員、差佬,有過千百,卻甚少交代他們細緻官職。而《寒戰》正是對「香港武裝部隊職位學」的大眾科普。
警隊的深層次矛盾
據電影及警隊網站,警務處處長之下,有兩個副處長,一個是行動副處長,一個是管理副處長。(19年後還增加一個副處長,專責維護國家安全。) 而管理警察的上級部門是保安局,監察機關是監警會。
不要說外國觀眾,那個年代本地觀眾看也是一頭霧水。
電影中行動副處長李文彬作風鷹派,加上親兒子亦被擄,於是未經管理副處長同意,自己坐上署理一哥之位,揚言要三份二警力全數參與營救行動,並以「寒戰行動」之名宣佈香港進入緊急狀態。作為管理副處長的劉傑輝認為不妥,便拉攏了各個憲委級高級警員,要迫李文彬下台。最後所處外地的一哥打電話回來,問誰是寒戰行動總指揮。李文彬馬上就知道自己失勢,明白「迫宮」並不是劉傑輝一個人的意思,而是警隊最高領導人的意思。
李文彬突然擁有全警隊最高權力,其基礎是「寒戰」和「恐襲威脅」背後的「戰時體制」思維。迫宮行動之前,劉傑輝找了保安局局長劉德華聊天,劉德華竟然對他說,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
而警隊當時一哥雖然話不多,但態度上已經等於委任劉傑輝去「撥亂反正」,接掌寒戰行動。或者說這兩個高位人物,從這裡已經透露出他們屬於不支持李文彬的勢力。而匪徒其實都是以O記警員,加上警隊 deep state 策劃陰謀。即《寒戰》以警匪片的格局打開,卻基本取消了匪徒。戲中匪徒首先是警員自己,再後面則是那個神龍見尾不見尾的 deep state 警隊集團。
陰謀背後的陰謀
「大片」作為龐大工業和資本的產物,它的套路是將武戲文拍,將警匪鬥智鬥力的傳統,轉移到搬到權鬥辦公室,方便影帝見面吵架。而且每一次的套路都是你以為這就是陰謀?但陰謀背後其實還有更大陰謀,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期待《寒戰III》。
《寒戰》最後李文彬洞察幕後黑手是自己兒子,最後大義滅親將其拘捕。其犯案理由亦不需要秘密審訊。兒子李家俊坦白,劉傑輝上場後不斷收縮警隊資源,為了保衛自己利益的警員都在暗中支持這場行動。只要用寒戰行動引劉傑輝入局,出了問題就等於搞掉了他整條線,上至保安局劉德華、下至整條管理梯隊。
所以看畢這部電影你會得出一個奇幻印象,天下本無事,香港危機和威脅之源,竟是由於警隊內鬥。
2012年,警民關係相當好,但《寒戰》的弦外之音卻讓你想到,香港的治安安全問題,會不會並非肇禍於過去的古惑仔?古惑仔電影息微,但關於高級警務人員的內鬥電影卻推陳出新,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出現。香港無法保持「最安全的城市」的原因,竟是因為警隊自己造成。這種「走得太前」,令人十分細思極恐。
而鄧柄強高遷保安局局長之後,接替他的蕭澤頤就是行動副處長,即梁家輝的那個職位。
這類基於職權而產生的戲劇矛盾,在《寒戰 II》繼續揭露出來。恐怖份子繼續行動,綁架劉傑輝一家,導致電影中的警務處一哥要自己押送犯人,還失敗走犯,繼而受到全港輿論和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法委員會審問。
這一連串行動的 (暫時) 幕後黑手,是前一哥蔡元祺。蔡元祺對李文彬曉以大義,表示沖鋒車只是第一招,他們目標是組建一個特區新班子。只要寒戰行動之後產生的醜聞發得大,劉傑輝就會下台,警隊也會自保與一哥割席,李文彬就可以在各界社會賢達支持下重掌警隊。
再加上蔡元祺幕後籌謀,警界、立法會、政府內部勢力配合,律政司司長黎永廉一旦成功當選特首,這個班子就會風山水起。蔡元祺帶李文彬入黑房與賢達密談,對方許諾到時需要李sir「屈就」做住警隊一哥,之後還會升做保安局局長。
為了推劉傑輝下台,律政司司長去了找議會大炮簡奧偉,想借他的嘴炮在立法會轟掉劉傑輝。然而簡奧偉不打算參與,回絕了那部特別版 Leica 相機,並且要自己親自審問劉李二人,好搞清楚整個政治大陰謀。
以律政司司長為首的這群角色,在小黑房實際上是談論一個「涉嫌操控和奪取政權的陰謀」,至於他們背後是甚麼人,整部電影還沒開估,但情理之中的發展其實半透明地推演了出來。
探長們的勢力
為甚麼他們要拉攏李文彬?因為連李文彬背景特殊,都鋪了兩集篇幅。兩部戲涉及很多香港敏感歷史。李文彬的爸爸在英治年代,做到華人最高總警司。(歷史中也有類似的人物,例如方奕輝)。那個年代做較低級人員,反而可以得到更多延後利益。四大探長的「探長」只是員佐級,但他們可以憑職便搭通天地線,成為一方之豪。得到「富」之後,就可以向「貴」進發。
即使不是貪污弄權,警界人員可以在警隊裡面安排自己人,形成一個一個山頭派系,有自己的接班部署。中間當然經歷過 ICAC 成立、紀律重組,衝突期間有警察跑上廉署搗亂以戰迫和,最終集體貪污也被英國特赦。
劇中的李文彬就等於在警隊內部制訂的接班部署中慢慢成長,火速晉升。到了 1995 年英國即將撤走,便將政治部解散,處理過機密資料而有人身安全的高級人員,紛紛假死並獲得海外居留權。李文彬則用職權編排警隊資源,安排匯線人費到海外給舊手足,但劉傑輝多年來削減警隊資源,便觸怒了這班舊手足,在蔡元祺的煽動下回來香港「支持」李文彬復辟。
故事最後安排劉傑輝聯同 ICAC 成功揭發蔡元祺陰謀,在特首、保安局等人考慮授意後,要求蔡元祺賣掉掌握警隊通訊系統公司的股份,永遠離開香港,否則就會拘捕和檢控。然而編導拍完了,最後又是說欲知後事如何……
不談坑洞和故弄玄虛的地方,《寒戰》的戲劇邏輯如此展開:一開始有恐怖襲擊,後來發現更大陰謀是關於一哥位置爭奪戰。《寒戰 II》也是如此,他拋出沖鋒車的餘波,卻又告訴你此陰謀背後有更大陰謀,是一個控制三司十幾局和警隊的政治大陰謀。
循此擴大,預想中的《寒戰 III》就要講中英鬥爭。由於有憑大中國資金,寫得藍藍地並且符合主旋律,可以這樣想:蔡元祺背後的是甚麼人?極有可能是英國特務。1995 年政治部解散事件一再提起,看來不是多了心眼。江湖傳聞政治部解散之後,英國在香港各行各業都留有間諜,包括警隊。蔡元祺等於說,他們無法控制上面選擇甚麼人,但他們只要清除了非自己派系的警員管理層,提供都是自己人的人選,那麼上面怎樣任命,都是自己人,藉此方法就可以控制警隊。
蔡元祺的戰略展開,在網裡面參與者似乎都可以實現自己的議程。智商天才但閱歷頭腦簡單的李家俊,就是想父親上位;李文彬的舊手足,則是為了爭取生活費和支持舊上司。他們最後被蔡元祺犧牲,但這只是深層 deep state 的駁腳,還未傷到真身。
神秘的徐步高
英國 95 年後在香港秘密佈建特務的講法,在徐步高殺警之後,坊間逐漸有人相信。因為徐步高披麻戴孝捧著「民主(已死)」的招牌參加遊行,又故意擔任一些警隊閒職,並且四處去視察重要地方、跟蹤重要人物,種種行徑似乎像間諜多過精神病人。徐步高的神秘死亡案件,在死因庭也是草草審結,坊間便有猜忌徐步高背後的迷霧,可能涉及國家級間諜和反間諜行動。如果《寒戰 III》要加進一點主旋律,整個故事揭穿了就是港英餘孽在香港試圖奪權的史詩戰爭。
警隊因為有幾十年跟港英政府合作無間,利益掛鉤了很多年,回歸之後幹部等於「帶病提拔」,「歷史不乾淨」。律政司司長當然也是受到英美祝福,而《寒戰 II》裡面也有很多現役警察是蔡元祺的臥底。
作為兩次大破案關鍵的劉傑輝,則代表中方意願。整個寒戰奪權行動,是由保安局長劉德華暗示的,劉德華亦不可能不親中。整個故事可以高空視角下變成一場「香港保衛戰」:北京屬意的劉 sir,對抗潛伏在香港警隊 (和各界) 港英 deep state;新秩序對抗復辟勢力。所以第一集劉傑輝說:「最出事係個行動代號 (寒戰)」;第二集蔡 sir 對李文彬說,你用了寒戰這個行動代號,有意思。
寒戰 (Cold War) 這個行動代號,即隱喻了新冷戰在香港徐徐上演。所謂第三代通訊系統,也許是說香港情報一直操控在英美手上。
權威、人情、派系
當然故事真如此發展,不知香港票房會不會受到影響。然而如果寫向另一個方向,蔡sir 背後如果設定為中國,就可能拍不出來。如果能拍,籠罩香港上空的巨大威脅必須是英美勢力。蔡sir最後「流亡」,而劉sir作為獲得中方信任繼續坐鎮本土,「香港唔係佢地可以為所欲為既地方」,媚媚地,藍藍地,但可能亦是大片必做的維他奶式妥協。
在維基百科關於「香港警務處」一頁,記到「反對逃犯條例修訂運動」一章,寫道:「長期關注人權和警權議題的沈偉男認為,在系統性包庇之下,警隊內部對示威者的敵視態度和濫權的警隊文化日益瀰漫,這種不良風氣與警隊一貫封閉而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的環境有關。」
《寒戰》不管怎樣或會不會寫下去,關於警隊的封閉、重紀律、權威、人情、派系等方面,都有細微描寫,也就是這種特定機關文化,導致兩部電影中的恐怖襲擊,其實都是由警隊內部引發出來。
披麻戴孝意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