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披頭四電影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披頭四電影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NaaL (Skyline)看板movie標題[好雷] 3部藍儂(披頭四)電影“Backbeat...
披頭四電影 在 BASE 1??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37:21
※蝦皮免運費 毎日持續上架商品喔 ⭐先在這邊提醒各位入公寓前請戴口罩! 出去的時候請按左邊紅色按扣開門! 還請各位顧客見諒!⭐ NEW ARRIVAL 最新上架 PIERRE CARDIN 法國品牌皮爾卡登夏威夷襯衫 史上第一位把名字 授權給他人的時尚先鋒設計師 皮爾卡登的品牌 他曾經為...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文長出沒注意
粉絲的碎碎念出沒注意
另外,
會有演繹與本尊的差異討論,
當然看傳記電影不是只看演員“模仿”,
(要看模仿的話,去看“The Fab Four”或者是“The Bootleg Beatles”等致敬樂團演出就好啦XDD),不過因為是大眾文化熟知的現代人物,所以還是會忍不住比較一下囉
“Backbeat” (1994)
推薦給喜歡劇情片以及想多了解“The lost Beatle”Stu還有披頭四的漢堡歲月的你
"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 (2000)
推薦給藍儂+披頭四迷的你
“Nowhere Boy” (2009)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
推薦給喜歡電影敘事以及想多了解少年藍儂的你
*******
“Backbeat” (1994)
https://youtu.be/zrLGwxh47pM
時間跨度:1959年底或1960年初
-1962年4月 披頭四第三次德國漢堡演出
劇情主軸:John&Stu&Astrid
披頭四的漢堡駐演
(註:Stuart Sutcliffe是John的藝術學院好友,後來以貝斯手身份加入樂團,參加漢堡駐演,1962年21歲時猝逝於漢堡。Astrid Kirchherr和其他兩位朋友在漢堡看到披頭四的演出,非常喜歡,並決定成為樂團的助力,Astrid拍攝了樂團最早一組正式照片,促進Beatles的招牌髮型,之後並成為Stu的未婚妻。)
(年齡對照:1960年8月15日,樂團從利物浦出發,進行第一次漢堡駐演。
當時:
John Lennon 19歲
Paul Mccartney 18歲
George Harrison 17歲
Stuart Sutcliffe 20歲
Astrid Kirchherr 22歲
Pete Best 18歲
那時候還在其他樂團的 Ringo Starr 20歲
日後的經紀人 Brian Epstein 25歲)
“I grew up in Hamburg, not Liverpool.”
~John Lennon
這部電影是英國和德國製作公司合作的作品
劇情跟取景大部分都在漢堡
電影一開始是John和Stu兩人在酒吧裡,
之後發生鬥毆事件,
Stu被重擊頭部,
不祥地預兆著之後Stu因腦出血而猝逝 QQ
還是學生就以很不錯的價格售出畫作的Stu,
在好友John的說服下,
成功被拐把賣畫的錢全部拿去買貝斯,
加入了John的樂團
之後就是披頭四的第一次漢堡行
在港口,
Paul出現了,
跟John互相吐槽,可是兩人感覺挺生疏…
George的出場很有趣,
George媽硬塞手作scone,
叫George帶在船上吃 XDD
(千萬別跟George搶點心吃!
偷吃George錄音室存糧的Yoko表示…)
之後的劇情,
一方面是對披頭四來說,
漢堡駐演是大開眼界+開發人類極限;
一方面對Stu來說,
和Astrid墜入愛河,
並且確認自己的志向在美術而非音樂
劇情推展順暢,
角色間的張力很夠,
也還原(?)樂團在漢堡的演出情形,
(在一開始的演出場,
樂團的演出跟脫衣舞的演出交替,
有時候前場在跳脫衣舞,
樂團就在後面(一樣在台上)東倒西歪地
吃東西打牌打發時間XDD )
很有可看性,我是滿推薦的
劇情很大部分圍繞在John&Stu&Astrid,
John一方面為Astrid吸引,
卻又同時因為覺得自己比不上她(白話來說,Astrid就是超級文青)而憤怒,
另一方面又因感覺Stu被Astrid搶走而意難平
最後John和Astrid和解了,
也終於能夠放手讓Stu離開樂團,
做他自己想做的事,
只可惜,Stu的時間不多了……
關於人物,
飾演Astrid的演員非常美麗!
Stu的演員也是帥又迷人
https://i.imgur.com/JJYSMJI.jpg
電影中的John、Paul、Stu
飾演John的Ian Hart三度飾演John,
“Backbeat”是第二次,
就“表演”來說,很能讓人感受角色的情感,
這部電影表現出John的憤怒、無懼世俗、對音樂與樂團的熱情、對以音樂成功的堅定志向、對朋友的全心以待、掩飾脆弱的虛張聲勢、會咬人的幽默等,
可是,這部電影裡,
說實話我感受不太到他的“魅力”,
也不知道在音樂和表演方面,
為什麼後來會那麼成功……
飾演Paul的Gary Bakewell,
之後也二度飾演Paul,
外型來說,
那個doe eyes有像XDD
在電影中呈現出,
他是John在音樂和樂團最可靠的夥伴,
在很多地方也表現出,
他是最圓融最務實的一個
不過,就是感覺跟John不太熟……
雖然那個時期,
John跟Stu是更麻吉,
Paul都吃醋起來(本人言),
不過也沒那麼生疏啊啊啊~
(電影中,在舞台表演,
Stu恍神出錯時,
Paul就死命瞪他,
下台後再跟John抱怨Stu XDD)
George有點影薄,
有時候會有神來之語,
不過在電影最後那場演出,
George那副自得其樂
在舞台上晃來晃去演奏的樣子,
跟本尊在60年代的演出有像XD
要說影薄,Pete Best更是,
不過開口時,都很有笑果XDD
然後,意外驚喜,
RINGO!也來驚鴻一瞥
整體來說,
不管是粉絲,或者是非粉絲,
以“電影”來說,我都滿推薦的,
是部精彩的電影
不過,劇中有不少正面裸露,
還有使用毒品與性愛場面,
並不適合閤家觀賞喔~ XDD
附註:
https://www.snapgalleries.com/portfolio-items/astrid-kirchherr/
這邊可以看到一些Astrid在漢堡幫披頭四拍的照片
*******
"In His Life: The John Lennon Story" (2000)
https://i.imgur.com/96c3Ybd.jpg
時間跨度:1957年 16歲的少年John
-1964年披頭四首度美國演出之前
劇情主軸:
這8年間,16歲到23歲的John大事記
這部是電視電影,
由美國NBC製作與播出
電影一開始是1962年,
樂團在Cavern演出。
畫面一轉,1999年拍賣會場,
拍賣John的第一把吉他……
1957年,利物浦。
在Mimi的叫喚下,
少年John不情願地翻身起床,
開口那句“ I'm Comin' ”
口音跟聲音都好John啊!
(後面就沒那麼像了,口音是有像,不過音質就不太像)
之後就是按照時序,順順地呈現出發生在John身上的事情,還有他身邊的人事物。一般粉絲知道的事件,幾乎都有呈現,只是在細節上有時候有點出入(像是George的入團甄選是在雙層巴士的上層彈“Raunchy”沒錯,可是是夜深時的巴士,只有他們幾個,不是電影中的白天,George彈完,還有其他乘客拍手,“Nowhere Boy”在這部分就比較還原)
優點是,很全面地呈現出那些很有名的事件跟場景(連還沒發生的Abbey Road大家一起踏步過馬路都有),雖然沒什麼新發現,可是跟讀文字和聽口述不同,看到“演出來”,還是很開心
缺點是,有時候感覺是一個片段跳接另一個片段,以電影敘事來說,不夠連貫和戲劇化,然後因為要塞進那麼多事件跟人物,如果是對John完全陌生的觀眾,可能會覺得有點霧煞煞……
https://i.imgur.com/u6PwOdt.jpg
John、George、Paul、Pete
電影感覺有盡量多方面地呈現出John,
除了那些迷惘與叛逆之外,
有藝術才華、淘氣、熱情、迷人、自負、有趣、志向遠大、有領袖魅力、是大家的中心、當然還有會咬人的幽默感XDD
電影裡的Paul,
外型來說,笑起來有點神似,
而Paul初次登場,就自帶優雅氣場,
先是著迷於看台上John的演出,
注意到他的和弦不正確時,輕輕一笑
之後的Paul也一直是John在音樂和樂團
最可靠的夥伴
電影中有一段,
他們早期“eyeball to eyeball”的練習,
不過大概10秒左右吧 XDD
然後Paul也是最有行銷概念的
George!他的Scouts口音太Q了,
而且就是George本尊的那種Q!
(好想叫他說一下“brrrackets” XDD)
查了一下,發現演員Mark Rice-Oxley本身就是長年居住在利物浦
(而且他的叔叔中學時是Paul跟George同時期的同校同學XDD)
Stu,
表現出他在台上酷酷彈貝斯的樣子,
然後因為以眼神放電台下女觀眾,
下台後被人圍毆,他的頭 @@
Pete,
這部滿直接表達出他鼓技欠佳
RINGO!
也是在漢堡時就讓Ringo出來亮相,
不過後面出現實在很影薄…… @@
Brian Epstein雖然是後面才出場,
可是演繹得讓人印象深刻
到Cavern看披頭四演出時,
先是看樂團整體,
再看台下觀眾的熱烈迴響,
眼光再回到台上的John,
光是眼神就說了千言萬語
之後他有出現的段落也都非常精彩
Mimi & Julia
兩位南轅北轍的母親角色,
在電影中表現也很出色,
可以看出她們各自對John的重大影響
電影從Mendips中Mimi的叫喚開始,
也收尾在Mendips,
從這裡出發,
John和披頭四前往美國演出,
開拓音樂界無人能及的境界
*******
“Nowhere Boy” (2009)
搖滾天空:約翰藍儂少年時代
https://youtu.be/FnAwmFRCpIw
時間跨度:1955年 少年John
-1960年 披頭四第一次漢堡駐演前
劇情主軸:少年John的迷惘與煩惱、音樂啟蒙、與母親Julia和姨母Mimi的關係
本片為英國電影,製作早期號稱是根據John的同母異父妹妹所寫的傳記,劇情應該60%以上都是跟Mimi和Julia有關,不過在製作過程中,諮詢Paul和Yoko之後,有調整Mimi的形象為沒有一直都只是嚴苛以及對John是真心關愛
電影一開始,
在如煙似霧的迷濛中,
“A hard day's night”開頭的和弦一刷下去,
少年John在似乎象徵各種建制的建築當中穿梭,是在尋找自己的定位嗎…… 而背景傳來無數觀眾的喝采聲,他好像是同時被名聲與期待所追趕著
因為重點是在家庭關係,
接下來電影從Uncle George開始,到Mimi,Julia,Julia的現任丈夫、Julia的兩個女兒,都有很多的描述以及和John的互動
https://i.imgur.com/icRyTld.jpg
John和兩位母親角色一起時,
看起來非常不同
Mimi和Julia個性截然不同的姐妹,
很鮮明地呈現,演員的表現很精湛,
圍繞著John,姐妹倆也不斷拉鋸著
這部電影,
我看得不太自在的點在於,
非常強調Julia對John音樂發展的各種影響…
的確,Julia在很大程度上啟蒙了John
(比如說,的確是Julia教John彈banjo等),
可是電影中呈現得太過單面……
然後,
John跟樂團表演的場地太高級感,
樂團發展也呈現得太過順遂,
並沒有那麼容易啊…
(第一次漢堡行之前,因為設備不夠,John還拐了學生會的朋友,從學校黑走一台音箱XDD)
另外還有,
電影中有不少感覺些些刻意的“金句”,
呃,這個我有點消化不良 *汗
優點的話,
就是很“電影”,敘事流暢,
畫面跟運鏡都滿現代的
(跟前面兩部比)
然後就是以“成長背景”來看John的故事,
比較內心世界一些
飾演John的Aaron Johnson,
本身就是非常帥氣,
還帶有憂鬱氣質,
記得看過導演說過,
這部片的選角不是選外型像的,
而是“感覺”(?)像的……
不過,
看來我跟導演的“感覺”不太一樣 XDD
除外型跟氣質外,
這部當中的John,
也是有表現出他的各種人格特質
https://i.imgur.com/WB4vTIJ.jpg
初相遇
Paul…… 是Thomas Sangster
我個人覺得一點Paul感都沒有就是 *遠目
跟John的初遇場景倒是非常還原,
對話也很還原
(都直接去問真Paul了說)
Paul幫John吉他調了音,給了他建議,
之後的“eyeball to eyeball”練習,
(畫面時間比前一部長多了~)
Paul教John正確的和弦,
也跟他說要繼續音樂事業,
就是要自己寫歌 等等
電影最後,
經過了種種,
在Mimi的目送中,
John啟程,
前往充滿未知數又無限可能性的漢堡
(電影這邊呈現得很溫馨,不過實際情況是直到行前最後一秒,Mimi都非常反對John前往漢堡,先是說找不到他的出生證明,John趕快去辦補發,後來又堅持不簽監護人簽名,一直到出發當天早上,John衝去找承辦人員說他家情況特別,才給他辦了護照……不過如同電影最後跑的字卡,John和Mimi一直都有保持聯繫,常常打電話給她)
*******
附註:
Paul本人對其中兩部有做出回應
他不是很喜歡“Backbeat”,
主要是因為覺得電影裡拿去他“搖滾樂”的部分,
像是把"Long Tall Sally"給John唱,
事實上,在披頭四的舞台上,
始終是Paul唱這首搖滾經典,
不過他也推崇飾演Stu演員的演出
(除了“不搖滾樂”之外,這部電影裡的Paul還真的沒那麼帥氣,有時還有點甘草角色風
https://youtu.be/qPTk3SPocVk
關於“Nowhere Boy”,
導演在開拍前,
就有拿劇本到Paul家跟他討論,
他覺得不符合實情的部分,
有的有做修改,
有的部分導演堅持是電影所需,
就還是保留
至於電影成品,
Paul開玩笑(?)地抱怨電影中的他看起來比John矮很多
“讓John站低點!或者是給我穿厚底鞋啊!”
因為實際上兩人身高一樣,
有時候Paul感覺還要比John高一點
*******
這三部電影共同點,
都是在描繪John與披頭四的早期故事,
然後還是有點可惜的是,
三部都是偏“故事”類,
對於音樂創作跟演繹部分著墨不多
未來會不會有新的披頭四電影出現呢?
這麼多年過去了,
人們對披頭四是否已經不再感興趣呢?
https://i.imgur.com/dolnOvA.jpg
“滾石雜誌”即將出刊的9月號封面
告訴我們……
50年後,儘管世代更迭,
看來大家還是想多了解這個樂團呢
"Lennon or McCartney?”
https://youtu.be/kSwUzM_nTGM
10年來,
在訪問550位不同世代的音樂人和影視人時,
突然沒頭沒腦丟一句
"Lennon or McCartney?”
不是具體問”哪個是更好的音樂家?”
或者是”你喜歡哪一位?”
而是就這樣天外飛來一個二選一,
(搞得像心理測驗一樣XDD )
而大家的回答跟反應也很有意思~
披頭四早早超越一時的流行現象,
音樂性的意義更是無庸置疑,
也經過時間的淬鍊,成為了文化符號
雖然樂團解散已經50年,
在喜歡他們的樂迷心中,
“Carry That Weight”的披頭四
仍然走在榮光之路上
期待新的披頭四和其他樂團的相關電影
-----
Sent from JPTT on my Samsung SM-G986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2.11.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98010738.A.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