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殺戮日》碰巧呼應當今世界的情況 (7.4/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在越來越混亂、災禍越來越頻繁的世界裡,人們似乎也開始對社會現狀與應該對這個世界抱持的態度做出反思,光是今年在台灣上映的日本電影,就有著對富士山爆發感到擔憂恐懼的《火口的二人》、...
《#聖誕殺戮日》碰巧呼應當今世界的情況 (7.4/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在越來越混亂、災禍越來越頻繁的世界裡,人們似乎也開始對社會現狀與應該對這個世界抱持的態度做出反思,光是今年在台灣上映的日本電影,就有著對富士山爆發感到擔憂恐懼的《火口的二人》、描述311地震福島核災事件的《福島50英雄》、在愛情電影裡融合恐怖攻擊元素的《日間演奏會散場時》,以及預警未來AI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危機《全境失控》,而這次《聖誕殺戮日》同樣也不例外。
⠀
聖誕節原本是個充滿歡樂,代表著人們團聚與對彼此表示感謝的節日,但有沒有可能在這幸福的氛圍之下,我們也因此忽略了身邊存在的危機?打著今年平安夜可能沒辦法說聖誕快樂的招牌,電影《聖誕殺戮日》以一場炸彈在人來人往的商場裡爆炸的恐怖攻擊作為開端,雖然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炸彈引爆後整起事件的後續發展與帶來的影響,也使得整個東京在平安夜裡陷入一片混亂,讓電影《聖誕殺戮日》能對人性做出真實的呈現。
⠀
看到這個片名,許多人可能會自然地以為《聖誕殺戮日》是一部像《國定殺戮日》那樣,講述兇手犯人在聖誕節展開連續殺人行動的故事,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電影透過在第一顆炸彈引發日本社會關注後,犯人用廣播訊息向全國人民提出警告,若日本首相不出面跟自己對談,就會在聖誕夜引爆事先安裝在東京各處炸彈的威脅,把故事聚焦在西島秀俊所飾演的警探志乃出發揪出幕後真兇,阻止炸彈危及平民生命安全之上,給觀眾帶來特別的體驗。
⠀
作為一部犯罪懸疑電影,《聖誕殺戮日》在隨著炸彈引爆的期限越來越近情況下,導演波多野貴文不僅以警探志乃和被他認為是犯人的可疑軟體工程師兩位角色的一來一往,賦予電影濃厚的懸疑氣息,其中跟案情相關的眾多人物,例如意外被捲入爆炸事件的主婦、趕來採訪的電視台記者、決定在聖誕夜出門慶祝的女孩子,也讓《聖誕殺戮日》在引導觀眾往錯誤方向猜想的同時,透過這些角色彼此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與各自的決定,進一步道出整部電影的核心。
⠀
我們在《聖誕殺戮日》片中除了警探尋找犯人,並確認他犯案動機的主線故事之外,也能從導演利用許多篇幅的描述,看見政府機關和社會大眾在面對炸彈威脅時各種不同的反應,無論是希望能擴張日本軍事實力的日本首相面對犯人一對一見面對談的要求,那種公開表示決不向恐怖勢力低頭屈服的強硬態度,或者是在接近犯人預告時間,許多民眾跑來附近看熱鬧,都巧妙地跟《聖誕殺戮日》整部電影想要講述的主題做出相互的呼應。
⠀
《聖誕殺戮日》以「披頭四」約翰藍儂與妻子小野洋子於1971年推出的應景聖誕歌曲《Happy Xmas (War Is Over)》作為故事的發想題材,但比起原作希望藉由洋溢著幸福的聖誕節來傳達反戰思想,就因為《聖誕殺戮日》本質上還是一部犯罪懸疑片,在裡頭恐怖攻擊的元素之下,電影反而更加激進地用「炸彈真的存在且真的會爆炸」給那些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們一次後悔也為時已晚的沉痛震撼。
⠀
看著《聖誕殺戮日》澀谷街頭那些因為犯人的爆炸預告而聚集的人群,有知名 YouTuber 與他的死忠粉絲、特地停下來看熱鬧的路人和特地跑來朝聖的民眾,每個人皆抱持著朝聖或慶祝一個與眾不同聖誕夜,希望能到場親眼見證這個「惡作劇」的態度來到這裡,而這不正是反映了現今這個社會人們,因為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太平盛世而對周遭危機缺乏警覺,甚至是對可能造成危害的事件漠不關心的普遍狀態嗎?
⠀
《聖誕殺戮日》以恐怖攻擊事件來包裝戰爭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可能帶來的傷痛,但我也我能夠從片中深深感受到人類的傲慢與自大。就如同聖誕節的團聚和爆炸前每個人聚集在澀谷那彷彿慶典般的氛圍,讓片中人們忽略了身邊可能存在的危險,到頭來,《聖誕殺戮日》也告訴我們即使現階段戰爭看似距離我們遙遠,但可能造成人們傷亡的炸彈也依然存在我們身邊,對應到今年2020武漢肺炎所帶來的重大死傷和影響,我們還能把自己置身世外、繼續否認這個事實嗎?
⠀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面對嫌犯這樣嚴厲且明目張膽的爆炸恐嚇,《聖誕殺戮日》裡頭群眾還能以當作是在開玩笑的輕鬆態度看待,繼續在街頭開趴實在讓人難以想像,但看著疫情期間許多外國人漫不在乎、看到別人戴口罩所給予的嫌惡反應,以及日本當時曾經堅持要舉辦東京奧運,見到染疫人數無法控制才緊急延期,所以真的什麼人都有,什麼事都可能發生阿。
⠀
整體而言,《聖誕殺戮日》毫無疑問是一部相當應景的電影,除了選擇在鄰近聖誕節的檔期上映之外,也意外地碰巧跟今年全球局勢做出呼應。我喜歡導演以角色對於炸彈是否真的會在熱鬧的澀谷街頭爆炸的懷疑,來批判現代人因為過於自由而侵犯到他人權利的行為,並藉由反派的犯案動機來反思自身忽視戰爭可能帶來的傷害,然而可惜的是,《聖誕殺戮日》最終還是把日本置於受害者的姿態,因為戰爭會讓國民身身陷險境而反戰,也讓這部電影不像黑澤清的《間諜之妻》那樣,沒能達到應有的層次。
⠀
#SilentTokyo #サイレントトーキョー #佐藤浩市 #西島秀俊 #石田百合子 #廣瀨愛麗絲 #勝地涼 #波多野貴文 #日本電影 #影評 #電影 #如履影評 @colafilms
披頭四反戰歌曲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改變世界的1960】海獅說
對許多人來說,披頭四與約翰藍儂的歌曲,曾帶給他們力量與救贖,但對於他的第一任妻子辛西亞與兒子朱利安,他們的爸爸卻並不是這樣的存在。
「他(約翰藍儂)追求的是世界和平、鼓勵世人相愛,但他卻難以與他的第一個家庭──母親和我和平相處,無法給我們足夠的愛。」──朱利安·藍儂。
*本文與 臺中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共同製作。
披頭四反戰歌曲 在 DJ 阿狗 / 柯基講鬼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稍微重新整理了一下剛剛在節目上簡單講到的內容,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能理解。
距離選舉越來越近,阿狗常常會聽到身邊有朋友在抱怨,覺得政治實在是很煩又很亂,真的沒有必要再特意去投票淌這渾水。
從阿狗個人的觀點來看,他們或許把政治的範圍想的有一點太過狹隘了。許多和大家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不管是兩性平權的議題、婦女權益的議題、民主的議題或是種族宗教的議題其實都是政治的其中一個環節,只是他用了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政治確實衍生了許多骯髒的、不堪的產物,但是凡事都有一體兩面,這些議題同樣也造就了許多美麗事物的誕生,不管是藝術畫作也好、歌曲也好。像是大家都很熟悉披頭四的許多反戰歌曲,近期響應抗爭而創作的《雙城記》,還有得到最佳年度歌曲蔡依林的《玫瑰少年》。我們對這個世界始終懷抱著信心和希望,相信那些醜惡的事物終究會成為過去式,而這些美好的將會流傳下來,成為一個永恆的現在進行式。
不需要去厭惡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理解。我們都有選擇的機會,選擇我們理想的生活,選擇我們想看到的政治,選擇我們想要的未來。
1月11號,讓我們一起去投票吧。
披頭四反戰歌曲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連儂牆或藍儂牆的由來】
藍儂牆(捷克語:Lennonova zeď),位於捷克首都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捷克語:Velkopřevorské náměstí),原本是醫院騎士團(法語: Ordre des Hospitaliers)所有的一面普通的牆,1980年代起人們開始在這面牆上塗寫約翰·藍儂(John Lennon)風格的塗鴉以及披頭四樂隊(Beatles)歌詞的片段。
"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
Give Peace A Chance (1969) - John Lennon
#這首歌成了70年代知名的反戰歌曲
1988年,藍儂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泄對於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憤怒的源頭。大批捷克青年在牆上書寫不滿的標語,最終在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了一場學生、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共有幾百人被捲入。參與這次行動的學生被諷刺地稱為藍儂主義者,捷克當局把這些人士稱為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反社會分子和西方資本主義間諜。
最初的藍儂肖像早就被一些新的塗鴉所覆蓋,儘管當局曾經專門找人來進行重繪,但每次就在重繪的第二天,牆面上又會被鮮花圖案和詩歌所填滿。在當代,藍儂牆已經成為表達青年抗爭的一個象徵性符號。
牆面的擁有者慷慨的同意這種形式的塗鴉繼續下去,促成了如今藍儂牆的新生。
#資料來自Wiki
Photo by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