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鳥冷知識其拾參
【邊緣人】
邊緣人,是時下大家最常聽到的詞彙之一,常用於自嘲自己沒什麼朋友。
然而,你知道嗎?
在精神科醫學中,還真的有一項病名叫『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Borderline Personalit...
#凡鳥冷知識其拾參
【邊緣人】
邊緣人,是時下大家最常聽到的詞彙之一,常用於自嘲自己沒什麼朋友。
然而,你知道嗎?
在精神科醫學中,還真的有一項病名叫『邊緣型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看看這和我們俗稱的『邊緣人』有什麼不同。
___
在開始之前,先來介紹一個名詞personality disorders(人格疾患)。
.
所謂的人格疾患,指的是在『認知』、『情感』、『人際功能』、『衝動控制』方面出現異常,並影響到了平時的社會功能。
而這樣的症狀通常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青少年時期。
而根據臨床上的表現,personality disorders(人格疾患)可以分成三類(Cluster A、B、C),他們分別對應的特徵為Odd/eccentric(古怪)、Erratic/Impulsive(衝動)跟Anxious/fearful(焦慮、害怕)。
.
而今天我們的重點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正是屬於B分類的其中一個子分類。
背景知識就先說明到這裡,接下來的內容主要聚焦在我們今日的重點,邊緣型人格疾患。
___
如同方才所述,因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屬於personality disorders(人格疾患)的B類,所以此類的人常常會有一些衝動性的想法。
此外,邊緣型人格疾患的心理狀態會非常的『不穩定』。
.
舉例來說,他們常常會非常『害怕自己被拋棄』,為了減緩這樣的感受,他們有時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舉例來說,他們的想法會非常的極端,有時會過度自信,有時卻又極度缺乏自信。
舉例來說,他們會害怕孤單,時常有空虛感。
另外,與心理狀態與之對應的是『行為上的異常』。
.
好比說,在心情低落的時候,會做出一些自我傷害的行為。
好比說,對於憤怒的情緒難易掌控,會不合適宜的爆發憤怒。
以上,大概就是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常見的表現。
___
講完了症狀表現,接著讓我們來探討下一個問題
.
『這樣的人到底有多少呢?又是誰比較會有呢?』
.
在人口比例上,估計約有1-2%(有些資料是3%-5%)的人具有邊緣型人格疾患。
而在這些人當中,女性的數量約是男性的兩倍。
至於病因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的解釋是傾向和成長背景有關,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經歷、創傷導致他們非常需要依賴他人。
___
好啦,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想知道
.
『邊緣型人格疾患該怎麼治療呢?』
.
目前的治療方式不外乎可以分成兩種: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的部分我就不多提,在藥物治療的部分,假使病人有憂鬱、焦慮的問題,可能會使用抗憂鬱劑(如:SSRIs)和抗焦慮藥(如:BZD)。假使病人有衝動、易怒的行為,可能會給予抗精神病藥來穩定情緒。
___
寫到這裡,文章也差不多了,再寫下去就太艱澀了。
相信看完這篇文章後,大家應該能明顯感受到『平常說的邊緣人』和『醫學上的邊緣型人格疾患』幾乎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之所以會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前陣子發現這件事,覺得挺有意思的就來分享一下。
___
結論
.
『邊緣人不是病,不用看醫生。』
.
『邊緣型人格疾患是病,建議找相關的精神科醫師治療』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或是覺得這個主題挺有意思的話。
歡迎在下方tag你的邊緣人朋友,或是用紙飛機分享出去,讓大家一起來了解邊緣型人格疾患吧!
___
最後附上參考書目
1. Kaplan and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Behavioral Sciences/Clinical Psychiatry 11/E 2015
2. Kaplan USMLE Step 2 CK Lecture Notes psychiatry 2017
3.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5e
.
___
.
這裡是凡鳥手札🐣,一個紀錄心情的地方;一個說故事的搖籃;一個為夢想展翅的園地。你,準備好,振翅高飛了嗎?
如果喜歡的話💖,記得要追蹤👇
👉ig帳號:@ordinarybird123
👉按讚fb粉專:凡鳥手札
#醫學生 #凡鳥 #凡鳥升學 #學測 #醫學 #冷知識 #邊緣人 #手寫 #手寫字 #study #studygram #writing #handwriting
抗精神病藥物分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5 點避開藜麥禁忌和壞處 - Winnie Wong
藜麥好處多、營養高,大人小孩也可吃,但或許你在不為意時已觸碰到藜麥的食用禁忌,甚至引起副作用如胃痛、胃賬、肚瀉,甚至便秘。腎病及胃腸患者、長期服藥、穀物過敏人士、懷孕中的女士適合吃藜麥嗎?原來想要避開藜麥壞處和禁忌,你更要知以下烹調、吃用藜麥的小訣竅:究竟一天吃多少藜麥最好?藜麥和水比例是多少?藜麥煮幾耐?欲避關藜麥壞處和禁忌,請記底以下 5 點。
為何吃藜麥飯可助減肥?
藜麥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少分量的藜麥就可以帶來飽足感。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直逼蛋、豆及魚,代替白飯適合不過。此外,藜麥亦可抑制碳水化合物和卡路里的攝取。樂壇天后 Beyoncé 便是成功以藜麥減肥的人辦。誕下女兒後,她靠吃藜麥瘦身,在短短 3 個月間減去了 26 公斤。
藜麥禁忌
雖然藜麥好處如此多,但過量食用都會帶來壞處。藜麥蘊含豐富的膳食纖維量,當消化能力弱、常有胃氣或是容易便秘的人吃用藜麥時,便較容易引起副作用如腸胃不適、胃痛、胃氣賬、肚瀉或便秘。
1. 藜麥一天吃多少?
對一般人來說,一天藜麥吃 100-150 克左右,即成年人兩個拳頭便足夠。但對於糖尿病、心胸血管疾病、癡肥患者,他們需要完全以低升糖值的藜麥來取替白米,才可發揮到最大功效,因此每天吃用藜麥的份量可再增加。
「藜麥一天吃多少」這個問題,答案其實亦因人而異,一方面要考慮自己的體質,另一方面是飲食習慣。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不要一下子完全用藜麥取白飯,可以先份量各半,或是將熟藜麥添加到各種菜式中如沙律,再循序漸進地將增加分量,及加入每日三餐中。記住突然加減分量,也有可能引起腸道不適。
2. 藜麥和水比例?藜麥煮幾耐?
煮藜麥飯的藜麥、水的比例約為 1:2, 比方說 1 杯藜麥、2 杯水,煮前可先浸泡 30 分左右,用手反複搓洗 2-3 分可減短浸泡時間。藜麥滾起煮 10-15 分鍾即可吃用。可因應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來調節藜麥的浸泡、煲煮時間。可一次過煮較多份量的藜麥,存放於雪櫃分幾次吃用。
藜麥有時附帶一絲苦澀味,這是由於藜麥表面的「皂角苷」所致,若想把這味道徹底清除,清洗前要要預先浸過夜。而這亦是藜麥和白米要分開煮的原因。1 比 3 的藜麥白飯比例最容易受普羅大眾歡迎。
3. 藜麥要與細糧搭配得宜
吃用藜麥前,多加留意粗糧和細糧的搭配,還要搭配營養豐富多元的食物:如高植物性蛋白質的豆類、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穀類、堅果,又或高礦物質的蛋、菠菜、牛奶、奶類製品,透過均衡膳食幫助吸收營養。
4. 吃藜麥後要多喝水
藜麥中含大量纖維素,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確保腸道正常運作。
5. 紅、白、黑三色藜麥的分別
藜麥可以顏色來分類:白、紅、黑。白藜麥亦即黃藜麥,最常見,質感最軟,屬性最溫和,常被取代白米;紅藜麥則介於兩者之間,較白藜麥有嚼勁,煮熟後能保持顆粒外型,故多用來做冷盤、沙拉;黑藜麥營養價值最高,但口感偏硬。建議購買混合 3 色的藜麥,煮熟後口感較適中,不會過軟或過硬而引致消化不良。
藜麥哪裡買?
在一般超級市場便能買到藜麥,而藜麥的網購選擇就更加多了,主要產地為南美洲的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
為何胃腸患者不宜吃藜麥?
對於胃腸受損、有炎癥的人士來說,吃用藜麥可能會帶來壞處。在白、紅、黑 3 種藜麥中,紅藜麥與黑藜麥的籽粒外膜較硬,一般人吃來覺得很有嚼勁,但對於患胃腸道疾病、胃潰瘍的人士來說,會帶來消化上的負擔,造成胃痛問題。比較之下,白藜麥的籽粒最軟,性質亦較溫和,對胃部的負擔相對少。
為甚麼腎病患者不宜吃藜麥?
以鉀含量的多少來順序:藜麥、黑麥、大麥、燕麥、小麥、白米;藜麥最高,白米最低。而其中紅藜麥的鉀含量尤其高,是燕麥的 12 倍。吃用高鉀的藜麥,對於一般健康的人不會構成問題,但若換成腎臟功能不好的人士,他們的身體較難排出多餘的鉀,經常吃用藜麥或有可能導致高血鉀症,建議食用前先請教醫生或營養師。
為何長期服藥人士不宜吃藜麥?
藜麥是眾多常見的粗糧之一,含大量纖維素,吃用過多會影響消化和吸收,可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急性症狀。另外,纖維素還具有干擾藥物吸收的作用,並有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懷孕及受乳中女士可否吃藜麥?
暫時沒有研究指出,懷孕及授受乳中的女士是 100% 安全吃用藜麥。為了個人安全起見,避免過量吃用,適否而止便是。
穀物過敏人士可否吃藜麥?
藜麥是一種植物,它的種子跟其他穀物的種子一樣如小麥被吃用,但事實上藜麥並不是真正的穀物,又比一般穀物含更高的蛋白質,而不含麵筋。儘管如此兩者並不同,穀物過敏的人士吃用藜麥前,應先向家庭醫生或營養師咨詢。
原文:Harper's Bazaar
#飲食 #健康
抗精神病藥物分類 在 江守山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憂鬱不是疾病,這是一種反應
用抗憂鬱藥治療憂鬱症一直是醫學上的失敗,這是因為一種新的精神病模型聲稱,心理學已經完全誤解了什麼是“心理”健康問題。憂鬱,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不是疾病;相反,它們是對逆境的自然反應,這一事實表明,飽受戰爭撕裂的國家中有五分之一的人感到沮喪,而和平國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感到沮喪。論文的作者之一華盛頓州立大學的克里斯汀·西姆說,用藥物治療憂鬱症就像是治療骨折的骨頭而不先復位骨頭。 “痛苦不是疾病。痛苦是告訴您有問題的功能。憂鬱,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通常涉及威脅或暴露於暴力中,這些是我們稱為精神疾病的可預測來源。”除非精神病學改變其治療方法並停止按症狀分類,否則在治療所謂的精神健康問題上不會取得真正的進展。取而代之的是,應根據其可能的原因對它們進行觀察,並將其識別為有助於患者意識到他們需要幫助的東西,尤其是在其周圍環境中。
Am J Phys Anthropol, 2020;171 Suppl 70:87-717
抗精神病藥物分類 在 劉南琦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去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課,「政治暴力創傷助人工作者初階培訓」。
其中分析了國家暴力對於個人心理的長遠影響力,也聽聞了19歲就到綠島「進修」,今年已是93高齡的蔡焜霖先生的歷史見證。
該委員會期待跨領域能投入,心理,社工,醫護等,就其專業參與其服務。概念很好,但只要提到「跨領域合作」這幾個字,本人我就格外豎起兩只耳朵,想聽看看要怎樣的跨領域。
其中彭仁郁委員提到暴力創傷的部分,剛好最近實在對創傷議題很有感觸,發現許多人對受害人的創傷服務不是太過自我,就是太陷入,認為愈接近受害者身邊才有資格照顧他。
彭委員的觀點不免也有這樣的疑慮。她提到帶著某受難者就醫的過程,質疑「為什麼許多受難者『很容易』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而不是『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醫師開出抗精神病藥物也有所質疑。
首先,診斷不是你說了算。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疾病,不一定要聽到完整的生命故事才能下正確的診斷,診斷是根據當下的症狀資料來判斷的,如果病患長期的確有幻聽、妄想,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的分類,下思覺失調的診斷有何不對?
是否符合PTSD,那要看醫生當下是否收集足夠PTSD的症狀,可以下這樣的診斷,如果病人只來看那麼一次,沒有回診,就責怪醫師不夠了解病人,我想應該所有的精神科醫師都會拍桌抗議了。
不是你以為他有PTSD,你覺得應該是PTSD,那醫生就要迎合你的想法,這樣的話醫師的專業在哪裡?臨床上我常遇到許多初診病人,信誓旦旦的跟我說,我就是人格分裂,我就是躁鬱症,結果大部分說自己人格分裂的人其實是情緒問題形成的防衛機制,如解離等;大部分說自己躁鬱的人,其實是焦慮。
想要真正的跨領域合作,不能只說漂亮話。站在自己的立場,讓各專業來為你的個案服務,這不叫跨領域而叫傲慢。
想要跨領域,就要在語言上也要基於方便對話來貼近各領域,而不是賣弄傳統精神分析深奧難懂的名詞(對,我就是不惜要得罪某些人,明知大家不懂也要撂名詞吊書袋,你們不能說白話文嗎,還是要證明你們很會?)
要跨領域合作,麻煩請先學習尊重各領域專業,如果不懂,就問,沒有得不到的答案。期待跨領域合作真的可以達成。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