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鳥醫學其參
【接吻病】
很久沒有打生活中的小知識,今天來打一篇和『接吻』有關的事。
___
不知道大家可曾聽過『接吻病』這個名詞嗎?
2014年,在情人節剛結束時,台中有位20餘歲的女子,因腹部劇痛送入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經檢查肝脾臟腫大、肝指數超標逾廿倍,且全身無力又痠痛,無法吞嚥,光是翻身...
#凡鳥醫學其參
【接吻病】
很久沒有打生活中的小知識,今天來打一篇和『接吻』有關的事。
___
不知道大家可曾聽過『接吻病』這個名詞嗎?
2014年,在情人節剛結束時,台中有位20餘歲的女子,因腹部劇痛送入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經檢查肝脾臟腫大、肝指數超標逾廿倍,且全身無力又痠痛,無法吞嚥,光是翻身就不舒服,而後緊急入院治療……
.
2015年,高雄有位4歲男童,在疑似感冒後的幾天,突然覺得呼吸困難,扁桃腺腫得像雞蛋一般大,而生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男童的母親太常和孩子親親的關係……
.
2018年,台中一名3歲男童出現流感症狀,家長帶他去診所看病,原以是流感,但男童的病況沒改善且高燒不退,緊急轉診至醫院檢查發現,男童的扁桃腺化膿,肝指數飆升正常值的3倍高,肝臟和脾臟也都脹大……
.
上述三個看似截然不同的案例,事實上都存在一個共通點
.
『他們在發病前,都曾有和他人親吻的經驗』
.
而實際上,他們三者診斷的疾病也都是相同的,三個人都是得到『接吻病』。
.
今天就讓我用3分鐘的時間,帶大家快速來了解一下『接吻病』這件事。
___
在開始講接吻病(kissing disease)之前,想先跟大家介紹一隻病毒:EB病毒。
1958年,有位叫Dennis Burkitt的醫師,他在非洲行醫的過程中,他發現有很多的小朋友,臉上、腹部上都長有腫瘤。
而這群小孩子的症狀和過去其他疾病都不太一樣,因此,他就把這類的腫瘤命名為:勃氏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
.
然而,這位Dr.Burkitt雖然給了這些腫瘤一個名字,但他並不清楚這個疾病具體的致病機轉、誘發因子是什麼。
1964年,有兩位醫師Ebstein和Barr解決了上述的疑問,這兩位醫師把勃氏淋巴瘤的細胞進行培養,他們發現在這些細胞中,大多數存在一種共同的DNA病毒。
而這種DNA病毒過去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因此,這隻病毒的名稱就以他們兩人的姓名為名,命名為Ebstein-Barr virus,現今大家多稱之為EB病毒。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點小迷糊了,想說明明是要講親吻病,怎麼就突然扯到病毒身上了?
別急,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___
在上面的那段文字中,我們提到了EB病毒的發現過程,以及它的一些基本性質。
但是,在基本性質中,卻唯獨漏掉了
.
『傳染方式』
.
EB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口水,所以舉凡:接吻、共用餐具……這類行為都是它的傳播方式。
也因為它這樣易於傳播的方式,全世界大概有90%的人都曾經遭受感染,在一些開發中國家甚至可以達到95%,並且在痊癒後終身潛伏在我們體內。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相當可怕的疾病。
但事實上,這個EB病毒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若是在嬰幼兒時期遭到感染,大概只有不到10%的人會產生症狀,其餘的都是無症狀感染。
若是在青少年、成人階段才受到感染,就有30~50%的機會演變成『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而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接吻病(kissing disease)』
.
講到這,相信大家對於親吻病也有一定的概念了,接下來就來講一下這個疾病的症狀和治療方式。
___
剛剛有提到,接吻病在學理上叫做『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之所以叫做這個名字,是因為在此疾病的抽血檢查中,可能會發現以下的幾種特點:
.
1.淋巴球增加,可佔週邊血液白血球數的50%以上
2.出現非典型的淋巴球,可佔週邊血液白血球的10%以上
3.出現特別的抗體,包括:嗜異性抗體、病毒衣殼抗體(這幾個詞偏複雜,就先不解釋了XD)
.
而在症狀方面,比較典型的症狀是:發燒、咽喉炎、伴隨疼痛感的對稱性淋巴結腫大、倦怠感……等。
有些時候,更有可能出現:肝脾腫大、黃疸、脾臟破裂、腦膜炎、呼吸道阻塞、肝炎……等。
在治療上,比較遺憾的是
.
『目前並沒有針對EB病毒的特效藥,也沒有相關的疫苗』
.
所以現行的治療上,通常都是用『支持性的療法』,簡單來說,就是看到什麼症狀給什麼藥,EX:出現疼痛就給止痛消炎藥。
雖說如此,但值得慶幸的是, EB病毒感染的預後相當的好,全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痊癒喔!
寫到這,關於『接吻病』的事也談得差不多了。
總之,如果要避免這個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接觸到他人的唾液,包括:共用餐具、親吻…等行為,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看到人家說不要亂親小朋友的原因。
___
PS:再過不久就是聖誕節了,很多地方都開始舉辦一些聖誕相關活動了,在這邊也祝大家聖誕快樂。
是說聖誕節,也是大家比較容易情感爆發的日子,每年在這個節日都催生不少情侶。
在這邊,也開放單身的朋友下方tag那些平時喜歡放閃的朋友,讓他們看看接吻的風險(誤😂
___
這裡是凡鳥手札🐣,一個紀錄心情的地方;一個說故事的搖籃;一個為夢想展翅的園地。你,準備好,振翅高飛了嗎?
如果喜歡的話💖,記得要追蹤👇
👉ig帳號:@ordinarybird123
👉按讚fb粉專:凡鳥手札
#醫學生 #凡鳥 #凡鳥醫學 #情侶 #聖誕節 #學測 #110學測 #高中 #高中生 #大學 #大學生 #讀書 #讀書帳 #study #studygram
抗核抗體正常值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個類似的疫苗假消息前陣子傳瘋了,很無言。什麼發明mRNA疫苗的Robert Malone說mRNA沒有設計好云云。
傳說拔到獅子的鬃毛,掉落的頭髮就能長回來。
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感謝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整理。
一、網傳影片引述的歐美專家學者,皆曾發表反疫苗的不實言論,被歐美多家查核組織查證為錯誤及誤導性內容。
二、專家指出,從目前全世界大規模施打mRNA疫苗的情形,並未看到產生血栓的個案多到超出正常值的預期的狀況。
三、網傳影片指稱「打疫苗會壓抑自然殺手細胞導致癌症」、「打疫苗會使人體內只有一種抗體」,專家指出,傳言宣稱的現象不會發生。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抗核抗體正常值 在 新竹水牛曾資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日中午已截止第六輪高端疫苗登記,8/16開放預約接種,許多民眾對於高端疫苗充滿疑惑?上禮拜我參訪了竹北的高端疫苗場,當天也針對民眾的疑問,近一步透過資料數據佐證回應大家得疑慮。
第六輪前一兩百萬劑都是單劑量注射針,後面就會換多劑量包裝。食藥署有宣佈為何高端通過,因為有很多不同聲音說高端好像被獨獲,食藥署當初有訂一個規定,你必須跟AZ去比,這些AZ來源就是部桃醫護人員AZ去打看綜合抗體有多高,要大於0.67倍,橫數比AZ高了3.4倍,綜合抗體比AZ高。
#高端與聯亞及美國Novavax疫苗的差別
這些數值在記者會上報告的跟高端用來比對國產疫苗要怎樣核可?跟兩百個部桃醫護人員打過AZ兩針隔8周的濃度來比,他的濃度問題很大,因為換個實驗室可以差10倍,看Novavax的報告是3300,AZ是32,Novavax比AZ多一百倍沒有人會相信,發現實驗室條件不同沒辦法比較。
指揮中心一開始說聯亞、高端跟部桃AZ都放在同個實驗室,中研院生醫所同一組人、同樣機械設備、同樣抗原盤、台灣第四號確診病人等所複製出來的病毒,這環境所做出來的數字,高端是662、聯亞記者會說明是102,AZ在台灣人青壯年醫護人員這樣打出來隔8、9周是200、聯亞是100,高端則是773。從動物試驗至臨床前、臨床一期、臨床二期,大概是唯一一間公司找得到的。
Novavax來源有限,數字很漂亮,臨床試驗非常成功,最大問題卡在量產出了大問題,這家公司在2019年快倒了、現金流不足,後來把工廠賣掉,他賣出去之後,2020年初新冠肺炎來了,結果趕快去用、連試驗用疫苗都要找代工廠,實驗很成功,但缺乏工廠,大家記得疫苗常在缺貨,缺貨最重要是工廠。
Novavax遇到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工廠,沒有工廠送EUA登記、藥證登記的時候,查驗是不會通過,工廠核可一定要拿到、臨床試驗要成功,還有CNC製成,三個要素才能拿到EUA或一張藥證,所以目前Novavax是卡在工廠問題
#目前12至18歲以後只有BNT可以施打
#來來年輕人有沒有機會可以施打高端
青少年已經在全國五個醫院開始臨床實驗,這五個中心大概快要收400位年輕人,整個資料出來約在10月中,大概在11月會和食藥署申請,等核可後。實驗室需要時間,第一針及第二針需隔28天,打完第二針之後,綜合抗體下降才能抽,這樣前後就兩個月,送到實驗室去做化驗還要兩個禮拜。
#民眾擔心高端疫苗副作用眼壓高
試驗中心有報,食藥署就把他寫上去,目前高端要請食藥署把這副作用拿掉,因為試驗已經說這和疫苗無相關。一般醫院眼壓正常值是10到20,所以左眼14、右眼16,沒有眼壓高。
抗核抗體正常值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本文是法國聖特拉斯堡大學醫院(Hôpitaux Universitaires de Strasbourg Strasbourg)的醫師報告一位感染Covid-19的病人被診斷出發生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病程。
一位65歲的婦女,本身有高血壓以及自體免疫甲狀腺低能症(Autoimmune hypothyroidism),至急診就醫的4天前開始出現倦怠、發燒、乾咳和腹部不適等症狀。在體溫正常的情況下,病人的呼吸速度每分鐘28次,血氧飽和度為89%,理學檢查發現肺部兩側呼吸音減弱並在基底部有痰音(reales),腹部檢查正常。
實驗室檢查顯示白血球數、血紅素(14.2 gm/dl)、血小板數(183,000/uL)均正常;C反應蛋白值升高至55 mg/L,肝功能測試顯示膽汁淤積(cholestasis); 以口咽拭子檢測Covid-19呈陽性;胸部電腦斷層掃描顯示肺部有毛玻璃樣變化。
患者住院後開始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amoxicillin–clavulanic acid)、低分子量肝素(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和氧氣的治療。但在住院後第4天,病患下肢出現紫斑(圖1)及流鼻血等症狀。血液檢查發現只有血小板數減少(66,000/uL),因此停用肝素和抗生素。在第5天,血小板數下降為16,000 /uL,第7天的血小板數持續降至8000 /uL。
其他的檢查包括:PT及APTT均正常,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為5 g/L(正常範圍2至4 g/L),週邊血液抹片檢查顯示紅血球碎片(schistocytes)不到1%;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升高至245 U/ml(正常值<35 U/ml);此外並未檢測到抗血小板抗體或抗核抗體。
病患因此開始接受免疫球蛋白治療。48小時後,血小板數降至1,000 /uL,而且紫斑的範圍擴大,所以醫師又再給予第二次的免疫球蛋白治療。
骨髓檢查顯示細胞數正常,而血小板的前身細胞(即巨核母細胞,megakaryocytes)數目增加,其他的erythroblast 和granulocyte 細胞皆正常,也沒有血球吞噬的情形。
住院後第9天病患出現頭痛症狀,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部有輕微蜘蛛網膜下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當日的血小板數為2000 /uL,因此病患開始接受類固醇及促血小板生成劑 eltrombopag的治療。
住院後第10天,病患頭痛症狀減輕,血小板數上升至10,000 /uL,其他的檢查數值都正常。第13天血小板數恢復至139,000 /uL,同時紫斑也消失。
作者認為,Covid-19可能是導致該病患發生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的原因之一,提醒醫師對此類與Covid-19相關的併發症需要保持警惕。
■ 🔔 【譯者補充】
1. 病毒感染可能是誘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的原因,常見的感染包括: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Epstein-Barr病毒、麻疹(measles)、德國麻疹(rubella)、水痘(chickenpox)、黴漿菌(mycoplasma)等。其他在成人如:HIV、C型肝炎病毒(HCV)也常是造成繼發性ITP的原因。
2. 幾篇針對Covid-19的病例報告分析發現,有許多重症及死亡的病例會出現凝血功能異常及泛發性血管內血液凝固症(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情況。患者血氧值下降也被懷疑是因為肺部微血管阻塞,造成換氣-灌流異常而導致。此外,病患或因需要長時間臥床,或是本身長期服用賀爾蒙治療,都可能增加靜脈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的風險。因此,某些醫院會對Covid-19病患使用抗凝劑治療。少數幾篇病例報告也顯示,對Covid-19重症病患給予抗凝劑(肝素)治療,可以改善血氧濃度及整體的臨床表現。本文中醫師也曾在一開始為病患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嘉鈺醫師 摘要整理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868/ )
📋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n a Patient with Covid-19 (2020/04/30)+中文摘要轉譯
■ Author:
Abrar-Ahmad Zulfiqar, Noël Lorenzo-Villalba, Patrick Hassler, et al.
■ Link: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010472
🔔豐富的學術文獻資料都在【Covid-19 新冠肺炎資源網】
■ 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