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渾水財經Channe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摸魚手札】銀行經濟師和經濟學者之別(渾水) 炒一炒花生,最近前交銀經濟師羅家聰和經濟學家徐家健教授杠上,互有指罵、攻防。每一日的負聞新聞太多,他們之間的花生算是苦中一樂。羅眼看徐在媒體多曝光而開戰,他們也不是因為議題立場分歧而吵架,對公共知識討論無甚貢獻,對讀者也無裨益。純是文人相輕謾罵,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Melody Tam,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唸大學是為了什麼?人人的原因不盡相同 —— 有的人是為了對自己中學多年的努力有交代,有的人是從小立志做專業職業(例如醫生、律師,不在大學唸專科是一定做不了的),有的人純粹覺得在這個學歷通脹的時代,拿到大學學歷是基本競爭條件。但是我相信很多人讀大學的主要原因是和我一樣,就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

  •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01 20:59:36
    有 652 人按讚


    【摸魚手札】銀行經濟師和經濟學者之別(渾水)

    炒一炒花生,最近前交銀經濟師羅家聰和經濟學家徐家健教授杠上,互有指罵、攻防。每一日的負聞新聞太多,他們之間的花生算是苦中一樂。羅眼看徐在媒體多曝光而開戰,他們也不是因為議題立場分歧而吵架,對公共知識討論無甚貢獻,對讀者也無裨益。純是文人相輕謾罵,為的就是傳媒生態位置競爭。

    徐家健教授也算好戰之徒,我們也常筆戰,吵過王維基網購模式、地鐵派息填大白象數和地產商搞二按等,但至少不是謾罵,對讀者也有進益。他跟芳鄰馮睎乾也短兵相接過,天生好戰自然惹來四方敵。

    泥漿摔角我無謂參一腿,本來銀行經濟師和學院經濟學家就不是同一個界別,也不知有甚麼好吵。經濟師和經濟學家的差異一般讀者未必太明暸,在媒體眼中講經濟、財經的無奈被統稱財經演員,學院派學者真是無辜被殃及池魚了。

    銀行經濟師是分析員的一種,學歷相對不用那麼高,碩士就可以入行了。比方說,想參選金融服務界的林浩波,曾做過花旗銀行分析師,也讀到碩士而已。金管局也請經濟師,學歷要求也只碩士而已。不過,做學院派教授就一定要博士,學術訓練的深度有所不同。這兒無貶意,我有位師兄,當年考10A,睇唔開唔讀神科讀中大經濟,Dean list讀MPhil,以他料子讀個博士是易如反掌,但跳了出來做經濟師,做過政府、創新辦和團結香港基金經濟師,成為建制新星,現在月入至少六位數,比不少經濟學教授更有錢途。

    以前我做歐資Buyside,也有一個駐場的經濟師CL,也是讀到碩士而已。他的存在就如同吉祥物一樣,當然他講起故事也是頭頭是道,當年很流行講地方債和影子銀行,他說到一些好聽的道理出來,對我來說不算有深度。當年做基金的要跑機構客融資,諒客人也不會很有學術訓練,用不著拿Model和Quant去拋浪頭,只要講故事好聽就可以了。一般客人的要求也很直接,比起宏觀大局,他們要的是行業觀點和資產升跌,這些要求跟零售客問財演無二致。CL人很nice,做起機構客也不用在媒體太多曝光,悶聲自行發大財。

    經濟學家也不是無盲點,徐家健教授的學術專科是電力市場,這類專才在外國做分析、處理競爭法或投標等項目很吃香,年薪至少千萬。不過香港電力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問題,多年行之有效,所以無處發揮。他現在跟媒體分析局勢都是他最皮毛的功夫,經濟學101、201程度而已。不過一般在公共討論空間互劈往往唔會涉及自己專長,反而是互劈大家的基本功有幾紮實,書讀得有幾廣。針對資產價格做預測太Low了,正如我老師宋恩榮教授和廖柏偉教授,他們都是香港有實力的經濟學家,一個熟中國另一個熟勞工,唔通又會預測樓價短期升跌咩。徐也有預測,在全世界怕聯滙崩潰和狂唱美金之時,他力排眾議說聯滙無事,現在熱錢日日入香港,聯滙這刻未死,他算是贏了。

    最近離職好像變成爭光環的戰略手段,梁卓然和鄭若驊不和請辭,初時大家說他有良心,輿輪現在討論他如何針對佔中九子和公民廣場案往死裡打,打壓社運的刀手忽然變了好人。FSTB的政助出名無能,她請辭也被說成跟劉怡翔共進退,真是有趣,個個都用辭職做PR。一個賺多過中資多年錢之人可以有幾黃?搵飯食無所謂啊,唔好搞人嘛。如果真心變黃,那就乾脆撕破面把中資以前的黑幕證據拿出來,好像中科潘焯鴻狂爆沙中線黑幕,以專業喚醒良知,那大家也心服口服嘛。

    掌握最新最精闢金融經濟資訊,立即訂閱《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逢一、三、四出刊登專業財金分析文章,另設特別環節:每週解答觀眾問題、100萬模擬倉投資部署和每日金融財經Podcast,幫你補補腦
    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muddydirtywater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uddywaterfinance

  •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 在 高鈺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2 17:05:07
    有 1,994 人按讚


    快要投票了,常看到我的競選對手把5G、AI、IoT這些名詞寫在臉書上,但從沒看過他們談過具體內容,我也沒機會和他們討教。
     
    這次很感謝BuzzOrange 報橘 社長戴季全的專訪,讓我有機會把自己在科技產業的經驗和觀察闡述得完整一點。
     
    透過這次專訪,我也把太空產業政策、5G產業、雲端服務的未來發展、台灣政府的資安業務整合、新竹市民的需求和我個人的從政初衷,做了清楚的說明。
     
    專訪連結在這裡:https://bit.ly/2XM5JgB
     
    接下來幾天,我們會將專訪分段分享。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是【5G產業的未來發展】部分的專訪全文:
     
    戴:5G 呢?5G 其實也是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新領域,像衛星是包覆整個地球的,5G 就是基地台一定要蓋在地面,這塊台灣算是在全球上算是走得比較前面,你對台灣發展 5G 的政策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比較支持台灣走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高:我個人比較支持快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新的 5G 的架構有被解構、軟硬有被分開,台灣之前一直沒有辦法切到,台灣之前沒有辦法像 Nokia、Ericsson、華為一樣做比較基礎的,但是台灣可以做小基站(Small Cell),甚至到特微型蜂巢基地台(Picocell)、毫微微型基地台(Femtocell),我們都有能力做。
     
    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雲端裡面的邊緣運算,或是 Server,在這邊台灣都可以獲得一些商機,主要是 5G 原本的架構都已經被解構了,這個架構是樂天提出來的,但這是樂天 4G 的計畫,他們說這樣做可以把基地台的價格降到原本的一半,所以未來如果要發展 5G,只要從軟體升級,就可以發展 5G。中華電信就說他們覺得沒有那麼容易。
     
    戴:中華電信的想法是不是傾向晚一點比較好,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們看不到商業模式,而且 4G 的硬體投資都還沒完全回收,現在就要開始弄 5G,不就是我們又要再掏一筆錢?
    但你還是覺得 5G 要早一點比較好,為什麼?
     
    高:現在我們知道 5G 有分 sub-6 跟毫米波,但我個人覺得 sub-6 是假 5G。因為低於 6Ghz 的頻譜是一個非常珍貴的資源,在這之下頻譜都很有限制,但因為在這樣的系統架構比較好實現,但頻寬這麼窄,其實真的很難做到很低的延遲。
     
    5G 最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結合 AI,可以結合車載系統、無人機、無人車、物聯網、車聯網都可以做到,但如果低延遲出不來,那就是假 5G 啊!
     
    那為什麼毫米波這麼難發展?因為頻率很高,損耗非常大,甚至連人都沒辦法穿透,不要說牆,只要你的手擋住天線,訊號甚至就穿不出去,所以實質上似乎問題很大,第一是天生的損耗度非常高,第二是設置的成本很高,也很難,現在能做的廠商也只有三家吧,本來的門檻就很高,製程也都要最先進的製程,這本來就是天生限制要玩這個遊戲的成本,所以美方當然是主推這個,因為他敢!是他們比較成熟的東西,但就算他們已經相對成熟,還是沒辦法彌補微米波的缺點,技術還沒追上,可是這個規格訂出來以後,才叫真 5G。
     
    戴: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政策細節上有看到這些問題嗎?
     
    高:我身邊認識的產業分析師,有些也定期向行政院 5G 辦公室提供意見,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些產業脈動有一定的掌握。
     
    戴:那目前看到民進黨 5G 的發展方向,有符合你剛剛的分析或觀察嗎?你覺得他們是正確的?還是有修正空間的?
     
    高:我覺得一定是有修正空間的,比如說以企業專網來講,先前起一些爭議,現在是說延後三年。其實我認為它沒有被取消,延後三年也沒有到很久,因為我也覺得真的不是用一兩年,技術就可以瞬間突飛猛進,三年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弄一個實驗的場域讓企業來使用,會幫助企業升級,三年不是一個過分的長度。
     
    戴:就是說你是贊成專網?那現在他們在政策上有些調整,這次發照後三年才會釋放專網的頻段,所以你覺得這還在合理範圍內?
     
    高:對,這三年顯然就是他們要發展 Sub-6 Giga,很明顯就是為這些電信業者,就像剛說的他們前面還沒回本,不是說真的要替電信業者發聲,但這現在這樣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平衡的作法。
     
    戴:所以這樣看起來 5G 確實不是 4G+1G,根本就是一個全新的通訊架構,不管是使用的頻譜、通訊的模式,都很有可能會影響既有的電信業,目前的營運方式跟生存的樣態?
     
    高:很有可能,因為 5G 最重要的還有包含後面的雲端服務,這才是重點, 台灣在雲端這部分過去軟體能力不足以跟國際大廠競爭,但隨著物聯網、5G 應用要落地,邊緣運算的需求會出現。電信營運商可以思考要怎樣善加利用網路基礎建設的優勢來切入,或去跟國際大廠合作。
     
    重點是要讓大家覺得用你這個電信業者,才可以提供的服務,不然錢要從哪裡賺回來?因為你現在的資費已經賺不回來了,甚至現在台灣大哥大一直在做的、遠傳、中華電信也有做,他們一直希望大家可以用他們的雲端服務。
     
    像 Amazon 的 AWS、微軟的 Azure,或是 Google 的 Cloud service,你看他們的頁面,或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國內電信業者若再不發展,,我也擔憂他們未來是要賺什麼?租這些 Cable 給企業?
     
    戴:所以應該要從語音的電信服務之外,發展新的雲端服務?
     
    高:對,你必須讓大家覺得夠貼近、夠符合,而且對於 5G 的應用會更廣泛。
     
    戴:所以你認為在 5G 這個架構下,像 AWS 或是 Azure,他們會設很多資料中心,然後資料中心上面會用軟體做到資安、備份、最佳化,你覺得這個機會是我們的電信商可以發展或掌握的嗎?
     
    高:對,我現在就是覺得他們不夠力,要加強,尤其是中華電信,但要追到像 Google 那樣當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戴:這樣的話他們的機會在哪裡?
     
    高:應該不是說新的機會,而是你要思考從中獲取的新商機,而不是就給別人做,不是嫌賺的錢不夠多嗎?那是不是應該投入一點心力,加強所謂的升值服務?這個機會在 5G 時代特別明顯。
     
    戴:5G 所需要的資料中心架構,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低延遲,所以數據存取不能離服務發生的地方太遠,才有機會達到低延遲的目標,有些服務是連一點點遞延都無法接受的。
     
    高:他就是用這些一個一個的雲端服務,一個拉一個,在架構上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我在說的是還有其他的,所謂的升值服務,而不是只靠資費,如果資費太貴,那我為什麼要升級?反正也貴沒多少,如果我下載一部影片,慢五分鐘而已,結果收費 double,那我為什麼要?所以就是不能只靠資費,要靠雲端應用服務來連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模式。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說,他目前除了用資費賺消費者的錢,他應該要花更多心力發展 5G 新的應用服務帶來的新價值。
     
    高:我覺得電信商應該要往這邊去想, 但我想他們應該也清楚。
     
    戴:我就是不確定,因為目前看起來,我覺得電信商和社會溝通的模式,似乎就是把 5G 當成是 4G+1,只是多 1G 而已,他們整個表現的方向跟範疇讓整個社會大眾覺得,5G 就是比 4G 快一點而已。
     
    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就是假 5G,所以為什麼我們當初在制定這樣的標準時要狂推成這樣,其實根本就還沒到位,因為我做技術的,我就知道這些技術還沒有到位。
     
    我說的不是要發照快一點,是希望技術研發、服務研發上面可以快一點,我還是很技術(導向)的。
     
    戴:可是如果沒有發照,這些事情辦得到嗎?發照的意思就是,這段頻譜給你用,那如果沒有發照的話,這些都還是可以加速?
     
    高:其實就是發照之前,技術有沒有足夠的成熟,可以滿足當初所有的規格。
     

     
    「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那你覺得政府現在在體制上面,是不是缺乏一個積極性的、專注在這些跟網路、資通訊、產業數據相關發展的部會?你覺得有必要嗎?
     
    高:其實行政院像 5G 就有成立一個辦公室,針對重點的項目都有成立相關的辦公室。
     
    戴:但這個比較偏向專案類型的,你說的是在科技會報辦公室下的,我說的是一個針對數位國家、或智慧國家、新產業的國家層級戰略部會。
     
    高: 關鍵可能還是要看找誰來做。
     
    戴:以前就是張善政在做這個角色,因為他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 CIO,就是科技政委。
     
    以前當然也是有這些 Base,例如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政委,但張善政可能是第一個把數位或網路拉得這麼高的一個政委,也是因為這樣,他就變成第一任科技部部長,尤其他的背景是 Google,所以他在推動這些政策跟想法上面,看起來都比起前面的政府官員更貼近網路世代。
     
    當然你剛的問題是誰來做,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部會,人也培養不出來啊?
     
    高:這也沒有錯,如果沒有這樣機構成立出來的話,但如果有這樣的機構出來,機構當中需要的人力也是問題。
     
    戴:我們現在分三個,例如行政院下面有資安處,他上面沒有部或會,叫不動其他的部會,然後國發會下面有一個處,交通部下面也有一個郵電司。
     
    高:所以你是說把這些相關的部會都拉出來,專心做好資通訊發展的事?
     
    戴:因為 NCC 只管監理,他體制上不太能處理發展這類的東西,是比較被動式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單位來研發、爭取預算,或是來看台灣的戰略角色是什麼,比如說像 5G 導向的資料中心配置,這個就是全新的東西。
     
    我換個角度問好了,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這些科技政策或法案上面,是完備的嗎?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會不會就是缺乏一個部會角色去整合,就比如交通部只會想智慧運輸?
     
    高:同意,就是說橫向的連結不夠緊密,各部會之間都在做一樣的事情,明明就是重工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沒有錯。比如說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因為很多新的東西或是重要的東西都跟通訊、網路、數據相關,但其實這些部會他們的專業性都不是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啊,交通部其實也是運輸啊?
     
    高:他們可能也會聘請像我們這樣的技術人員進去工作吧?
     
    戴:可是策略意義就不一樣?
     
    高:那如果你要讓他策略意義一樣,但是又要如何符合所謂的智慧運輸,會不會又被下面的人打槍?
     
    戴:所以我覺得這件事就是要拉高層級。
     
    高:就是拉高層級,然後再分散下去,例如這群人做智慧運作,這群人做數據管理,這樣的話我覺得可以。
     
    戴:除了網路科技的發展,你還關心什麼科技政策或法案?
     
    高:目前政府沒有根據太空產業發展一個明確的法源依據,或是一個明確的政治方向,目前沒有。我主張太空中心的規模要升級,現在是 200 多人,目前才慢慢再擴編。
     
    我要說的是,太空中心的人員就是這麼少,所以得聽國研院的話,國研院要聽科技部的話,所以他的層級很低,但如果我們希望太空中心跟 NASA 一樣,像其他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一樣來發展,就必須要提升他的層級,才能做到這種規模。就是由總統府直接來督管,NASA 也是這樣。科技部自己委託草擬的「太空法」草案,也是預計提升太空中心層級。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認為,太空中心要有法源基礎,然後位階要直接在總統府下面,然後要有常態性的預算,才能有足夠的發展,還有人才鏈?台灣人有時不太敢把事情想大,你的想法是說,台灣在接下來國際太空發展上不能缺席對嗎?
     
    高:當然,你如果要發展衛星通訊的話勢必要如此,我跟你說,為什麼 5G 做到現在美國要做不做,就是因為他們在做衛星通訊。
     
    *註:感謝朋友提醒,我在訪談中有些地方提到「科技會報」、有些地方提到「行政院5G辦公室」,其實我指的就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這個幕僚單位協助推動政院核定的「台灣5G行動方案」等計畫。
     

    【高鈺婷募款專戶】
    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鈺婷政治獻金專戶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2eV7n
     
    若要線下捐款,也可以直接匯款:
    銀行代碼:005臺灣土地銀行東新竹分行
    帳號:103-0010-18888
    若需收據,請私訊至粉專,謝謝您。
     

    高鈺婷資歷: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碩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大安高工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島國前進幹部
    2016年邱顯智立委選戰工程師後援會成員
     
    加Line分享訊息:http://nav.cx/fspuJHt
    追蹤instagram
    當我粉絲:https://www.instagram.com/kaofornpp

  •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 在 高鈺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2 17:05:07
    有 1,994 人按讚

    快要投票了,常看到我的競選對手把5G、AI、IoT這些名詞寫在臉書上,但從沒看過他們談過具體內容,我也沒機會和他們討教。
     
    這次很感謝BuzzOrange 報橘 社長戴季全的專訪,讓我有機會把自己在科技產業的經驗和觀察闡述得完整一點。
     
    透過這次專訪,我也把太空產業政策、5G產業、雲端服務的未來發展、台灣政府的資安業務整合、新竹市民的需求和我個人的從政初衷,做了清楚的說明。
     
    專訪連結在這裡:https://bit.ly/2XM5JgB
     
    接下來幾天,我們會將專訪分段分享。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以下是【5G產業的未來發展】部分的專訪全文:
     
    戴:5G 呢?5G 其實也是資通訊產業的重要新領域,像衛星是包覆整個地球的,5G 就是基地台一定要蓋在地面,這塊台灣算是在全球上算是走得比較前面,你對台灣發展 5G 的政策有什麼樣的看法?你比較支持台灣走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
     
    高:我個人比較支持快一點,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新的 5G 的架構有被解構、軟硬有被分開,台灣之前一直沒有辦法切到,台灣之前沒有辦法像 Nokia、Ericsson、華為一樣做比較基礎的,但是台灣可以做小基站(Small Cell),甚至到特微型蜂巢基地台(Picocell)、毫微微型基地台(Femtocell),我們都有能力做。
     
    當然還有其他的,比如雲端裡面的邊緣運算,或是 Server,在這邊台灣都可以獲得一些商機,主要是 5G 原本的架構都已經被解構了,這個架構是樂天提出來的,但這是樂天 4G 的計畫,他們說這樣做可以把基地台的價格降到原本的一半,所以未來如果要發展 5G,只要從軟體升級,就可以發展 5G。中華電信就說他們覺得沒有那麼容易。
     
    戴:中華電信的想法是不是傾向晚一點比較好,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們看不到商業模式,而且 4G 的硬體投資都還沒完全回收,現在就要開始弄 5G,不就是我們又要再掏一筆錢?
    但你還是覺得 5G 要早一點比較好,為什麼?
     
    高:現在我們知道 5G 有分 sub-6 跟毫米波,但我個人覺得 sub-6 是假 5G。因為低於 6Ghz 的頻譜是一個非常珍貴的資源,在這之下頻譜都很有限制,但因為在這樣的系統架構比較好實現,但頻寬這麼窄,其實真的很難做到很低的延遲。
     
    5G 最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結合 AI,可以結合車載系統、無人機、無人車、物聯網、車聯網都可以做到,但如果低延遲出不來,那就是假 5G 啊!
     
    那為什麼毫米波這麼難發展?因為頻率很高,損耗非常大,甚至連人都沒辦法穿透,不要說牆,只要你的手擋住天線,訊號甚至就穿不出去,所以實質上似乎問題很大,第一是天生的損耗度非常高,第二是設置的成本很高,也很難,現在能做的廠商也只有三家吧,本來的門檻就很高,製程也都要最先進的製程,這本來就是天生限制要玩這個遊戲的成本,所以美方當然是主推這個,因為他敢!是他們比較成熟的東西,但就算他們已經相對成熟,還是沒辦法彌補微米波的缺點,技術還沒追上,可是這個規格訂出來以後,才叫真 5G。
     
    戴: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政策細節上有看到這些問題嗎?
     
    高:我身邊認識的產業分析師,有些也定期向行政院 5G 辦公室提供意見,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些產業脈動有一定的掌握。
     
    戴:那目前看到民進黨 5G 的發展方向,有符合你剛剛的分析或觀察嗎?你覺得他們是正確的?還是有修正空間的?
     
    高:我覺得一定是有修正空間的,比如說以企業專網來講,先前起一些爭議,現在是說延後三年。其實我認為它沒有被取消,延後三年也沒有到很久,因為我也覺得真的不是用一兩年,技術就可以瞬間突飛猛進,三年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弄一個實驗的場域讓企業來使用,會幫助企業升級,三年不是一個過分的長度。
     
    戴:就是說你是贊成專網?那現在他們在政策上有些調整,這次發照後三年才會釋放專網的頻段,所以你覺得這還在合理範圍內?
     
    高:對,這三年顯然就是他們要發展 Sub-6 Giga,很明顯就是為這些電信業者,就像剛說的他們前面還沒回本,不是說真的要替電信業者發聲,但這現在這樣看起來是一個比較平衡的作法。
     
    戴:所以這樣看起來 5G 確實不是 4G+1G,根本就是一個全新的通訊架構,不管是使用的頻譜、通訊的模式,都很有可能會影響既有的電信業,目前的營運方式跟生存的樣態?
     
    高:很有可能,因為 5G 最重要的還有包含後面的雲端服務,這才是重點, 台灣在雲端這部分過去軟體能力不足以跟國際大廠競爭,但隨著物聯網、5G 應用要落地,邊緣運算的需求會出現。電信營運商可以思考要怎樣善加利用網路基礎建設的優勢來切入,或去跟國際大廠合作。
     
    重點是要讓大家覺得用你這個電信業者,才可以提供的服務,不然錢要從哪裡賺回來?因為你現在的資費已經賺不回來了,甚至現在台灣大哥大一直在做的、遠傳、中華電信也有做,他們一直希望大家可以用他們的雲端服務。
     
    像 Amazon 的 AWS、微軟的 Azure,或是 Google 的 Cloud service,你看他們的頁面,或是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國內電信業者若再不發展,,我也擔憂他們未來是要賺什麼?租這些 Cable 給企業?
     
    戴:所以應該要從語音的電信服務之外,發展新的雲端服務?
     
    高:對,你必須讓大家覺得夠貼近、夠符合,而且對於 5G 的應用會更廣泛。
     
    戴:所以你認為在 5G 這個架構下,像 AWS 或是 Azure,他們會設很多資料中心,然後資料中心上面會用軟體做到資安、備份、最佳化,你覺得這個機會是我們的電信商可以發展或掌握的嗎?
     
    高:對,我現在就是覺得他們不夠力,要加強,尤其是中華電信,但要追到像 Google 那樣當然還有一大段距離。
     
    戴:這樣的話他們的機會在哪裡?
     
    高:應該不是說新的機會,而是你要思考從中獲取的新商機,而不是就給別人做,不是嫌賺的錢不夠多嗎?那是不是應該投入一點心力,加強所謂的升值服務?這個機會在 5G 時代特別明顯。
     
    戴:5G 所需要的資料中心架構,核心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低延遲,所以數據存取不能離服務發生的地方太遠,才有機會達到低延遲的目標,有些服務是連一點點遞延都無法接受的。
     
    高:他就是用這些一個一個的雲端服務,一個拉一個,在架構上我們就知道了。所以我在說的是還有其他的,所謂的升值服務,而不是只靠資費,如果資費太貴,那我為什麼要升級?反正也貴沒多少,如果我下載一部影片,慢五分鐘而已,結果收費 double,那我為什麼要?所以就是不能只靠資費,要靠雲端應用服務來連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模式。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說,他目前除了用資費賺消費者的錢,他應該要花更多心力發展 5G 新的應用服務帶來的新價值。
     
    高:我覺得電信商應該要往這邊去想, 但我想他們應該也清楚。
     
    戴:我就是不確定,因為目前看起來,我覺得電信商和社會溝通的模式,似乎就是把 5G 當成是 4G+1,只是多 1G 而已,他們整個表現的方向跟範疇讓整個社會大眾覺得,5G 就是比 4G 快一點而已。
     
    高:這就是為什麼我說這就是假 5G,所以為什麼我們當初在制定這樣的標準時要狂推成這樣,其實根本就還沒到位,因為我做技術的,我就知道這些技術還沒有到位。
     
    我說的不是要發照快一點,是希望技術研發、服務研發上面可以快一點,我還是很技術(導向)的。
     
    戴:可是如果沒有發照,這些事情辦得到嗎?發照的意思就是,這段頻譜給你用,那如果沒有發照的話,這些都還是可以加速?
     
    高:其實就是發照之前,技術有沒有足夠的成熟,可以滿足當初所有的規格。
     

     
    「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那你覺得政府現在在體制上面,是不是缺乏一個積極性的、專注在這些跟網路、資通訊、產業數據相關發展的部會?你覺得有必要嗎?
     
    高:其實行政院像 5G 就有成立一個辦公室,針對重點的項目都有成立相關的辦公室。
     
    戴:但這個比較偏向專案類型的,你說的是在科技會報辦公室下的,我說的是一個針對數位國家、或智慧國家、新產業的國家層級戰略部會。
     
    高: 關鍵可能還是要看找誰來做。
     
    戴:以前就是張善政在做這個角色,因為他可能是中華民國政府第一任 CIO,就是科技政委。
     
    以前當然也是有這些 Base,例如科技會報辦公室的政委,但張善政可能是第一個把數位或網路拉得這麼高的一個政委,也是因為這樣,他就變成第一任科技部部長,尤其他的背景是 Google,所以他在推動這些政策跟想法上面,看起來都比起前面的政府官員更貼近網路世代。
     
    當然你剛的問題是誰來做,那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沒有這樣的部會,人也培養不出來啊?
     
    高:這也沒有錯,如果沒有這樣機構成立出來的話,但如果有這樣的機構出來,機構當中需要的人力也是問題。
     
    戴:我們現在分三個,例如行政院下面有資安處,他上面沒有部或會,叫不動其他的部會,然後國發會下面有一個處,交通部下面也有一個郵電司。
     
    高:所以你是說把這些相關的部會都拉出來,專心做好資通訊發展的事?
     
    戴:因為 NCC 只管監理,他體制上不太能處理發展這類的東西,是比較被動式的。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單位來研發、爭取預算,或是來看台灣的戰略角色是什麼,比如說像 5G 導向的資料中心配置,這個就是全新的東西。
     
    我換個角度問好了,你覺得民進黨政府在這些科技政策或法案上面,是完備的嗎?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會不會就是缺乏一個部會角色去整合,就比如交通部只會想智慧運輸?
     
    高:同意,就是說橫向的連結不夠緊密,各部會之間都在做一樣的事情,明明就是重工了,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沒有錯。比如說我在科技部,你在交通部,我們其實在做一樣的事情,那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
     
    戴:因為很多新的東西或是重要的東西都跟通訊、網路、數據相關,但其實這些部會他們的專業性都不是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啊,交通部其實也是運輸啊?
     
    高:他們可能也會聘請像我們這樣的技術人員進去工作吧?
     
    戴:可是策略意義就不一樣?
     
    高:那如果你要讓他策略意義一樣,但是又要如何符合所謂的智慧運輸,會不會又被下面的人打槍?
     
    戴:所以我覺得這件事就是要拉高層級。
     
    高:就是拉高層級,然後再分散下去,例如這群人做智慧運作,這群人做數據管理,這樣的話我覺得可以。
     
    戴:除了網路科技的發展,你還關心什麼科技政策或法案?
     
    高:目前政府沒有根據太空產業發展一個明確的法源依據,或是一個明確的政治方向,目前沒有。我主張太空中心的規模要升級,現在是 200 多人,目前才慢慢再擴編。
     
    我要說的是,太空中心的人員就是這麼少,所以得聽國研院的話,國研院要聽科技部的話,所以他的層級很低,但如果我們希望太空中心跟 NASA 一樣,像其他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一樣來發展,就必須要提升他的層級,才能做到這種規模。就是由總統府直接來督管,NASA 也是這樣。科技部自己委託草擬的「太空法」草案,也是預計提升太空中心層級。
     
    戴:所以你的想法是認為,太空中心要有法源基礎,然後位階要直接在總統府下面,然後要有常態性的預算,才能有足夠的發展,還有人才鏈?台灣人有時不太敢把事情想大,你的想法是說,台灣在接下來國際太空發展上不能缺席對嗎?
     
    高:當然,你如果要發展衛星通訊的話勢必要如此,我跟你說,為什麼 5G 做到現在美國要做不做,就是因為他們在做衛星通訊。
     
    *註:感謝朋友提醒,我在訪談中有些地方提到「科技會報」、有些地方提到「行政院5G辦公室」,其實我指的就是「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這個幕僚單位協助推動政院核定的「台灣5G行動方案」等計畫。
     

    【高鈺婷募款專戶】
    109年立法委員擬參選人高鈺婷政治獻金專戶
    線上捐款網址:
    https://reurl.cc/2eV7n
     
    若要線下捐款,也可以直接匯款:
    銀行代碼:005臺灣土地銀行東新竹分行
    帳號:103-0010-18888
    若需收據,請私訊至粉專,謝謝您。
     

    高鈺婷資歷:
    【學歷】
    台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所碩士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大安高工
     
    【經歷】
    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程師
    島國前進幹部
    2016年邱顯智立委選戰工程師後援會成員
     
    加Line分享訊息:http://nav.cx/fspuJHt
    追蹤instagram
    當我粉絲:https://www.instagram.com/kaofornpp

  •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 在 Melody Tam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8-09 15:00:11

    唸大學是為了什麼?人人的原因不盡相同 —— 有的人是為了對自己中學多年的努力有交代,有的人是從小立志做專業職業(例如醫生、律師,不在大學唸專科是一定做不了的),有的人純粹覺得在這個學歷通脹的時代,拿到大學學歷是基本競爭條件。但是我相信很多人讀大學的主要原因是和我一樣,就是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可幸的事,正正是因為很多同學都面對相同問題,因此你並不是孤單的,大學便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你探索下一步該做什麼事情。

    給幾年後的自己:希望幾年後回顧這段影片時,仍然可以驕傲地說:我,還是我。
    ---
    IELTS英文線上補習平台(免費試讀):https://www.mteducationielts.com/free_resources/
    HKDSE線上補習平台(免費試讀):https://www.mteducationhk.com/free_resources/
    ---
    Melody Tam資歷:
    - HKDSE 7科5**狀元,包括中英文科均4卷5**,選修科 (Biology, Chemistry, Economics) 分數大幅度拋離5**的最低要求
    - 17歲時第一次應考雅思 (IELTS) 便取得滿分9分成績
    - 一級榮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環球商業學 (Global Business),總GPA達3.9/4.0,曾獲得多個獎學金及入選院長嘉許名單
    - 曾於多家金融機構及投資銀行實習,尚未畢業已獲大型美資投行聘請為全職投資銀行分析師 (Investment Banking Analyst)
    ---
    Instagram: melodytamhkdse
    Email: admin@mteducationhk.com
    WhatsApp (admin): 852 6049 1152

  • 投資銀行分析師學歷 在 胡毓棠股海淘金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6-04 11:31:15

    【重點個股】 : 系微(6231)、奇鋐(3017)、立積(4968)、群創(3481)、友達(2409)、彩晶(6116)、和大(1536)、康普(4739)、美琪瑪(4721)、貿聯-KY(3665)、南電(8046)、譜瑞-KY(4966)、南亞科(2408)、威剛(3260)、光鋐(4956)、晶電(2448)、惠特(6706)、精測(6510)、台郡(6269)、臻鼎-KY(4958)、國巨(2327)

    【重點族群】 : 5G概念股、蘋果概念股、中美貿易戰、防疫概念股、宅經濟、原油價格

    胡毓棠是協助投資人投資決策的合格分析師,非凡財經台特約來賓,
    提供國內外重大財經新聞、理財建議,股票、期貨,AI期貨自動下單。
    免付費專線 : 0800-615588

    加入胡毓棠Line群組享受最即時投資資訊 : https://line.me/R/ti/p/%40ssn1438l

    【專長介紹】
    學歷:台北大學統計系、政治大學國貿研究所
    經歷:非凡財經台、商業台節目來賓:錢線百分百、股市現場、財經晚報等
    專長:深入產業研究,對於市場有極高的敏感度,擅長挖掘中小型黑馬股。
    操作特色:穩中求勝,結合技術面、籌碼面操作輔助,追求穩定利潤報酬。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