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抑的词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抑的词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抑的词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抑的词语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UBSCRIBE TAMA CHANN HERE- https://goo.gl/2Ow1zA 動画を視聴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SEE MORE...】 ❤♐影片目的♐❤ 【日語文法教學】 「~てならない」 壓抑不住,禁不住,由不得【的感覺】 【接續詞】 動詞て形・イ形容 くて・...

抑的词语 在 DJMoon秋月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1-14 05:50:49

1. #你好吗? 我想昨天傍晚绝大部分大马人都处在低气压,看见单日新增确诊数字是 3!0!2!7! 虽说是预料内的(14天前的圣诞长周末 + 加上日日的新增感染群 + 超过250个活跃感染群 等),但谁不忧心呢?我弟说这不会是最高。是的,山哥也发了计算图,向全马人明示再过几个月,若传染数不减(1....

抑的词语 在 理强LiQi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22:15:49

【我の #babanyonyalalala 二三事57】“好冷爽”用词不愿置评,但的确让众人对广告主角留下深刻印象。没错,他就是我们的 Ah Tia (爸爸) #曾宏辉 ,其演出作品何止这一味。今年再度 #戏炬奖 颁奖典礼上勇夺 #最佳男主角 ,能力不在话下,更属于风格多变的剧场和电视演员。特别喜欢...

  • 抑的词语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抑的词语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抑的词语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7 17:53:08
    有 0 人按讚

    最近的一些男艺人丑闻,让if姐逐渐意识到,女生在感情/婚姻/恶性事件纠纷中,除了感情创伤本身,还有很多事需要提前准备、仔细琢磨。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和男艺人谈恋爱结婚,但日常生活中, 自我保护、正确反击的意识也实在不能少。

    比如,婚姻仲裁纠纷,包括被家暴但无法离婚、婚内一方转移资产、抢孩子抚养权等等,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问题。

    其中很多情况,非专业人士,三言两语无法科普到位。

    今天,if姐也梳理了一下, 女生的自我保护和反击维权,应该如何安排。

    这 3 类专业人士,你应该了解:

    1. 律师:日常,多用民事律师;恶性事件,多用刑事律师

    婚姻类事件,在民事律师中,多找婚姻法律师,俗称 「离婚律师」(事实上并没有离婚律师这个分类)。

    婚前协议也需要这类律师协助,另外, 家暴、离婚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非过错方索赔,都找这类律师。

    尤其是被家暴但无法快速离婚的情况,可在律师协助下,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个过程需要取证,除了受伤照片、聊天记录等,还需要当地派出所笔录等资料,素人自己弄比较费事,有律师,办得更快更有效率。

    恶性侵害事件,如强奸和性骚扰,推荐直接报案,强奸事件也需要尽快去医院取证留存,同时可找刑事律师咨询。

    这部分会涉及犯罪嫌疑人是否定罪,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预防敲诈勒索,刑事律师更专业。

    如果加害人要求私了,千万注意,别被套路,自从吴秀波事件开始,吴亦凡、霍尊都有过利用提出赔偿女方,下套挖坑,送对方进局子或封口的操作。

    即使对方主动提出赔偿,让你报个价,也要咨询律师,以防被诉敲诈勒索。 尤其注意类似 「你不赔偿我,就把你脏事儿都抖出来」的气话,这类文字和音频内容,有可能作为敲诈勒索的举证。

    对方出具的协议,请咨询刑事律师审核,如果需要,请己方律师来出协议,对自己的保护会更安全周到。

    如果受害方希望在公众平台爆料,也要先咨询律师,因为还牵涉隐私权的问题。

    最后,如果完全不知道怎么找律师,与其在网上乱搜,不如先找身边懂法律和做律师的朋友咨询,不对口也没关系,人脉推荐通常更靠谱一点。

    以上内容,均为if姐咨询律师后的总结。

    2. 文字工作者:一般适用于锤人、扩大事件影响力

    首先申明,在"锤渣"中使用文字工作者(俗称"写手"),属于非常规手段。

    我们绝不是鼓励一遇到情感纠纷,就到处贴大字报。 正常的感情纠葛中,搞臭对方的操作,并不利于解决问题。 就算是出气,也有相应的代价。

    但在一些维权、求诉无门的情况下,这种操作,它又有一定的必要性。

    如果实在需要用,首先注意,不要小看专业文字工作者的能力,小到错字、病句、分段、行间距,大到表达脉络、证据梳理、放锤顺序和内容,素人自己搞,不是不行,但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情况真挺常见的。

    普通人在微博发文,一般都是求告无门、已经搞不定的情况了,情绪波动大,过于激动,导致话说不清楚,很正常。

    但表达混乱、800 字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过多叹号、缺乏证据图片...... 确实很影响公众有效接收信息。

    以都美竹的写手为例,虽然这个写手本人后续被挖出不良行为,在造梗、撰文时也有意煽动情绪,但他的加入,客观上确实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

    当然,如果个人水平和李雨桐、周扬青一样高,这个专业人士就可用可不用。

    私认为,受害者求诉无门的情况下,找专业人士扩大影响力,不应该被道德指责。

    放古代,拦马告状还需个 状纸呢,事儿都讲不清楚,目的也不明确,闹就是白闹。

    要注意的是,这个专业人士的品德:Ta 是有感于受害人遭受的不公而进行协助,还是试图剥削受害人来炒作自己?

    前者的话,受害人如果有不妥的行为和诉求,也会在梳理过程中得到劝解,后者可就不好说了。

    受害者请务必留意甄选合作者,不要造成对自己的二次伤害。

    3. 心理咨询师:适用于情感创伤事件

    从失恋、被劈腿,到离婚,再到性骚扰、性侵,这些不同的情况,从法理和维权上,量级肯定是不同的。

    但这不意味着女孩所受的创伤,分什么高低。

    性侵害带来的羞辱感,精神肉体的双重痛苦,环境舆论的负面评价;

    离婚造成的悲伤、愤怒、自责等情绪;

    恋情破裂留下的自我怀疑、无助感和纠结......

    你的感受都是真实的,重要的,值得被倾听和接纳,值得被温柔安抚。

    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同,性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经历过的事也不同。

    朋友亲人的支持当然很重要,但从纾解创伤方面,心理咨询师更为专业。

    即使是单纯的情感纠纷,疗愈底层心理创伤,也是一个复杂过程。 亲友出的主意,未必符合本人的感受,容易带有个人主观判断,能给予的耐心也因人而异、不好强求。

    心理辅导就不一样了, 首先,咨询师超级有耐心听你倾诉,光这一点,一般亲友就比不了。 因为受创伤的人翻来覆去说一件事,是很正常的,而且需要循环多次,才能释放完和自我厘清。

    其次, 咨询师和倾诉者本身没有亲缘关系,会尽可能中立客观地发现问题, 并协助倾诉者自我梳理和解决。

    这需要专业积累,普通人有好心也不一定能做到。

    尤其是性侵害事件受害者,if 姐建议一定要进行心理干预!

    从取证到笔录、诉讼的一系列过程,都无法避免增加受害者的心理压力。

    目前吴亦凡案件详情还没有公示,但按照之前都美竹所说的情况,受害女孩后续抑郁、自残的不在少数。

    明明做坏事的不是她们,却是她们承受了最多。

    请大家也注意, 如果身边有类似的受害案例,一定要劝解女方积极进行心理治疗,挽救精神创伤。

    最后,if姐想说,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倡导 「爱与美好」,提倡女生自我成长,面对困难,勇于挑战,关注生活中美好的部分,不要在破事里浪费生命。

    近期有些主题,也有粉丝提出,if姐最近是不是更尖锐了,有戾气?

    但善良自省,并不是软弱妥协的同义词。

    爱与美好,也不是假装看不到黑暗。

    有些事,女生可以不做,但不能不会、不知道。

    爱与美好,是所有女生的特质,像玫瑰,芬芳美丽,但也有刺。

    人不害我,我不惹事,人若坑我,锤你没商量。

    这是对自己负责任的爱,也是为世界贡献一份美好。

  • 抑的词语 在 玉チャンネルTAMA CHAN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9-24 20:00:01

    SUBSCRIBE TAMA CHANN HERE- https://goo.gl/2Ow1zA
    動画を視聴し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SEE MORE...】

    ❤♐影片目的♐❤
    【日語文法教學】
    「~てならない」
    壓抑不住,禁不住,由不得【的感覺】

    【接續詞】
    動詞て形・イ形容 くて・ナ形容 で +ならない

    【影片中日文】
    1.この写真を見ていると、故郷の友達のことが思い出されてならない
    2.地球温暖化の問題を考えると、子供たちの将来のことが気になってならない
    3.残念でならない
    4.悲しくてならない
    5.そのように思ってならない

    表示由不得感到的感覺,沒辦法控制的感覺

    例句充分解釋日語文法
    讓我們一起輕鬆學日語吧~

    https://goo.gl/wcMJ71
    【找尋字幕組夥伴】

    ❧❧❧❧❧❧❧❧❧❧❧❧❧❧❧❧❧❧❧❧❧❧❧❧❧❧❧❧❧❧❧❧
    ✉✉ ♋【个人媒体连接 CONTACT INFO】 ♋✉✉
    Facebook脸书专页- https://goo.gl/HPOvIF
    WeiBo微博 - Yokky熊
    Instagram - yokkyjc
    電郵 - tama_chann@hotmail.com

    ♈♈♈♈------SUBSCRIBE FOR WEEKLY NEW VIDEO------♈♈♈♈
    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订阅看影片!每周更新】➊➋➌➍➎➏➐➑➒➓


    TAMAの关键词|keywords
    馬來西亞女生,日语教学,学习影片,howto,日语基础,日语教学,日本,日本发音,学习日语,发音基础,马来西亚,外来语,日语写法,日語會話,母音字音,简单日語,简单上手日語
    ,日本字,日本挑戰,日本旅游,臺灣,Taiwan,Japan,中文,TAMACHANN,日本美食,看日本,初級日語,台湾女生,闽南话,福建话,搞笑挑战,初級日語,日本流行,日本介紹,日本動漫,日本文化,日語日常會話,日文會話,自學日文,自學日語

  • 抑的词语 在 Ruby Faye狄妃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2-30 15:32:18

    官方臉書 Facebook Official Page : Ruby DFaye 狄妃
    官方IG Instagram Official : @rubydfaye
    官方微博 Official Weibo : 狄妃_Ruby


    Ruby 狄妃【90后】大马区接驳铃声下载方式:
    Maxis / Hotlink用户-请拨*131*585730#
    DIGI用户-请传简讯CT〈空格〉1337663到20000
    Celcom用户-请传简讯CMT〈空格〉297262到22990
    U Mobile用户-请传简讯CT〈空格〉7413725到28383

    * 下载费用依照各家电信业者的标准收费。
    * 请向您所使用的电信公司查询以获得更多详情。

    任性是品牌 动力是狂妄
    随性不随便 口号是往前

    不让你妄自标签 只要你大开眼界

    Ruby新歌“90后”是在一个完整的概念企划下,第二首出击的单曲,为了传达90后,同时也是属于自己世代的精神,宣扬90后年代的生活态度。
    =======================================================
    【90后】
    作词:王冠庭 / 狄妃
    作曲:王冠庭
    演唱:Ruby 狄妃

    90后标签化的词语
    每个人的嘴里都藏着一个暗示化的标语
    无论传言怎么说就怎么听 就怎么理
    就算一切那么不切实际
    结果还是变成一人一句
    解释得太多只会变成一种掩饰的道具

    你们说
    不理我们脑袋想的到底是什么
    不管我们经历过的到底是什么
    这就是一种标签一种罪过
    有没想过
    聖人也会犯错
    呐 别再说 我懦弱 谁说过 这世界
    只有一种方法该怎么做
    别再用锁链框着我
    我们这个世代没有限制只有创作

    This is the world
    What you gonna do
    An new era is here
    And you gonna make it true
    Be the light , do it right
    Play a song and write it rhymes
    Go with the flow , we 90’s lead the role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不要怕 不要慌 一切都是传言吧
    看见你 看见他 不要随便把我当成他
    公平吗 公平吗 真的了解才去评价吧
    为了定义而定义才是问题你们知道吗
    70 80 90 后 都有人带赛幼稚在犯错
    别把我们当成鬼 不犯错又怎么反省怎么改过

    不是一切都那么不堪一击
    我们确实拥有我们的实力
    世代的不同 变化也不同
    总不能
    要求我们现在洗澡还用着从前的木桶

    为什么 90后就是草莓族
    为什么 难道只有我们不吃苦
    为什么 你们说的话我们就要听
    为什么 难道这是你们定下的规矩

    因为我们
    不能阻止 不能控制
    不能暗示 不能停滞
    不能消失 不能抑制
    不能幼稚 不能现实
    不能转职 不能贬值
    不能弃之 不能拟制
    不能预知 不能预支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还有吗 还有吗 其实就是你们啊
    不勤奋 不是笨 就是饭来张口惹人恨
    不积极 不上进 教训一下也不行
    就是有你们的态度社会才称我们90后
    做好自己是关键 你们怎么还不反省还到处去耍贱
    不想丢人现眼 我们更要用心努力去实践改变

    This is the world
    What you gonna do
    An new era is here
    And you gonna make it true
    Be the light , do it right
    Play a song and write it rhymes
    Go with the flow , we 90’s lead the role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na na nananana
    我们就是 90后

    ======================================================
    Music Video Production 音乐视频制作

    Produced by 制作:Secret Fox Entertainment
    Executive Producer 出品人:Stannis Kok 郭子恒
    Producer 监制:Ruby 狄妃
    Dance Choreographer 编舞:Jz Ting
    Dancer 舞蹈员:Zee, Zentson, Eve Low, Shasya, Jonathan, ChunFuii
    Production House 制作公司:Catalog Vision Studio
    Director 导演:Vernon Ong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摄影师:Dixon L & MJ Chew
    Production Assistant 摄影助理:Heng Heng Er, Joo Yee
    Stylist 造型师:Azukii Beans
    Make up Artist 化妆师:Kevin Lee
    Hair-do 发型:Florence & Forgus @ Miko Galere
    Editor 剪接:Vernon Ong

    Special Thanks 鸣谢
    Dancer Sponsor 舞蹈员提供:Joa Productions
    Wardrobe Sponsor 服装提供:Gavin JW, Azukii Beans
    Hair Sponsor 发型赞助:Miko Galere

    ======================================================
    Music Production 音乐制作

    Music Producer 音乐总监 :Percy Phang 彭学斌 / Hanz 郭文翰
    Producer 制作人:Hanz 郭文翰
    Lyrics 作词:Kenneth Wong 王冠庭 / Ruby 狄妃
    Composer 作曲:Kenneth Wong 王冠庭
    Music Arrangement 编曲:JSAW
    Backup vocal 和声:Ruby 狄妃 / Matthew Lin
    Recording By 錄音 :Hanz 郭文翰 @ Vocast Studios
    Mixed By 混音 :Peter 张锡麟 @ Mixman Production
    OP:Universal Publishing Sdn Bhd
    SP:Universal Publishing Sdn Bhd

    音乐资源:

    ?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05hY07GXRIKMNmm5dT5SW7

    ? KKBOX:
    http://kkbox.fm/hNK4EB

    ? JOOX:
    http://www.joox.com/#/albumDetail?id=3848837

    ? DEEZER:
    http://www.deezer.com/album/54071102

    ? Akazoo:
    https://www.akazoo.com/album/25602159/90

  • 抑的词语 在 Al Rocc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7-31 19:20:18

    早前我们就预告了将会为你们带来 KIKS 独家出品的 Al Rocco 专访内容,今天,正片终于来袭!

    整整一下午时间,我们与 Al Rocco 在其 RED 8 STUDIO 工作室中面对面聊了很多,并用摄像机记录下了整个过程。其中不仅有 Al Rocco 在音乐领域上的畅谈,也跟我们尽情分享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接下来就通过视频的形式来对 Al Rocco 这个反复强调自己 “中国人” 身份的 Hot Rapper 进行一番更加深入的了解吧 ...

    KIKS:很多人应该是从《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中知道你的,对于你的淘汰,大家纷纷在社交网络上为你道不平,而你对于这件事怎么看?

    Al Rocco:我认为中国有嘻哈只是一个电视节目,是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专注于制造一些戏剧性的东西,而且大部分的电视节目都是这样的。所以这只是一个电视节目,但很显然对于中国嘻哈的推广与传播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我觉得这是中国有嘻哈唯一做的好的地方。

    KIKS:中国的嘻哈文化正在崛起,你觉得中国的嘻哈文化有哪些其极具特色的地方或者与国外嘻哈文化明显的差异性?

    Al Rocco:中国的嘻哈还是处在年轻稚嫩的阶段,也许是因为语言的关系,所以它与英文有截然不同的地方。英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 flow,但中文不一样,但是中国的嘻哈一定会发展到另一个高度。就像韩国的嘻哈,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因为韩文说唱速度非常快。中国的嘻哈现在还很年轻,但是它一定会成长和进步。

    KIKS:在未来,是否会带来更多不同风格或者突破性的作品?这里是否能透露一下?

    Al Rocco:不同的风格吗?当然,在说唱中会有很多不同种的风格。比如,Auto Tone风格,Old School风格,Migos风格,Drake风格等等。作为一个艺人,不同的风格都要去尝试并适应。对我而言,我喜欢挑战不同的音乐风格。是的,我接下来会有许多歌曲会发行。

    KIKS:除了音乐,大家肯定更想了解一下你的生活方面,所以你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比较专注的兴趣爱好?

    Al Rocco:我到现在都一直致力于做音乐。如果我不在做音乐那就在吃饭,如果我不在吃饭那就在睡觉。如果都不在做这些事,那我肯定在巡演或是呆在录音室。当然还有家庭,我的女朋友,我的狗狗 Beggie 对我来说也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KIKS:众所周知,例如 Kanye West、A$ASP Rocky 这类当红Rapper都被青少年们奉为Fashion Icon,而你对于穿搭方面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或者所喜爱的风格,抑或是哪些品牌在你的 Shopping List中 ?

    Al Rocco:我喜欢 Gold,任何好看的东西我都愿意穿,我都觉得是时尚,它不用必须是 Gucci,LV或者 Supreme。如果我看到它后很喜欢那么我就就会买,但是这些品牌必须要有好的质量。

    KIKS:Sneaker 文化应该是 Hip-Hop 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你有收集球鞋的习惯吗?还是仅仅对把球鞋当作一般的搭配单品?什么类型的或者品牌的球鞋是你最钟意的?

    Al Rocco:我不是一个特别疯狂的球鞋收集者,但我喜欢 Nike,我比较喜欢 old school 风格的东西,比如 Air Force 1,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双,因为它们对我来说是经典款。最近我非常喜欢 Air Max,全白色的 YEEZY 也非常酷,不是很知名的品牌也可以。

    KIKS:从小就辗转于世界各地,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 Hip-Hop 音乐的?游历的经历对于你在音乐这条路上有着怎样的影响?

    Al Rocco:我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居住过,从每个地方都能获取一些东西,我也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每个地方的文化。我曾经在香港居住,在伦敦也待了10年,在洛杉矶待了3年,现在在上海也待了快5、6年了,所以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影响着我的音乐,因为在我的歌词中我喜欢描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来等等。所以我很国际化,这些经历都是我的财富。

    KIKS:在中国,大家都把读书这件事看的很重,那你当初选择走这条路的时候,是否也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

    Al Rocco:那是绝对的。我从小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长大,显然许多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从事类似于医生这些稳定并有着高收入的工作。我是个叛逆的人,我认为音乐是我表达自己想法的一个平台,并且这是我唯一想做的事情。我在这条路上经历了很多并一直走到现在。

    KIKS:再来谈谈你的超模女友 Naomi,她身上的时尚标签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l Rocco:我在时尚方面 80% 的衣服都是她帮我挑选的。不仅在时尚方面,还有我的生活和音乐。每次我写一首歌都会问她是否喜欢并寻求一些意见,她还会教我放一些中文歌词,有一些中文我不会写,她也会帮我写出来,所以她对我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INTERVIEW 访问
    KIKS_CN X RED8红八

    ORIGINAL SOURCE
    WECHAT微信 @KIKS鞋报

    *本来访问之前想讲中文的 但是觉得还是做自己最好 为什么我要用英文 因为我要给全世界讲英文的人都知道 我们中国人有多?*

    @ALROCCO
    http://www.alrocco.com
    http://www.instagram.com/alrocco
    http://www.weibo.com/alrocco
    http://www.facebook.com/alrocco
    http://www.twitter.com/alrocco_

    @KIKSCN
    http://www.instagram.com/kiks_cn
    http://www.weibo.com/newsize
    http://www.kiks.com/cn

    @RED8红八
    http://weibo.com/u/1078983605
    http://instgram.com/red8records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