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歡老房子嗎? 近幾年大家開始注意到老房子可以不用被拆除, 重新好好裝修之後她還是能夠保持美麗的容貌及文化價值, 你家也是這樣嗎?
在德國很多人都很喜歡 Altbau, 老房子, 大部分都是外觀以及結構保持原本的老房面貌, 內觀除了樓梯之外, 房間都是重新裝修過的。窗戶有更新, 格局可能有更...
大家都喜歡老房子嗎? 近幾年大家開始注意到老房子可以不用被拆除, 重新好好裝修之後她還是能夠保持美麗的容貌及文化價值, 你家也是這樣嗎?
在德國很多人都很喜歡 Altbau, 老房子, 大部分都是外觀以及結構保持原本的老房面貌, 內觀除了樓梯之外, 房間都是重新裝修過的。窗戶有更新, 格局可能有更換, 但是內部房間的高低設計倒是不變。不只是在德國, 英國許多維多利亞或者亞伯特時期的房子也有類似這樣的裝修更新。所以不是像台灣或者日本那樣的老房, 留下許多懷舊情感, 德國的老房子內在幾乎都是新的。
其中一種使用大量木樑建造的房子在德國非常常見, 相信大家也一定有在旅遊照片上看過。充滿古意的這種房子叫做 “ Fachwerk(bau) ”, 用中文唸就是 “ 罰喝為客 ” (是客人怎麼了嗎?) Bau 的唸法是包, 就像是包浩斯那個包, 或者包子那個包, 也可以是名牌包的包 (這位小編怎麼了嗎?)
Fachwerk 的原意是 “一格格的建造物 ” 因為木樑不只在外觀留下一格一格的樣子, 就連內部房間也是依照木樑分房間 (Fach 除了是科目也可以是格子, 抽屜, 例如車站的寄物櫃就是 Schließfach ), 那我們這篇就稱這種房子叫做格子屋好了。
製造格子屋的工程技術在中世紀的時候就從德國開始慢慢發展, 到了十七,十八世紀的時候鄉下許多房子都用這個方式製造, 甚至將技術傳到歐洲其他國家去。木頭取得容易, 混合泥土也方便, 只要蓋得好, 二三四樓都蓋得起來。
在搭樑的時候並沒有規定一定要採用哪種的疊或者栓的方式, 也因此在這種格子屋的外觀會有木樑排列而出不同的圖紋, 這全看建築師採用哪種疊法。久而久之大家也認定這是裝飾的一種, 不過實際上這只是排列木頭的方法不同而已。在房子的裝飾上我們也有可能看到一些木雕, 和鼻子招牌以及凸窗一樣, 都是較富裕的家庭才能夠做特別的浮雕裝飾。大部分人家的其實都還蠻樸實的。
那到底為什麼會每間的顏色都不同? 藍色紅色綠色都有耶!! 這是有什麼意義嗎?
雖然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 不過從大部分的照片來看, 十八世紀的時候大部分的格子房子是沒有什麼特別顏色的。木頭就是塗過防蟲漆, 牆壁就是白色或者土色, 紅黃綠啥的哪個畫都沒畫出來。到了近代因為想要裝修這些房子, 還得幫它們塗上保護漆, 才開始選用不同的顏色。
那為什麼沒有螢光綠還是粉嫩紫?
嗯, 我自己是想, 這兩個顏色太過新潮了吧?! 不過答案當然不是我這種觀光客想法。話說, 要裝修這些老房子, 為了保護木頭讓他們可以繼續 “呼吸”, 因此只有少數特製的防水木漆可以使用。 目前我看過最喜歡的就是紅色和粉嫩藍, 咖啡色和黑色是很普遍正常的顏色, 而粉嫩色系的綠色則是類似鼠尾草的顏色。喔, 就連牆壁的油漆也是有特別選過的唷! 但是為了美觀, 牆壁幾乎都維持白色的。
這類的房子要裝修的時候不管是不是要把牆壁換掉, 重新補過的材料都不能使用水泥。新世代的牆壁補強有特別調配過的土, 天然的尚好, 但到底是哪些材質我真的看不懂, 再麻煩建築業的同學來解釋。上一篇提到綠意盎然的房子的時候也有提到德國非常注重牆壁的隔離效果, 以前老房子可沒有這麼好的隔離! 容易灌風進來, 到了冬天就是一個冷。因此近代裝修總得花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好的隔離牆壁, 還得處處注意木樑的彎曲及排列。
這樣如此搞剛的整修, 你們猜得到要花多少錢嗎?
不包含買屋的價格, 單單只是裝修估計得花個一千萬台幣。除了牆壁裝修, 舊式水管以及新的電線也都必須處理, 以前都用火爐取暖, 現在若要裝個中央暖氣系統還得特別牽管線, 全部都要錢!!! 我們有對朋友他們的房子就是個三百歲的老爺爺, 結果 ... 明明剛剛才處理好水電的, 竟然因為暖氣管結冰而爆掉, 必須重新再裝修一次。
但是還好, 這樣的老房子因為歷史非常悠久(至少都是超過150年的)所以都會得到政府的保護和補助, 大部分裝修費用的一半都能夠幫你承擔。如果你願意保護這樣的房子, 當然是很棒的呀! 對不對?! 畢竟這種房子除了有它的歷史價值, 材料也都全天然的耶!! 多讚呀!!
因為許多德國人願意保存, 也因此出現了 “格子房屋大道” 這樣一條旅遊小鎮連線。考慮過德國旅遊的人或許有聽過羅曼蒂克大道以及童話故事大道? 好幾個和主題相關的小鎮串聯起來, 有特別的路牌, 方便大家在德國旅遊的時候可以依照路面指示拜訪下一個主題小鎮。
是說, 德國真的是個很妙的民族, 平常怪不浪漫也超務實, 偏偏他們這種旅遊主題大道特別多。整個德國有至少150條耶! 一百五十唷! 根本就是什麼都可以吧?! 在研究完整個名單之後和食物有關的只有 1. 葡萄酒, 2. 起司, 3. 蘆筍, 該有的豬腳大道完全不存在。(桑新)
所以, 各位, 德國有名的食物不是豬腳是蘆筍。 (不要亂下結論)
格子屋大道從北部漢堡附近開始到南部的海堡結束, 北部的區域和童話故事大道重疊不少, 其他的則是聚集在德國中部以及南部巴登符騰堡邦。這次就依著海堡這個主題來跟大家介紹格子房屋, 希望大家看完文章之後對它有點認識。
照片一樣放上不同的海堡格子屋, 大家最喜歡哪一間?
#fachwerk #部長的海堡
承重牆拆除補強 在 市議員 劉耀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爭取地方重大建設再一樁》
徹底擺脫猛鬼大樓名聲
西寧綜合行政大樓(西寧國宅、市場)確定原地改建!
因1977年興建時已有瑕疵、現在建物主結構有明顯的鋼筋裸露情形、且大樓屢屢發生壁磚掉落砸傷人車事件,形成不定時炸彈。但由於西寧綜合行政大樓目前屋齡僅39年(1982年完工,使用年限尚餘16年),每任市長都以使用年限為藉口不願面對建物安全性堪慮的問題。讓位於大樓1樓及B1的攤商們每天生活在恐懼之中。
我在2019年接受陳情、辦理現場會勘彙整問題後,於議會提出質詢要求都發局盡速解決壁磚砸傷人車的問題,都發局也在當年度提出外牆整修及結構補強計畫並通過預算,但就在2019年~2020年陸陸續續發生了好幾次地震,雖然我已經爭取到2.14億的預算要讓都發局替西寧大樓執行拉皮補強工程。但為了讓所有人安心,我還是於2020年3月11日再度帶著在地里長及兩會長拜會彭副市長,並要求先辦理大樓最終總體檢、暫緩執行補強工程,並在總質詢時要求市長承諾。而市長也在總質詢時回覆:若西寧綜合行政大樓總體檢結果沒辦法保證讓市府單位及民眾安心,確有公共安全疑慮,那就不管使用年限,直接「打掉重練」!
就在去年底,總體檢報告出爐:結果顯示西寧綜合行政大樓不僅有氯離子含量超標的問題,甚至發現了「混凝土中性化」的狀況,且遍佈AB兩棟大樓將近80%的樓層。混凝土中性化會影響混凝土結構物耐久性,導致保護鋼筋的保護層減少,造成鋼筋腐蝕影響結構強度。
以此報告結論,若採用結構補強方案,僅能延長大樓的使用年限至15年,補強工程費用需花費10億元以上;比起重建,補強的成本效益實在太差;所以就在今天,經過市長室會議後,市長敲定政策方向,西寧綜合行政大樓拆除重建!
希望一切順利,盡速改建完成,讓所有攤商及住戶感覺安全又安心。
承重牆拆除補強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週,之豪接獲不少建德國中家長陳情,表示學校社區共讀站的工程,在706、707、708教室的樓上,打掉了牆面。
建德國中校舍逾四十多年,建築老舊,此舉讓師生與家長,都有點擔心影響到結構安全。
因此,學校特別在今天上午十點緊急舉辦建築協調說明會,與會者有徐仁斌校長、許繼哲總務主任、粘世孟建築師、教師代表、秦鉦議員、鄭愷玲議員、張之豪議員,一起討論。
大概可以總結為三點:
一、校方在施工前,因為初步評估安全,所以動工,但校方已委請建築師進行安全鑑定與結構計算,希望能消除師生及家長的疑慮。
二、拆除牆面是否為「承重牆」,是個爭議點。從整棟樓的地下室往上逐層來看,確實,地下室沒有牆,只有樑柱,所以拆掉的應該只是「分間牆」,而不是「結構的一部分」。
三、但為了降低疑慮,也為了整體建築的安全,與會議員皆表示,校方應儘速於該處進行補強工程,也應儘速進行結構計算與安全鑑定。
之豪與現場的建築師詢問一般時程,應該可以在暑假結束前,把這個補強工程與鑑定做好。
校長、主任,以及師生、家長,都齊心協力要讓校園更完善、更安全。
我身為議員的責任,就是監督好執行的完整,爭取到足夠的經費,讓校園安全無虞!
市議員 張之豪 張之豪
承重牆拆除補強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2/5(三)蘋果日報刊登我第47篇專欄文章「家庭與住宅的生命週期」(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
這篇文章主要是想透過家庭及住宅的生命週期,個人檢視自己的居住品質。另外政府亦有責任調查釐清家庭及住宅的生命週期,以改善國人過往只重視房價的漲跌,而忽略了居住品質的重要性。尤其「老人住老宅」的「雙老」現象越來越嚴重,當前國人的居住品質改善不容忽視!
————-
張金鶚專欄:家庭與住宅的生命週期
(張金鶚,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講座教授)
我以前上「住宅市場與政策」研究所第一堂課程,都會要求學生先寫個人的「居住史」,了解自己從出生到現在共住了多少個房子?每個房子住了多久?自己對每個住過房子喜歡或不喜歡的地方為何?進而從個人的居住史中,體認個人對房屋的偏好程度,建立起個人對住宅的「心中之尺」。
然後,我會在最後一堂課,經過一學期的學習不斷修正自己心中之尺,同時了解「市場之尺」,再要求學生從現在到未來老年可能會住多少個什麼樣的房子?期待個人透過心中之尺去與市場之尺的交集,逐漸實現自己居住的夢想。如此可以認識一個家庭或個人一生可能換住過多少房子?居住品質是否改善?
另外,從房屋為主體的角度來看,房屋從新建完工到拆除重建,其屋齡有多長?有被多少家庭或個人住過?房屋從新到舊經過多少次的整修維護?我們從房子的生命週期可以認識自己居住的房屋歷史及其品質與價值又是如何變化?
一般而言,房屋的生命週期隨著屋齡的增加,相對其居住品質將逐漸降低;然而,家庭生命週期的成長,家庭所得及居住品質的要求將逐漸提升,因此為改善居住品質,家庭即產生換屋行為,原本房屋也產生「下濾」現象,換成較低所得家庭承住。透過家庭與住宅兩者彼此生命週期的相互認識與配合,提升家庭的居住品質才能更為積極落實。
老年與少子化影響
從家庭的生命週期來看,台灣早期曾調查1990年家庭平均居住約10.25年才搬遷,相較英國平均約6.6年顯然較長。顯示台灣較為安土重遷,也反映透過搬遷改善居住品質較為緩慢。較雖然最近缺乏持續調查資料,但看到台灣近三十年來房價上漲遠大於所得上漲的速度,可以想見,台灣家庭的換屋能力越顯困難,換屋期間將更為拉長,如此房屋越漸老舊其生命週期也將不斷增加,進而影響家庭的居住品質。
由於老年化及少子化的影響,家庭的生命週期也逐漸產生變化。首先是單身未婚家戶逐漸增加,租屋及小宅需求也將增加,甚至分享住宅、青銀共居或合作住宅(co-housing)也將逐漸興盛;其次年輕夫妻到學齡前小孩,應會以打拚儲蓄、養兒育女為優先,買屋將排擠生活及小孩的照顧;再到輕壯夫妻及學齡小孩,第一屋必須考慮小孩就學及夫妻工作,老舊公寓及大眾運輸可及的外圍地區可以減少擁屋負擔。
再到中年夫婦,經濟穩定且小孩逐漸長大,可以考慮換屋,較需重視住宅區位及品質,當然這過程也可能因小孩長大離巢或為改善生活品質而增加換屋頻率需求;最後來到退休夫婦,老年化現象應更重視居住品質與區位環境,房屋不需大但公設管理要好且有無障礙設施,能夠享受人生的黃金歲月,或許也可以考慮「以房養老」,在宅老化不用小孩照顧,老夫老妻有品味有尊嚴的生活。
然而,家庭與住宅的生命週期如何妥適配合,以提升居住生活品質,在當前高房價的壓力下,並非容易。在換屋時間越漸拉長、房屋逐漸老舊、都市更新整合又遙遙無期的情況下,房屋的整建維護就越顯重要。特別是超過二十年以上的老屋,必須定期健檢,從外牆的拉皮、結構補強到室內漏水、油漆裝潢等居住環境的改善。期待政府能將老屋健檢法制化,並將整建維護而非拆除重建作為未來都市更新的重點工作,如此延長房屋的生命週期才是提升居住品質的關鍵。
最後有關家庭及住宅生命週期的調查研究仍相當不足,無法真正了解國人居住品質的變遷與困境。雖然中研院已進行「華人家庭動態調查」,以同一家戶為主體的家庭社經結構長期追蹤變遷調查,成效卓著,惟可增加居住品質、產權與負擔能力的相關調查研究。
建立家宅履歷制度
另外過去主計總處原有住宅抽樣調查已多年沒有持續調查,甚為可惜,應可仿照中研院方式,以同一住宅為主體的住宅動態追蹤調查,如此可以了解住宅品質以及居住家庭的變化。
除此之外,內政部因為負責人口戶籍登記以及房屋產權登記乃至實價登錄等相關資料,藉此資訊整合,可建立家庭與住宅完整生命週期的「履歷制度」,然後透過大數據分析,深入掌握國人居住品質的變遷,進而提出適宜的住宅政策,才能達到改善人民居住品質的目標。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00205/YQJFQI7EYQQZ2UIO57BILPMB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