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承桓維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承桓維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承桓維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承桓維基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漢揚 - 夜行動物館,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歷史小劇場-赤崁的由來】 大圖請點這:http://imgur.com/d1QEBWF 繪師- 漢揚 : https://www.facebook.com/hanyangcomic 原來是火箭龜阿~我還以為是卡美拉呢 ---------------------------------...

  • 承桓維基 在 漢揚 - 夜行動物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7-03 16:10:34
    有 307 人按讚


    【歷史小劇場-赤崁的由來】
    大圖請點這:http://imgur.com/d1QEBWF
    繪師- 漢揚 :
    https://www.facebook.com/hanyangcomic

    原來是火箭龜阿~我還以為是卡美拉呢
    ------------------------------------------------------------
    明鄭時期,係指公元1662年-1683年間,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於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2年。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明京」,鄭經嗣位後改名「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又於赤崁地方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在這個時期,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南臺灣,其他地方則為大肚王國、大龜文、瑪家等原住民政治實體並立的局勢。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於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此外,明鄭政權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魯王世子與寧靖王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實際上,明鄭政權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這是台灣在中國裡地位最早的紀載,因此可以斷定,台灣是在近代明鄭之後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直到日本殖民為止。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相對於鄭氏家族的核心權力,流寓東寧之明朝宗室卻無絲毫政治權力;除了在昭宗駕崩之後並未擁立其他親王,後來收受歲祿的魯王世子朱弘桓與寧靖王等人也都被排除在國家政權決策圈之外;鄭氏亦曾自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條約;而且,於友好條約中尊稱鄭經為「國王(King)」、東寧人民為其「臣民(King's person)」,展顯出鄭氏事實上對內對外的宰制權。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鄭氏王朝政變,鄭克塽年僅12歲繼任延平王,馮錫範、劉國軒掌握實權,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傅為霖負責與清朝談和,甚至願當內應。姚啟聖認為是時候進攻台灣,但萬正色反對出兵。姚啟聖知道施琅仇視鄭氏王朝,必能幫助他擊敗鄭軍,便向康熙帝推薦施琅。康熙帝不滿萬正色反戰,便同意施琅擔任水師提督,萬正色調任陸師提督。

    清將領施琅受鄭克塽投降後,台灣正式進入清治時期。清朝消滅東寧後,除了大舉毀滅東寧王朝的文化,更將東寧朝臣們與其親屬大舉遷往清國。其中,鄭氏王族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與士兵則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使台灣失去可能領導反清的人物。至於東寧的大量遺民,清廷則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台灣軍事首長。

    內文來源:維基百科

  • 承桓維基 在 太歲紀年東都明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7-03 14:11:00
    有 354 人按讚


    【歷史小劇場-赤崁的由來】
    大圖請點這:http://imgur.com/d1QEBWF
    繪師- 漢揚 :
    https://www.facebook.com/hanyangcomic

    原來是火箭龜阿~我還以為是卡美拉呢
    ------------------------------------------------------------
    明鄭時期,係指公元1662年-1683年間,由南明延平王鄭成功於南臺灣所建立之政權統治時期。明鄭時期前後歷經鄭成功、鄭經及鄭克塽三世統治22年。鄭成功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明京」,鄭經嗣位後改名「東寧」,建都安平鎮於熱蘭遮城,經過加以翻修稱之後稱為「王城」,又於赤崁地方設置承天府為地方府治行政中心。在這個時期,明鄭政權的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南臺灣,其他地方則為大肚王國、大龜文、瑪家等原住民政治實體並立的局勢。

    鄭成功受封明朝爵位「延平王」,在正式文告中皆謹守藩王的身份,多自稱「本藩」;於現存對其他政權的諸多外交文書中皆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官職與「延平王」的爵位(鄭經則稱世子)作為其官方身分;於曆法上,始終奉南明永曆帝的永曆年號為其正朔;因此,永曆帝死後亦持續使用。此外,明鄭政權禮遇眾多流寓明朝宗室,如魯王世子與寧靖王等人,並於重要冊封儀式中,邀請於旁觀禮以維持宗藩體統。 實際上,明鄭政權是一個獨立行政、以延平王為實際領導者的政治實體,即使對內、外遵行明朝體制禮法的鄭經也曾經自認東寧從來不內屬中土,而是另新闢的海外領土。明太祖祖訓曾提到不征之國,要求後世不可征服內容中的藩屬國,其中台灣列屬藩屬國中的小琉球。而清世宗雍正提到乃是其父將台灣拓入中國版圖等語,這是台灣在中國裡地位最早的紀載,因此可以斷定,台灣是在近代明鄭之後成為中國的一部份,直到日本殖民為止。鄭成功抵臺一年後即病逝,世子鄭經與其弟鄭世襲發生政爭戰役,其間鄭經於沒有皇帝的冊立之下,接受眾臣擁立為「世藩」。相對於鄭氏家族的核心權力,流寓東寧之明朝宗室卻無絲毫政治權力;除了在昭宗駕崩之後並未擁立其他親王,後來收受歲祿的魯王世子朱弘桓與寧靖王等人也都被排除在國家政權決策圈之外;鄭氏亦曾自行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條約;而且,於友好條約中尊稱鄭經為「國王(King)」、東寧人民為其「臣民(King's person)」,展顯出鄭氏事實上對內對外的宰制權。

    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中風而死。鄭氏王朝政變,鄭克塽年僅12歲繼任延平王,馮錫範、劉國軒掌握實權,鄭氏官員向心力開始動搖,傅為霖負責與清朝談和,甚至願當內應。姚啟聖認為是時候進攻台灣,但萬正色反對出兵。姚啟聖知道施琅仇視鄭氏王朝,必能幫助他擊敗鄭軍,便向康熙帝推薦施琅。康熙帝不滿萬正色反戰,便同意施琅擔任水師提督,萬正色調任陸師提督。

    清將領施琅受鄭克塽投降後,台灣正式進入清治時期。清朝消滅東寧後,除了大舉毀滅東寧王朝的文化,更將東寧朝臣們與其親屬大舉遷往清國。其中,鄭氏王族納入上三旗管束;文武官員與士兵則分別遷至在山東、山西及河南諸省墾荒,使台灣失去可能領導反清的人物。至於東寧的大量遺民,清廷則採取以漢治漢的策略,長期以攻台將領擔任台灣軍事首長。

    內文來源:維基百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