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鬆鬆一分鐘⋯⋯去水腫美腿拍拍操】
⭐拍拍小腳預防水腫
⭐不妨吃點西瓜也可美腿
#星期日輕輕鬆鬆一分鐘
趁著星期天,花一分鐘輕拍腿部刺激穴位,擊退水腫,還原靚靚美腿!由於小腿位置有三個有助去水腫的穴位,閒時按壓、輕揉及輕拍都可以有助去水腫。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外足踝...
【輕輕鬆鬆一分鐘⋯⋯去水腫美腿拍拍操】
⭐拍拍小腳預防水腫
⭐不妨吃點西瓜也可美腿
#星期日輕輕鬆鬆一分鐘
趁著星期天,花一分鐘輕拍腿部刺激穴位,擊退水腫,還原靚靚美腿!由於小腿位置有三個有助去水腫的穴位,閒時按壓、輕揉及輕拍都可以有助去水腫。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外足踝尖上8寸,腓骨前緣外二橫指處。
功效:又稱「化痰穴」,主治痰多咳嗽、便秘水腫,對痰濕體質的人特別有幫助。
陰陵泉穴
位置: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功效:主治水腫、腹瀉、小便不利及黃疸。
承山穴
位置:小腿肚肌肉下方的凹陷處
功效:去水腫,美化小腿曲線,促進血液循環及舒緩腳抽筋。
小編給大家多一個小貼士,西瓜被譽為美腿水果,不單可消暑,也能利小便,將身體多餘熱量排出,減輕浮腫,特別是腿部浮腫,所以想瘦腿的話,不妨考慮多吃西瓜!惟注意脾胃虛寒,易有腹瀉,糖尿病患者及月經期間慎吃。
留言或按讚👍🏻支持一下我們吧!❤️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
Relax for a minute- exercises for leg edema
This Sunday, take a minute to pat your legs to stimulate acupoints to relieve edema for great looking legs. There are three acupoints on the lower leg to relieve edema. Pressing, rubbing and patting the acupoints can help to remove edema.
Beautiful bulge point
Location: outer calves above the ankle, two fingers widths from your tibia.
Effects: relieves cough and phlegm, constipation, edema. Especially helpful for those with phlegm and dampness body type.
Ying Ling Quan point
Location: inner calves, below the knee caps at the depressed point of inner tibia
Effects: alleviates edema, diarrhea, difficulty urinating and jaundice
Cheng Shan Point
Location: on the lower leg, in the depression formed below the bellies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when the muscle is flexed
Effects: alleviates edema, improves lines of your legs, promotes blood circulation, relieves painful feet and leg edema
Watermelon is a great summer fruit that can improve leg shape, clear summer heat as well as promote diuresis to remove excess heat in the body which helps to reduce swelling near the legs. Note that those with asthenic cold spleen and stomach, prone to diarrhea, those with diabetes, or have menstruation should eat with caution.
Comment below or like 👍🏻 this post to support us. ❤️ Follow us for more healthy living tips.
#男 #女 #我疲憊 #痰濕 #水腫 #減肥
承山穴便秘 在 CheckCheckC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輕輕鬆鬆一分鐘⋯⋯去水腫美腿拍拍操】
⭐拍拍小腳預防水腫
⭐不妨吃點西瓜也可美腿
#星期日輕輕鬆鬆一分鐘
趁著星期天,花一分鐘輕拍腿部刺激穴位,擊退水腫,還原靚靚美腿!由於小腿位置有三個有助去水腫的穴位,閒時按壓、輕揉及輕拍都可以有助去水腫。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外足踝尖上8寸,腓骨前緣外二橫指處。
功效:又稱「化痰穴」,主治痰多咳嗽、便秘水腫,對痰濕體質的人特別有幫助。
陰陵泉穴
位置: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功效:主治水腫、腹瀉、小便不利及黃疸。
承山穴
位置:小腿肚肌肉下方的凹陷處
功效:去水腫,美化小腿曲線,促進血液循環及舒緩腳抽筋。
小編給大家多一個小貼士,西瓜被譽為美腿水果,不單可消暑,也能利小便,將身體多餘熱量排出,減輕浮腫,特別是腿部浮腫,所以想瘦腿的話,不妨考慮多吃西瓜!惟注意脾胃虛寒,易有腹瀉,糖尿病患者及月經期間慎吃。
留言或按讚👍🏻支持一下我們吧!❤️ 歡迎 Follow 我們獲得更多養生資訊。
Relax for a minute- exercises for leg edema
This Sunday, take a minute to pat your legs to stimulate acupoints to relieve edema for great looking legs. There are three acupoints on the lower leg to relieve edema. Pressing, rubbing and patting the acupoints can help to remove edema.
Beautiful bulge point
Location: outer calves above the ankle, two fingers widths from your tibia.
Effects: relieves cough and phlegm, constipation, edema. Especially helpful for those with phlegm and dampness body type.
Ying Ling Quan point
Location: inner calves, below the knee caps at the depressed point of inner tibia
Effects: alleviates edema, diarrhea, difficulty urinating and jaundice
Cheng Shan Point
Location: on the lower leg, in the depression formed below the bellies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when the muscle is flexed
Effects: alleviates edema, improves lines of your legs, promotes blood circulation, relieves painful feet and leg edema
Watermelon is a great summer fruit that can improve leg shape, clear summer heat as well as promote diuresis to remove excess heat in the body which helps to reduce swelling near the legs. Note that those with asthenic cold spleen and stomach, prone to diarrhea, those with diabetes, or have menstruation should eat with caution.
Comment below or like 👍🏻 this post to support us. ❤️ Follow us for more healthy living tips.
#男 #女 #我疲憊 #痰濕 #水腫 #減肥
承山穴便秘 在 亮亮女神angela愛美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美容瘦身】#超神奇指壓法
#按一按就能瘦!就變美!
#穴道按摩 原則上用"手指"來做按摩就可以了,
當然有些穴道是可以透過含精油成份的產品輔助來做加強,
讓穴道按摩效果更迅速明顯!
如果家裡實在無法準備那麼多種植物精油的時候,
建議女性朋友們,一定要擺一罐含玫瑰精油或月見草身體乳在身邊喔!
像有些人皮膚太過乾燥,在做穴道按摩的過程中,
如果不小心太過用力或粗魯,容易會讓皮膚擦傷破皮,
所以,複方精油可在適當的時機做為輔助工具,這效果絕對會讓你意想不到的。
#瘦小臉> 按哪裡?
◎風池穴:穴位在接近髮際凹陷處的下方,
雙手的五指張開,用大拇指按壓5秒後鬆開,至少重複5次以上。※腰痠背痛也能按風池穴來改善狀況。
這個動作我經常沒事就做,一來讓睡眠品質更優之外,還可以瘦小臉,想不到吧!^^
◎中衝穴:穴位在中指的尖端處,
用右手食指按壓左手的中指,按壓持續約60秒。
※如有中暑、中風等情形也可按壓中衝穴來改善狀況。
#皮膚長痘、便秘、消化不良> 按哪裡?
◎三陰交穴:穴位在腳踝內側往上面約四指寬的位置。
用大拇指指腹按壓,揉壓按摩約3分鐘。
※三陰交穴對月經不順很有幫助,是婦科的第一要穴,
女性朋友可多按三陰交穴來作保健。
◎血海穴:穴位在膝蓋骨內側的上方,上面約三指寬的位置。
用大拇指向下按壓,按壓會有點疼痛感,按揉約3分鐘。
※腿部水腫也可以按血海穴來改善狀況。
◎曲池穴:穴位在手肘呈現彎曲狀,手肘出現橫紋的外側端,
用大拇指指腹稍微用力按壓約3分鐘。
※咳嗽也能按曲池穴來改善狀況。
#肥腰按哪裡?
◎腎俞穴:穴位在腰部,和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邊雙指寬處,用大拇指指尖按壓穴位,約3分鐘。
※月經不順、貧血也可按腎俞穴來改善狀況。
#腿部水腫酸痛 (變纖腿) > 按哪裡?
◎承山穴:穴位在小腿後面正中間,約小腿肚下方的位置。
用大拇指指腹點揉,最好按到有痠脹的感覺效果較佳,約3分鐘。
◎太谿穴:穴位在後腳跟上方約一指寬的位置,
用大拇指指腹按壓約1分鐘。
※此穴道按摩也可以美化腿部,想瘦腿的妞兒們要多按呀!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發生也最令人困擾的狀況,穴道按摩示範都是很基本簡單的按摩法,做起來一點並不困難!
#歡迎賞文:超神奇指壓法。按一按就能瘦!就變美!
http://blog.angelatheangel.com.tw/2012-09-01-428
歡迎加入姊品牌事業粉絲團:Angela The Angel 亮亮女神
著作:#美魔女不被打敗的青春保養全秘技
承山穴便秘 在 瀚克寶寶副食品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兒科中醫探究竟
中醫藥是台灣常見的輔助醫療方式之一,不過,在以西方醫學為主流的時空背景下成長的爸比媽咪,心中不免存有一些疑惑與好奇。年幼的寶寶身體不舒服可以看中醫嗎?中醫在治療哪些疾病上較有優勢?同時接受中、西醫治療,可行嗎?
中醫,在醫學中日益重要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台灣約有1╱4的患者曾接受中醫藥相關治療,且使用率逐年上升;國小孩童約5人中便有一位曾經使用過中醫藥,比例相當高。
對此現象,長庚醫院北院區中醫部內兒科主治醫師林意旋認為,這是因為西方醫學在台灣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台灣民眾普遍比較了解西醫治療的極限性與副作用,所以看中醫的比例正在慢慢提升。
此外,根據美國先前的統計,看中醫這種替代性質的醫療行為(CAM),在越開發的國家需求量會越高,就醫者多為高收入的白領階級,台灣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也漸漸朝著這個方向趨近。再加上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看中醫有健保給付的國家,使得民眾更有意願採取中醫治療的方式。
小孩可以看中醫嗎?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其實,以中醫治療小兒疾病已有淵遠的歷史,早在隋唐時代,太醫署即專設「少小科」培養兒科專門人才,並且規定學習5年後,需接受考試,合格後才能適任兒科醫生,可見在中國古代,就有所謂的「中醫小兒科」呢!
其實,在西醫尚未流傳進華人圈以前,孩子生病都是以中醫來治療,但因近代較以西醫為主流,許多爸比媽咪對中醫了解不深、經驗不足,才會造成誤解或不敢嘗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生活在亞洲地區的人們,5千多年來,從胎兒時期一直到臨終,都接受中醫藥的照護,因此,理論上並沒有哪一個年齡層才能接受中醫治療的問題。
4〜6個月以上是最適合時機:陳玉娟醫師指出,倘若擔心寶寶過敏,可待寶寶4~6個月以上,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
林意旋醫師舉例,很多才幾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常因為排便不正常、消化不良的問題前來就診,開始吃中藥;有些媽咪可能會擔心,這麼小的寶寶吃藥沒問題嗎?其實,小寶寶的用藥劑量都非常少,使用的也是較溫和的藥材,不會對其身體造成負擔。
2歲以上再貼中藥餅:不過,林意旋醫師也補充,如果像是三伏貼或三九貼(用以治療過敏)這種貼在穴位上的中藥餅,因為藥物本身會對皮膚產生一些刺激性,1歲以下的寶寶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整,較不建議使用此種治療方式,盡量等到2歲以上再來嘗試。
生病了〜看中醫好,還是西醫佳?根據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醫師陳星諭、林意旋、陳俊良、楊賢鴻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寶寶生病時,高家庭收入、且雙親之中有人曾經至中醫就診的家庭,較常選擇中醫藥治療並且持續就診。
令人好奇的是,寶寶生病究竟是看中醫比較好,還是選擇西醫較佳?中醫和西醫各有哪些優、缺點?該如何做選擇呢?
急病找西醫,調身體看中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急病一定要看西醫,調整身體狀態才找中醫,林意旋醫師認為,這樣的判斷方式並不正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本身的性質或病程發展的情況而定;以感冒為例,西醫給的多為症狀治療(以消除某種症狀為主),中醫則傾向提供身體抵禦疾病的支持,並且從問題的根源去解決。
舉例來說,患有大腸激躁症的病人,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兩種狀況會交替發生。西醫會在便秘時提供軟便藥,在腹瀉時使用止瀉藥,來改善病人的困擾;但中醫的用藥則傾向由體質的部分去改善狀況,使身體比較不會反覆發生這兩種問題,而不是針對便秘和腹瀉兩種症狀個別做處理。
此外,大腸激躁症和人格特質也有關係,病人可能屬於比較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這部分中醫也會提供舒肝解鬱、安神定志的藥材,使病人腸胃不會那麼敏感,不再因腦部訊息的干擾而一下子蠕動、一下子停止。
『西醫的長處』
1.抗生素─對抗嚴重細菌感染:當然,西醫還是有很多強項的,像是有「抗生素」,能夠對抗嚴重的細菌感染,林意旋醫師指出,以皮膚長濕疹為例,中藥當然能夠從根本問題溫和地抑制濕疹反覆發作,但如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這類明確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的疾病,就會建議病人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病情會好得比較快。
2. 鎮痛、消炎效果佳:此外,當寶寶的身體發生劇烈的疼痛或猛烈的發炎反應,需要對該症狀作立即性的處理、否則寶寶將無法承受時,因為西藥的鎮痛、消炎機轉非常明確,效果也非常快速,所以這時先以西藥進行治療、緩解不適,也是較為恰當的。
『中醫的長處』
1.不依賴類固醇治療過敏:林意旋醫師認為,中醫在免疫的調節、治療過敏性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為西醫沒有所謂的「補藥」可幫助免疫調節,對於免疫的調整需使用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進行治療,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副作用。
這部分對中醫來說是很大的優勢,許多父母就是因為擔心副作用危害孩子健康,而選擇接受中醫治療。
以過敏性鼻炎來說,在急性期,病人鼻水流得厲害,吃了西藥的抗組織胺後效果很好,鼻水馬上就停,可是卻很容易反覆發作;而中醫就可針對身體免疫失衡的部分去解決,不是單就症狀給予治療。
2.不易有抗藥性問題: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要目標,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容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的問題。林意旋醫師也認為,中藥為複方,屬於「多標的」的治療,較不易有抗藥性。
治療疾病時,傳統中醫會提出「為什麼身體不能正常工作」的問題,並試圖以針對性的配方去恢復人體的自然狀態,致力於恢復人體每個器官的自然平衡及功能,更具體地說,它發明出各種配方幫助維持身體正常機能,並在體內重新調節自然內分泌及各項功能。
陳玉娟醫師認為,傳統中醫還具有很多其他的優勢,它既能夠很安全地單獨使用,也可以作為西藥的補充,傳統中醫最突出的優點如下:
˙由於是天然成分,所以很少,通常是沒有副作用。
˙了解疾病本質後,做根本的治療。
˙中藥不是化學合成,沒有正反結構式造成吸收上的問題。
˙治本而不是治標。
˙從根本上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從而消除癥狀。
˙恢復人體自然免疫系統。
˙長效的結果。
中、西合併治療,Yes or No?
1.攜帶藥單供醫師參考: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治療嗎?服藥上是否會有交互作用的問題?
陳玉娟醫師指出,中、西醫合併治療是可行的,只是在看診時要記得攜帶目前正在服用的藥單(千萬不要只帶藥丸給醫師看,每家藥廠的藥長得可都不一樣喔!),告知醫師目前服用哪些藥物,以避免藥效重疊、累積加重的問題。
林意旋醫師舉例,通常在治療鼻塞時,西醫常開立含偽麻黃鹼的藥物做治療,這時中醫師如需使用麻黃劑,就必須格外當心。
2.服藥時間間隔1小時:陳玉娟醫師提醒,如果中西藥併用,兩者需至少間隔1小時以上,才能避免藥物在腸胃道的交互作用。
3.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表」:林意旋醫師表示,其實小朋友的用藥,較少有明確的藥物衝突,反而大人常使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可能性比較高,例如:抗凝血藥物和丹蔘、降膽固醇藥和紅麴,民眾若擔心可詢問醫師,或上網查詢「中西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網」,確保用藥安全性。
『最常看中醫的4種小兒疾病』
當孩子有哪些問題時可以看中醫?中醫對哪些疾病特別有顯著的療效?一般又會給予什麼樣的治療呢?
中醫兒科適應症
* 呼吸系統:氣喘、鼻過敏、鼻竇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反覆感冒、久咳不癒。
* 腸胃系統:口瘡、厭食、便秘、腹瀉、嘔吐、腹痛、嬰兒腸絞痛、腸胃炎、消化性潰瘍。
* 腎泌尿系統:頻尿、遺尿、血尿、腎臟病、泌尿道感染。
* 神經系統:生長遲緩、夜啼、熱性痙攣體質調理、癲癇、小兒過動、頭痛。
* 皮膚系統:溼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蕁麻疹。
* 新陳代謝系統:糖尿病、肥胖症、甲狀腺機能異常。
* 青春期特別門診:青春期月經調理、白帶、轉骨發育期調理、青春痘。
* 血液系統:貧血、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紫癜、化療後癌症輔助療法。
* 免疫風濕系統:過敏性紫癜、風濕病、紅斑性狼瘡。
* 肝膽系統:肝炎、黃疸。
* 耳鼻喉系統:中耳炎、咽喉炎、聲音沙啞、鼻塞、喉嚨痛。
* 其他:體質調理、調節免疫功能、慢性病與病後調理。
『1.過敏性鼻炎』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是體質的因素加上感受風邪,導致肺氣不宣、壅塞鼻竅而致鼻塞,防禦功能衰弱而引發鼻子癢。
早上起床一接觸到冷空氣容易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甚至是鼻嚏倒流,合併症狀還會有咳嗽、頭痛或晚上睡不安穩的情況。此外,眼睛和耳朵也都有可能發癢,甚至因而產生黑眼圈。
林意旋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在治療上會依病程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治療方式,在猛打噴嚏、流鼻水的急性期時,醫師會區分病人病況的證型,給予不同的藥物治療;而在症狀不明顯的緩解期,治療則會偏向調節免疫的部分,以補氣的藥物為主,這些藥材在古中醫典籍中被列為上品,意思是久服無毒性,屬於較為平和的藥物。
『2.氣喘』過敏性鼻炎與氣喘體質的寶寶多以「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為主,也就是體質上有肺、脾虛損,加上感受外來的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肺與鼻竅,造成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黑眼圈、鼻癢、鼻涕倒流、夜咳、晨起咳嗽、喘鳴聲…等症狀的發作。
治療上必須「扶正祛邪,平衡陰陽」,也就是施行健脾、健胃的治療,以強肺、運化痰濕。由於氣喘體質的病因複雜,所以用藥常需根據幼兒的具體病情而定。
林意旋醫師表示,首先要區分病人是屬於「寒喘」或「熱喘」,兩者使用的藥物完全不同,熱喘部分一般會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療,寒喘則是以「小青龍湯」為主(包括麻黃、桂枝、乾薑、五味子…等),所以一定要由醫師診斷後才能判斷,目前臨床看來,小兒屬熱喘較多。
至於氣喘的緩解期,與過敏性鼻炎同樣是從肺、脾的氣虛部分去做調整。
『3. 消化道功能障礙』寶寶較常見的消化道問題就是便秘、腹瀉、食慾不振和脹氣,主要是因為寶寶身體消化食物的功能尚未發展得很好,中醫會以一些健脾補氣的藥材來進行治療。此外,可能會再搭配所謂的「消食藥物」,來幫助消化食物,增強消化道機能。
如果孩子胃口差,容易吃不下飯,媽咪可以提供適量的酸性食物,如:酸梅汁、檸檬汁、柳丁汁…等,酸性食物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腸胃的消化功能。
『4. 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是以皮膚乾燥為主、伴隨劇烈搔癢、病程遷延,容易伴有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皮膚疾病,約佔幼兒人口的3~5%。60%的患童會在第一年發病,30%的病人在1~5歲間發病。氣喘病童合併有異位性皮膚炎者約佔20%;且約有一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人會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發作。
中醫則認為異位性皮膚炎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復感風濕熱邪、蘊鬱皮膚」。一般來說,下列兩個類型最為多見:
*濕熱內蘊型:皮膚損傷為邊緣不清的紅色疹塊,上有密集的小疹或水泡,水泡破後有鮮紅的糜爛傷口,有脂水滲出,脂水乾燥後會結黃厚皮痂。皮損多發於頭面、頸部或四肢。
* 陰虛血燥型:皮膚損傷為邊緣凹凸的淡紅或暗紅疹塊,表面粗糙乾裂,或覆有灰白色糠狀白屑,多數患者皮損經久難癒,反覆搔抓,傷痕累累,常有血痂。
林意旋醫師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西醫傾向使用類固醇,造成許多父母對副作用的恐慌,而中醫則以較溫和的藥材來調理免疫的失調和發炎的反應,以減少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的發作和類固醇的使用量。
根據先前的日本研究,「補中益氣湯」目前證實可有效減少類固醇的使用量;另外,台灣的研究則發現,用「消風散」可改善濕熱內蘊型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此外,「大黃蟅蟲丸」對陰虛血燥的異位性皮膚炎有很顯著的改善。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目前的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處方。
最後,陳玉娟醫師補充,現在孩子生的少,對於兒童身心症也越來越重視,舉凡注意力不集中、磨牙、尿床、倦學…等問題,也都有家長帶孩子來尋求幫助,臨床發現很多學齡兒童早上就說頭痛、肚子痛,不肯上學,檢查又沒有異常,有的時候用點「疏肝理氣」或「健脾去濕」的藥物或針灸,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寶寶不肯吃中藥,怎麼辦?』餵小孩吃藥,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帶有特殊氣味的中藥,爸比媽咪該怎麼做呢?
小兒用藥通常較易入口:林意旋醫師表示,給寶寶吃的中藥一般不太會使用較苦的藥材,有經驗的醫師通常會在藥裡加一些能增添風味的甘甜味藥材,如:大棗、甘草、菊花、山楂,孩子的接受度較高。
「當某些病情需要,才會考慮使用苦味較重的藥材,如:風熱證型的重感冒或嚴重腸炎時,使用清熱解毒類中藥會比較苦。」林意旋醫師補充。
餵藥小秘訣:那麼,當藥物太苦,孩子不肯吃藥時,有什麼解決方法嗎?陳玉娟醫師建議,吃藥時,為避免味道過苦,也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孩子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藥,以免孩子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進去,以免嚇著孩子。
從小接觸,較能適應:林意旋醫師指出,目前看到一些對中藥接受度較高的孩子,幾乎都是從小就有看中醫、吃中藥的經驗,有些孩子習慣了之後,甚至喜歡上中藥的自然甘甜味,反而不愛西藥的人工化學氣味了。
藥物的保存:拿回家的藥,應如何保存?林意旋醫師提醒,如果帶回家的是藥草,一般不需特別冷藏,只要保持乾燥即可;若是科學中藥(藥粉),一次拿14天以上的藥量時,最好將藥包保存在冰箱或防潮箱,因為出廠的科學中藥,正常情況下雖有3年的保存期限,但台灣氣候潮濕,藥粉容易出現結塊的現象,產生變質的疑慮,媽咪們要特別注意唷!
文:【BabyLife育兒生活】2013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