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
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聰明人的笨功夫~~走讀法】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夢想之路~~學習篇。今天第三講,想來一個輕鬆點的學習話題(小編:別再寫留白讀書法了,你是要逼死誰!)😂😂
怎麼樣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平易近人多了吧😄),我想與你分享我的心法:「走讀法」
在介紹走讀法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本領導力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七個習慣分別是: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而我認為,這七個習慣,恰好完美詮釋了「閱讀」給予我們的好處(收穫)。
開始閱讀第一件事情,是先建構好:正確的閱讀心態!🕵️♀️
我想透過學習:增加自己的能力跟見識,期待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分享收穫與新知給身邊的人,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收穫跟快樂,彼此的生命連結,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大家共好共同成長,這是我生命的「價值」。🤗
當我們的心態上走出了「自利」的框架,而願意分享給身邊的人,甚至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個時候,我們就為我們的行動賦予了「意義」。
↠↠↠
有了意義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以終為始,要是第一」。
這就是我今天特別想跟各位朋友分享的:走讀法。
一、書帶身上,強迫閱讀
什麼是走讀法?如果用最簡單的話定義:「帶本書在身上,有空就拿出來看看吧!」
蛤?就這麼簡單😞。威爾遜不行喔,你是不是江郎才盡學會衝文章數騙稿費了😅。
當然不是啦(咳)!有的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了,感覺會不一樣。
這裡我特別強調「書帶身上」的概念,為什麼一定要帶本書,用電子書看,不是更方便嗎?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一、手機螢幕上的藍光,對人的眼睛是沉重的負擔,實驗結果顯示,閱讀電子書的疲倦感,是看實體書的2倍。
第二、手機螢幕小(除非你用平板),常常向下滑動,會讓視覺失焦,對大腦要吸收知識,建立突觸是阻礙。
第三、Kindle統計過,一般人閱讀電子書,9成的人只會閱讀整本書的前15%(大概40-50頁),而9成的人又有快一半,連閱讀完第一章都沒辦法!😛
像我自己閱讀電子書的經驗,是非常不舒服的(我目前只有用電子書成功看完小說,其他完全不行眼睛受不了😭)。當然,如果你很擅長閱讀電子書,這段建議可以參考就好。
第四、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打開手機「看書」?別騙人了😄! 網路誘惑這麼大,更可能是追劇跟看直播吧!
我認為書帶身上有一個好處,是增加「警示感」!你今天特別背了一本書在身上,如果你有機會看書結果滑手機滑掉了,回家你會很想掐死自己(我到底在幹嘛,做負重訓練??)
背本書在身上,你會「不情願」的想打開看一下。
↠↠↠
二、不同環境,收穫不同
先提一個重要的觀念!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包含高效率閱讀)!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主場!
舉例(只是舉例歐😃):我就是喜歡在咖啡廳看書,因為那裏有好多妹子,我看書感覺很有動力,覺得自己好有氣質(爛死了🤣)
行!只要你在咖啡廳的閱讀效果最好,那你就該無視社會道德對你的批判,勇敢的去跟妹子看書(其實妹子根本無視你)!
但是,在一個強調跨界力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所謂的「靈感」、「創造力」!
那麼,在固定的環境閱讀,似乎就不是一個好選項了!🤔
我自己的環境體驗如下:
在家的書桌前,我可以閱讀很艱深的商管書,忘記時間,還可以寫出品質好的稿子。
在誠品書店,我可以跳讀一些新書,任意的拼湊知識,尋求爆發的靈感。
在獨立咖啡廳,我讀一些心理學、社會議題、文學的書籍,感受特別深刻。
在捷運上,我喜歡看本獨立成章的書,在吵雜環境下碎片學習,對我來說,是很享受的事。
你發現了嗎?在不同的環境,我的閱讀策略(或者說閱讀優勢)是完全不同的。
我很推薦你嘗試幾個不同的地點,打開不同的書,你會發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收穫。😽
↠↠↠
三、步行時,眼觀四方,回顧思考
在每天需要步行,或者早上我去晨跑的時候,我習慣觀察眼前的環境,人群,並回顧我最近讀過的知識,拿來當應證。
「知識就是要拿來用的,才有知識的價值。」😎
有時候,我會驚喜的發現,我困擾很久不能理解的事情:例如籃球場上,眼前幾個孩子為了投籃誰犯規,陷入嚴重的爭執,我在一旁觀察,便深刻了解到人的負面情緒是如何傳染的。
昨天介紹的「留白讀書法」,我分享了學霸阿凱如何拿出白紙回憶寫出知識的過程。
我不像阿凱這麼聰明,可以回憶準確輸出完整的知識。
但是我有時間這個朋友,可以想,可以思考。
慢一點,多繞幾個彎👣,也許我的產出結果跟阿凱差不多。
但我繞彎的過程,試錯的經驗,檢討,再訂正,對我打造個人的學習系統,它的底層邏輯是更加牢靠的💪。
↠↠↠
四、學習第一,輸出為始
談了這麼多,我還是很想強調:有效學習的關鍵是「輸出」。✍️
比方說,市面上有好多個教你如何寫文案、如何成為演講高手的書!
你看了,覺得好有收穫,畫了筆記,甚至寫了感悟,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可是,你實作過一次了嗎?
有句老話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偷懶」。
替換成閱讀這件事:「不要用讀書的數量,掩蓋行動的偷懶。」
如果你真的想不一樣,你一定得付出什麼!🏃♂️
米開朗基羅畫完創世紀後,在眾人的崇拜讚揚聲後,他謙遜的微笑,回家後偷偷的在日記寫下:
「還好他們不知道我畫這個付出了多少心力跟汗水,把我當天才崇拜,要是他們知道過程,可能就不會佩服我了!」
歷史上許多的天才、偉人,不免俗的,他們也要下很多的「笨功夫」,才能讓他們天賦發光,紀錄歷史。
有時候聽別人談「彎道超車」,妄想因為做對一件事情,而超越市場上已經站穩的先行者,我都很不以為然。
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努力,開放透明,正視錯誤,確實改正!
「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不正是成功者的寫照嗎?
↠↠↠
好的,今天的學習方法我們就先談到這,文末我會附上一張圖片,希望能幫助你更快掌握「走讀法」的精隨。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
「願成長的道路上,你我共同前行。」
我們下次見。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按讚+公開分享,並留下一段你的心得,就有機會可以獲得私房書一本唷!
打造第二大腦電子書 在 先生的私房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聰明人的笨功夫~~走讀法】
你好,我是威爾遜。歡迎收看我的夢想之路~~學習篇。今天第三講,想來一個輕鬆點的學習話題(小編:別再寫留白讀書法了,你是要逼死誰!)😂😂
怎麼樣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平易近人多了吧😄),我想與你分享我的心法:「走讀法」
在介紹走讀法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本領導力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七個習慣分別是: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而我認為,這七個習慣,恰好完美詮釋了「閱讀」給予我們的好處(收穫)。
開始閱讀第一件事情,是先建構好:正確的閱讀心態!🕵️♀️
我想透過學習:增加自己的能力跟見識,期待自己學習的過程中,分享收穫與新知給身邊的人,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收穫跟快樂,彼此的生命連結,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大家共好共同成長,這是我生命的「價值」。🤗
當我們的心態上走出了「自利」的框架,而願意分享給身邊的人,甚至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這個時候,我們就為我們的行動賦予了「意義」。
↠↠↠
有了意義後,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以終為始,要是第一」。
這就是我今天特別想跟各位朋友分享的:走讀法。
一、書帶身上,強迫閱讀
什麼是走讀法?如果用最簡單的話定義:「帶本書在身上,有空就拿出來看看吧!」
蛤?就這麼簡單😞。威爾遜不行喔,你是不是江郎才盡學會衝文章數騙稿費了😅。
當然不是啦(咳)!有的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了,感覺會不一樣。
這裡我特別強調「書帶身上」的概念,為什麼一定要帶本書,用電子書看,不是更方便嗎?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第一、手機螢幕上的藍光,對人的眼睛是沉重的負擔,實驗結果顯示,閱讀電子書的疲倦感,是看實體書的2倍。
第二、手機螢幕小(除非你用平板),常常向下滑動,會讓視覺失焦,對大腦要吸收知識,建立突觸是阻礙。
第三、Kindle統計過,一般人閱讀電子書,9成的人只會閱讀整本書的前15%(大概40-50頁),而9成的人又有快一半,連閱讀完第一章都沒辦法!😛
像我自己閱讀電子書的經驗,是非常不舒服的(我目前只有用電子書成功看完小說,其他完全不行眼睛受不了😭)。當然,如果你很擅長閱讀電子書,這段建議可以參考就好。
第四、最重要最重要的,你打開手機「看書」?別騙人了😄! 網路誘惑這麼大,更可能是追劇跟看直播吧!
我認為書帶身上有一個好處,是增加「警示感」!你今天特別背了一本書在身上,如果你有機會看書結果滑手機滑掉了,回家你會很想掐死自己(我到底在幹嘛,做負重訓練??)
背本書在身上,你會「不情願」的想打開看一下。
↠↠↠
二、不同環境,收穫不同
先提一個重要的觀念!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好(包含高效率閱讀)!一定要找一個最適合自己的主場!
舉例(只是舉例歐😃):我就是喜歡在咖啡廳看書,因為那裏有好多妹子,我看書感覺很有動力,覺得自己好有氣質(爛死了🤣)
行!只要你在咖啡廳的閱讀效果最好,那你就該無視社會道德對你的批判,勇敢的去跟妹子看書(其實妹子根本無視你)!
但是,在一個強調跨界力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所謂的「靈感」、「創造力」!
那麼,在固定的環境閱讀,似乎就不是一個好選項了!🤔
我自己的環境體驗如下:
在家的書桌前,我可以閱讀很艱深的商管書,忘記時間,還可以寫出品質好的稿子。
在誠品書店,我可以跳讀一些新書,任意的拼湊知識,尋求爆發的靈感。
在獨立咖啡廳,我讀一些心理學、社會議題、文學的書籍,感受特別深刻。
在捷運上,我喜歡看本獨立成章的書,在吵雜環境下碎片學習,對我來說,是很享受的事。
你發現了嗎?在不同的環境,我的閱讀策略(或者說閱讀優勢)是完全不同的。
我很推薦你嘗試幾個不同的地點,打開不同的書,你會發現一些特別有意思的收穫。😽
↠↠↠
三、步行時,眼觀四方,回顧思考
在每天需要步行,或者早上我去晨跑的時候,我習慣觀察眼前的環境,人群,並回顧我最近讀過的知識,拿來當應證。
「知識就是要拿來用的,才有知識的價值。」😎
有時候,我會驚喜的發現,我困擾很久不能理解的事情:例如籃球場上,眼前幾個孩子為了投籃誰犯規,陷入嚴重的爭執,我在一旁觀察,便深刻了解到人的負面情緒是如何傳染的。
昨天介紹的「留白讀書法」,我分享了學霸阿凱如何拿出白紙回憶寫出知識的過程。
我不像阿凱這麼聰明,可以回憶準確輸出完整的知識。
但是我有時間這個朋友,可以想,可以思考。
慢一點,多繞幾個彎👣,也許我的產出結果跟阿凱差不多。
但我繞彎的過程,試錯的經驗,檢討,再訂正,對我打造個人的學習系統,它的底層邏輯是更加牢靠的💪。
↠↠↠
四、學習第一,輸出為始
談了這麼多,我還是很想強調:有效學習的關鍵是「輸出」。✍️
比方說,市面上有好多個教你如何寫文案、如何成為演講高手的書!
你看了,覺得好有收穫,畫了筆記,甚至寫了感悟,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可是,你實作過一次了嗎?
有句老話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偷懶」。
替換成閱讀這件事:「不要用讀書的數量,掩蓋行動的偷懶。」
如果你真的想不一樣,你一定得付出什麼!🏃♂️
米開朗基羅畫完創世紀後,在眾人的崇拜讚揚聲後,他謙遜的微笑,回家後偷偷的在日記寫下:
「還好他們不知道我畫這個付出了多少心力跟汗水,把我當天才崇拜,要是他們知道過程,可能就不會佩服我了!」
歷史上許多的天才、偉人,不免俗的,他們也要下很多的「笨功夫」,才能讓他們天賦發光,紀錄歷史。
有時候聽別人談「彎道超車」,妄想因為做對一件事情,而超越市場上已經站穩的先行者,我都很不以為然。
成功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努力,開放透明,正視錯誤,確實改正!
「統合綜效、不斷更新」不正是成功者的寫照嗎?
↠↠↠
好的,今天的學習方法我們就先談到這,文末我會附上一張圖片,希望能幫助你更快掌握「走讀法」的精隨。
我是威爾遜,感謝你的閱讀!
「願成長的道路上,你我共同前行。」
我們下次見。
↠↠↠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我按讚+公開分享,並留下一段你的心得,就有機會可以獲得私房書一本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