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1!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你打疫苗了嗎?這句話成了近期熱門的問候語!目前疫苗開打序位已陸續往下開放,不少人對於施打前後可能存有風險,而產生疑慮甚至卻步,像是特殊體況、藥物過敏者或哺乳中婦...
【凱鈞話重點】疫苗問答全集part1!施打後會變萬磁王?哺乳中可施打嗎?出現過敏反應怎麼辦?21個最常見「新冠疫苗」施打Q&A一次解惑!
你打疫苗了嗎?這句話成了近期熱門的問候語!目前疫苗開打序位已陸續往下開放,不少人對於施打前後可能存有風險,而產生疑慮甚至卻步,像是特殊體況、藥物過敏者或哺乳中婦女都能施打嗎?萬一產生副作用怎麼辦?接種後生活該注意哪些事項?這次彙整21個最常見的疫苗施打問題,疫起攜手解惑,長保平安健康!
⚠️Q1: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洗腎)/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慢性疾病、三高、癌症,可以接種疫苗嗎?
美國癌症協會ACS指出,只要過去接種疫苗沒發生嚴重過敏反應,包含癌症患者都應接種COVID-19疫苗,依據台灣疾病管制署訂的「COVID-19疫苗接種對象優先順序」,癌症病人排在施打第7順位。而慢性病族群是感染新冠肺炎容易引發重症的族群。第9類對象為18-64歲具有易導致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者。所謂的嚴重疾病之高風險疾病者包含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疾病、心絞痛與其他缺血性心臟病、肺沉著症及外因所致之肺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腎炎症候群、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等。因每個人的病症不一,施打前一定要與醫師充分討論目前的治療狀況,如果狀態允許,則應盡量接受疫苗施打
⚠️Q2:食物/藥物過敏者可施打疫苗嗎?施打後出現藥物過敏反應時該怎麼辦?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公告,接種COVID-19疫苗前,皆需先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若為過敏體質,應於接種前主動告知醫師,由醫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次發生立即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本身有藥物、食物過敏者,代表其免疫系統較為敏感,施打前務必主動告知醫師過敏史,施打完30分鐘也應多留意自己的狀況,如果出現急性過敏,常見症狀如蕁麻疹、輕微發燒、頭痛,通常服藥或是休息1~2天就能緩解,比較特別要注意的是延遲性反應,像是神經炎、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通常打完後4 ~28天還是要留意觀察
⚠️Q3:孕婦施打疫苗是否該注意廠牌選擇?
台灣周產期醫學會關於「孕婦接種COVID-19疫苗」今年6月3日發表:根據國外逾3萬例孕婦接種COVID-19 疫苗的臨床經驗,在孕期任何階段接種疫苗,並不會增加流產、胎兒 畸形、早產、胎死腹中、或其他妊娠併發症的風險。研究報告顯示,現有的疫苗都能夠提供適當的免疫保護力。懷孕前3個月屬不穩定狀態,故建議滿3個月後才接種。 基於迄今的安全性報告,孕婦接種COVID-19 疫苗,如果有選擇的話,建議優先考慮mRNA疫苗(輝瑞/BNT或莫德那) 。孕婦接種疫苗前,應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的利益、風險、以及注意事項,並理解相關醫療指引可能因新的醫學證據而做調整
⚠️Q4:哺乳中的婦女可以施打疫苗嗎?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對象(如醫事人員),應提供其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COVID-19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造成相關風險。接種COVID-19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
⚠️Q5:哪種情況建議暫緩施打?何種情況真要篩選疫苗?
根據目前指揮中心的官方指引,主要有兩種人建議暫緩施打疫苗。第一,本身已經出現發燒、流感、嗆咳、急性感染情形者,代表身體的免疫系統正遭受攻擊,施打疫苗會增加免疫系統的負擔,應待感染痊癒後再安排。第二,對於疫苗有嚴重過敏史,或是曾經接種過COVID-19疫苗、且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不建議第二劑再接種相同廠牌的疫苗
⚠️Q6:疫苗混打的原因與必要?
不同廠牌 COVID-19 疫苗原則不建議交替使用。如果不小心使用了兩劑不同廠牌的COVID-19疫苗,也不建議再進行補接種。民眾接種第 1 劑 COVID-19 疫苗後,如出現症狀經醫師評估 懷疑與疫苗施打有關,並通報至疾病管制署疫苗不良事件通 報系統(VAERS)者,建議以其他不同技術產製的 COVID-19 疫苗完成接種
⚠️Q7:接種疫苗後,出現手臂疼痛、頭暈、發燒等副作用時,該怎麼辦?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 (≥38℃ ),一般約 48 小時可緩解,如有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 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並告知醫師曾接種疫苗,以做為診斷之參考,同時請醫師通報當地衛生局或疾病管制署
#凱鈞話重點
打完流感疫苗注意事項 在 今周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9月29日起,#第二劑AZ疫苗將陸續配送到各縣市,指揮中心表示,只要你是在7/22前施打的人,並符合「2條件」就可以打得到。
不過第二劑即將開打,10月也剛好撞上接種流感疫苗的時間,如果你是近期打完COVID-19疫苗的民眾,#想再打流感疫苗是可以的,但打之前有些事項、條件限制你也得注意唷!
👉完整報導: https://bit.ly/3i3C0uP
打完流感疫苗注意事項 在 徐瑄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幾天,在各級機關人員與前線鄰里長的辛苦通知下,65歲以上長輩第二劑疫苗陸續施打完成,但也有另一個重要的疫苗值得關注,正是 #流感疫苗。
👉秋冬季節是流感的好發季節,經許多醫療專家呼籲接種流感疫苗,降低其他病症的發生率,減輕身體負擔。
🙋♀️而瑄灃服務處爭取到專案開設 #流感快打站,協同專業醫事人員服務各位長輩,#歡迎就近預約:
第1️⃣場時間:110年10月1日 下午14:00
✅地點:潭子區潭子街二段83號 徐瑄灃服務處
第2️⃣場時間:110年10月2日 下午14:00
✅地點:潭子區得天街37號 徐瑄灃服務處
✅預約專線:04-25361999(潭子街)、04-25315557(得天)或至服務處預約
⭕施打種類:流感疫苗
⭕施打對象:65歲以上民眾
‼注意事項:需與新冠疫苗間隔七天以上
‼攜帶物品:當天攜帶健保卡與身分證明文件
#為您發聲改變發生
#臺中市議員徐瑄灃
打完流感疫苗注意事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3家產險公司推出疫苗險保單,該如何挑選疫苗險保單?產險業者提醒,雖然疫苗險大都訴求「低保費買保障」,但民眾不該只計較保費,還是應該依據自身的需求,挑選需要的產品。針對疫苗險內容及特性,本文特別整理出6大應注意事項。
首先,投保之前,須先了解疫苗險的特性。所謂的「疫苗險」,就是「在國內」接種疫苗後一定期間內(多為28天),若有不良事件(或不良反應),無論是住院醫療或不幸身故,就可獲得理賠。理賠項目大致上有住院日額、加護病房日額、(出院或住院)慰問金及喪葬費用。
疫苗險的效期均為1年,例如:今年7月買了疫苗險,效期到明年7月,這段期間只要接種疫苗,且打完28天內發生不良反應,就會理賠;不過,保障的範圍,有些保單僅針對COVID-19疫苗,且明定「二劑」;有的保單卻涵蓋「類流感疫苗」等所有的疫苗。
年齡多限制16歲至75歲
第二,疫苗險的投保最大限制,就是「年齡」:考量到COVID-19疫苗的最低施打年齡為16歲,多數疫苗險產品的投保及續保年齡,設定在16歲至75歲之間,但也有多家產險公司(兆豐、和泰、南山)開放投保至80歲;往下則有業者開放投保年齡至7歲(明台),甚至零歲(新安東京海上),但還是必須符合施打資格才能投保。
留意保險起始日
第三,疫苗險不同於醫療險,沒有疾病等待期,但必須留意「保險起始日」,也就是保單「生效日」;雖然部分保險公司在投保受理後,最快可在「隔日凌晨」生效,但也有產品的「保險起始日」是投保日後七天,因此,還是必須留意投保時機,建議提早投保。
第四,保險是為了分散不可預期的風險,若個人原本的醫療險保障較不足夠,就可先評估,注射疫苗後若發生狀況,對經濟可能造成的衝擊。如果住院,一般保單的日額以2千或3千元居多,但也有高至每日5千元(新安東京海上),「加護病房日額」一般為3千元,也有高至每日8千元,就看自己的需求為何。
第五,7月中才推出疫苗險的第一保險,就發現多數疫苗保單有「賠不到」的問題,主因在於若打疫苗不適而住院,也許2、3日就可出院;但多數保單除了住院日額外,「住院關懷保險金」需連續住院5日才能領。因此,該公司在住院關懷保險金之外,再增加「出院保險金」,即使住院一天後出院,也可請領此項理賠。
不良事件認定較寬鬆
第六,保戶最在意的「理賠認定」問題,多數保單都是以施打疫苗後發生「不良事件」為準,但包括:安達產、華南產、新光產等是以「不良反應」認定;保險業者表示,衛福部網站有明確的定義,簡言之,就是「不良反應」必須與疫苗有直接因果關係,而「不良事件」則無。換言之,「不良事件」的理賠認定較寬鬆,申請理賠時,須依醫師開立的診斷證明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