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燈代表一個故事的產生
不時有讀者私信我說,他也愛寫作,但總是無從下筆。我向他問最關鍵的一句:那你試過下筆了嗎? 他說寫出來總是覺得怪怪的,不夠完美,於是想知道我平常是看哪些書、會如何練習寫作。
我的答案總是簡單又直接──練習寫作的方法,便是寫作本身。
早已脫離學生時有老師評分的年代,...
#一盞燈代表一個故事的產生
不時有讀者私信我說,他也愛寫作,但總是無從下筆。我向他問最關鍵的一句:那你試過下筆了嗎? 他說寫出來總是覺得怪怪的,不夠完美,於是想知道我平常是看哪些書、會如何練習寫作。
我的答案總是簡單又直接──練習寫作的方法,便是寫作本身。
早已脫離學生時有老師評分的年代,做任何創作都不會有一個客觀的分數,只有主觀的感受。因此世界上沒有一篇完美的文章,同理也沒有一張完美的照片、畫作。只要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用恰到好處的修辭與鋪排勾起者的共鳴,對我而言便是成功的創作。
於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寫書寫文時的習慣和工具。對我而言,一杯熱飲,一台電腦,一本記事本,一盞燈,就是我寫作時的最佳伙伴。
電腦是我運用不同平台和資料搜集時的重要法寶,由於一般向出版社投稿和校對時都要使用Word檔,所以寫書時我都是老老實實地在電腦上打字的。但平時放在IG的文章,我會用Notion這個軟件去撰寫和儲藏,方便我將文章標籤分類、記錄瀏覽量。我也會用它來收藏喜歡的語錄、歷史素材、詞彙以及讀書筆記。Notion會自動同步至雲端平台,哪怕我正在街上用手機記錄,也不怕回到家中再要手動複製到電腦繼續寫作。靈感很刁鑽,不必要的工夫我會盡量減少,以免一不小心又讓它跑掉。
至於為什麼還需要記事本,主要是因為我經常會在寫寫畫畫時得到一些一閃即逝的靈感,紙本上實際塗鴉和書寫時的質感還是能激發思考的。我很鼓勵大家養成記事的習慣,尤其是學生,因為學生時代大概是你最後一段被迫親手寫下字字句句的時期,有些字你親手寫過,長大後才不會那麼容易忘記,尤其在這個語音輸入法橫行的年代每個人都會「打字」,卻不是每個人都會寫字。
最後亦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燈光。以往我也是用普通的枱燈,從側面投射光源,再依賴屏幕本身的發出的光芒去照明。然而最近試用了#benqscreenbar 螢幕智能掛燈,才發現以前傳統的側面照明會加速眼睛的疲勞,單一的光也 會造成螢幕反光,是寫作時的一個小心理瑕疵。
但現在我能在 #benqscreenbar 上隨意隨整燈光的色溫(這點很重要,由於我房間是黃燈,它能給我冷白燈作補償)和光線亮度,垂直平均地投光,杜絕反光。更實用的一點,是它的「環境光感應器」會自動偵察桌面需要的光度(比方白天與晚上的光線不同),調節恰到好處的光,再也不用手動慢慢調節光暗,令我可以更快速進入寫作的氛圍。
每個人寫下文字的習慣不同,有些人要先列下大綱再慢慢鑽研,有些人二話不說直奔主題,我大概是偏向前者的。我和許多人一樣都在夜裡寫作,是因為想獨享這片不被打擾的寂寥,同樣想靜靜地在世界的背影中拾掇無人察覺的浪漫。
有那麼多個夜晚,我沉默盯著瀰漫出光芒的屏幕,感覺裡頭又是另一個世界,充滿我對溫柔的嚮往。大概這便是燈光對作者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身處黑暗,依著光芒,書寫希望。
這篇雖然是合作文,也是我真實的試用感受。更重要的是,希望每個有意寫作的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用具與方法,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
更多產品資訊:
https://bit.ly/36YpMx8
@benq.lighting.tw
#benqlighting
打字輸入法有哪些 在 許幼如的職場學習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我會想練習聽打?
可以訓練照相般記憶力。
為什麼要訓練記憶力?
進入新領域時候可以增加思考素材。
.
大概三年多前,我發現自己有點聽打能力。
一開始還沒辦法同步聽跟打,經過幾次練習後逐漸可以聽、打、分段同步,等聽完一場直播就做好記錄了。
這一兩年有很多語音直轉文字APP,再加上我熱愛用快轉看影片跟聽網路廣播教學,就不太做這種紀錄了。
前兩天忽然被提醒我好像會做聽打,好奇很久沒練了是否還有功力,就又試了幾次,發現還行。做個簡單紀錄,如果有人想練習的話,歡迎自取。
- 要有基本打字速度
剛測試了一下我的中打速度約85字/分,一般人講話是200字/分,演講約100~150字/分。打字速度不太慢,但也遠遠追不上一般人講話速度,那要怎麼彌補呢?
- 優化你打字用的電腦環境
舉凡中文輸入法是不是會自我訓練、標點符號與英數切換順手與否都很重要;最好是可以不用看鍵盤,甚至不用看螢幕中選字的部分,眼睛看著講的人就可以打出你要的文章。
手感的重要性:像公司用Windows、家裡用Mac作業系統的關係,每週一早上打開電腦,我都覺得自己笨三倍,要花個兩三分鐘手感才能回神。
- 熟悉主題
我打過一個工,是把某大學通識課程的錄音檔轉成文字。接工的時候我想說,通識課一定很簡單,誰都可以打吧,結果這是堂從古典到現代的物理課。
那也沒關係,即使是文科生,國高中也上過物理課吧。
結果我只有打國高中程度的時候速度很快,記得在愛因斯坦前的幾堂,我打的飛快,大概聽兩到三次就可以打好。結果到了量子力學、相對論的時候,就只剩下笑話打比較快而已了,其他部分都一直靠谷歌救我。
因為人講話是一個詞組一個詞組組成的,對某個領域有一定認識的話,就熟悉他們用的詞組會是哪些,當講者中英文夾雜的時候也可以自動幫忙轉換,這些都會加快打的速度,不會發生『他已經在講第五張PPT,你還在思考第二張是哪些字,該怎麼選字』所以我做聽打前會稍微預習一下。
預習的範圍除了主題外,還包含講者。講者長怎樣、說話口音、速度快慢等等。主要是避免大腦一次遇到太多不熟悉的事情分心或罷工。
所以沒在國外生活過,參加英語研討會一整天還能社交的人我超佩服的,開外語腦的時候我幾乎不能做別的事了。
- 但不要選太熟悉的內容
做紀錄像開車:
車子要有基本性能(打字速度不能太慢),
車手對路況有點掌握度(主題跟關鍵字要熟),
交通規則是你熟悉的(左駕換右駕也不敢開太快吧,會一直打到雨刷)
但是路面太平坦的話,是會開到睡著的。
所以如果內容對你來說太簡單,那就別聽打了,做筆記或者離場去做別的事,等有影音紀錄後再快轉看吧。
- 形式活潑的演講也很難做聽打
有些講者講究互動或身體記憶,會大量要求聽眾回答或者分組競賽。這時候就別聽打了,好好享受講著安排的學習方式吧。
如果你也有興趣聽打的話,可以盤點自己的能力,然後試試看:
- 每分鐘60~80字的打字速度、
- 中英文數字符號切換到不需要思考的電腦、
- 熟悉的主題,至少中英文關鍵字可以切換流暢、
- 不要對你的大腦而言太簡單的內容、
- 講述式而非互動式的演講方式
喔,記得聽打的時候要稍微專心點。
.
高度專心還有個好處,可以訓練照相式記憶力。照相式記憶力要幹嗎?對於想要反芻或重複思考的內容,強迫把東西儲存在大腦裡面,思考時候就有很多素材可以用,是還不錯的學習方式。
.
但是,我也認為聽打或筆記只是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的一種,太常用或者只有這招對大腦不太好。至於為什麼?有空再來說吧。
.
已經看到這邊的話,就按粉專讚吧~我想看看什麼時候可以收集到一千個讚啊(現在75x個吧)
打字輸入法有哪些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字的華麗轉身】
我們和臺北市文化局合作,策劃、工作了一年多時間的《漢字的華麗轉身》,出版了。
感謝三十一位參與這個計劃的作者。也在此談一下我寫在書裡的前言。
※※※
漢字是人類文明中很特殊的一種力量。
數千年來,它是人類各種古老文字中,唯一持續存留並活用的文字,並且以一個個方塊 「字」為單位而各自存在自己的意義。其他的拼音文字都難免要和語言結合為一體,但是主 要表意的漢字卻可以和語言相結合使用,也可以分離使用。
因此,這種文字不只是在時間切面上傳遞了華夏文化,凝聚了漢族的概念;在空間切面 上,它也成為聚合不同民族、治理國家的工具,甚至很早就普及亞洲,成為包含日本、韓國 各地通用的國際文字。
漢字為什麼會不同於其他文字和語言,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我們想要透過這本書來回答的是:因為在歷史長河中,漢字有持續不斷的轉身機會。
一方面,這些轉身的本身就很華麗;另一方面,這些轉身也造就了漢字的華麗。
※※※
《漢字的華麗轉身》,架構共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主要是談漢字在呈現方法,「寫」、「刻」、「鑄」、「印」上的歷次轉身 。
漢字由符號轉化為文字、由只能定點呈現的文字轉化為方便傳播的文字、由生活與工作 上使用的文字轉化為與藝術結合的文字,都和書寫、呈現工具的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這個部分的各篇文章的焦點就集中在隨著「寫」、「刻」、「鑄」、「印」的各 種文字呈現與保存媒材的演進,漢字如何演化,如何越來越走進每個人的生活,擴大影響力。
第二部,談漢字走進民國的轉身。
經過數千年時間,到中華民國建立,漢字的發展進入一個劇變的時代。
一方面,是當時西方各種新式媒體、印刷科技、商業活動湧入門戶大開的中國,給社會 和個人的各種層面都造成翻天覆地的影響。也因此,漢字在其中的應用,也呈現前所未有的 活潑與生機。
另一方面,從清朝末年就在西方衝擊下出現的救亡圖存的呼聲日益升高,許多急切的知 識分子認為國家積弱不振,甚至走向滅亡的病根,在於民智不開、教育不普及。而民智不開、 教育不普及的根源,則在於漢字的「三難」(難讀、難認、難寫),所以不但有各種改革漢 字之議,激烈的根本就主張廢除漢字。漢字存廢的各種不同立場,不但激化學界與文化界的 對立,也成為國共兩黨相爭的另一個陣線。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走進民國之後面臨的生機與危機,以及正體字與簡體字相爭 的過程和背景。
第三部,談漢字走進亞洲的轉身。
漢字在亞洲是最早也是使用地域最廣的國際文字。韓國、日本等地,因為長期使用漢字, 即使使用不同的語言,仍然與華夏文化產生緊密的結合,形成漢字文化圈。
十九世紀中葉之後,日本因為最早開放門戶,所以成為漢字文化圈與西方文化接觸的最 前沿;也因為日本全面西化,沒有包袱與束縛,所以在使用漢字來詮釋、表現、結合西方文 化的概念和術語上,極為靈活,給漢字的應用帶來嶄新的生命力,回頭深刻影響整個漢字文化圈。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近代的日本對漢字在二十世紀的應用上做了哪些貢獻,如何為漢 字提供了另一次轉身的機會。
第四部,談漢字走進臺灣的轉身
1949 年之後,國民政府來臺。從早期一度曾經也要推行簡體字,到後來以堅持正體字為 反共堡壘,確立也堅持正體字的國語教育,中間有個過程。另一方面,隨著臺灣社會的民主 化發展,本土意識日益受到重視,臺語被列入母語教學當中的一環。而臺語和中古漢語的諸 多音韻與詞彙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些也就成為越來越多人研究的重點。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漢字在臺灣有關教育、社會、生活各方面呈現的面向,以及引動 的影響。
第五部,談漢字走進資訊時代的轉身。
民國初年,主張廢除漢字的聲浪中,除了基於「三難」的理由之外,還有個理由就是在 當時的排版印刷科技、打字機的便利之對照下,漢字難以檢排,不方便傳播媒體的使用。其 後隨著電腦出現與逐漸普及,漢字之難以檢排,難以應用在這個重要的科技發展上的問題, 也顯得無比巨大。正在這個時候,由朱邦復發明的倉頡輸入法及中文字形產生器,解決了這 個難題,不但造就由臺灣出發的全球中文電腦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漢字走進資訊革命提供 了轉身的機會。
因此,這個部分主要談這個過程,以及仍然有待努力的相關課題。
第六部,談漢字走進藝術與生活的轉身。
在二十一世紀,當漢字擺脫政治的牽絆、固有意識形態的束縛、呈現工具與科技的不便 之後,在網路時代與全球化環境中,漢字有機會和每個人的生活產生新的化學變化。
因此,這個部分就主要談漢字可以如何和身體、紙本、數位形式進行各種藝術與創意的 表現,產生再一次的華麗轉身。
※※※
因緣際會,臺灣今天擁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機會,為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的轉身提供最神奇 的可能。
在展現這種可能上,臺北又有一個獨特的位置。
2004 年,臺北市首開「漢字文化節」的舉辦,很有意識地探索自己在這個位置上可以發 揮的角色和作用。當時全球掀起華文熱,臺北市自覺地肩負起「正體漢字之都」的文化傳承 重責。首屆「臺北漢字文化節」不僅是臺北市首度以正體字為核心議題舉辦的文化活動,也 是臺灣向全世界正名漢字的開始。「傳統、現代與科技」的活動規畫理念,也形成此後的主軸。
臺北漢字文化節舉辦數屆之後,我們團隊參與了 2012 年第八屆的籌辦。 也因為那一屆的工作經驗,我格外相信臺北市在這件事情上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的事情要做。
對內,舉辦與臺北市文化資源做密切結合的多元活動,讓市民對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 正體漢字產生新的樂趣。如此,讓臺北人為自己是正體字的堡壘而自傲;讓臺北人快樂地從 日常生活中對漢字進行新的開發與創造,並且和全世界分享我們的自傲與快樂。
對外,提出具備國際視野的文化論述,在國際舞臺上建立影響力。臺北市漢字文化節要 連結全世界,一方面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源為國際所注目,另一方面也讓臺北的漢字文化資 源轉化為產品走上國際。
再過六年後的今天,我們與臺北市文化局策畫《漢字的華麗轉身》這本主題書,也同樣 希望維持這些核心理念。我們希望經由這一本書的出版,不論是臺北市民,還是生活、工作, 甚至遊覽於臺北市的人,都能體會、欣賞漢字的傳承與發展一路來到臺北市的意義與價值。
讓我們共同使漢字更華麗,也因漢字而更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