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公告,今日(7/11)確診:31。本土+28、境外+3、死亡+4。✨台南今日無確診(+0)(連14天)✨。三級警戒持續到7/26,但將會適度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3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8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例死亡。
指揮中...
CDC公告,今日(7/11)確診:31。本土+28、境外+3、死亡+4。✨台南今日無確診(+0)(連14天)✨。三級警戒持續到7/26,但將會適度鬆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公布國內新增3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8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例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例本土病例(其中10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6月26日至7月10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2例為最多,其次為臺北市11例、桃園市2例,新竹縣、彰化縣及臺中市各1例;其中15例為已知感染源、9例關聯不明、4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2日至6月22日,確診日介於5月25日至7月6日,死亡日介於7月7日至7月9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9日累計公布13,98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802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4.4%。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3例境外移入中,案15342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7月8日自沙烏地阿拉伯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並入住防疫旅館,於今日確診;個案在臺期間並無症狀,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案15351為菲律賓籍30多歲船員,5月17日自菲律賓來臺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即登船出海工作,7月10日返臺並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出海工作及在臺期間並無症狀,相關接觸者匡列中。案15353為本國籍40多歲男性,7月10日自印尼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在機場採檢,於今日確診;個案7月11日出現發燒症狀,已於醫院隔離治療,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5,3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608,702例排除),其中15,249例確診,分別為1,202例境外移入,13,99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5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74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68例、臺北市283例、基隆市25例、桃園市21例、彰化縣12例、新竹縣9例、臺中市4例、宜蘭縣、苗栗縣及花蓮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南投縣及高雄市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一、適度鬆綁措施:
(一) 有條件鬆綁對象(地方政府得視防疫需要因時因地調整):
1. 戶外: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遊樂園區、休閒農場、森林遊樂區、植物園、文化園區、學校操場、駕訓班。
2. 室內:美術館、博物館、電影院、表演場館(無觀眾)、社教機構、文化中心。
3. 室內外運動場館(游泳池除外)、高爾夫球場。
4. 餐飮場所(餐廳、傳統市場及夜市、百貨賣場 美食街、美食區等)符合指揮中心指引得內用。
5. 國內小型旅行團(9人以下)、劇組拍攝。
(二) 上述鬆綁須遵照通案性原則及主管機關指引:
1. 實聯制、出入口管制、人流管控降載。
2. 維持社交距離,除飮食外,全程戴口罩。
3. 員工人員健康管理、確診事件即時應變。
二、三級警戒延長仍須關閉之場所:
(一) 休閒娛樂場所:
歌廳、舞廳、夜總會、俱樂部、酒家、酒吧、酒店(廊)、錄影節目帶播映場所(MTV)、視聽歌唱場所(KTV)、理容院(觀光理髮、視聽理容)、指壓按摩場所、健身休閒中心(含提供指壓、三溫暖等設施之美容瘦身場所)、保齡球館、撞球場、室內螢幕式高爾夫練習場、遊藝場所、電子遊戲場、資訊休閒場所、休閒麻將館、自助選物販賣機營業場所、釣蝦場、桌遊場所及其他類似場所。
(二) 教育學習場域:
社區大學、樂齡學習中心、訓練班(駕訓班除外)、K書中心等其他類似場所。
(三) 觀展觀賽場所:
會展場館、游泳池等其他類似場所。
指揮中心表示,鬆綁過程是疫情重要關鍵,籲請全國民眾持續落實遵循並積極配合三級警戒管制及鬆綁規定相關措施,與政府共同努力,嚴守社區防線。
手部衛生指引 在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裡提到:「因為勤洗手而造成皮膚炎,反而有感染的疑慮。」
手部衛生指引 在 命運好好玩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勤洗手也有助於對抗病毒喔
像小編包包都有三個基本配備
1.乾洗手
2.酒精
3.濕紙巾
保持勤洗手的習慣避免病毒侵襲
#衛福編編報報 ⏲發文時間:2020.05.05
❗5 月 5 日 #世界手部衛生日,指揮中心教導正確洗手❗
📺洗手現場實況:https://youtu.be/JgYWOu6OcDI?t=1131
✏全球今(2020)年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肆虐,為防範疫情傳播,各國皆呼籲民眾應注重個人衛生,除了戴口罩外,勤洗手也是重要的防疫措施。今(5)日適逢「世界手部衛生日」,因應本次疫情並響應手部衛生日活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陳時中指揮官、陳宗彥副指揮官、張上淳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周志浩疫情監測組組長及莊人祥發言人,於記者會上示範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加強手部衛生,一起「手住疫情,手護台灣」。
✏指揮中心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自2009年起,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 : Clean Your Hands)」活動,同時將5月5日訂為「世界手部衛生日」,每年以不同的活動主題呼籲全球響應手部衛生,以5隻手指頭象徵手部衛生5時機,強化手部衛生概念,並強調手部衛生能減少感染。
✏指揮中心指出,疾病管制署自2010年起推動「建置手部衛生示範中心」計畫,以WHO手部衛生指引及相關工具為藍本,訂定我國手部衛生推廣執行策略,並建立教育訓練、成效評估及報告回饋等機制。此外,疾管署也在長期照護機構推廣手部衛生,以降低機構內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的發生。
✏國際間疫情仍然嚴峻,指揮中心再次呼籲,防疫期間民眾應做好個人防疫措施,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及搭乘大眾運輸時應佩戴口罩,並注意手部衛生,落實正確洗手五時機(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及七字訣(內、外、夾、弓、大、立、完),以確保自身及周遭親友的健康。
#防疫最前線 #謝謝辛苦的檢疫人員
#謝謝臺灣醫護人員 #謝謝所有第一線人員 #臺灣加油
#武漢肺炎
#2019nCoV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MOHWTaiwan
#TaiwanCanHelp
#TaiwanIsHelping
手部衛生指引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送護理師護手霜,是非常實用的一個禮物,她們都很喜歡^_^
但是,有民眾留言擔心,醫護人員使用「護手霜」,會不會有感控的安全疑慮(比如說,讓病毒容易沾粘在手上)?
答案:專業的感染控制學會的手部衛生指引,建議醫院要提供護手霜給醫護人員!所以,不只沒有疑慮,而且還建議醫院要主動提供呢!^_^
說真的,我們醫護人員和感控單位,還真的沒有人想過為什麼不能用耶!不過,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以解決民眾的疑惑,我還是去查了一下文獻。
根據美國多個醫學會製訂的醫療人員手部衛生指引(MMWR 2002)
https://www.cdc.gov/mmwr/PDF/rr/rr5116.pdf
#建議提供醫療人員護手霜_以減少因為乾濕洗手而造成的皮膚炎(頁35)
#提供醫療人員護手霜_可以促進洗手的遵重性(頁52)
簡單一點說:
1. 若醫護人員因為勤洗手而造成皮膚炎,反而有感染的疑慮。
2. 要讓人家配合洗手,要先提供人家防護啦!不要光只是「呼籲」的意思~
(1)沒有使用護手霜,比較會造成皮膚炎(21頁)。
(2)使用護手霜應注意是否會引起過敏(21頁)。
(3)護手霜經常含有保濕液及各種油脂,可以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及取代皮膚皮脂,對於正常皮膚的自然屏障有貢獻(21頁)。
(4)數款護手霜可以減少皮膚龜裂及脫屑,因而減少微生物從手上脫落。
(頁26)。
(5)使用含有凡士林的護手霜,則可能對於乳膠手套的完整性有不良影響(32頁)。
在醫療的環境,不管你有沒有塗抹護手霜,你在接觸病人前、接觸自己前,都一定要洗手。而護手霜可以保護你皮膚,在經常洗手後的皮膚完整性。
#使用護手霜的最佳時機是(我個人建議):
1.下班後
2.午餐前(洗手後)
3.工作中間的空檔時
最重要的考量,當然就是比較不會「浪費護手霜」,讓護手霜有機會發揮比較長一點時間的保護。
當你塗抹完以後,馬上又去洗手,那不是很浪費嗎?
如果你是用肥皂洗手的話,是不會影響洗手的清潔效果。如果是用乾洗手的話,這邊有一篇研究(Am J Infect Control, 45 (8), 835-8) ,建議在護手霜使用5分鐘後,再使用乾洗手液,比較不會影響乾洗手液的清潔效果。不過,到底是誰會在塗抹完護手霜5分鐘內就去洗手啊?
#照片中是我的右手^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