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3萬的網紅蔡依橙的閱讀筆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陪你看國際新聞】Google 與 Facebook 面對壟斷與隱私爭議的不同態度 最近這一波操作,Google 和 Facebook 的差異很值得觀察。 Facebook 因為 Apple 新作業系統,將 IDFA 是否要給 App 看的權限,從預設同意,變成預設詢問,對 Facebook...
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陪你看國際新聞】Google 與 Facebook 面對壟斷與隱私爭議的不同態度
最近這一波操作,Google 和 Facebook 的差異很值得觀察。
Facebook 因為 Apple 新作業系統,將 IDFA 是否要給 App 看的權限,從預設同意,變成預設詢問,對 Facebook 取得用戶細節資訊,並做精準投放廣告,有很嚴重的傷害。(至少 Facebook 自己做內部測試,以及對外的說明,是這樣的。)
Facebook 選擇跟 Apple 公開叫罵,但最後還是只能屈服。
在澳洲媒體一事,Facebook 一開始也是選擇不付錢、然後就照法令不給宣傳。
這些公關操作,都很強悍,也令人想到 Zuckerberg 的臉。
不過 Google 則採取截然不同的低調策略。
澳洲的衝突在升高到全世界都知道前,就已經讓步並付錢。
在第三方 Cookie 的使用上,也打算直接放棄。
而且在這些公關操作上,並沒有推出創辦人或執行長的形象。
似乎是認清了自己做為一家超巨大公司,公關上實在不能出錯,不如早點想辦法改變,換得好些的社會觀感。
而這或許也反映了,目前 FB 還是創辦人自己衝,但 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則已經將執行面交給專業經理人的特色。
最後,Google 這一波不見得會輸,甚至可能會贏。
因為停止使用第三方 Cookie,且各家手機、瀏覽器開始以隱私保護帶起風潮之後,傷到的是其他小型的網路廣告公司,因為他們幾乎沒有資訊可用。
Google 光是從搜尋引擎、Gmail、YouTube 等帳號得到的資訊,就能夠非常精確的定義一個人的特質。
這就像是,規定大家都要綁起兩隻手的格鬥賽,小公司兩隻手就真的綁起來,Google 則是千手觀音,綁了兩隻,還有 998 隻手。
而這 998 隻手,都是我們自願給他的。
嚴格來說,Facebook 從我們的瀏覽紀錄,應該也能很精確的定義每個人。
如果這樣回看,會發現 Facebook 的強硬,什麼都沒要到,最後也得屈服。
總和結算,只有得到公關形象的淨損,這麼強悍,真的值得嗎?
- 谷歌明年起停止追蹤用戶瀏覽紀錄 改寫網路廣告生態 / 蘋果日報
https://bit.ly/2PxdAOV
- Google to Stop Selling Ads Based on Your Specific Web Browsing / WSJ
https://on.wsj.com/3c3Fqtw
- Google Can Now Afford to Let the Cookies Crumble / WSJ
https://on.wsj.com/3bXzhix
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你使用的產品不用錢,那你就是該項產品」
#然後諷刺的是我們從臉書上看到這篇文章
我發現自己真的已經是老骨頭了
每年iPhone發表會要熬夜直播口譯之外
我好像真的不太會熬夜到曙光了
但昨天有一場重量級的美國國會聽證會
科技圈四大巨頭都被請去「解釋」
先說明一下背景
這場聽證會由美國眾議院司法反壟斷小組委員會舉辦
主席是民主黨的 David Cicilline
Sundar Pichai (Google)、Tim Cook(Apple)、Jeff Bezos (Amazon)與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 四位執行長都被傳喚了
我相信理想主義份子對這四間公司有很多不滿
像是他們在收集、處理、銷售用戶資料的過程很不透明
侵犯隱私、影響使用者得到全方面知識或資訊的權利、還有削弱民主的力量
不過這是「反壟斷小組委員會」
所以聽證會的主題是「壟斷行為」
像是Google是不是壟斷了網路搜尋、網路廣告
Amazon是不是壟斷了電子商務
Facebook是不是已經壟斷了網路社交
Apple是不是壟斷了iOS app市場
比較厲害、恐怖、精采的是眾議院為了這場聽證會
進行了近兩年的反托拉斯調查,並搜集到超過 130 萬份的調查檔案
各種電子郵件、即時對話、和申訴電話錄音都有
被朗讀出來的時候真的是有點可怕「我們公司就像糖果店啊,用戶個資你要拿多少有多少」
我服務的義工組織 Girls in Tech TW 最近才剛開始和區塊鏈科技公司 Bitmark合作推出英文網路廣播Hope in Crisis,其中我們就花了不少時間來討論新科技、黑科技吃掉了多少基本權利,像是隱私權、擁有個人數據的權利、管理個人數據的權利、銷燬個人數據的權利
我對這場聽證會的期望非常複雜
一來是我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好好修理一下這些拿我們個資和注意力和零碎時間去營利的科技公司
但是我也覺得要在短時間內看到變化沒那麼容易,有點悲觀
科技史中上一次有這麼大規模的調查是22年前,參議院槓上微軟
當時微軟系統壟斷軟體市場我想這個沒話說吧
我那個年代幾乎校園圖書館和計算機中心裡都是微軟的
所有人都是摸著word, powerpoint, excel長大的
大學用Mac是一件很叛逆的事情(還不潮呢,那時候)
(Linux是邊緣人吧)
我不想透漏年齡,但那時候只有古亭附近的一個蘋果先生還是馬克先生可以諮詢、求教
大概要到Sex and the City裡面凱莉用Mac寫專欄
我的生活圈才多了一點點Mac的存在感
然後我那年代的人第一個Apple產品幾乎都是iPod,不是麥金塔作業系統
所以微軟壟斷軟體市場那是肯定的
聽證會結束之後,美國司法部就向微軟正式提告了
這場法律戰打了很久,本來判微軟要分成兩個事業體,結果微軟上訴
最後微軟和美國政府和解,並同意改變作法
這場官司還是對微軟和比爾蓋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比爾蓋茲因此提早退休,而且後來說微軟沒有順利發展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事業也是因為這樁訴訟
當時坐陪的還有Dell CEO Michael Dell, Sun Microsystems Chairman Scott McNealy, and Netscape CEO Jim Barksdale
太年輕的讀者可能不曉得微軟的瀏覽器IE當時並不是最熱門的
那時候第一名的瀏覽器是Netscape推出的Navigator
所以微軟和Netscape是競爭對手,一起被調查
但Netscape CEO Jim Barksdale在聽證會說「這不是我們兩間公司間的糾紛,而是任何產業裡面如果有個企業壟斷、獨大,就會扼殺產業裡的競爭。」
這句話超重要
22年後的今天,很多議員都延續了這個精神
認為四大科技公司扼殺了產業裡的競爭,進而扼殺了創新
像Facebook買了Instagram, Whatsapp和其他公司
現在做社群的新創公司,如果有任何一點顛覆或取代Facebook的可能,就會被買下來,從此被凍結或是加入Facebook演算法家族
或是科技圈太多人控訴Amazon說,他們只要做點成績,Amazon就會來「聊聊投資機會」既然是投資人就可以合理要求內部資訊,或是邀請這些新公司把資料全部都放到AWS上,然後過不久Amazon就推出了相仿的產品或服務
聽證會主席開宗明義先把這四大之所以被請來的原因點清楚
Amazon是美國最大的電商平台,全美70%的電商業務都在Amazon上進行,而且Amazon跨足許多產業,包括雲端服務、物流、影音等等
Amazon的年收是1.5兆美元,比Walmart, eBay, Etsy, Salesforce加起來還多
Apple則主宰了智慧型手機市場,全美用iPhone的人就破億了。除了賣手機,Apple還賣App, 提供金流服務、遊戲、影音媒體
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網路社交服務提供商,賣的是網路廣告,儘管之前有劍橋事件和天價罰款,但Facebook根本沒放在眼裡,(主席有搖頭一下)繼續用個資賺大錢,去年就賺了180億美元
Google是全球最大網路搜尋引擎,全世界90%以上的搜尋都在Google進行,最主要的六大產品(Chrome, Gmail, YouTube等)合計擁有十億用戶
COVID-19會讓這些公司愈來愈壯大,因為大家隔離的時候都要倚賴電商和網路活動,這些公司各自有數億用戶,他們任何一個舉動都會影響我們每個人。
我真希望新聞做成頭條啊,大家都應該知道「免費的最貴」
當我們可以免費地在Facebook上面得到娛樂或靠北取暖的時候
我們的個資和人類最重要的專注力都被賤賣了
賣給誰呢?退一萬步來說,我覺得賣給美妝保養、親子玩具的廠商讓我成天腦波很弱地一直亂買都沒關係了
最可怕的是賣給帶風向的陣營啊
民主是一個非常非常脆弱的制度
民主並不完美,民主很稚嫩,人類才剛發展不久而已
民主和民粹真的就是一線之間
分享資訊和接受洗腦也真的就是在幾次滑手機的差異而已
嗯……我熬夜到快四點,終於體力不支
精采嗎?我覺得很遺憾
因為四大巨頭都知道每位議員的時間很有限
所以他們都準備了說帖,被問到任何尖銳的問題就唸稿耗時間
譬如說Japayal議員問Amazon一個很好的問題:Amazon是平台,讓大家都可以去賣東西,可是Amazon也自己賣。收集用戶資料以後自己拿來用,這樣對你的競爭對手不公平。
譬如說我在Amazon上面向某個嬰兒用品店買尿布
結果Amazon取得我的用戶資料,算算尿布快用完了
就提醒我要補貨,帶我去買Amazon自己賣的尿布
這時候那間嬰兒用品店不就只是帶路雞嗎?
「這公平嗎?」
然後Bezos就開始念經(我是說唸稿)說Amazon致力於提供網路銷售服務,從20年前開始就讓多少小生意踏上網路銷售之路吧啦吧啦
我聽到的幾乎每個議員都要對麥克風說「我只有五分鐘,請你回答『公平嗎?』」
22年過去了,現在的議員都很直接,不太給四大時間來闡述官方說法的
然後有個共和黨議員問Pichai說「Google會不會開發一些幫助拜登當選的功能?」
這問題我很訝異Pichai沒有直球對決
他也是念經「Google致力於提供使用者最便利的服務,協助使用者找到他們需要的資訊……我們沒有偏袒……」
逼得議員問了三次「會不會?」「你說會不會就好!」「會還是不會?」
然後Pichai說「我們不會發展任何偏袒特定黨派的演算法」
議員的時間用完咯,結束這回合
Facebook的問題我也挺喜歡
議員問「你們2004年推出的時候競爭對手很多吧」
Zuckerberg:「現在也很多哦」
議員沒理他:「那時候有MySpace等等」他列了四五個,我真的都不記得了「現在這些公司都不見了」
Zuckerberg:「但多了很多新對手」
議員直接說:「好,關於你們面對多少競爭這件事情我們沒有共識。」
就也不要問他了
愈後面上場的議員愈知道
問他們問題,只是給他們時間唸官方說法
就乾脆把時間留給自己來控訴這些公司
如果你關心自己的科技權
如果你對public speaking有興趣
這場聽證會都非常值得花時間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手機google搜尋引擎不見 在 智慧家庭實驗室-智家嚴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Google語音助理即將帶起第二波的智慧家庭熱潮
上一次的熱潮是在2015由Amazon Echo智慧音箱所帶起的一股智慧家庭熱潮,據統計安裝了智慧音箱的用戶加購智慧家庭裝置的比例,比起過去智慧家庭單打獨鬥的時期要好上太多,君不見這幾年相關服務廠商埋首於各大智慧音箱平台的API整合之中可見一般。
Google語音助理這次在Google I/O所呈現出來的態勢,就是要把智慧生活從音箱的家庭基礎更近一步地帶入個人情境使用。
Google的發展戰略很清楚 - 就是倚靠安卓在手機的霸業從 #存量市場 出發,十億台的安卓手機瞬間成為Google銷售語音助理的店頭與團媽,間接的也會再一次的帶起智慧家庭的另一波浪潮。但Google還是不滿意,這次連PC都不放過...
而戰術則往三個方向走:
1. 個人化服務:
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個人化服務,讓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管家。這句話說來簡單,卻是最難最難做到的服務。
2. Duplex網頁化:
不只是安卓手機,Google之崛起是在PC時代的搜尋引擎,語音助理網頁化代表的含義是Google即將又一次的顛覆人類在Web介面的搜尋模式,過去由人們打關鍵字搜尋並且逐條讀取的模式,即將由人工智慧推薦取代,個人管家將會主動地給你最好的推薦,並且幫你完成所有後續的動作,包括了訂位、採購等,這是Google試圖在電商彎道超車Amazon的重要步驟,也是一舉解決有四成美國人把Amazon.com設為首頁的危機。
3. 語音助理上車服務了:
大家都有在行車中想打電話、調整音樂、尋找資訊、訂餐廳、被地圖帶路等需求,一邊開車一邊做這些事的危險性很高,車上是語音助理天生的另一個應用場合,也是家庭的N+1的那個房間,買房子跟買車子都會帶來幸福感,因此把家跟車子的情境串連再一起也是理所當然。
Google語音助理絕對不是一個產品或一個服務,它具體而微的承載了Google在人工智慧時代的整體戰略,包括日前文章裡面所提到的Google智慧家庭老牌服務Works with Nest即將被停止,轉換到Works With Google Assistant框架上,很明顯的彰顯了Google要採用語音助理作為其家庭物聯網的發展核心之決心有多堅定,Android Things也會轉換為支持智慧電視與音箱這類帶路雞型產品為主,放棄與Google語音助理在 #智慧家庭平台 爭鋒的機會。
Google在人工智慧時期的發展策略已經很清晰,而國內相關產業鍊的上下游廠商都必須要有很明確的應變計劃,問自己一句「如何與Google共存?」如果貴公司只是埋頭發展自身服務,那未來將會很危險。
在現在這個年代,只要帶頭大哥要做的泛用型C端服務,能不碰就盡量不碰,比較好的方法是思考如何站在帶頭大哥的肩膀上成就自己,與大家共勉!
---
www.smarthomehub.tw 智慧家庭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