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產品中有4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曹長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外國人在台灣-安德鏡頭下的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覺得在 #台灣 過馬路 #安全 嗎? 這是其中一個我對台灣不懂的事。你可以出門不鎖門,也不會有小偷進去。你可以把手機跟錢包忘記在公園,再回來東西都還在。你可以忘記摩托車鑰匙在車上,有人會幫忙你拿掉、放在你的安全帽。 台灣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在亞洲,也被大家稱讚的地方,不管是創新、經濟、健保、自由、...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的推薦目錄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美味拍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16:03:00
忙完週末連續兩天的講座後 拍手跟拍公需要徹底充電一下😪 最近因為必須分批把5、6月延期舉行的初階講座辦好,一忙起來就是每天都忙到昏天暗地的 今天終於可以好好的沖杯咖啡,簡單享受一下早餐時光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手沖咖啡的原因 從磨咖啡豆到注水、浸潤、第二次注水 靜靜等待的過程,看著咖啡一點一滴慢...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簡珮珊姍來遲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0:46:16
手機裡的照片,機乎全部都是跟你一起的。看到很多露營的回憶,還有幫你整理房間前的規劃圖,一起去ikea幫你規劃你的房間怎麼擺比較好跟比較整齊,雖然你最後說沒有很喜歡,但我還是成功幫你整理房間了,有好多回憶一起,我們去過好多地方,一起露過很多次營。 記得第一次跟你去露營,晚上熄燈在帳篷時,你抱著我說『...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少女心文室 NEWS ROOM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1:57:20
✈️『謝哲青《早知道就待在家》:除了死,其他都只是擦傷』 / 🛫🛬好~~想~~~出~~國(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吶喊)普遍大家都是喜愛旅遊的,我們總是用旅行來逃離現實生活或是放鬆,甚至有人也會認為工作賺錢就是為了旅遊,旅遊對每個人的定義或許都不同,追求的過程感受也不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我們都希望「快快樂...
-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外國人在台灣-安德鏡頭下的世界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22 14:00:22你覺得在 #台灣 過馬路 #安全 嗎?
這是其中一個我對台灣不懂的事。你可以出門不鎖門,也不會有小偷進去。你可以把手機跟錢包忘記在公園,再回來東西都還在。你可以忘記摩托車鑰匙在車上,有人會幫忙你拿掉、放在你的安全帽。
台灣是一個已開發國家在亞洲,也被大家稱讚的地方,不管是創新、經濟、健保、自由、乾淨、第一個同性結婚的地方,最近外國的新聞也都說台灣在對抗武漢肺炎很成功。
最近有一支影片很紅,是一個外國人在台灣過馬路,他不能相信車子沒有停下來讓他先走。
大家都知道我超愛台灣,但是很抱歉,這個事情真的是我們都需要改進的。
其實發生很多次,當我要去跑步或在公園跟我的老婆散步,甚至我都有走斑馬線、等綠燈,車子還是不會停下來、摩托車會從我前面騎過去或差點壓到我的腳,我覺得這不是我們上面說的美麗、安全、進步的國家,是嗎?
我在歐洲長大,其中一個學習開車最重要的事就是禮讓行人,如果你在考試沒有停下來 - 你就不會通過考試。當我在台灣開車,我停下來讓行人先走,我還要揮手他們才會走,因為他們覺得太奇怪了,為什麼會有人停下來?我遇過台灣人 (在國外長大的第二代),他們回來台灣,但是很害怕過馬路。
我不覺得這是好的事,所以我決定拍一個小小的影片,很好笑,但是也有很強的訊息我想要讓大家知道。
請看看,我們一起讓我們漂亮的家越來越安全和友好!我們一起做就可以非常成功!
ps. 當然也有很多人都是很注意行人的,我覺得很好;但是在沒有紅綠燈的時候,希望大家都可以更小心
---------------------------------------------------------------
喜歡嗎?請分享我的影片!謝謝!
你有Instagram嗎? 來看看我的:foreignerintw
喜歡看我的Facebook? 找 ”外國人在台灣-安德鏡頭下的世界“
--------------------- 其他影片 ---------------------
為了20美金! 美國人38年前到了台灣,從此愛上! - For 20 USD! An American came to Taiwan 38 years ago and fell in love here!
https://youtu.be/ejxYXslkzVE
棄高薪、賣房,從美國搬到台灣,值得嗎? - Quitting jobs, selling house, and moving to Taiwan. Was it worth it?
https://youtu.be/Z2rrocZRalo
5個為什麼外國人最愛住台灣的理由 - 5 Reasons Why Foreigners Love Living in Taiwan!
https://youtu.be/pTagqXoY-x0
在台灣必做、必吃、必玩的10件事 - 旅遊導覽 - BEST 10 Things To Do in Taiwan Travel Guide
https://youtu.be/fUptXEa3xrY
我在台灣學到的7件事,也許全世界都應該學習 - 7 Things the world can learn from Taiwan
https://youtu.be/6vojxbWWG_o
#外國人 #愛台灣 #生活 #馬路 #安全 #行人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數。
蔡英文給人的印象:「出身富裕家庭、台大畢業、留學英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政大教授、國際法學者」。也因為這樣,當2019年6月11日民報刊登曹長青一篇「蔡英文的博士學位是否造假」時,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打死,也不相信」。這不是因為蔡英文有多好,而是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大膽無恥的人!
其實,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疑雲,早在2015年選舉時就已被提出來過。只是,當時媒體報導很少,大家也都認為那一定是選舉抹黑。因為,如果是「野雞大學、選議員」,或許有可能;但蔡英文牽涉的是「倫敦政經學院、政大教授,而且是選總統呢」,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烏龍?那是絕絕絕…絕對不可能!
在曹長青質疑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的文章之後,同年六月蔡英文偷偷傳真了一本「博士」論文,在英國LSE婦女圖書館出現。隨後,林環牆教授在2019年8月6日親自去翻閱,並在8月27日發表轟動全台的獨立調查報告,「蔡英文博士論文與學位證書的真偽」。林教授的結論是,蔡英文頂多是「完成論文初稿,但未通過博士口試」的博士候選人而已。
接著,徐永泰博士在「四不一沒有」的嚴格限制下(「四不一沒有」:LSE聲明,這是根據作者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也不可以帶手機錄音等,只可以閱讀和用鉛筆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若需中途離開,需先交回論文,回來後再與館員一起拿出論文),於9月13日跟進至英國LSE婦女圖書館閱讀蔡的論文後,發表「蔡英文論文讀後感」指出,該本論文格式錯誤百出,竟有六頁缺漏,還出現了1990年代才有的電腦排版方式「微軟字間字句自動調整系統」,且該論文每個章節都有各自的小結論,但卻沒有最後的總結,比較像是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學術報告集結而成(這一點,童文薰律師在比對蔡英文國圖版英文論文,跟蔡發表在國內期刊的中文升等著作,發現後者幾乎是前者部分章節的英翻中,得到證實)。至此,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已成定局。
雖然大選後,有關蔡英文的論文門報導變少了,但在彭文正、林環牆、賀德芬等人努力追查下,英國資訊委員會(UK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竟同意倫敦大學不公開蔡的口試委員名單,因為公布了會造成當事人的傷害和痛苦(Disclosing this information would cause that individual a degree of damage or distress)。今年九月教育部公布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放在LSE婦女圖書館和台灣國圖)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完全不同。逼得總統府發言人特別聲明,履歷表填的論文題目是「博士」論文的Part Two。這又是另一個謊話:沒有人在申請教職時不填博士論文題目,只填第二部的題目。那只證明一點:當時申請政大教職時蔡英文根本沒有博士論文。
再加上,在蔡號稱取得博士學位(1984年3月)之前一年,蔡英文在1983年6月;1983年12月在「政大法學評論」刊登的文章,都已自己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1983年10月,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也是自稱國際經濟法博士。蔡英文自27歲起即以假博士招搖撞騙,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27歲的你我,誰敢跟蔡英文一樣,沒有博士,卻在投稿的期刊、報紙四處謊稱博士,並在國立大學求職信上公然杜撰博士論文題目嗎?一個27歲,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為何會如此膽大包天?為何敢說謊成性?是爸爸有錢?可是有錢人子弟也很多,誰會這樣?還是爸爸有強大的黨國關係?可是有黨國關係的人也不少,誰這麼敢?而且,蔡英文說謊,不是只有27歲時假稱博士那一次而已。
我曾於2019年12月9日在某報發表一篇「小英說謊記」,敘述蔡英文親口說的謊話,摘要如下,
一、紐約辦事處大樓購買、啟用期間(2004/2005),蔡英文是不分區立委。但2019年8月17日,蔡英文在台中開講,「紐約辦事處…我們買了以後,現在已經漲了好幾倍,那你要說誰有那麼樣的願景呢?我告訴你,就是我啦,我在做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蔡英文講這段話時,眉飛色舞、得意洋洋。後來被阿扁打臉後,8月26日才在臉書表示記錯了。
二、2011年出版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的口述提到,「初到康乃爾時,記得開學不久,有一次上『國際公法』的課程時,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妳來自那裡?』『那你們將來要跟中國怎麼辦?』…『嗯……』向來對隨堂抽問有問必答的我,剎那間腦袋裡竟然一片空白。…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他很體貼、也很嚴肅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理所當然的答案。妳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觀察、好好想想!』」
2019年9月20日「社群之夜」,蔡英文:「我到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去的時候,這個系主任就告訴我,就見我,看到台灣的學生他覺得很新鮮,他就問我說,『你是台灣來的?』,『那你們以後跟中國怎麼辦呢?』,我想了一想,我說『我們政府說我們要統一啊』,我們這個老師看著我說,『你真的要來唸康乃爾大學的法學院嗎?』……這個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世了,我可以跟各位講,他的名字叫Barceló」。三天後,彭文正博士收到Barceló教授的電子信件!九天後蔡連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經查證係口誤。
三、2019年9月18日徐永泰博士報告,政經學院的蔡論文有一書面的作者要求,「四不一沒有」的閱讀限制。
隔天記者問,為什麼論文的閱讀要有很多的限制。蔡:「這個我不知道,這個我也想去了解一下」。再問:「他們說是妳訂的」。蔡:「那當然不是我訂的」。問:「他們說是你要求的」。蔡:「不會是吧?」
四、2019年11月28日立法院公聽會,嚴震生教授指出,在國圖的「博士」論文有444個拼字錯誤。隔天蔡為解釋錯字太多,說:「35、36年前的論文了,那時候的打字都是用傳統的打字機,有打字的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
但,2011年,蔡在民主沙龍座談時親口說:(我的論文,)「尤其是你打字校稿整整花了一個月,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還是可以用電腦打,然後用printer印出來。」
五、2011年民主沙龍,蔡說「你檢查了你的論文一個月以後,把論文交出去之後的那一剎那,我就覺得說我不要再考試了。……可是後來我爸爸說,你畢竟是學法律的,應該去考一張執照吧。…我又開始了我的考試生涯,我又去考了紐約的執照,考完以後……我又去考了台灣的執照。那兩張的執照就一直掛在我家的牆上。…我的考試生涯就結束了,那就開始我的教書生涯」。
其實,蔡英文的紐約律師是1987年登錄的,根本不是自稱倫敦政經畢業後(1984)先去考、再回台教書。至於蔡的台灣律師更是在1996年才通過檢覈取得,根本不是考試取得!
再加上蔡英文在《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一書中,說明姊姊蔡英玲陪她去倫敦參加博士口試的照片,後來被網友比對出,背景是波士頓的教堂。以及最新出爐的謊言,日前賀德芬老師公布的,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不一樣。事實上,這題目也跟蔡英文於2011年在各大學(開南大學、交通大學、彰師大、靜宜大學)演講,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Safeguarding Domestic Market」又不一樣。更是跟2011年10月出版的「小英便當與洋蔥炒蛋」一書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for Domestc Market」)不同!怎麼有人連自己博士論文題目都會連續講錯、寫錯?
一個人可以在公開場合,口沫橫飛,神采飛揚,說謊,而且不止一次,不怕被抓包,也不怕這些場合可是都有錄音錄影。一個人可以在求職履歷表上謊稱博士,一騙近四十年,也不怕東窗事發。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壞:她知道自己在說謊。就是愛說謊,隨口呼攏,說謊可以得到利益;另一種是病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謊。
在精神醫學有一少見的精神病理現象,英文叫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人翻成「謊話幻想」),又名pathological lying(可翻成「病態性說謊」)。精神醫學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有限的事實,混合了大量、生動的幻想。聽者的興趣使當事人很高興,於是又更強化了本症狀。這些症狀不僅是事實的扭曲,有時還會偽造一些自相矛盾的過去生活,如聲稱父母已死,博取同情」。另也有這樣的描述;「流利、似是而非的說謊,通常是浮誇、極端事物的不真實敘述。這些敘述隱隱約約被當事人相信是真的」。但本現象不是妄想,因為如果有人找出事實來質疑時,當事人還是會承認錯誤。又,他們說謊,主要不一定為了得到實質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滿足內心某種需求,或許從中可提升自尊與自信。
我曾經一度以為,蔡英文會不會是後者,病了。如果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包容她,並給予治療。但蔡英文,博士未完成,帶著博士班筆記回國,將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進政大教書,繼續把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藉以升等副教授、教授。這位法律學者教授,終其一生,除了將博士班筆記翻成中文外,沒有其他著作發表。所以就說謊的本質,蔡每次說謊都是為了得到利益或逃避責任,而且還運用各種方法去遮掩謊話,如放在LSE的論文不讓人影印、引用,把教職升等資料封存至2049年。由此觀之,蔡英文應該是壞、不是病。
有人一定會說,當總統又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當然沒錯。問題是,我們談論的不是「總統有沒有博士學位」,而是「讓學術詐欺、說謊成性的人當總統,對我們社會及下一代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原載台灣《風傳媒》網刊 2021年9月21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7891?mode=whole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娘娘我愛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幾則短篇 引發深思
會有感動的心跳
1。
爺爺去世了。媽媽平靜地處理完後事,晚上回來她栽倒在床上抽泣道:“女兒,你知道嗎,媽媽沒有爸爸了……”我頓時心酸至極。
2。
出國一年,回來時媽媽已患上老年癡呆,迷迷糊糊,不認人。
我走到床邊看她時,她竟忽然沖我笑了,說:“你胖了。”
3。
今天坐火車,兩個老婆婆坐在我身邊,其中一個是來送另一個的,兩人雙手拉在一起不停念叨著。
要發車了,一個老婆婆下車,回頭說了句話-“姐啊,今年我89歲,你90歲,這是我們這輩子最後一次見面了……”
4。
社區裡有個小朋友剛出生不久媽媽就去世了,一直都是奶奶帶著。
有一次小朋友對她奶奶說:“我偷偷叫你一聲媽媽可以嗎?”
5。
家裡買了一臺大電視,我想放客廳,可老媽想放他們臥室,一直爭執不下,最後還是老媽妥協了。
很多年過去了,有天老媽發信息:電視放我和你爸卧室其實是想讓你能來我們屋看,這樣可以多陪陪我們……當即釋懷,忍不住大哭。
6。
我問老公:“如果是我得了絕症,你會給我治嗎?”
老公快睡著了,迷迷糊糊說:“別瞎說……傾家蕩產也得治!”
我說:“如果你得呢?”
老公:“那就不治了。剩下你一個掙錢不容易。”
7。
那是一次“意外”,我拿老公的手機玩,無意間看到一條短信,那是爸爸去世前和我老公見面沒多久後發的-“今天我把我的寶貝交給你了,拜託你一定要好好照顧她,我到天堂都會感激祝福你的。”
幾年來,一想到這件事不知哭暈多少次。
8。
爸媽離婚後我跟了老媽。等老爸有了自己另一個家,另一個女兒,我就覺得自己是多餘的,即使再難也絕對不給老爸添麻煩。
後來有件事還是得要他幫忙,然後事成了,於是發短信給爸爸說謝謝,短信上打出“謝謝”兩字時,我心裡痛得跟抽筋一樣。過了很久,爸才回覆我,只有兩字:傻瓜!
9。
爸爸一次重病,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都沒醒,後來在一個下午突然醒了。
醒來時他嘴一直在動,媽媽把耳朵湊近了對他說:“你慢點說,我聽著呢。”
爸很虛弱地說:“女兒該放學回家了,你去把飯做了吧…。”
10。
高三那年,外婆問我想考哪裡?我說當然是臺北。外婆說就考本地嘛,離得近,我就笑著哈拉過去。
大考前一個月,忙著唸書,外婆去世了;外婆去世第二天,家裡上上下下忙著張羅各種事,大人都在樓下搭著的靈堂忙,我到樓上找外公,外公一個人坐在籐椅上,看到我來了,勉強擠出笑臉說:“孫女,怎麽辦喲,以後咱家訂的牛奶沒人喝了?”我背過身去大哭。
11。
大年三十晚上,因為在外地加班不能回家過年,雖然爸爸知道我不回去,但他還是一個人冒著刺骨寒風到人煙稀少的小車站一直一直的等,媽媽叫他回來,可爸卻說:“萬一她是騙我們的呢,萬一她晚上就回來了呢。”
後來聽到媽媽給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我心裡面就像被錘子狠狠的砸著那麽難受。
你也有感人的故事嗎?
手機被偷找的回來嗎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攝影134] 細說分鏡 Vol.11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45
🖍當你心急著這些同時,時間在你的焦慮中,偷偷的消失了
🖍「這次,又失敗了,抱著失望的心情告訴自己 - 下次再來吧」
時間是「相對性的」,這裡不是什麼科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性的時間」,而是指,相同的時間,對每個人心裡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同樣的 10 分鐘,有人覺得無聊、漫長,有些則是剛好相反,就像 10 秒鐘一樣短,同樣的時間,相對於不同心境下的人,所代表的意義,心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心流
心流這一詞不是什麼新概念,在維基百科上是這麼說的: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或沉浸狀態,是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當你身處理「心流裡」,你的心情是愉悅、享受、沉浸當下,外在再如何的影響到你,你都不覺得是一回事,此時的你確實是有著興奮的感受,感受希望等正向的情緒。
另一方面,你也會覺得時間過的飛快,一小時的拍攝時間,就像是 10 分鐘這麼短,確實這心情身為喜好攝影的我們,很常體驗過這種狀況,比較難過的是陪伴在旁的家人、朋友,相同的一小時,對我們是 10 分鐘,對他們…,嗯,可能超過一小時還要久。
無論用多少個馬錶、多精準的電子鐘來測量,「一小時就是一小時」,但是對於不同心境下的人「相對感受」就完全不同,這就是前面提到…,時間是有「相對性」,對於不同人心境下的人,感受就完全不同。
🟥心急如焚
除了處於心流的心境下,會覺得時間過的快,另一種同樣也覺得時間就像是被偷走的,就是在你慌張時,時間走的特別的快。
我一個人在國外旅行時常有這種感受,當抵達陌生的地點,尋找特定目的,透過 Google 地圖尋找的同時,地圖上顯示 20 分鐘步行可抵達,但實際上花費的時間卻總是超過這個 20 分鐘,並不是我步伐短及慢,就是常常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走到,無論是心裡的感受 20 多分鐘,還是我實際上真的花超過 20 分鐘都一樣。
好吧,再提一個我更不想回憶,勸任何第一次去威尼斯島旅行的人 「千萬」不要在經驗不足、語言不通下,在任何一個島上閒晃,這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個城市會默默吃了許多旅人的時間,甚至是真的吞了你。
當時第一次一個人在那兒時,距離訂的火車還有 4-5 個小時,總不可能待在旅館裡消磨時間,而在這三天二夜,在聖馬可廣場一帶已經走到不想再走,於是想冒個險,走走沒走過的巷弄看看,有沒有更有趣的畫面可以帶回來。
🔺好了,這下真的好了,一但走出熟悉的路線,恐懼感慢慢的淹沒上心頭,原以為可以愜意散步方式悠遊在這美麗的城市,成為我直到現在最難以磨滅的回憶,並不是我被搶、被偷、掉東西還是受了傷,而只是單單的「迷路」。🔻
那時手上雖然有手機,也連上網路,使用 Google Map 也是行得通,但當年手機運算能力不夠好,GPS 信號也不是很準,明明將目的定在聖馬克廣場,卻總是走不到,甚至是照著路線走了十數分鐘,我的定位點就整個反過來飄往反方向另一頭去。
不只是如此,那裡每個城景、彎道、小橋、花園、噴泉,好像處處長的一模一樣,如果你看過電影「移動迷宮」,大概就是那個感覺,你千萬不能用視覺記憶眼前的景像,做為你的路徑方向,而是要用明確的座標,甚至是清楚的方向感、左轉幾步、右轉幾步,才能朝目的前進,不至於原地兜圈。
最後當然成功的找到原到旅館的路,提了行李急時的趕上火車,但那迷路的 3 個多小時的驚慌與恐懼,在我心中卻像是膽顫心驚的 30 分,甚至更短,這樣子的經驗絕對與「心流」完全沾不上關係,卻也是感受那種「時間的相對性」。
🟥拍照時的經驗
熟練的攝影人,輕鬆自在有著一套流程,自背包放下後,有條不紊地拿出器材,一一架設好,並且享受拍照的過程,還能偷閒地欣賞景像,與他人聊個天,交換不同的拍設想法
另一種極端一點的,從一抵達目的地開始,心跳與血壓就直線上昇,手忙腳亂開始整準備拍照,有的甚至連包包拉鍊頭在哪,一時間就傻掉了,相機拿出來,還在找電池在哪兒,一裝上去又發現這顆沒電,趕緊換下一顆。
記憶卡呢? 那一張是空的? 都長的差不多,該用哪一張才不會蓋掉先前拍過的照片?
還有腳架,拿出腳架扳開三根腳,轉開快拆板裝在相機上,好不容易固定好相機,下一步就是為了構圖,腳架高一點、底一點,縮那一段腳比較好? 還是把中柱縮短一點更快? 好像有點不穩相機搖搖晃晃的,「到底是哪一節的螺旋沒有鎖緊」,看著雲台有三個螺旋,轉哪一個才能固定相機,同時能水平旋轉改變方向?
這些都已經花了不少時間,但闖完這一關還有下一關「構圖與曝光」,又卡到該用哪個鏡頭拍攝比較適合? 要拍出跟網路上看到的美景一樣,那…,焦段該長一點還短一點? 完了,一開始就裝錯了鏡頭 – 應該拿望遠變焦鏡頭才對,又匆忙的取下相機,換上鏡頭,連換鏡頭的動作都不甚熟練,就像是初學者第一次摸相機一樣的拙劣。
再次將相機裝上腳架,好了,總算可以開始拍攝了,一不查覺時間,原來在這些動作中已經耗掉了不少時間 – 疑,怎麼會天色暗了? 不是才剛抵達嗎? 怎麼才剛開始拍,一個小時就過了? 當然曝光想法就要隨著時間天色重新思考一下,下一個大麻煩就是 – 還是那幾個變數,快門、光圈、感光度、白平衡等等,甚至構圖又要重新調整,排除、包含哪些光線。
在你心急的這些同時,時間在你蒼忙、焦慮的心態下,偷偷的消失了,時間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但在每個人心中產生的「時間相對性」就大大不同,最後不但影響照片的成果,也影響這次拍照的體驗。
🟥失敗了,重拍吧
一張對於自己是「成功」的照片,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和」天時與地利是我們無法決定,只能預測與碰碰運氣,唯有「人和」是我們可以盡可能控制到最好。
🔺出門前就先將記憶卡、電池裝在相機上,並且需設構圖,先裝上最先使用 (或最常使用的鏡頭),到了現場就不用一直換來換去,對於腳架的安裝使用非常熟練,熟練到在全黑的環境下,單靠手掌與手指的觸覺,就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一但抵達地點,只是照本宣科,心中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將器材準備的好,開始拍攝。🔻
這是我的習慣,多年來的習慣讓我每次拍照,到了現場都不會發生前面提到那些讓我慌張失措的狀況,但這並不是一天就養成,我也曾經因為習慣動作沒有養好,到了現場對於手邊器材出現意外的狀況,甚至「天時與地利」也配合的不好,敗興而歸的經驗也是有的。
「天時、地利與人和」,我認為是一張對自己來說「成功的照片」,就這三個要素,雖然前面說的「人和」是最好控制,事先準備,好過現場失控,但 3C 器材總是「3C 產品」,還是有耍任性、不聽話,甚至是…靈異的狀況都可能發生,我們能做的,真的只有盡量的做好我們能控制好的變數,其餘的天、地、運,就交給「緣份」吧。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