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手機別人打不進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手機別人打不進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手機別人打不進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產品中有4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1萬的網紅TGOP (This Group Of Peopl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技來自於人性,使用科技也充滿人性......的險惡 通訊軟體讓每個人更容易聯絡,也讓每則訊息底下更多暗潮洶湧 你為什麼不回我?你為什麼沒有用表情符號?你傳的貼圖是什麼意思? 我想.....你...就....還是.......回歸飛鴿傳書吧....... 二刷彩蛋版連結,趕緊戳進來:https:/...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 ? ? ? ? ? ? ? ? ? ?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5:35:05

《這不是食評》 - 「我們習慣把時間大方地留給別人,卻往往吝嗇留給自己的時間」 — 店主的話 你習慣獨處嗎?人天生就是孤獨。 一個人進來這個世界,一個人離開。 就好似店主所講 不一定擁有很多 人生才豐盛 物質上 心靈上也好。 有些東西金錢可以買到,但有些東西卻是無價。 如果時間可以用金錢衡量和購...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HuaaHuaa?華仔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09:43:12

#美麗華生產文 雖然限時動態也有發了生產過程 但還是趁記憶深刻的時候發一篇漏漏長文章紀錄一下好了 本來我們預計是要給女鵝7/29出生 到了產前一個禮拜我其實都還算是能活動自如,雖然有被醫生提醒說已經有點小宮縮 能多躺就多躺 但基本上我也都在家 不是躺著就是坐著 屁股跟腰酸了就起來走一走 吸個地...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6:00:05
    有 33 人按讚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7:03:48
    有 32,843 人按讚

    🎊新車車終於到啦~(對,外觀看起來確實沒什麼不一樣🤣啊人家就始終如一嘛😌)
    車子還是同廠牌,畢竟大家都知道,開過保時捷,就再也回不去了😌
    但是!這次隔熱紙我換了🤓🤓🤓
    大家都知道選擇隔熱紙是令人煩惱的大學問啦,總是想要滿足高隔熱、高隱蔽又要視野清晰的需求(畢竟在裡面挖鼻孔跟罵小孩,或是高歌一曲的時候不是很想別人看到吧😏)
    問了好多人,做了些功課,所以這次就選擇了V-KOOL最新產品V-KOOL 10是目前總隔熱率最高的隔熱紙,有絕佳的隱蔽度,正符合體貼不打擾的需求,就是那種⋯裡面看得出去,外面看不進來哇哈哈😎😎
    再講詳細一點🕵🏻車身選擇最新產品,前檔我則使用最多車主愛用的規格──VK40!選擇它就是因為V-KOOL獨家的專利技術,能高度阻絕熱源外,在駕駛時也仍能享受清楚的視野,不用擔心高隔熱就看不清楚前方的問題,真的是很舒適的乘車感受。
    V-KOOL系列之所以能拿摸厲害,就是因為不同於一般隔熱紙吸熱斷熱的隔熱方式,當飽和後熱能會開始向內輻射,久而久之還是會感受到熱。而V-KOOL頂級航太系列產品就是將黃金、銀、銦氧化物與高貴金屬,以專利多層次技術噴濺於透明薄膜上(你是不是已經想放下手機去上廁所了🤣)
    總而言之~~~就是用科技反射熱能啦,進一步達到真正的隔熱,且效果能持久耐用,這就是它特別的地方!
    如果最近有剛好需要的朋友,可以搭配他們的活動喔

    🌟V-KOOL近期活動資訊如下

    活動連結:https://reurl.cc/gzmgZR
    活動日期:即日起至2021年9月30日止
    活動地點:V-KOOL全台授權施工中心
    活動內容:
    【航太優惠】:選購V-KOOL頂級航太系列 V-KOOL 10 全車*,搭配V-KOOL頂級航太系列前擋,現折五千。還送V-KOOL 25週年 KARL LAGERFELD 限量黑白抱枕一對。
    【狂熱逆襲】:V-KOOL eTag系列前擋+H系列全車,限時半價優惠。
    *全車不含前擋與天窗
    #看看師傅拿摸認真的眼神
    #VKool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阿千看世界 Kenk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2 10:52:39
    有 761 人按讚

    👩‍🏫【#很多人沒細說的內容...】
    現在大當機很難登記,沒關係!你換個角度想別人也在當以外,還沒準備讀卡機的去買一下,別跟大家卡超商會被瞪,你就讓他卡沒關係,因為最差都還有很強的《玉山銀行》在,前五天不限量可綁,你可以半夜很優雅的去綁~所以不要慌

    💓【#即時更新】
    🔹 富邦前2萬名滿了,不要再進來了!剩250的(10萬名內)
    🔹 聯邦前3000名滿了,也別來了
    🔹 華南信用卡個人綁500元也滿了,台灣Pay的800也滿了
    🔹 悠遊付全滿 / 悠遊卡第一波1萬滿
    🔹 花旗早鳥 / 綁定全額滿
    🔹 郵局全滿/台灣PAY也全滿
    🔹 合庫的15000名滿了 ~ 不用進來了!這15000的人要拼刷卡速度了
    🧟‍♀《#內心話》我知道啥都沒搶到你會轉戰「玉山」,但他真心卡到一個天邊看不到框,選玉山不用再選卡別,你有玉山世界卡的人,直接晉升400,你家人的共同綁定進來也400

    💓【#關鍵銀行】
    🔹星展(新戶)剩14XXX ~ 還很多,因為沒幾位核卡,請你核卡過了不用等卡來,簡訊收到就可以綁了
    🈸星展eco永續卡 快辧(不用代碼)👉 https://lihi1.com/48FME

    🔹新光(舊戶滿/新戶不詳)一樣大家都在等卡核卡
    🈸新光信用卡快速線上申辦👉 https://lihi1.com/ynzd7


    ────【綁定和共同綁定】────
    ◼ 主綁定的人要有「信用卡」,共同綁定在你名下的人,他們都不用有信用卡,你只要把他們健保卡集起來登記即可!

    ◼ 你個人選好「A銀行卡/或支付」你自己就那張卡或那支付的消費方式有5000元,你再多綁一個人在你身上(共同),那你那張卡就可以刷到1萬,再多一個就變15000,共同的人綁在你身上,都統一由你來消費,你滿費到指定滿額,政府就是再退你同樣的錢!所以最高你可以再綁4個人在你身上,你可以刷到25000元

    ◼ 大家一直在認真挑主綁+共同綁最大化,是為了要多拿銀行送給你的綁定的錢+共同綁定銀行又再送錢,好比我舉富邦好了
    🔺你主綁定自己(前2萬名),消費到5000元後,政府退你5000+銀行送你500
    🔺 假設你主綁定在富邦好了,把你家兩個小孩共同綁到你身上,那你富邦那張卡可以刷15000元,刷滿後政府退你15000+銀行送你500X3=1500


    ────【舊卡友:玉山 VS 富邦】────
    這兩家是共同綁定給很大方的,我來算給你看!
    假設你的成員是:你自己+共同綁4個人

    ✅玉山:不限卡別都300 / 特別高等卡是400 (世界卡呀、醫師卡..等等)

    假設我綁了玉山Pi拍錢包,我可以多拿300
    我家4人也綁進來,再多拿300x4=1200
    然後再贈送卡5%可以刷至25000元拿1250元
    所以你一共多拿2750元

    ㊙目前PCHOME也公告全站(儲值不可)可以數位五倍券消費,然後玉山Pi拍錢包是5%回饋無上限,爽爆!
    你等於綁完後,直接可以一口氣在PCHOME刷25000元用光,拿5%+5%=10%回饋
    🈸「玉山PI拍錢包卡」很猛👉 https://lihi1.com/pkFiq

    ✅富邦卡(任一張都可) 限量前2萬500 ; 2萬~10萬人250
    你主綁拿500
    共同綁定的家人到你帳戶上每個人再多500
    因此你綁滿再多拿銀行給你的2500+政府退你25000

    ㊙你現在想要一張富邦卡來解你全家最大化的共同綁定,富邦MOMO卡立馬可以申請虛擬卡,讓你在MOMO網站消費再賺3%無上限
    🈸線上快速申辧(#可申虛擬卡馬上核)👉 https://lihi1.com/gevzK


    ────【單打獨鬥】────
    🔹聯邦、星展、新光、台新、華南
    這些都綁你自己就好了,不用綁家人進來不划算,我舉例給你聽

    你自己+家人4人好了
    星展自己2000+家人進來只有500 這樣才多拿2500
    你要最大化就是自己星展+家人一個去綁富邦兼共同綁定
    那你可以拿2000+富邦4X500=4000
    家人沒富邦卡?派一個指定的人來快速辦
    🈸線上快速申辧(#可申虛擬卡馬上核)👉 https://lihi1.com/gevzK


    ────【台灣Pay細節】────
    台灣Pay你自己800+綁一個人再多800,看起來真的很香!你懂用會用平常有在用你就綁台灣Pay,但一堆人對台灣Pay不熟,我宣導他有多肥有用嗎?你到時不會用,用不順反而更幹!

    ❶選「台灣Pay」你還要再細選銀行,不是任何一家卡都可以綁進來消費算,他不像街口支付這種,因此你還要看一下你有沒有那些指定銀行
    (別再問我選台灣Pay可否綁中信、台新這卡...他們就不符合)

    ❷你有了那些銀行!對你還要剛好有銀行的帳戶並且開好銀行的網銀帳戶,為什麼呢?你單有他們家的卡,你會遇到消費時不可以用信用卡扣,只能帳戶或金融卡扣,因此賺不到%
    (你可以接受消費用帳戶扣,不屑再多賺卡%的,請你進台灣Pay)
    🔺選定那家銀行,你就只能用他的帳戶和信用卡,不可再換其他家卡,你選華南就從頭到尾都用華南他的東西帳戶呀卡呀,你再綁彰銀卡去刷是不符合在5000內唷,系統只算你用華南消費的部份

    ❸ 台灣Pay能信用卡扣款的通路就是這些 https://lihi1.com/piXus
    你都懂後,這些通路也符合你的消費需求,我就相當推你去台灣PAY去消費,如何運用有亮點!我的影片有教你
    影片從17分開始看👉 https://youtu.be/ijjNXs7ekM0

    ❹ 台灣Pay我只推薦你有這四家銀行的卡和帳戶的人去用
    《華南、一銀、彰銀、兆豐》
    一銀ileo卡👉 https://lihi1.com/RSAH2
    華南櫃買家卡👉 https://lihi1.com/iwoLz
    彰銀my購卡👉https://lihi1.com/ku3m6

    ❺ 你有搶到當時華南東奧卡的人,特別提醒!
    此卡20%回饋每期能刷2500元,如果你綁自己+4人,這張卡你要刷25000元,因此你要花10個月去刷(五倍券累積消費活動到明年4/30),當然你可以不在意刷超出去的金額,剩低或沒%,或趕緊再加辧「華南櫃買家卡」,因為台灣PAY他也有5%卡回饋!我一樣還是大推《一銀或彰銀》卡


    ────【#特別提醒】────
    ❌今年永豐綁五倍券超差,你是永豐平常用卡愛號者,請你不要綁永豐,你沒細看到細節

    ⭕ PCHOME和MOMO都可以全站用「數位五倍券」消費,只是不能儲值/遊戲點數/禮券,這些不行以外,全站都可買

    📌momo你可以買啥?
    🔹大型家電、3c用品呀👉 https://lihi1.com/Hrx8p
    🔹蘋果手機呀 👉 https://lihi1.com/XitTO
    🔹飯店、SPA、餐券👉 https://lihi1.com/GsPCG
    🔺綁好了留著雙11花可不可以,當然可!你超聰明要省到底

    momo購物網 PChome 24h購物 玉山招財納福喵喵 玉山銀行 數位生活好康 富邦信用卡 #台灣Pay DBS 星展銀行 新光銀行 台新優惠市集 華南銀行 嘩仔一路發 彰化銀行 柴寶旺旺來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TGOP (This Group Of Peopl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18:30:39

    科技來自於人性,使用科技也充滿人性......的險惡
    通訊軟體讓每個人更容易聯絡,也讓每則訊息底下更多暗潮洶湧
    你為什麼不回我?你為什麼沒有用表情符號?你傳的貼圖是什麼意思?
    我想.....你...就....還是.......回歸飛鴿傳書吧.......

    二刷彩蛋版連結,趕緊戳進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Q4y1r7sQ?bsource=tgop3

    #經典語錄 #這群人 #尼克
    *本影片拍攝遵守文化部防疫管理措施指引,全劇組含演員快篩陰性,工作人員均全程佩戴口罩。

    支持群人 訂閱訂起來➔ https://tgop.pse.is/GWAQ6
    A Day To Remember 播放清單 經典語錄系列➔ https://tgop.pse.is/M3HAM
    來看這群人更多日常生活 ➔ https://tgop.pse.is/KZPB2
    群人製作的都在這➔ https://tgop.pse.is/KB5Z4

    演出:網路搞笑團體「這群人」This Group Of People a.k.a. TGOP。
    註:戲劇效果、激動演出。

    請調整為1080pHD觀看品質較高。

    【更多影片 看起來!】
    展榮.展瑞 K.R Bros 《夏夜晚風 Summer Breeze》
    https://youtu.be/BhAWjvIljL0

    展榮.展瑞 K.R Bros《十分鐘的戀愛 Ten Minutes of Love》
    https://youtu.be/uK8wzj7JLMY

    展榮展瑞K.R Bros - 安靜了太久Not Anymore
    https://youtu.be/uv85oswcER4

    展榮展瑞 K.R BROS - 夜式人生 Night Owls
    https://youtu.be/o_rJEXm49H0

    跟朋友出遊的傻眼事蹟
    https://tgop.pros.si/3dghwj

    別人跟你想的永遠不一樣
    https://tgop.pros.si/3c9ua3

    過年讓你傻眼的事
    https://tgop.pros.si/38yvwa

    酸民的經典語錄
    https://tgop.pros.si/3dq7sy

    爸媽諄諄教誨的經典語錄
    https://tgop.pros.si/3ch63p

    看醫生的經典語錄
    https://tgop.pros.si/3aqw2h

    斜幹青年電影院 feat.安心亞 華森
    https://tgop.pros.si/3ct5yl

    敦親睦鄰的經典語錄
    https://tgop.pros.si/3c465x

    丟臉與難為情的瞬間
    https://youtu.be/UiAXNCEj0us

    鬧什麼系列–史上最麻煩客訴
    https://youtu.be/bc86S6cRfis

    尷尬癌的經典時刻
    https://youtu.be/loRLLokVc5o

    史上最扯電影解說「牛郎與織女」
    https://youtu.be/WPeaLoX7u_A

    打工的經典語錄
    https://youtu.be/PWmXREMAxl4

    口罩的經典語錄
    https://youtu.be/W9Pi_BvOiZ4

    現代人生活壓力超級大
    https://youtu.be/MbvSC7srU8Q

    【工作邀約請洽詢】
    聯絡信箱 :thisgroupofpeople@gmail.com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22:00:09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2020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一面倒的說拜登贏川普一大截,川貴人,這次別選了吧?乖~我待會給你買個....樓?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中間偏右的《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聯手中間偏左的《國家廣播公司》(NBC),在「川拜」首場辯論後,到川普確診前這段時間,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高達53%,足足領先川普14個百分點(53%:39%)。真的假的啦~這個幅度也太誇張,我們再參考一下別的。

    (10/11公布)美國ABC New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在川普出院後做的最新民調,有54%的選民說會把票投給拜登,大幅領先川普12個百分點(54%:42%)。專門統計各家民調數據的Five Thirty Eight指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勝過川普10.4個百分點(52.2%:41.9%, 10/10數據)。另一個民調數據集合網站「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的網站顯示,從10月以來每一家主要民調公司統計出的結果,都是拜登遙遙領先川普,差距在5到16個百分點不等,其中不乏立場較為中間的The Hill和經濟學人。所以平均下來拜登的支持率領先9.8個百分點。(10/9公布)美國權威智庫與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做出來的結果是,52%的選民打算把票投給拜登,領先川普10個百分點(52%:42%)。

    我們找了很多民調,可是只有很少數的說,川普領先拜登, 說很少數,是怕我們川貴人傷心,其實找來找去只有一個。 (10/5公布)英國《每日快報》聯手英美智庫Democracy Institute做的民調顯示,川普支持率在46%,小勝拜登1個百分點(46%:45%)。不過我還是註明一下,這個《每日快報》是英國的右翼八卦報,民主研究所的民調,也沒有被民調界公信力很高的538列入參考的近500家民調就是了, 所以現在大多數民調都顯示,拜登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川貴人當然不認為他會選輸啊,最近又在那邊「Fake news」、「Fake polls」喊來喊去,民調統統都是假的!這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

    先不要笑,川貴人說的是真的,4年前一直到投票日當天早上,民調都還顯示希拉蕊一定會凍蒜,《紐約時報》做了大半年的民調,到選舉當天早上,還在說希拉蕊有80%以上的勝選機會,結果最後被「逆轉」,搖擺州統統被川貴人拿下!2016年的民調,被很多人認為是「壞掉了」、「走鐘了」,完全無法反映出真實民意,今年隨著大選日逼近,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真的假的啊?這幾年來專家們一直試圖釐清,當年的「希拉蕊慘案」到底是怎麼出現的,總之過去四年民調專家就很努力的要找出,民調為什麼會跟開出來的票差那麼多,但真的非常困難,因為變數實在太多了,我們今天就幫大家整理出幾個專家們認為可能的原因。

    (一)手機的普及
    還記得去年台灣不是在吵「手機民調要不要納入總統初選民調」嗎?美國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美國現在就跟台灣「人手一機」一樣,有時候還兩三機,越來越少人使用家用電話了,而且年輕人、低收入者以及少數族群,都只用手機而已;反觀年長者和白人族群,就會比較依賴室內電話。大數據分析網站《Datanami》就指出,25歲左右的年輕人看到不認識的電話,幾乎都會pass不接;但70歲的長輩們則是每通必接,因此這樣進行的電話民調就很容易往某一族群傾斜。

    那用手機民調不行嗎?根據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Telephone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1991;TCPA),美國是禁止「自動撥號系統」打電話給手機用戶的,所以如果要打手機做民調,就必須派出「真人」撥號,這有多麻煩呢?數據顯示,你想獲得1,000個回答,就至少得隨機撥號2萬次,其中大部分是空號,因為手機號碼是私人的,根本不會刊登在電話簿上,這實在太勞民傷財了,很想幫做民調的人馬殺雞一下耶,你們辛苦了。

    (二)沉默的多數
    每次選舉我都很期待接到民調電話,但大多數美國人可不是這麼想的,可能是因為擔憂個資和隱私外洩,導致選民接電話不敢說出真實意見,或者是覺得,蛤~民調很久欸,老娘才沒空理你。1970年代左右,美國「民調回應率」(Polls response rate)高達80%,你只要打過去人家多半都會回答你,但是根據「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2018年美國「民調回應率」已經暴跌到6%,等於你打100通電話就只有6個人不掛你電話、願意花時間跟你聊兩句,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講真話。

    像2016年的大選,支持川普的選民中,就有一群選前不願意表態的,或者在接受民調時故意說謊的,有些甚至不告訴鄰居他們其實支持川普。《Datanami》表示,這些選民會讓調查的結果失準2%到6%,6%很多欸,根本就是超出誤差範圍了。

    (三)網路民調難
    啊現在網路那麼發達,用網路做民調不就統統搞定了嗎?事實上恐怕剛好相反。數據顯示美國18-29歲的年輕人,有98%都使用網路,但偏偏這個年齡層的人最不愛投票,拿美國總統大選風向球:2018年美國期中選舉為例,雖然這群年輕人投票率比前一次大幅提高15.7個百分點,但仍是所有年齡層中最低的(35.6%),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鍵盤投手」,大家網路上搖旗吶喊超熱情,結果投票日當天大家都覺得不差我這一票。另一方面,你在網路上想填幾歲就幾歲,想變性就變性,別國網軍想來帶風向,也不是那麼困難,因此網路民調也非常容易失準。

    (四)早期民調誇大
    另一個大變數是「早期民調」的準確度很低,因為選民還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候選人到底在幹嘛,但早期民調卻是媒體報導所仰賴的主要資訊來源,結果就是候選人拿來造勢、媒體見獵心喜誇大報導,進而影響到後續選民對候選人表示支持的聲量。例如看到拜登領先,那支持拜登的人講話就會比較大聲,因為他們是「主流」,反之支持川普的人,可能就會比較不敢表達意見,形成「沉默螺旋」。

    「皮尤研究中心」也加碼解釋,事實上2016年的全國民調還算準確,(預測希贏3.3%最後贏2.1%),但美國總統大選是以選舉人票為單位,希拉蕊全國總票數高於川普也沒屁用,最後川普拿下所有的搖擺州,入主白宮。而選前的州民調也無法反映出搖擺州的真實民意,地方往往沒有全國性民調那種資源,四年前他們就忽略了在最後關頭,投給川普的搖擺選民數量,也沒有準確掌握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他們到底支持誰,種種因素導致了中西部上演「大驚奇」。還有就是民調公司往往有特定的政黨傾向,最後很可能導向「護主」的結果,讓民調不盡然客觀。

    那這些問題2020年還會再重演嗎?老實說,有些變數還是很難避免,《紐約時報》就整理了,和四年前相比,哪些因素可能讓美國民調更精準或更失準。

    更精準的第一點就是,搖擺選民減少了。

    四年前民調失準的一大因素就是搖擺選民,但今年跟民調人員說:嗯~我還沒想好,的搖擺選民數量變少了,四年前的這個時候,大概還有20%的選民說他們還沒決定要投誰,或是打算投給小黨候選人,但今年這群人的數量只剩一半,而且其中支持川普的人也老早就表態,尤其是搖擺州的白人工人階級選民。

    更精準的第二點是,選民教育程度的加權。
    大家要有個概念,民調準不準確,完全取決於你抽樣有沒有做到「隨機」,也就是每個族群的意見都要被採納進來,但這真的非常難做到,最後很容易讓民調結果出現偏差。例如在美國,如果你跑去郊區教堂裡做民調,那幾乎可以篤定會獲得一個偏共和黨的結果;但如果你對大學生進行抽樣,最後很可能獲得一個偏民主黨的結果。另外的數據又顯示,受過高等教育的選民,比較願意接受民調訪問,每個都是選我選我~而那些較保守、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他們的聲音就很難反映在民調上,所以如果你沒有按照「教育程度」來做加權,民調就會充斥太多年輕大學生的意見,導致結果偏向民主黨。先前民調機構都不怎麼重視教育程度對選情的影響,結果導致2016「爆冷門」。

    有鑑於4年前的「教訓」,今年有越來越多民調機構,把選民教育程度的權重提高了,簡單來說就是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音量降低一點,把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音量調高一點,讓他們各自符合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今年從3月以來,美國各家民調機構做的幾十個調查中,已經有半數增加教育程度的權重,是先前的兩倍多(約20%)。

    可能比2016年更糟糕的是,網路民調的增加。我們剛剛已經提過網路民調的準確度有待商榷,但過去幾個月來,越來越多機構採用網路民調的方式,比例佔地方民調總數的一半。他們採用的方法可能太過簡單,就是直接抓一群網路群組成員,然後再根據受訪者的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加權,這樣的作法成本很低又很方便,但非常容易有樣本代表性不足的結果,而且最後民調可能左傾。 (最好的方式是結合電話民調和網路民調,例如AP/NORC/VoteCast的民調,電訪4萬人外加隨機抽樣11萬網友,結果可能較為客觀。

    另一個可能不太客觀的做法是:請選民「回想投票」。
    目前有越來越多投票機構採取這個方式,也就是要求受訪者回想2016年他把票投給誰,是希拉蕊還是川普呢?然後再依據他們的回答去做選舉意向的加權。這樣做可以讓民調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也可以減少錯誤,但卻很難避免系統偏差,導致結果傾向某一政黨。再加上通常大家都會傾向回答,自己是投給獲勝的那一方,沒有人會想承認自己投給輸家嘛!再說這四年來誕生不少首投族,又有不少人往生,像是疫情導致那麼多人死亡,也有很多人搬到別的地方去,硬把2016年的投票意向套用到今年,恐怕不太合適。

    所以這個民調到底是能不能看啊?你要是問我,我覺得就別看了 ,這是我們媒體想要預測選舉的結果, 或研究單位拿來做選民行為分析. 但一般選民還是把政策看清楚點比較要緊,你管別人怎麼投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美民調失準
    #選情霧茫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 手機別人打不進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17 19:00:13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僅剩五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已額滿,歡迎來電安排候補)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相信很多人都希望

    自己在面對人生決策的時候

    無論是關係上的、工作上的

    甚至於是財務上的

    都能夠得到好的結果跟發展

    像是選到對的人

    或合適自己的工作

    投資的商品呢 都能夠賺錢

    然而呢 決策品質要好

    思緒足夠的周延、深刻

    絕對是最重要的大前提

    有時候 大家獲得的情報

    其實是一樣的

    可是會思考的人

    他就能夠

    從有限的線索裡面

    去推演出參考度很高的結論

    然後再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

    但是不會思考的人

    你就算把答案放到他面前

    他一樣視若無睹

    他根本判斷不出線索的重要性

    也就是說 一樣的食材

    交到廚藝精湛的大師手裡

    就會變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料理

    但如果呢

    交給不懂得烹飪的人手裡噢

    它下場往往就是暴殄天物嘛

    所以思考對於任何人的發展

    是很重要的

    但我自己教學這麼多年來噢

    我發現很多人的思考能力

    越來越薄弱

    會這麼說 絕對不是在唱衰社會

    而是因為 我的課程很強調量身訂做

    所以呢我會鼓勵學員

    不管他上什麼課 他可以盡量地

    把自己的問題寫信告訴我

    讓我能夠多瞭解他們

    去強化他們在解決問題上面的能力

    以前我收到學員的來信

    大體上呢 都還能夠弄懂他們的處境

    以及他們覺得什麼問題才是重點

    需要花心力處理的地方在哪裡

    可是隨著手機跟社群軟體的普及

    我發現寫信來的人

    他講的東西經常是

    東一塊西一塊 前後文不相干

    或者是表達完所有的過程

    卻沒有具體告訴我

    他想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這都還不打緊噢

    最讓我匪夷所思的

    就是越來越多人

    在論述完一個大篇文章之後

    最後跟我說這件事情跟他無關

    他只是抒發心情而已

    哈囉 我請大家寫信的前提是

    你生活裡 想處理的問題

    可以寫信告訴我

    而不是要跟我交換日記 好嗎

    談這些哦 不是為了抱怨

    而是呢

    這些現象引發我很強烈的好奇心

    我開始認真地去研究

    為什麼大家的思考能力

    會越來越薄弱

    最近 我讀了一本書

    叫做《渴求的心靈》

    作者呢 是賈德森布魯爾

    這本書噢 談的是現代人上癮

    特別是 網絡成癮

    自拍、愛情、電玩等等這些

    這些跟我們過去熟悉的藥物濫用

    像是毒品、酒精不太一樣

    作者在裡面就有提到

    其實很多社交網站的設計界面

    都是那種會讓人離不開的

    一個設計概念

    我們會陶醉在被關注的光環裡

    不斷地重新回到這個平台上

    確認自己分享的東西有沒有被看見

    或者是有沒有遺漏任何訊息

    而每一次訊息進來

    不管對方的評論是好是壞

    只要手機發出聲響

    都會刺激我們大腦去分泌多巴胺

    這是一種

    會讓我們覺得愉快的荷爾蒙

    這會讓你想要即時地回覆

    用來創造出更多的連結跟互動

    享受這種多巴胺釋放的快感

    再加上噢 每一次訊息發出的時間

    都是不固定的

    就會讓我們隨時處在一種

    stand by 的狀態

    它更加深了我們上癮的力道

    而且你知道嗎

    推特它一次發文就只能是140個字數

    這也不是亂設計的噢

    這個長度是特別被挑選過的

    因為這正是我們

    可以自動閱讀訊息的字數上限

    也就是喔

    一眼掃過去就能夠看完看懂的份量

    這種種的設計

    都會讓我們持續地分心

    沒有辦法專注思考

    因為沒有兩下我們就被打斷

    被別的訊息吸引走了

    或者是呢 當我們認真開始思考

    我們的身體跟心理

    可能都會有一些緊繃感

    為了降低這種緊繃感

    我們的大腦

    就會催促我們 去滑滑手機啊

    去享受先前多巴胺外溢的興奮感

    而漸漸地養成

    我們只要一有不舒服

    就去滑手機的習慣

    即使想要暫時地放下手機也很困難

    而這整個過程

    會使我們的心智越來越碎片化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的思考鏈條

    隨著手機的使用的頻率越高

    深度會變得越來越淺

    以前呢可以對一件事情有深刻的見地

    而且呢邏輯是前後呼應一致的

    但現在呢 卻只能把資料塞滿

    沒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

    難道就把手機丟了嗎

    當然不可能嘛

    對抗潮流只會讓自己累得半死

    卻沒有任何的效果

    而且呢 工具本身本來就是中性的

    是我們使用的方法

    才造就了最後的結果

    要訓練自己的邏輯鏈條

    把自己的思考和論述能力找回來

    讓自己不管在做決策

    或者是表達說服別人的時候

    可以更有影響力

    有一件事情絕對是可以嘗試的

    那就是 反向練習

    當大家都吆喝著 要越短越好

    越快越好的時候

    你要能夠主動地

    打破140個字的限制

    培養自己有寫長篇文章的能力

    這裡所謂的長篇文章噢

    不是要你寫個1萬2萬字

    其實只要超過1000個字

    我們呢大腦裡面所動用的區塊

    就會跟先前的上癮模式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是《渴求的心靈》裡面有提到

    隨著科技的發達

    大家要更有意識地訓練

    我們大腦裡面 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簡單來講

    就是《快思慢想》裡面提到的系統二

    而為什麼寫作

    會是個鍛鍊思考鏈條很好的策略呢

    因為 你只有透過寫

    你才會有機會換位到別人的位置

    並且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講的東西

    到底是什麼

    以前呢在還沒有上

    嘉玲老師的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之前

    我也一直以為寫作

    就是要從頭到尾想清楚之後才能寫

    而且一下筆就要是對的

    到我自己上完這門課之後就發現

    這根本就錯到極點的嘛

    真正的寫作

    其實是先把你所有的材料

    都先鋪排出來 然後從中找出關聯性

    把龍骨抓到 就是主軸抓到

    搞清楚結構之後 再填血肉

    也就是一般人會很在意的

    修辭啊 用詞遣字那都是後話

    而這些其實根本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你的結構清楚、邏輯順暢

    你講的事情

    別人就很容易能夠聽得懂、看得懂

    而達成溝通或說服的目的

    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

    他曾經跟我們分享

    他們在上寫作課的時候

    學生第一次交來的作業

    通常是邏輯斷裂 前後文不相干的

    但是他們都會鼓勵學生

    在這些材料裡面

    找出重複出現的觀念

    或者是關鍵詞

    釐清自己最想說的話之後

    再進行刪減、排列

    而第二次寫來的作業 就會脫胎換骨

    給人一種清晰、篤定的自信感

    很多學生呢 在寫之前

    其實根本不知道

    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

    可是透過寫作的學習

    學到了一些很重要的技巧

    他們就會知道怎麼樣去提取跟排列

    終於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在乎

    很多人上完寫作課之後

    都覺得更認識了自己

    其實呢 思考能力要好

    資訊的篩選跟刪減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但抽象的對談或沈思

    常常會想一想就卡住了

    這時候寫作就會變得很具體

    你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

    很快地看到核心的本質

    抓住龍骨 也抓緊自己的邏輯鏈條

    不會一下子就恍神不知所云啊

    而且這個方法只要是

    你有紙跟筆

    或者是有鍵盤 就可以完成

    你不需要花大錢請顧問

    或者專家陪你釐清自己的想法

    你可以隨時當自己的思考教練

    假使你也發現

    自己的思考鏈條越來越短

    或者是想說的話很多

    但真的能夠表達出來的卻很少

    我非常鼓勵你噢

    可以參加我們在4月18號

    由嘉玲老師跟怡璇老師共同開課的

    寫作小學堂課程

    他們的搭配噢 是坊間很少見的

    既有理性的邏輯分析

    又有感性的故事創作

    讓你上完課之後

    知道如何剛柔並濟地

    呈現自己的觀點

    說清楚自己 卻不會留下後遺症

    而這一門課相關的課程連結

    都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面

    在我錄影的這個時候

    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

    所以我很期待

    能夠在4月18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然後無論如何也希望今天的分享

    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

    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內容

    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

    並且把它分享給你身旁的朋友

    無論是Youtube還是Podcasts

    我們都需要你

    用具體的行動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

    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

    4月18號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這麼多期展開下來

    真的有很多朋友跟我們回饋

    原本他踏進教室

    以為學的是怎麼樣寫作

    後來他透過這個過程

    他更能夠靠近自己、認識自己

    寫作 會是你在人生裡面

    能夠陪伴你一輩子的 最好存在

    歡迎你、期待你加入4月18號的教室

    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

    謝謝你的收看 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