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難買早知道 無知才是最可怕
某次在幫圓姊洗澡時
她突然問我
🌞:媽媽,什麼是同性戀?
那時候的她幼兒園中班
我很訝異
👸:妳怎麼知道是同性戀?
🌞:同學說的啊!某某罵某某是同性戀,但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同性戀就是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
🌞:矮額~~~~~
👸:為什麼矮額
🌞:這樣很奇怪啊...
千金難買早知道 無知才是最可怕
某次在幫圓姊洗澡時
她突然問我
🌞:媽媽,什麼是同性戀?
那時候的她幼兒園中班
我很訝異
👸:妳怎麼知道是同性戀?
🌞:同學說的啊!某某罵某某是同性戀,但是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同性戀就是男生愛男生,女生愛女生
🌞:矮額~~~~~
👸:為什麼矮額
🌞:這樣很奇怪啊,妳跟爸爸就是男生和女生,為什麼他們要這樣?
👸:妳是女生,喜歡男生那是最好的啊,像爸爸媽媽一樣結婚了可以一起生小孩,大部分的人是這樣沒錯!但是,也有可能有些少部分的人發現自己可能喜歡同性的人,那是他們的自由,沒有傷害任何人不是嗎?妳為什麼要矮額?難道妳不喜歡吃香菇別人喜歡吃香菇,你會覺得他很噁心嗎?
🌞:不會啊!
👸: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對吧!只要沒有妨礙到其他人,同性戀有錯嗎?
🌞:是沒有
👸:對啊!那妳還會覺得同性戀很奇怪嗎?
🌞:有一點點,但是那個不是用來罵人的
👸:下次你同學如果用同性戀罵別人的話,妳要不要教他一下,說這個不是用來罵人的!沒知識~
🌞:嗯!好
-
就像之前也是邊洗澡
邊教圓亮一些關於性教育方面的事
生父覺得我太早讓她們知道
難道要等到她們被侵犯了
回家還不知道那個就叫做性侵害或性騷擾嗎?!
也是有一些教育者回覆說
不同意孩子太早接觸性教育
覺得小孩會早熟
我不覺得
是你不知道現在的小孩都這麼早熟
可能每個人的童年不一樣吧!
像我自己小時候常常會問爸媽
我是怎麼來的
我爸媽就尷尬的笑而不答
阿公就會說 從垃圾堆撿來的
從石頭蹦出來的
從天上掉下來的
送子鳥放在門口的
反正每次回答的都不一樣
欸 我真的睡覺會偷偷哭欸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來的
不知道自己是誰
為什麼這樣來 還有爸爸媽媽
那我的爸爸媽媽真的是我的爸媽嗎?
不誇張!我每次睡覺前想一想都超絕望
學校也沒教
就危言聳聽
以為跟男生親親或牽手就會懷孕
在學校只要那天不小心碰到男生的手
回家自己在浴室洗澡就會狂捶肚子
(為什麼知道要捶肚子應該是因為以前的連續劇就是不小心撞到桌角就會流產的概念)超怕懷孕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國小一年級
都在那種對性與異性充滿神秘、恐懼、恐慌、害怕下長大
一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暑假去阿姨家住
在表妹的房間看到一本繪本
是關於小孩怎麼來的
我覺得那本書真的畫的很好
反正我那個暑假看了很多遍
深深覺得自己有多愚蠢多無知
不知道捶了多久的肚子😤
好 先跳到我的下一代
所以我也是用男生的陰莖放入女生的陰道
如果做了這件事情可能會懷孕
而且未滿18歲做這種事是違法
就像我們上次車子停紅線違規
被強制拖走關在一個地方
當然不可能教她們動作片吧!
我就不懂為什麼很多人
以為性教育是教小孩怎麼做愛
以前國中課本的健康教育有教性教育
也是介紹男女分別構造
精子進入卵子會變受精卵
就這麼單純 沒有在教動作片吧?
有哪個老師會在上課放A片還是叫同學上來示範動作給大家看的嗎?
從小時候就知道
男生的性器官就是這樣的構造
女生的性器官就是這樣的構造
這是沒辦法改變的事實!
如果男生喜歡洋娃娃或化妝
他還是男生
女生喜歡機器人喜歡玩車車
她還是女生
這樣哪裡會造成性別混淆?
然後圓姊問我
🌞:媽媽,什麼是娘娘腔?
那時候她剛上大班 9月份的時候吧
👸:又是同學罵同學的嗎?
🌞:對啊~因為某某男喜歡玩洋娃娃,他好奇怪,所以同學罵他娘娘腔
👸:那喜歡玩洋娃娃的同學聽到娘娘腔會難過嗎
🌞:我不知道,可是好好笑
👸:......妳知道嗎,男生也可以做女生喜歡做的事,女生也可以做男生喜歡做的事啊!
🌞:可是男生就是要玩機器人跟車車,女生就是要玩娃娃跟扮家家酒啊,不然很奇怪
👸:誰規定的
🌞:課本畫的
👸:那妳妹妹(亮)喜歡恐龍跟車車,妳會覺得她奇怪或覺得她這樣是男生嗎?
🌞:不會啊她是妹妹
👸:對啊!那妳男同學喜歡玩娃娃就很奇怪就像女生嗎?
🌞:不會,他是男生
👸:對啊!每個人喜歡的興趣不一樣,沒有分男生女生,妳喜歡洋娃娃那也很好啊!因為大部分的女生都喜歡玩洋娃娃,也有些女生不喜歡,喜歡玩男生的玩具啊!那妳還會覺得很奇怪嗎
🌞:不會,呵呵呵呵呵
👸:那妳覺得罵人家娘娘腔好嗎?
🌞:不好,不能亂罵別人
👸:恩恩
-
我相信現在有些父母
都拿3C當褓母
視力問題是不可逆的
再來
很多都是直接把手機丟給小孩
只要小孩安靜就好
不管他們看了什麼
只要不要來吵就好
他們這麼小 沒有建立正確觀念
父母都知道他們看了什麼東西嗎
這是隱憂
你不知道小孩的內心會產生什麼偏差人格
你甚至不會發覺
直到下一個鄭捷的出現
父母才千金難買早知道
(上篇)
#尊重理解包容
手機一直出現我不是機器人 在 投資癮 Wealtholic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王道商業銀行(O-Bank)的前身是台灣工業銀行,創立於1999年,是台灣第一家新設立的工業銀行。2017年初,正式改制為王道商業銀行,跨足個人金融領域,提供數位金融服務,成為台灣第一間原生數位銀行。
當時算是積極運用數位金融科技打造以虛擬通路為主的原生數位銀行,讓用戶透過手機就可以線上開戶、定存、轉帳、換匯、投資等等,也領先業界推出全程線上信貸、機器人理財、24小時視訊客服等各種創新服務。去年更進一步推出網路投保服務、外幣理財機器人,結合數位金融科技的優勢,滿足消費者實際需求。
在2019年時,王道銀行在數位帳戶的市佔曾一度位居第二,不過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現在王道銀行的排名已經掉到第五。
另外,網路客群的特點在於會不斷找尋最優惠的利率方案,對於網路銀行來說一直都是很大的挑戰,因此今年王道銀行將個經的重點放在財富管理以及信用貸款上,同時也利用過去傳統銀行的經驗,開始深耕台灣的企業,擴大服務範圍,擴增中型企業與綠能產業客群。
-
老實說,像這類型實體通路較少的銀行,分點的營運成本一定相較於其他傳統銀行還要低,光是租金收入與人力成本就少了很多,但因為多數人的習慣還是會以實體銀行為主,雖然降低了實體的營運成本,但客戶的信任感也會較低,多數人在買賣金融商品的時候還是希望有人服務,全面數位化雖然有較優勢的利率以及較低的手收,但還是少了一些人的溫度以及信任感。
如果未來大家對於全數位化的辦理有更多的信任感時,或許才會更加普及,目前多數銀行約轉金額為300萬,但要多數人在家裡按按手機就百萬進出的難度還是偏高。
-
在近期金融類股全面強勢的情況下,注意到了2897王道銀行,從8/20台灣加權指數出現暫時的低點之後,外資短短三週連續買了王道銀行38602張,在今天也把股價推到歷史新高
不知道外資們是不是突然發現了什麼,還是AI理財機器人發威,但我想應該會是長期投資吧,畢竟在短期內買入大量部位,要在短期內快速脫手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要跟著外資買賣的問題在於部位以及週期。
-
之前看到一個不太合邏輯AI理財機器人廣告
【你能想像一個沒有窮人的世界嗎?】
#不是業配不是廣告不推薦買賣
手機一直出現我不是機器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未來仍在遠方
有一段時日,我習慣去某家芳療館做SPA,幫我按摩的總是伶娜。
伶娜清秀白淨,留著齊耳的短髮,臉上永遠有著淺淺的笑意,讓人覺得可以放心把自己交給她。
在那八十分鐘的療程裡,除了輕柔到若有似無的音樂,一切都很安靜。我是為了放鬆而來的,除了必要的告知哪裡需要加強、選什麼味道的精油之外,並不想有任何交談,而且聊天也會干擾對方的工作,所以我們並不說話。但我總是在想,人與自己的按摩師之間是多麼奇妙的關係,你在她面前褪除一切偽裝,她碰觸到的是你最深的私密,然而你們只知道彼此的名字,其他一無所知。
如此過了兩年。直到某個初夏,當療程快要結束時,因為那天我的眼睛不舒服,伶娜特別為我熱敷眼睛,她的手一邊輕輕按壓著我的額頭與太陽穴,一邊淡淡地說:
「我下個月要出國了,去魁北克。」
魁北克?我的腦海中浮現加拿大的楓葉地圖一角,那是很冷的地方啊。
「去旅行嗎?」
「不,去打工換宿,或許也會再去讀書。」
伶娜說她要去打工的地方也是一間SPA館,網站圖片看起來很美,讓人願意在那裡長期待下來。她在那兒沒有薪水,但她準備了一筆錢,若有適合的學校,她打算去修一些與人體結構有關的學分。
「啊,所以妳要離開這裡了嗎?」我問。
「是的,我再過十天就離職了。」
「為什麼選魁北克?」
「因為我的法語比英語好,而魁北克是法語區。」
「妳會說法語?」
「嗯,我在法國讀了五年的書,唸的是機器人工程。」
伶娜接著解釋什麼是機器人工程,但那太專業,比人體結構更難理解,我沒聽懂,只是心裡頓時出現驚嘆號與問號。
「那……那妳不是應該在竹科工作嗎?」我思索了一下,在腦海裡找到那個詞彙,「妳應該是人家説的那種竹科新貴。」
「我曾經是啊!」她輕輕笑了笑。
那天我是SPA館的最後一位客人,其他人都離開之後,我和伶娜還聊了許久。她告訴我,她學的是化工,大學畢業之後當了幾年的工程師,時間久了,漸漸渴望有些改變,於是存夠了錢就到法國去讀書。
「其實當時我一句法文都不會,之所以選擇法國,很單純的原因是那裡學費很便宜。」她又輕笑了起來。「但我後來才發現,哎,法文真的好難。可是我已經在那兒了,不能放棄。」
法國回來之後,她在一間很大的半導體公司做了一年的事,寫機器人程式,然而每天凌晨一點下班的非人生活讓她實在撐不下去,於是又離職了。
「為什麼一樣是那麼長的工時,我去法國之前可以待上幾年,從法國回來之後卻很快就不能忍受了?大概是法國讓我變得比較自我了吧。我不想把自己全部賣給工作,我需要生活,但忙碌的工作沒有生活。」
然後,抱著一半自我療癒,一半自我奉獻的心態,她到蘭嶼去當代課老師,每天看著大片的天空,大片的海洋,感覺曾經被工作麻痹的自己慢慢回到有笑有淚的狀態。她曾經想在那裡待下來,但一年後因為對教育體制的質疑,她又離開了。
回到台灣之後,她參加了職訓局的課程,然後就成為一位專業按摩師,直到今天。
我和伶娜認識兩年,卻是直到這時,對她才有了更多的了解。從工程師到按摩師,從面對電腦到面對人體,這樣的變化實在不可思議。她一直是那樣清淨秀氣的樣子,說起這一切時,也是淡淡的沒有情緒,但我想,這其中的心路歷程,必然是一言難盡的吧。
「不會想再回到科技界嗎?」我問。
她搖搖頭,「我想應該不會再回去了。我已經離開那條路了。」
「讀了那麼多年的書,不會可惜嗎?」
她還是搖搖頭,「經過這個過程,我明白自己想做的是面對人的工作。」想了想,她又補充:「是真正的人喔,不是機器人。」說著她自己都笑了。
時間已經很晚,SPA館必須打烊。而我總覺得意猶未盡,還想再與她多聊一些,於是過了兩天,我找了一間法式餐廳,約休假的她一起喝下午茶。
那是我們第一次在SPA館外見面,她沒有穿SPA館裡的棉布制服,而是穿著T恤、牛仔褲和帆布鞋,提著一只帆布袋,看起來像是一個清純的女學生。聽到我這麼說,她微微一笑,說:
「噯,能當學生很好,可是我已經不年輕了。」
是啊,像她這樣年紀的女子,想要的無非是一樁安定的婚姻,或是一份安穩的工作,為什麼她卻要到那麼遙遠又寒冷的異國去,用沒有薪水的打工,來交換住宿呢?
「為什麼啊?」她雙手交握,認真思索了一下,「其實也說不出來為什麼,大概就是跟著自己的心往前走吧。我沒什麼錢,所以想用一種比較不花錢的方式去多看看這個世界。反正我也沒有什麼可損失的,想做的事就去做做看。」
她說自己過去一直是個理性思考的人,選讀理工好像也很理所當然,但她雖然擅長寫程式,卻不擅長應世,總覺得生命裡好像有一塊空白的地方一直沒打開。後來在法國那五年的生活帶給她很不一樣的衝擊,讓她知道人生並不局限於一種狀態,可以有無限選擇。
留學生活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精神上卻充滿異文化的滋養,不斷打開她的心界與眼界。那時她常常買一杯咖啡,到杜麗樂公園去散步,坐在塞納河畔的椅子上曬太陽,感受那種無所事事的平靜與悠閒。「以前我是個一定要做什麼事,否則就感到不安的人,但在那段日子裡,我覺得人生即使就這樣暫停下來也無所謂,就算眼前太陽落下去,明天還是會升起,沒什麼好擔心的。」
她交了一個法國男友,在一起好幾年,對方年齡比她小了許多,但後來沒有繼續下去,因為他去澳洲工作,而她回到台灣來,遠距戀情維持不易,慢慢也就淡了,可是也還是朋友,偶爾會聯絡。
「認識他那年,我二十九歲,正是很想結婚的年齡。然而那時他還太年輕,結婚並不在他的人生選項裡。也許再過幾年,他也會想到婚姻,不過對象已不會是我了。」她還是那樣清清淡淡的語氣,「人生就是這樣啊,時間到了會遇見,時間到了又再見,都無法強求。」
「這是一種隨遇而安的人生哲學呢。」我頓了一下,又問:「但結束一切,到陌生的國度去開始未知的生活,妳不會憂慮未來嗎?」
「未來總會來的,但若未來與現在沒什麼兩樣,那有什麼可期待的?」她轉頭望著窗外,說,「不,我不憂慮未來,我害怕的是一成不變。」
那天與伶娜走出那間法式餐廳,在街角與她擁抱道別之後,我站在綠意盎然的欖仁樹下,看著她離去的背影,直到她消失在轉角,我仍站在樹下許久,許久……然後我拿出手機,打了一通簡短的電話,和交往多年的某人分手了。
而那並不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伶娜,在她去魁北克之前,我與她又見了一面。
那回我們相約到大安森林公園去野餐,我準備了咖啡,她帶了蛋糕與水果,還有鋪在草地上的墊布。那天有很舒服的風,很美的陽光,我們兩人也有很放鬆的心情。她說我會是她日後懷念台灣的一個理由,但我並沒有告訴她,其實她幫我做了一個一直想做該做,卻遲遲未做的決定。
多年之後的此時,又是欖仁樹綠葉滿枝的初夏,我想起伶娜,一個勇於離開現狀、對過去告別的女人,無論此刻的她在世界的哪個角落,我相信她都會有自由遼闊的人生旅程。
──《再愛的人也是別人》/ 彭樹君
#購書連結|https://reurl.cc/R6RGzx
.
.
🌹另一本彭樹君著作
#從今以後一個人住
#購書連結|https://bit.ly/3gj8zRH
手機一直出現我不是機器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I.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在2001年的6月29日上映,距今已經整整二十年,當時還沒有iPhone,還在2G的時代,我的手機是Nokia,電影必須自己燒來看(但現在我是看有版權的電影),作業要用印表機列印出來,出遊要帶地圖,背包要放一本Lonely Planet,當時,尚不知世上有串流,也還沒習慣生活一切大小事都要依賴谷歌大神。
能想像嗎?《A.I.人工智慧》是在那個年代拍攝的電影,但是,20年後的今日,回頭再看《A.I.》,竟然完全沒有落後感,故事細膩、議題多元,融合古典經典,又充滿未來科技,還能發人深省。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使用的技術是當時最先進的電腦影像,實時3D電腦遊戲引擎系統和 On-Set Visualization 技術(維基)。
#史匹柏與庫伯力克的AI計畫
《A.I.》這部電影,原本是由庫伯力克在70年代就購得版權,不過,在劇本的發想與製作過程,卻陷入膠著。1995年,庫伯力克將《A.I.》的計畫交給史匹柏,不過也是一直擱置。
直至1999年,庫伯力克離世之後,史匹柏才將《A.I.》的製作放進計畫,宣告先拍《A.I.》,再拍《關鍵報告》(Minoriety Report, 2002)。因為這部電影曾是兩人的夢想,於是,在《A.I.》電影的劇組工作人員與工作室名單之後,最後一行寫的是「紀念史丹利庫伯力克」。
.
#改編自SupertoysLastAllSummerLong
《A.I.》電影是改編自1989年12月在哈潑時尚雜誌裡的一則短篇小說,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作者是著作等身的英國科幻小說家 Brian Aldiss。
電影版的《A.I.》與小說版本許多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小說裡的小男孩大衛,不曉得自己是個機器人。此外,大衛的確因為愛媽媽而吃醋,不過吃醋對象不是媽媽的第一個真人小孩,而是機器熊。
.
#小說與電影不一樣
小說中的媽媽當時還沒有小孩,她一方面恐懼大衛,但是故事結尾卻又很喜悅,因為她才剛剛收到政府發通知,准許他們可以懷孕,然後也可以扔掉眼前讓她困擾的機器人小男孩了。
原本的短篇小說故事較為簡單,不過卻有個合情合理的未來假設,於是,電影的故事取自同樣的時空背景與科幻預設,另外增加幾位關鍵角色(例如大衛的哥哥與男優舞喬),也增加許多奇遇情節(大衛的逃難與找尋藍仙女),擴大整體故事的深度與廣度。
.
#生育問題是許多科幻故事擔憂的未來
人類未來的生育能力與數量,一直是科幻小說喜愛著墨的主題。
在《#人類之子》(Children of the Men, 2006),人類因為一場疫情,而失去生育能力,地球幾乎已無新生兒。
在《#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2017~ ),人類也是因為一場疫情,而出現生育障礙,許多女人已經難以受孕,於是有權勢的家庭需要使女入住,代理家事、床事、與孕事。
在《#鹿角男孩》(The Sweet Tooth, 2021),人類也是因為一場疫情,而開始基因變異,新生的一代,都變成了人與動物的混種生物。
在《A.I.》,則是因為氣候變遷,許多人類的居住地都已成為水鄉(例如紐約),資源不足,於是必須控制生育。只是,有家庭的夫妻渴望有小孩,於是,必須等待政府頒發「准生證」才能孕育小孩。為了滿足那些沒有「准生證」的夫妻,AI孩童因應而生。
.
#AI取代各種人工
《A.I.》所描述的世界,我們已經很接近,那是個機器人可以取代各種人工的時代。寂寞的父母,可以預約AI小孩;養小孩辛苦的父母,可以預約AI保母;寂寞的城市男女,可以預約AI舞男;百無聊賴的兒童,也有機器熊可以陪伴。
有趣的是,在《A.I.》電影裡,也有位谷歌大神,不過名字是「萬事通博士 (Dr. Know)」,是由已故藝人羅賓威廉斯所配音(Robin Williams, 1951-2014, 昨天7/21是他的生日)。
.
#電影中的google
這位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問的萬事通,就是我們現在的谷歌大神,可以直接搜尋,也可以分類搜尋,只是,萬事通博士需要投幣,而我們現在是把自己的個資無痛賣給谷歌(可以參考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 2020)。
看到《A.I.》中的萬事通博士,覺得現實世界進步的速度似乎比想像的快很多,因為電影中的萬事通博士大電腦,只能在特定的四萬個據點使用,但是我們現在的google,已經囊括生活的一切,讓我們隨時隨手都在使用。
.
#裘德洛的男優舞喬
雖然只有獲得金球獎等的最佳男配角提名,而未獲得任何大獎,但是裘德洛(Jude Law)在《A.I.》的表演真是精妙。
裘德洛飾演很會舞蹈的機器人男優喬(Giglo Joe),看起來油光滿面,油頭也梳理得整齊服貼,身穿貼身的長版全黑西服,行走時帶著韻律般的挑逗,不時檢查自己的魅力,自在自信地穿梭在燈紅酒綠的夜晚。
.
#模仿好萊塢的歌舞劇舞蹈家
為了演好魅力十足的舞蹈男優喬,裘德洛以20世紀中期大受歡迎的好萊塢歌舞劇舞蹈家 Fred Astaire 與金凱利(Gene Kelly)為模仿對象,無論是服裝、髮型、化妝、舞步、表情、說話的方式等等,都能看到這些在歌舞劇常見的風格。
不過,除了金凱利風格,為了呈現出A.I.的機械感,裘德洛還自行加入一種獨特的俐落微撇頭,像是出自不自覺的習慣,創造出一位有點狂妄傲慢、光鮮豔麗、無心卻又溫暖的舞蹈機器人。
.
#童話故事小木偶
《A.I.》內裡,除了有科幻小說 “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 之外,「我想當個好孩子,變成真人小孩」的小木偶精神,也貫穿整部電影。
小男孩大衛,在媽媽跟他說了《小木偶奇遇記》的故事之後,就立志當個乖孩子,要找到藍仙女,變成真人小孩,因為他愛媽媽,也要媽媽愛她。
.
#大衛流浪記
大衛後來被媽媽載到機器人工廠附近,丟在森林裡,也開始他的「小木偶奇遇記」,果然遇到一位穿著西裝的舞蹈喬(也就是小木偶故事中的蟋蟀先生),開始兩人的扶持與流浪。
最後,大衛搭乘太空船,沉入海底,這一段,當然就是平行於小《木偶奇遇記》裡頭的「流浪到鯨魚魚肚內」。
.
#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倘若你也看過《機器人歷險記》(Robots, 2005),肯定會發現與《A.I.》有許多致敬之處,像是掃除機器人的「機器人屠宰場」,金凱利的機器人舞蹈,還有新舊型機器人的零件替換等等。
.
.
#每天陪你宅在家看一部好電影Day69
#第44部電影
#2021年7月22日
#AI人工智慧2001
#史蒂芬史匹柏
#A_I_Artificial_Intelligence
#小木偶奇遇記
#裘德洛演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