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戴浩志評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戴浩志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戴浩志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戴浩志評價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日疫情重點【今新增23例本土,1例死亡;台積電與鴻海採購1千萬劑BNT疫苗已簽約,預計最快9月到貨;第二劑莫德納疫苗接種時間延後10至12週】 台灣今(12)日新增23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案例、1例境外移入與1例死亡案例,案例仍集中在雙北市,新北市10例、台北市...

戴浩志評價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9 01:13:26

浪漫月巴睇2000(100) 【建心才能打天下】 先講結論:《打天下》絕不完美,甚至有大量問題,但我肯定會追埋落去。 1.寫這一篇前,我通了一晚頂,看了八集《打天下》。 2.看前,難免唔覺意看了一些坊間評價——都不是好的。 3.例如亞視味濃。首先我不明白甚麼叫「亞視味」。如果塵世間有一種叫「無綫...

戴浩志評價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02:57:40

浪漫月巴睇2000(76) 【應該這樣看王晶】 彭浩翔販賣的或許只是小聰明,王晶卻是真正的聰明。先旨聲明,本文談的是王晶,彭浩翔保證不會再出現。 1.我已經好耐冇睇王晶電影,原因不外乎三個字:唔啱睇——但唔到我唔認,他的戲曾經好啱睇,嚴格一點的說法是:好啱香港人睇。 2.咁講,香港人咪好Chea...

  • 戴浩志評價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2 19:01:18
    有 1,181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今新增23例本土,1例死亡;台積電與鴻海採購1千萬劑BNT疫苗已簽約,預計最快9月到貨;第二劑莫德納疫苗接種時間延後10至12週】

    台灣今(12)日新增23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案例、1例境外移入與1例死亡案例,案例仍集中在雙北市,新北市10例、台北市9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連3週的Rt值(口誤為Ct值)都低於1,除非再有特別群聚事件,研判未來確診數將維持在20到30例的區間,並逐漸減少。

    昨晚(11日)上海復星醫藥集團發出聲明表示,已與台積電、鴻海旗下的永齡基金會,以及永齡委託的裕利醫藥公司簽訂「銷售協議」,合計1,000萬劑BNT疫苗。台積電與鴻海今發布的聲明指出,這批疫苗是從德國原廠直送,最快9月底抵台。今早行政院政委兼發言人羅秉成也證實此項消息,並指出這些疫苗符合之前政府要求的三大原則「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疾管署也在昨晚約11點,完成台積電和永齡基金會的疫苗捐贈簽署,政府另加購3,000萬劑次世代的莫德納疫苗。

    不過目前台灣疫苗仍不足,今天疾管署也宣布,莫德納第二劑接種,除第一類人員、國籍航空機組員、孕婦仍維持原定的28天外,其他人將拉長接種第二劑間隔時間,延長為10至12週。

    ■採購BNT疫苗峰迴路轉,最快9月底抵台

    此次採購1,000萬劑的疫苗,是由德國BioNTech公司(又稱BNT)和美國輝瑞(Pfizer)藥廠共同合作開發,BNT藥廠已將大中華區(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的代理授權給中國的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德國BNT廠則負責德國、土耳其市場,其餘所有地區由美國輝瑞負責。

    根據鴻海與台積電發布的聲明,兩方各採購500萬劑BNT疫苗,含後端的冷鏈物流、處理費用與保險,彼此各分擔1.75億美金左右(約台幣49億元),全數捐贈給疾管署,「預計最快9月底後,可按照德國原廠生產排程及台灣接種狀況依序送抵台灣。」後端的冷鏈處理將由裕利醫藥負責。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今天表示,5月23日提出BNT疫苗捐贈方案,6月1日送件到食藥署,6月18日政院宣布正式授權,至今天剛好7周,很欣慰終於能給社會大眾一個交代,但還不能放鬆,需持續努力催促到貨時間和到貨數量。

    今早11點半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政委羅秉成證實此消息,並感謝這兩個單位出錢出力,達成階段性進展。他表示,BNT原廠昨天下午4點完成簽署,台積電和永齡基金會準備相關法律文件,晚上9點半左右將捐贈契約提交給疾管署審閱,相關同仁連夜加班審核,陳時中和疾管署署長周志浩也徹夜待命,在晚間11點完成簽署,並且立即通知兩個捐贈單位,兩單位接獲通知後,也在今天發布重訊。

    羅秉成表示,這些疫苗完全符合「原廠製造、原廠標籤、直送台灣」三項原則,而且全部無償捐贈政府,並由中央統籌運用,政府會承擔後續一切的行政作業;如果慈濟採購的500萬劑BNT疫苗也能順利,總計將有1,500萬劑BNT疫苗。至於南投、雲林、花蓮、台東4個縣市也表示要對外採購疫苗,陳時中表示,「地方單位在程序間還有點距離,」整體疫苗計畫還是在進行中。

    陳時中先前曾指出,採購捐贈疫苗可保留一定比例供給企業自用,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時,陳時中指出,目前台積電和鴻海都是全數捐贈,兩家公司都站在貢獻社會角度,目前沒有保留疫苗,當然也不是不能夠談,但目前(合約)沒有這項條文。

    目前台灣採購到的疫苗,僅BNT疫苗可供12至18歲青少年施打,昨天下午陳時中曾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疫苗實驗還在進行,如果到時只有BNT能打,一定會保留給學生;今天再被問到此問題,他再次表示,已經有BNT疫苗了,一定會留給學生先來打。

    ■規劃明、後年疫苗施打計畫,預計加購3,000萬劑次世代的莫德納疫苗

    除了BNT疫苗傳出好消息,羅秉成今天也在記者會透露,年底前除了政府已採購的505萬劑莫德納疫苗,明、後年再加購各1,500萬劑次世代的莫德納疫苗,總計3,000萬劑,正在進行相關的作業程序,包括今年沒到貨的BNT疫苗,將開始規劃明年的疫苗施打計畫。

    陳時中證實,持續跟各大廠詢問討論疫苗採購,根據評價、供貨穩定數、供貨排程等等,跟相關大廠都有聯繫討論,有些疫苗已經進到比較實質的程序,「目前莫德納我們進行速度較快,」若有結果會跟大家報告。

    5月底台灣疫情緊繃時,許多預約接種AZ第二劑者被取消,未來莫德納疫苗是否可以保證在期限內打得到第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都有幫莫德納接種第一劑者保留第二劑,「目前只是會晚點打,但不用擔心沒有第二劑。」

    已預約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的民眾,非屬上述三類對象,會跟之前AZ短缺時狀況一樣,由醫院直接取消接種。至於將來要如何重新打第二劑,莊人祥表示,理論上醫院會通知接種第二劑,若醫院沒通知,民眾可以自行打電話詢問醫院,或至旅遊醫學門診;目前距離第二劑接種還有一段時間,如果到時政委唐鳳設計的公費疫苗登記預約平台,已經開放到該對象的年齡層,也可以透過平台預約施打第二劑。

    ■莫德納第二劑疫苗延後10至12週接種

    莫德納疫苗在台灣施打意願最高,公費疫苗登記預約平台開放第九、十類接種對象登記施打意願,截至今天下午1點,約有272萬多人登記,莫德納占60.84%、AZ與莫德納都可以的有36.47%,近100萬人,只選AZ的僅有7萬多人。為了加速莫德納疫苗覆蓋率,指揮中心今天宣布,除第一類人員、國籍航空機組員、孕婦等三種特定對象,莫德納第二劑接種間隔時間仍維持原定的28天,其他人皆延長為10至12週。

    陳時中表示,依據國外臨床試驗資料分析,莫德納完成接種第一劑14天後,保護力約為81%,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莫德納接種間隔最晚可至12週,因此昨天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會議第4次臨時會議決議,將莫德納接種間隔調整為10到12週,並持續視疫情狀況及疫苗供貨情形,滾動調整接種政策。

    不過美國疾管署提供的莫德納接種指引,建議第二劑施打間隔要在28天到6週內,若超過這個區間,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證實疫苗效力。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也認為,目前國際上隔10至12週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的數據不多,國際研究大多都是4週,不應該隔那麼久才打第二劑,疫苗應該早點打完兩劑,早點完備保護力。另外,他指出,國外有研究說第一劑莫德納可以混打第二劑BNT/輝瑞疫苗,因為都是屬於mRNA疫苗,台灣現在買到BNT疫苗,可以討論是否混打。

    ■疫苗接種不良事件24件死亡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7月9日到7月11日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合計126件,非嚴重不良事件46件,其他疑似不良事件15件,死亡24件;死亡案件17件和AZ有關,7件為莫德納。

    莊人祥表示,24例死亡中,17例AZ是7女10男,年紀介於62歲到98歲,其中12人為75歲以上,疫苗接種後3到22天之間發生;莫德納7例死亡中有4女3男,年紀介於69歲到80歲,5人是75歲以上長者,死亡是疫苗接種後當天到7天內發生。

    截至7月11日,全台約356.5萬人次接種疫苗,疫苗人口涵蓋率近15%。莊人祥表示,經過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分析,截至7月7日每天接種數字,累計觀察時間,結果是無論接種AZ或莫德納疫苗,各年齡層、男女通報的死亡事件數,都沒有高於背景預期值。

    ■外傳台積電員工確診,指揮中心未證實

    今天新增的23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案例,其中9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23例中有13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6月20日至7月11日。分布以新北市10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9例,基隆市、桃園市、新竹市及台中市各1例;其中17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陳時中表示,國內連3周Rt值小於1,除非有特別大的群聚案件,否則應該可以維持在這樣的案例數區間,比較好的情況下可以持續減少。

    新竹市新增的1例確診案15355是竹科從業人員,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這名患者公司位於新竹縣,宿舍位於新竹市,另有台北活動史。7月10日因發燒及呼吸道症狀至醫院就醫,採檢PCR陽性確診,已匡列18人居家隔離,也針對公司宿舍員工採檢PCR,預計明天結果出爐。

    外傳這名確診者為台積電員工,不過陳時中下午被媒體詢問時並未證實,僅表示相關企業在防疫措施有相當經驗,相信新竹市會跟科學園區有很好的聯繫,「相信會處理好。」

    ■恢復所有移工轉換雇主

    先前指揮中心宣布移工禁止轉換雇主,隨著疫情趨緩,7月2日宣布家庭移工可以轉換雇主,明天起則恢復所有移工可以轉換雇主。內政部次長、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表示,轉換雇主後,承接的雇主在3天內要安排移工PCR,並一人一室做適當觀察,14天期滿後,3天內要再檢測一次PCR,跟地方衛生主管機關合作配合,陽性就要安排就醫和相關隔離治療,陰性要辦理健康監測,雇主必須了解移工生活上的足跡、管理生活。這段時間勞動部會跟縣市勞工局,就各產業的居住空間進行一連串稽核和檢查,不過目前已檢查的件數、違法數,陳宗彥表示要再詳細了解。

    (文/林慧貞;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柯皓翔、戴淨妍;攝影/陳曉威、鄭宇辰)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COVID-19痊癒者身上藏有解藥「單株抗體」?混合用、早點用才有效】https://bit.ly/2UDxiLl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疫苗 #AZ #莫德納 #BNT #台積電 #鴻海 #永齡 #移工

  • 戴浩志評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1 18:30:14
    有 533 人按讚

    「非標準答案」特別策劃。

    最近參與了一個有意思的「非標準答案」特別策劃,據說問題的來源是大陸科技媒體36氪從1000位年輕朋友們的困惑中,挑選出了18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並請來投資人、企業家、創業者、經濟學家集體來解惑。

    我擷取了幾個問答分享出來,也許這些答案並不一定是「最正確的」、「最標準的」,但看完相信你一定有所收穫。

    原文來自:Kr Lab 後浪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問題:學歷真的重要嗎?

    李開復:「唯學歷論」和「是否去大廠」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 先來看唯學歷論。 學歷不是衡量一個人優秀的唯一標準,但同時,我們不能否認它的確是用人機制中的一個重要考察維度。 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非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的確比戴著文憑學歷的大學生要弱勢。

    大學四年,有很多改變的機會,關鍵在於自己是否提前做好規劃並加以執行。 你需要有「三力」:規劃的能力、追求的毅力、執行的魄力。 計劃的能力——多管道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考專業技能很高的從業資格證(CPA等)、參加含金量高的競賽奪獎等都能提高自己就業競爭力。 大學四年,多參加能提高專業能力、同時符合自身發展興趣愛好的第二專業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如果找到了符合自己興趣愛好且發展前景很好的專業,申請調換專業也是一個選擇。 這過程,需要你追求的毅力和執行的魄力。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一開始主修的是學校王牌專業法律,畢業后保證有個金飯碗,但後來發現自己所愛計算機專業后,在放棄已有學分的情況下毅然選擇更換專業,在大學時光勤奮刻苦,最後以最高榮譽畢業。 這個選擇讓我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不僅做得更深更好,也讓我受益終生。 在大學四年提高自身競爭力后,你選擇的機會變多了:是去跟同學一起創業,還是去互聯網大廠? 或者選擇讀研讀博繼續攀登學術高峰?

    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有規劃能力,追求毅力和執行力,夢想會照進現實;但如果大學四年毫無規劃、碌碌無為地混日子,就算你是985、211 學歷的學生,大廠也很難向你招手。

    ▎問題: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重要,還是融入集體更加重要?

    李開復:在職場上,保持自己的個性和融入集體並不衝突,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專業度。 一項任務布置下來,大家明明知道該任務不切實際、無法完成,但為了逃避責任,都心照不宣地隨大流集體性選擇「沉默是金」,誰都不願將實際情況告知上級領導——這是典型的「負面默契」。 這樣的「負面默契」有百害無一利。 這時候,擺脫「負面默契」,做出冷靜客觀的專業建議才是最為重要的。

    正確「融入集體」的打開方式,應該是保持專業度,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團隊合作方式。 不只創業團隊需要高度的team work合作,學生的報告與社團、甚至大公司內的各部門分工都需要團隊合作。 對於一個集體、一個公司,甚至一個國家,團隊精神都是非常關鍵的。 微軟公司在美國以特殊的團隊精神著稱。

    像Windows 2000這種產品的研發,微軟公司有超過3000名開發工程師和測試人員參與,寫出了5000萬行代碼。 沒有高度統一的團隊精神,沒有全部參與者的默契與分工合作,這項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

    在資訊如此發達的今天,靠個人努力、單打獨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團隊合作越來越重要。

    因此,必須時刻警惕「負面默契」的出現,同時悉心學習團隊合作的原則和技巧,保持自己的專業度,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融入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現代社會。

    ▎問題:在沒有其他特長技能的前提下,發展副業重不重要?

    李開復:要發展副業,一要認真評估是否符合興趣愛好和自身特長;二要計算投入產出比。

    副業至少要符合興趣愛好,或者自身特長兩個要素中的一項,兩者兼而有之最佳。 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出最大的價值,甚至可能把副業發展成為主業。 如果這個前提不存在,也無任何特長技能,那麼不建議你發展副業。 投入產出比的計算,需要認真考慮幾個因素:

    首先,評估自己主業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其次,評估自己崗位的天花板是高還是低。

    如果行業發展趨勢是良好的,且崗位的天花板很高,那麼應該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主業,職位上去了,薪水也提升了,如果有額外的精力,再考慮接洽一些能輔助主業繼續精進的副業也不遲。 否則,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精力分散主業副業都做不好,得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你的工作處於夕陽產業,或者處於簡單重複勞動的「螺絲釘」狀態,則可以考慮通過從事適合自己的副業,實現人生突破或者切換跑道。

    再一點重要提醒,人工智慧時代已然揭開序幕,請認真檢視你所從事的主業副業,是不是有可能5年內被AI取代,確保自己站上正確的賽道!

    ▎問題:怎麼樣的人生才算成功? 你覺得你的人生成功嗎?

    李開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 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 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 。

    當前社會有個急躁的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社會,人們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 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 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瞭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 戴浩志評價 在 金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29 22:38:11
    有 752 人按讚

    【神和狗之間的仁厚】

    共看了兩次《好好拍電影》,非常感動好看。沒想到同樣地兩次完場時,由胸口至頸項都緊緊束著一泡氣,是心內有些氣憤不平。這齣紀錄片最深刻是許鞍華說,自己的經濟不算好。然後看到她的寓所,她每天睡的那張床,心𥚃相當翳悶。沒想到我們年輕時代就推崇愛戴的許鞍華,所住的房屋是這個平民模樣,她把自己大半人生給了香港電影,而我們竟然就給她睡這張床。再看她今年73歲,弟妹都已經離開香港,只留下她和工人姐姐照顧九十多歲的日藉母親。對了,自己到了今天才知道許鞍華的母親是日本人,想起從前《客途秋恨》描述她和母親關係的種種場面,來到《明月幾時有》依然關心倫理關心母女關係。

    《好好拍電影》提出一個問題:73歲的許鞍華是否仍然可以好好拍下去!她估計自己可以拍到75歲,如果是大規模的合拍片如《明月幾時有》或《黃金時代》,能多拍一齣已經很厲害了。但連許鞍華似乎也沒能力解脫合拍片的魔咒,永遠不容易同時討好南和北。七十年代一眾新浪潮導演,賣弄鋒芒和計算凌厲的有好幾位,就只有許鞍華既會拍陰森懸疑的《瘋劫》,又會拍人民關懷的《投奔怒海》,奇妙在由她拍的趙雅芝和關聰特別具神釆。

    此外她拍陳韻文的劇本尤其出色,好記得1978年,她仍在電視台拍ICAC劇,其中一集《歸去來兮》,故事說田青和三位分別由李司琪、謝月美和張瑪莉飾演的太太情人,最後好像因為貪污而東窗事發,三女最終在廁所相遇,當年演大婆的李司琪已經演技超神,難得許鞍華對任何身分地位沒有批判,只客觀記實更見動人,最沒想過該劇是由金庸負責審閱劇本。

    再來許鞍華拍了可能是香港電影史最邪門的《撞到正》,然後她開始撞邪了,打後她拍的《傾城之戀》、《書劍恩仇錄》以至《極道追踪》的票房口碑俱不討好。《好好拍電影》非常誠實,沒有把許鞍華放上神枱,當年的影評惡言和票房慘淡也一一呈現。1995年《女人四十》鋒芒再現後,《千言萬語》收九十七萬,天水圍系列竟然只有百餘萬票房,直到2011年她拉攏了劉德華和葉德嫻拍了齣探討老人問題的《桃姐》才吐氣揚眉收二千餘萬。她坦白自己即使多努力,亦逃不過每次拍了齣賣座電影後必定淪落十年的厄運。

    許鞍華的可貴在她的真誠和仁厚。當年只有她會為越南難民拍電影,到今天她仍然用雙腳走遍這城市的橫街窄巷,十年多前社會議題電影還未興盛時,只有她仍掂念香港的真實面貌,也只有她有興趣去描繪天水圍。2008年她為天水圍住民發聲,拍了《天水圍日與夜》及《天水圍夜與霧》,可是香港人沒有給予同等熱暖的回應,好像說明了當年的香港人確實欠缺仁義,只矢志追求榮貴。反而當年內地《南方都市報》給予《天水圍》接近滿分的評價,但無助票房,許鞍華的仁厚和剔透從來賣不到錢。

    只能說,多年她無條件為香港拍電影,反過來也有不少天王巨星無條件地幫她拍電影。忽然想起,2015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中,陳小春擔任主持時,拖着行李箱在台上裝作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然後形容《黃金時代》整齣戲大概就是這樣子,意在嘲諷《黃金時代》靜態沉悶。除了覺得這人幾躝癱外,別無其他。

    《好好拍電影》中,許鞍華說過自己被小孩誤認為男性。想當年有傳聞,她在1987年許鞍華北上拍《書劍》時,因為她的名字中性又束著短髮,也因為寒冷而長年累月披著厚重棉襖,抽煙又比男人更兇狠,跟她合作幾個月的工作人員也沒把握辨別雌雄。但沒有女性不愛美的,在《今夜星光燦爛》和《客途秋恨》,她選了林青霞和張曼玉來演繹自己部分少年經歷。

    事實上《好好拍電影》中看到許鞍華的孩童和少年照片,出乎意料外她的輪廓其實精靈可愛,衣著打扮入時。另外她在求學期已見到她的硬淨和微辣個性,跟我們片面認知的和藹可親截然不同。但她的底氣就是善良,即使知道她大學時曾經拿著剪接機追打同學,即使看到她在拍攝現場跟工作人員吵架,又罷拍又掟對講機落河(雖然沒拍出來),不知為甚麼我們仍然覺得好笑。轉頭看到她在傻笑,又買菠蘿包奶茶跟別人賠罪,然後明天又再跟工作人員大動肝火。張叔平認為導演是神,嚴浩卻說導演是狗,蕭芳芳形容許鞍華在神和狗之間,亦算貼切。

    文念中在這齣記錄許鞍華的電影,沒有施展一貫的美藝功夫,只平實地使用許鞍華作品,穿插說著她大半輩子的人生和經歷,比任何華麗的紀錄片更加真摯誠懇。回想七十年代叱吒風雲的電影人,面對歲月消磨,大家的軀殼和思想難免變了樣,或失了敏感或褪了氣節。許鞍華也老了,但難能可貴是她的個性和氣質沒有走樣,仍是那齊蔭髮型。她本人已經到了需要別人照顧的年歲,還危顫顫扶著近百歲老人四出奔走,堅持不願送母親到老人院。細佬妹都說她太倔強太堅執,不願意把別人遺棄,聽起來有點太旁觀太抽離。

    許鞍華值得我們尊敬,就是她有足夠的倔強和堅執,即使再艱辛煎熬,她沒有放棄母親,同樣也沒有遺棄群眾。只是她自己也有點癡呆,忘記了醫生逢星期二休息,戇居居勞師動眾帶著老媽去覆診白走一趟,然後傻笑一下便帶老媽飲咖啡。輪到她自己又看中醫,中醫告訴她甚麼膀胱濕熱下注,必須要循這條水路驅邪等等,她唯唯諾諾回應,總之暫時不用死,就仍然可以繼續拍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