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戴春發身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戴春發身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戴春發身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戴春發身價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萬的網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很早就想出去闖蕩了,但我爸不肯,只好用偷跑的。」戴春發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故鄉花蓮,來到了剛升格直轄市的臺北。 十七歲的戴春發,就這麼誤打誤撞了進入當時帶領臺灣經濟起飛的成衣業。而自稱沒念過什麼書的他,之後是怎麼乘著時代的浪潮,在八〇年代創下年淨賺 1785 萬的業績坐擁 ATT 王國的呢? ...

戴春發身價 在 Becky’s Fashion LifeStyl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09:43:36

My #BestNine2020 🖤 - 2021過了幾天 等真正開工才驚覺到2020真的結束了 並開始細細回味過去的一年 2020真的可以說是人生中很特殊的一段時日 從沒想過小小的病毒威力如此之大 能撼動整個世界 也影響了許多人的人生規劃 所以有別以往從傻瓜網站自動跳轉best nine我決定自己...

戴春發身價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8 01:36:12

【 @girlstyle.mag 】20+女生必懂,4個追求生活質感的小確幸! . 有人說女生年紀越大越會掉身價,越青春就越吃香。作為女生其實要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兒,不要被社會的規範評定你的好壞。20歲開始步入30歲的年頭,生活慢慢變得黯淡無色,這個時候開始要追求質感,要多為自己著想。對自己表示愛的...

戴春發身價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23 21:17:57

【一天20萬包養妳!】 最近累到翻白眼,筋肉老爺應該明白在心裡,很心疼又真的幫不了太多的忙,或許有點自責心態(他不知道其實只要他跟兒子健康好好的,我怎樣都不會真的累),所以常看到他板起一張臉。 前天早上一起床,我睡眼惺忪睜開眼睛,就見到他面露驚恐地站在我眼前,然後有點大聲的說:「有人要包養你誒!」...

  • 戴春發身價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2 15:00:37
    有 107 人按讚

    「我很早就想出去闖蕩了,但我爸不肯,只好用偷跑的。」戴春發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故鄉花蓮,來到了剛升格直轄市的臺北。
     
    十七歲的戴春發,就這麼誤打誤撞了進入當時帶領臺灣經濟起飛的成衣業。而自稱沒念過什麼書的他,之後是怎麼乘著時代的浪潮,在八〇年代創下年淨賺 1785 萬的業績坐擁 ATT 王國的呢?
     
    ATT 與戴春發的故事:https://bit.ly/bat-khong-04
     
    ──────────────────
    《捌零・潮臺北》購書由此去:bit.ly/1980sTaipei
    八〇年代來襲!🕺 ☞bit.ly/bat-khong-ni-tai

  • 戴春發身價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30 20:40:19
    有 178 人按讚

    《藏在柏柏爾阿嬤項鍊裡的古老非洲貿易》
     
      歐洲疫情再度告急,法國、德國全境封城,摩洛哥不惶多讓,單日新增確診再創新高,總人數更一舉破廿一萬,累計212038人,死亡3572例。
      身在疫區的我,倒是愈活愈淡定,死生有命,與其擔憂,不如將每個當下如實地活,好好地過,讓生命有所重量.
     
      來跟大夥兒分享一個超驚奇的大發現!!!
      偶爾,我會去市集買些舊貨,就當認識當地文化,單純柏柏爾工藝欣賞,也想在疫情嚴峻時,把自己為數不多的存款分享出去,讓這些因觀光客消失而收入銳減的攤商有點兒生意,也願世界平安.
      
      前陣子,老闆給我看一件柏柏爾傳統項鍊,說是一個柏柏爾阿嬤託他賣的.
      沉重大件的項鍊裡,有著三顆樹脂蜜蠟,搭配細碎的小珠珠,以及幾顆人工琥珀,這風格讓我覺得有趣,又覺啥地方不太一樣,就柏柏爾傳統工藝來說,似乎沒那樣「柏柏爾百分百」,一時之間,我又說不上來.
      我問老闆,這項鍊幾年了?
      他想了想,說不是很老,差不多五十年吧!
      我問材質?他只說大顆珠珠不是真正的蜜蠟,那些小珠珠是很早以前的東西,現在都停產了,他也不確定材質,但這整條絕對是手工做的老東西.
      我仔細端詳,只覺那些藍綠小珠珠好眼熟呀,到底是在哪裡見過?從項鍊尾端來看,肯定是已經用過的舊東西,末梢處理很特別,整個繩子編好綁好後,不是用剪刀剪開,而是直接用火燒斷,留下焦黑痕跡也不以為意,真是豪邁呀!這些珠珠保存得很好,還會發亮呢!狀況跟新的一樣,但風格絕對是傳統的,現代人早不時興這樣做了.
      當下,我沒買,總覺那項鍊整體美感不夠說服我,但那工法跟整體感觸真的很有趣,說不上來的……,讓人疑惑.
      
      過了一個禮拜,我再去找老闆聊天,老闆請我等他一下,幾分鐘後,他領了一位柏柏爾老婦進來,竟然是這條項鍊的主人!
      老婦人笑瞇瞇地跟我打招呼,說這條項鍊是她「少女時代的最愛」,從年輕收藏到現在,最近整體經濟實在不景氣,武漢肺炎搞得她兒子們的收入都不好,聽老闆說最近有台灣人偶爾會買些舊首飾,就把她的壓箱寶拿出來,或許我會感興趣.
      我好奇地問她,這項鍊幾年了?怎有辦法保存得這麼好?
      她說不上來,只記得是「少女時代的閨蜜」送她的,少說五十年有了,她一直很喜歡,平時收藏在箱子裡,只有參加婚宴慶典的時候才會拿出來戴.話鋒一轉,又說她看我就覺得我人很好,如果我喜歡,她願意割愛,換點現金回去給孫子們加菜、買新衣.
      看著她熱切期盼的眼神,滿是皺紋的臉龐上,綻放孩童般純真笑靨,腦中浮現她帶著禮物回家,孫子們有多開心的畫面,我毫無招架之力,終究說了那三個字:「多少錢?」
      然後,這條「柏柏爾阿嬤少女時代的最愛」,就變我的惹(攤手~)!
      
      老闆跟阿嬤只說這條是柏柏爾項鍊,少說五十年,其餘一概不知.
      我這人就好奇,在網上搜尋許久,意外發現一張老照片,驚訝到下巴差點掉下來!老照片裡,那位柏柏爾女性戴的項鍊簡直就跟我買的這條一模一樣啊!資料顯示拍攝於七O年代之前,距今的確五十年了,天哪,阿嬤沒有騙我哩!太驚人了!
      仔細端詳,總覺這項鍊柏柏爾得沒有很純粹,形式跟技法的確很柏柏爾,可裡面有個啥元素很眼熟但不太柏柏爾,到底是什麼呢…….
      我腦中浮現非洲馬賽族的臉孔,迅速查了一下,嘿!真的是!就是這種鮮豔小珠珠,馬賽族使用非常多呀!
      維基百科寫著:「馬賽女性定期編織珠寶首飾,這些珠飾是他們裝扮身體很重要的部分。不同顏色的珠子各有其含義,白色代表和平、藍色代表水、紅色則是代表了戰士、血以及勇敢。馬賽人通過身體裝飾和人體彩繪表達了他們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在與歐洲人接觸之前,珠子主要由當地原材料生產。白色珠子由黏土、貝殼、象牙或骨頭製成。黑色和藍色珠子由鐵、木炭、種子、粘土或角製成。紅珠來自種子、樹林、葫蘆、骨頭、象牙、銅或黃銅。十九世紀後期,大量色彩鮮豔的歐洲玻璃珠抵達東南非,珠飾工人用新材料取代舊珠,並開始使用更精細的配色方案。」
      嗯哼,所以這種鮮豔繽紛的細小玻璃珠,竟然是歐洲進口的舶來品呢!馬賽女性會用這種繽紛小珠珠編製成圓形大項鍊,戴在脖子上,就像獅子一樣雄偉美麗!
      
      沿著線索,我慢慢找到了更關鍵的字眼「非洲貿易珠」(Africa Trade Beads ),一整個豁然開朗.
      非洲人一直有使用珠珠的習慣,早先以自然材質製作,十五世紀之後,隨著海上貿易愈形興盛,約莫在1480年,來自捷克、義大利威尼斯以及荷蘭波希米亞的玻璃珠傳入非洲,十六至十九世紀的殖民擴張期間,這些歐洲製造的玻璃珠被用來當作貨幣,與非洲部落進行商業貿易,以購買黃金、象牙甚至是奴隸,非洲人非常喜愛這些來自歐洲的精美珠珠,威尼斯的手工玻璃珠尤其受到喜愛.
      長達三個多世紀,在「大西洋奴隸貿易」期間,成噸的玻璃珠壓在船艙底,從歐洲各大港運往非洲海岸,以物易物,再將奴隸運上船,穿越大西洋,送到美洲.與非洲往來的交易造成對這些美麗珠珠的需求量極高,後來這些珠珠甚至是專門製造用來跟非洲進行貿易,是而有了「非洲貿易珠」的專有詞彙.
     
      查到這些資料,彷彿打通任督二脈!敲開薰!突然覺得這條項鍊超級了不起!
      這項鍊已經不只是五十年歷史的柏柏爾阿嬤的少女青春記憶而已,而是歐洲與非洲之間的貿易及文化交流,甚至是地球上曾維持三百多年的「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痕跡.
      有道是東西放久了就會變骨董,尤其是漂亮恆久的工藝品,現在倒也出現「非洲貿易珠收藏家」,有些歐洲人開始到非洲尋找當年從歐洲賣到非洲的古老玻璃珠,品項好且古老的,也是身價不斐呢!
      
      很開心地在這裡跟大夥兒分享讓自己超開心的歐非文化大發現!突然很感謝那位柏柏爾阿嬤把她的壓箱寶兼少女時代的回憶拿來給我看,還願意割愛,否則我還真沒機會發現這麼美麗的故事呢!
      武漢肺炎爆發後,我除了沒工作、沒收入,日子其實差不多,還是同一個我,若有焦慮悲傷,較多是因身邊人受苦而感到難過.這陣子因為偶然發現這些老東西裡的文化故事,更讓我確定自己好好地走在靈魂選擇的路上,並沒有因為外在大環境產生巨大變動而不再去做我真心想做的文化探索與分享.
      讓我關注的,向來是文化意涵以及很真實的生命重量,是來自土地的故事,是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是對人與土地的關注,我在一場場撒哈拉深度導覽裡,分享的也是這些,雖說市場小眾,賺不了大錢,但我可以挺直腰桿做人,坦坦蕩蕩,也讓自己內在充滿正向力量.
      世間所謂「成就」往往是他人期許與舊有框臼,然而真正的生命是每個當下片刻,與自己.
      面對疫情跟毫無收入,我依然做著原本就做著的事,探索著,分享著.
      醬~.
      願世界平安.

  • 戴春發身價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6 14:00:00
    有 489 人按讚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