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的傷疤》
ㅤ 「我這個樣子是不是很糟糕?會不會永遠走不出來?」她顫抖的聲音在冷空氣中飄散,跟她的人一樣,彷彿有一部分遺失了。
ㅤ
ㅤ 「沒有到不了的未來,只有放不掉的過去。」我刻意迴避了糟不糟糕的問題,她的模樣實在讓人不忍苛責。
ㅤ
ㅤ 「我以為分手的時刻是最痛苦的,沒想到分開以後的日子,才...
《驕傲的傷疤》
ㅤ 「我這個樣子是不是很糟糕?會不會永遠走不出來?」她顫抖的聲音在冷空氣中飄散,跟她的人一樣,彷彿有一部分遺失了。
ㅤ
ㅤ 「沒有到不了的未來,只有放不掉的過去。」我刻意迴避了糟不糟糕的問題,她的模樣實在讓人不忍苛責。
ㅤ
ㅤ 「我以為分手的時刻是最痛苦的,沒想到分開以後的日子,才是真正的煎熬。明知道應該斷得徹底,但就是時常按耐不住自己想聯絡他。他找我的時候,我無法拒絕,當他不需要我的時候,我的思念卻變成一種自取其辱。」她無助的敘述著自己的心情。「所有人都叫我趕快好起來,可是我真的忘不掉他。」
ㅤ
ㅤ 「妳是失戀又不是失憶,幹嘛要強迫自己忘記?如果連回憶都沒有了,這段曾經的刻骨銘心,到底還剩下些什麼?比起遺忘,妳更需要的或許只是一點一點重新記得自己。」我靜靜的說。失戀的痛苦,真的只有走過的人才能體會。最可怕的不是忘不掉對方,而是再也記不起,曾經瀟灑獨立的自己。生活的軌道似乎沒什麼改變,但心裡的世界卻是支離破碎,讓人寧可承受辜負,也無法面對寂寞。
ㅤ
ㅤ 「愛情會使人忘我,不是嗎?跟他在一起之前,我有很多理想和目標,如今只剩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和討好。」她苦笑了一下,眼淚不聽話地隨著笑容緩緩流出。「如果討好有用的話,我甚至願意繼續,可是他的心已經走遠了。」
ㅤ
ㅤ 「此刻的他不再屬於妳,但是你們所經歷過的一切,已經成為妳生命的一部分,誰也奪不走。要讓相愛一場的記憶,變成創傷還是成長,都是妳的選擇。」我說著說著,為她感到一陣心痛。
ㅤ
這些年來,她愛得很辛苦,離開純樸的家,一個人到大城市尋找機會,卻在與夢想相遇之前,不小心愛上了放浪不羈的靈魂。她以為可以用愛,把他從漂泊的天涯裡拯救出來,卻不明白沒有人可以當另一個人的救世主,賠上全部的自己,最終也只能品嚐著蕭條的滋味,看著愛情消耗殆盡。
ㅤ
ㅤ 「我還能再愛嗎?我們糾纏了這麼多年,我是不是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戒掉他?」她哀傷的問。
ㅤ
ㅤ 「習慣其實與時間無關,真正困住的一直是妳的心,從來不是時間。妳要戒掉的不是回憶,而是情感的寄託。」我認真的說。「再熟悉的地方若不是歸屬,都要捨得告別;然後帶著成長的疤痕,安然地去擁抱自己的心,探索新的旅程。妳會慢慢發現,原來一個人的離開,可以為你的生命挪出這麼多幸福的空間。」
ㅤ
ㅤ 「這不是失敗,只是成長;這樣想,或許我可以勇敢一點。」她微笑地說,這是她今晚第一次發自內心的微笑。
ㅤ
ㅤ 「記得比遺忘更勇敢。」我鼓勵地說。看著她離去的背影,瘦弱的身體裡有著堅強的意志,彷彿在努力地支撐起眼前一整片的風雨淒涼。「一定會有一個人,懂得將妳的溫柔纏繞於心,不離不棄。」我在心中默默為她祈禱。
ㅤ
幾天後,她決定回家陪陪家人,暫時放下城市裡的一切,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思考沈澱。兩個多月後,我收到她傳來的訊息:
ㅤ
ㅤ 「回家的這段時間,我好像恢復記憶一樣,記起了被遺忘許久的初心。我是誰,從哪裡來,想去什麼樣的地方,突然都清晰了。家人純粹的愛,也讓我發覺幸福其實很簡單,不是你爭我奪,也不是一昧討好,而是平等的相互信任和給予。如妳所說,習慣與時間無關,我的心似乎已經找回了美好的嚮往。有些事,抽離了,才看得清楚;感謝回憶的傷疤,是它讓我成長。」
ㅤ
ㅤ 「這個傷疤,值得驕傲。」我帶著微笑回覆,抬頭看看蔚藍的天空,想著此刻她的世界應該也是一片晴朗。
ㅤ
每個有故事的人,都經歷過那麼一段路,可能要流著淚、咬著牙走過,其中的冷暖肆虐,只有自己明白。所幸生命,不會讓我們白白承擔聚散離合的狼狽,帶著驕傲的傷疤,成長的軌跡會化為引路的光芒,引領我們找到幸福的方向。
ㅤ
ㅤ -
#愛 #勇敢 #愛情 #分手 #療癒 #愛的經營之道 #好好生活#goodday #成長 #晴天 #jas好好生活
我會永遠陪著你一起品嚐生活的滋味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庭照顧者您辛苦了!!】張曼娟:「照顧者也需要喘息!」
父親病倒,臥床不起;不久,母親也被診斷患有失智。雙重打擊,讓我們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102年初,要照顧臥床不起的父親,除聘請外籍看護外,還要購買身障輔具,可是重大負擔。還好,透過社會局網路搜尋,獲得購買身障輔具的補助;又得到朋友捐助一張電動床,頓時減輕不少負擔。
然而,好景不常,母親去年開始有些脫序行為:常有幻覺、健忘、時空錯亂等情況。106年初帶去醫院診治,被診斷已是中度失智。要照顧失智長輩,真是一門大學問!白天與母親鬥智、緊迫盯人;晚上睡在母親旁邊,總是半夢半醒,怕她半夜起床時,上廁所會跌倒,搞得我整日心情鬱悶[1]。
■國人一生平均需要長期照護約7.3年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指出,國內25至54歲的青壯年在重度失能後平均可以再活超過20年以上,而65至74歲的老人在失能後則平均能再活超過10年以上。另一方面,每7.8位老人中就有1人需要長期照護,而國人一生平均需要長期照護約7.3年(男性平均6.4年、女性平均8.2年)[2]、[3]。
照顧者的日常,經常是心和身體都被照顧的事項綁著,心裡想著「等等要為家人做些什麼」、身體則為了能夠及時反應家人的需求,因此注意力都放在家人的身上,而感覺自己不自由。
因此照顧者的想法經常是「我沒時間外出,更不可能參加活動」。即便是聘有外籍看護或居家服務員做為照顧替手的照顧者,他們仍會擔心對方無法好好地照顧家人,所以必須要「她/他」在場才可以。
確實,這些照顧者和有被照顧需求的家人有較長的相處時間,較了解對方需求,然而需要思考的是,家人需要「完美的照顧」還是「夠好的照顧」?如果家人必須給予完美的照顧,而照顧者的心身也能完美地給予,這當然是最完美的組合。
然而現實是,在還沒有達到完美的照顧,身體就已經被壓力給壓垮,或是這樣的要求已對心理造成負擔,自然無法和顏悅色地對待被照顧者。「安慰劑的實驗」已提醒我們,人們不會只有生理滿足才有效果,更需重視心理層面的品質。
因此,若想邀請照顧者喘口氣,需進一步思考如何有好的回應;或許在照顧的現實上確實有困難,但若我們的反應也停留在「對啊,你確實走不開」,其實無形中增加照顧者對現實的無望感,覺得求助無門,變成只能抱怨。
■家庭照顧者您辛苦了!
▶抱持同理心、友善傾聽陪伴
然而這些抱怨,是希望自己的辛苦(辛酸和委屈)可以被聽見,因此抱怨不等於拒絕。反而可以用同理的方式回應他們在照顧上的辛苦,同時和他們討論在照顧上可能有哪些空檔,這些空檔可能只有5分鐘或10分鐘,但協助他們在生活中找到喘息的時間,邀請外出反而只是個媒介,讓照顧者可以看看自己的狀態,產生不同的思維,讓自己的想法可以喘口氣。
身為提供支持的對象,也需要跳脫照顧者的困境來思維,雖然面對不同的照顧者,做法上仍需彈性調整,但想法的調整便可以增加心理的喘息空間,不妨試試[4]。
■別讓自己也倒下了!給照顧者的「7個安心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估,長期照護潛在需求為7~9年,而國內研究中,根據平均壽命與疾病型態變數推估,國人一生中需要長期照護的時間約為7.3年,而且是24小時的照顧工作,這對照顧者身心來說,想必都是不小的負荷。
每天日復一日的照顧工作,如果沒有其他家人的協助,也許哪一天就換自己倒下來,這是許多照顧者日夜擔心的問題。
在此,要給所有的照顧者大大的肯定與鼓勵,上天真的給了你一份好大的禮物,雖然這份禮物看起來不怎麼賞心悅目。但這份禮物就這麼地來到了你的面前,打開後,將會豐富你的人生閱歷與淬鍊;過程中,一定有很多的艱辛,所以一定要不斷地肯定自己,為自己打氣鼓勵。
以下是給偉大照顧者的「7個安心語」,希望能讓照顧者在路途上,減少自我懷疑與不安,安了心,才能夠繼續踏上這條不容易的照顧路途:
1. 退化是正常的現象-其實你已經照顧得很好了
2. 你正在做一件很有意義,而且珍貴的陪伴
3. 邀請其他家人一起來,共渡與被照顧者相處的時光
4. 累了!就好好疼惜自己的身心,哭一哭,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5. 休息,是為了能夠提供更好的照顧
6. 試著讓自己偶爾可以和以前一樣,和朋友聚聚,或獨自享受和自己在一起的靜謐時刻
7. 盡量認識其他資源,接著就會認識更多資源可運用,讓其他資源一起分擔照顧的負荷[5]
■張曼娟更深信,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她今生最榮耀的身分
張曼娟與父母同住了數十年,但直到她對父親無力招架,直到她心力交瘁、徹夜難眠,她才突然從年老的父母身上,開始理解什麼是人生。
理解後,學著積極面對。
現在,照顧父母是每天的固定行程,她不再遠渡重洋去旅行,在花花世界中翩翩起舞,但是她也沒有將「照顧者」的身分作為自己生命裡的唯一標記。
「一旦你如此做了,你會發現有很多負面情緒,還有無止盡的疲憊接踵而來,那可能是你沒辦法承擔的。」張曼娟強調,照顧者應該在照顧任務之外,「保持一點點享受生活的快樂」,否則,「這樣漫長的人生真的是很難熬的。」
不再四處旅行,但她會在適當的時候放自己幾天假,飛往鄰近的香港或是日本,過幾天自己的小日子,品嚐照護以外的生命滋味。
「這就是一種喘息。」「我覺得離開現場是一個最好的喘息方式,只要能夠離開現場,你就會發覺自己一直非常緊繃的那個狀態就會放鬆。」張曼娟說。
不過,她也聽聞不少照顧者,人已經離開現場,心卻無時無刻懸在那裡,每隔一個小時就打電話回家詢問:「現在狀況還好嗎?」「有沒有什麼事?」
放下,其實需要練習,從來都不容易。「越有責任感的人,其實是越不容易的,但你越是這樣,你自己內在就耗損得越厲害。」張曼娟一再叮嚀。
照顧他人之前,永遠都要先照顧自己,否則「你可以持續照顧的時間就會變短,因為你沒有那麼強大的耐力可以撐那麼久,所以我覺得學會喘息是很重要的。」
即使經歷了照護父母的辛苦,張曼娟對自己的老年時光仍有美好嚮往。「理想中的老年生活呢,就是在一個有很多帥哥跟辣妹的海邊,可以看著年輕人跑來跑去,然後身邊有自己很喜歡的寵物,也可以跟比較好的朋友住得比較近,一起在沙灘上面野餐。」張曼娟笑著想像,看得出來她對生命仍充滿熱情。
喜歡小朋友的她,也想繼續為孩子們講故事,「因為這個是我的天命嘛!」當然,「還有繼續寫作,這也是我的期望。」
呵護衰老的父母,同時準備自己的老後,「照顧者」的意義其實超乎想像。張曼娟更深信,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是她今生最榮耀的身分[6]。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1]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 《照顧者聯盟徵文故事分享5》:https://bit.ly/3sh5tnp
∎[2] (Money錢)國人平均照護期間7.3年:https://bit.ly/3dfOvBv
∎[3] (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保險」:https://bit.ly/32ceqUj
∎[4] (自由時報)「愛要喘息》家庭照顧者 心理師:其實你可以喘口氣」:https://bit.ly/3ttYIzG
(作者為台北市西區家庭照顧支持中心臨床心理師)
∎[5] (幸福熟齡)「別讓自己也倒下了!給照顧者的7個安心語」:https://bit.ly/3dl0Vbr
∎[6] (幸福熟齡)「照顧者也需要喘息!張曼娟:越有責任感,其實越不容易」: https://bit.ly/3a9exEl
➤➤照片
∎(愛長照)誰來關心照顧者?「三明治」族是身心疾病的潛在受害者:https://bit.ly/3uLHazu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長期照顧司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家庭照顧者 #照顧者 #喘息 #長期照護
衛生福利部 /長期照顧司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我會永遠陪著你一起品嚐生活的滋味 在 寶靈魔法學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幾年前已經在東京演講過的分享
(純粹是個人想法與臨床經驗分享)#instagram #love #instadaily #happy #happiness #dna #norepinephrine 個人經歷過
#oxytocin #oxytocinvibes #オキシトシン #ノルエピネフリン #norepinephrine #dopamine #ドーパミン #多巴胺 #エンドルフィン #endorphins #腦內啡
我們都知道真正健全的人格,是不需要另一個人來滋養自己的。
所以當然沒有真命天子與或是那個對的人存在。
在任何關係中也是一樣的。
單獨的個體,是最健全的模式。
人類是宇宙中擁有肉體的物種。這個肉體是在動物體系中產生的,就是繁衍後代的時候,身體會產生自然反應。你喜歡什麼樣的類型,你的身體自己會告訴你答案。
它是沒有什麼理由的,當完成了繁衍後,人類這樣的物種,就會瞬間回到原點,你繼續經歷自己的生活。而長遠的友誼與關係,是在每一個瞬間,都是享受的,並互相能學習雙方沒有的,才會產生吸引。
我們也可以刻意的創造愛的架構。
是你想經歷的戲碼。
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你覺識意識形態中曾經完成,渴望,或是在古老的DNA中沒有完成但承諾過要來地球經歷的遊戲。
所以,你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意識架構,才能完全掌握你自己的想法。
並經驗你要的完美結合
這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自由創造的。
與誰一起經驗很重要。
想要維持長久互相守護支持的關係。
是在你意識架構中早就選擇了某些事你要來地球完成。
跟你一起經歷的人是在大方向與目標中契合的人。
這是宇宙的自然法則,你的意識與對方的宇宙在高頻的狀態下結盟。
就會產生頻率,而頻率也是一種默契!
就是說,你們的夢想相同,志趣相投。
接下來才會出現一些物質宇宙的動物思維與行為。
就是你特別喜歡那種型的人,跟誰一起度過美好的時光,其實、在你的意識架構中你早就知道了!
而初期的互相吸引與排斥是一樣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愛情,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
戀愛感受必須是互相滋養的,愛是美好的,是宇宙贈與的禮物🎁
雙方同時會出現的美好感受。擁有墜入愛河的感覺。
近幾年有些有趣的研究提供大家參考,曾經有人說,
PEA oxytocin(一般譯為催產素)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
或譯為去甲腎上腺素,是跟分泌愛情能量有關聯性的,假設真的是這樣,那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
兩個人互相欣賞時也許容易分泌這些物質與神經傳導元素,就容易出現墜入愛河的化學作用了!!
有些人的感情撐不長久,也許就是在時間久後身體習慣了對方的頻率變成習慣了,那種驚奇的激情與冒險的感官與遐想空間消失時,不再分泌這些激素的可能性很大。
這時候就必須要刻意的去創造新遊戲空間,讓這些分泌系統重新啟動。
這是人類的機制。
有些譚崔大師們,會在感官體驗中,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上做出一些創新舉動。讓這些分泌可延續下去⋯⋯
容易墜入愛河的感受是一種自我幻想的感覺。
透過網路媒體與資訊科技的進步,電影、戲劇、漫畫等
我們看了什麼就會自然地模仿他們的行為。
但愛的感覺在經歷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感受不同。
如果你想經歷這些
你也可以自由創造這些你要的幻想式浪漫愛情的情感狀態,直到你完成你的經歷為止。
如果對方不想跟你一起經歷,那自然在某些時間點就會自動分離。而互相找尋對的人來經驗。
如果要經驗的人是合拍的,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努力及理由就會自然的像磁鐵般吸引在一起。
並且可時時刻刻感受對方的感覺。
在一起的時間長短根本不重要,因雙方就是很享受在同一空間,做任何事情都是放鬆的。
你會經驗到想讓自己更好的感覺!
並思考未來方向,這時候幸福快樂的滿足感增加....那就要來討論一下多巴胺了
運動會讓體內產生多巴胺,而在醫藥藥草占星學裡最常使用的就是巧克力。
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想要產生愛情的感覺就是吃巧克力吧!!
當體內有多巴胺生成的時侯,身體會感覺到快樂/興奮,會有心跳加速的感覺,可以讓對方有發熱的感覺小鹿亂撞的心情怦然心動的情境。
與去甲腎上腺素屬性的感覺相似。
這種戀愛怦然心動小鹿亂撞的感覺會讓人產生一種戀愛感受。
常常有人說,在運動或是健身過後最容易讓人熱戀,其實也許是蠻有道理的。
內啡肽,這是雙方戀愛決定持久度的能量,持久、鞏固、安定。
類似腦下垂體後葉賀爾蒙,也是控制愛情忠誠度的激素的可能性。
這跟跟愛情長跑/穩定交往/結婚息息相關。
如果你的能量是壓抑的,或是感覺到在乎,怕不受重視,或是生悶氣,怕被對方討厭等負面思維,或是感覺到對方不夠愛你了,他注意力放其他地方,而你的重要性變少了...
你開始想要在關係中獲得更多,甚至開始產生佔有欲時.....
你可自己控制思維,並且學習不容易被周遭迷惑。因為你害怕的是你自己的變化,而你無法掌控自己是思考中失控的舉動。
有時候愛是瘋狂的.....
這個冒險非常的有意思。
請感知一下是否你壓抑自己的內心世界,或是其實它衝撞到了你生命中某些沒有經驗過的未知.....
誘惑力與被誘惑的自我克制力一但產生了混淆,你開始進入關閉的狀態⋯⋯
就算是再愛也很容易踩煞車,逼迫自己控制自己的衝動,通常也容易想很多,尤其未來那些也許不相干的事。
沒有確認一定不會馬上追求與跳入情感中,但肉體可能已經先有反應了!
有時候需要花很長時間去觀察自己的內心。
這樣的人就算是愛上了,也很能忍耐,願意花多年的時間去等待或是灌溉一段戀情。
只要是覺得值得,一但付出,就很難改變。
當然也容易以社會標準,來鞭策自己。這可能是體內的內啡肽在攪動吧~~~
尤其是當感情思考走到婚姻。
需要穩定的互相支持時,想要結婚生子,也是需要這樣瘋狂的刺激。
更是人們整合關於承擔,成家立業,事業思考未來的重點。
大部分是二十幾歲開始到三十歲左右有人在此刻想安定,想結婚。
真正的工作出現了,開始承擔家計。
這時候注意你的牙齒(智齒)骨骼(駝背疏鬆)脊椎的變化也可能跟著有轉變。
目前已知道許多在研究神經傳導物質與研究神經迴路的專業人士們已經在製造這樣的藥物,利用影像可直接看到內部的神經迴路,也可以外在刺激去控制。預測在2019~2024年有可能研發成功不出十年也許可以問世。預測2024~2044年在市面上可以買到愛情感覺/興奮感/快樂喜悅感幸福感等等。
總之享受那個在你身邊陪伴的人,無止境給出你全部的愛,享受每一個瞬間,愛的甜蜜滋味在無條件與無利益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在未來~
人類的基因科學上可能會有突破的發展與使用。
人類的身體組織可以與科學與身體細胞結合。在未來使用科學來刪選基因,讓那些身體有遺傳疾病的人也可傳宗接代,某些遺傳基因透過篩選將會被過濾。
如果在倫理道德範圍許可,也許人類將能結合各個優良DNA製造出完美小孩的可能。
篩選基因透過好的物種進化與物競天擇的過程中。從科技研發與太空技術的發展趨勢日益更新的狀態下、人類可以在這個星球或是其他行星上繼續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很大!
300~1000年後,(你永遠不知道的機制)
人類的後代分別在不同的星球上甚至是在太空梭上生存的可能性也是很有可能的。
人類本身在挑選另一半的時候就會做自動篩選,從農耕時期的需求到工業革命到現在。
人類使用頭腦機制運作已經非常習慣了!
例如:
透過階級貧富權力財富知識水平等基本生活條件在做篩選,而遺忘了人類有基本的直覺感知能力,也就是把心打開感受對方及找出適合的友情,團體、或是情感伴侶的能力。
一見鍾情之愛
兩個相似的靈魂與性格遇上了的瞬間....
雙方之間冒出許多怦然心動的感受,小鹿亂撞與幻想突然頻率對了。
人類其實很怕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愛上了怕失控。失控了怕失去,失去了怕痛苦。。。
在愛中很怕給出很多很多的時間,空間、與金錢或是注意力的人...可能對關係抱著某些觀望態度或是試圖思考如何讓關係在物質上的加分。於是門當戶對、事業成功、金錢、學歷、種族、語言等考量變成了分歧的價值觀....
當愛到了某個點時,你會馬上想逃離現場....
因為你開始進入那些未知的領域
像是有些人一輩子不懂什麼是真正的愛與快樂甚至不敢享受...
完成責任才是最重要的。
在挑選另一半的時候會刻意選擇用自己頭腦思考的條件來做篩選。
這是一種非常有安全感及不會製造犯錯的機會。又不會讓自己與周遭出現麻煩的問題。並且在世俗體制內運作中也是很正常的。
這樣的人們可能會經歷某些大集體意識形態下因為某些傳統文化與道德上的制約,從外在環境因素讓你不得不去學習臣服於其他思維的方式。或是從後代子孫的行為反射出自身的壓抑與叛逆。
寬容待人、合平共處、勤儉持家、節約能源等...如果使用在平衡的狀態下,這是很美好的時光。
如果是在壓抑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上,但內心卻是有種莫名奇妙地動盪或是常在小細節上看不過去自己或是他人的行為...批判思考增加了...但外表還是溫和的。 在調整自己的過程中,只有自己才能懂。而渡過了就知道怎麼化解那些不得已而為之的課題,有些人也會因不得已而開始排斥自己那些自我進入某些情緒瘋狂的地步....有些人對深深給出來的愛包圍時...是非常敏銳的...
也許是害怕自己去經歷這樣太幸福的感覺⋯⋯要是沒有了這樣的幸福感時該怎麼辦的警覺性...(通常是受過傷害或是失去過的人才明白)
這些怕失控及擔憂內心瘋狂的小宇宙爆發自己無法收拾的戲路...
讓你更壓抑更想去探索,越壓抑越會做出讓自己瘋狂的事...
有時候會出現好多種不同人格的變化...自己卻不知道。這些無法控制的感受。是值得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道路是否與現實生活合一。
有些人沒有經歷過轟轟烈烈平順平凡的美好就這樣的渡過幸福快樂的滿足生活。
有些人尋求刺激冒險但又不想花時間努力
想省略了愛的淋淋盡致的過程,直接進入肉體關係,結束後的空虛寂寞感很沒有靈魂滋養,於是怎樣都會不夠...就像是吃了很多垃圾食物一樣...只能填飽身體飢餓但沒有滋養靈魂的幸福飽足感....
這部分當然每個人需求不同,有些人是很享受這樣的感覺。
當感覺失去了,也就認為不愛了。可以換了~
有些人是習慣了,或是依賴了
有些人尋求安穩
不想要這樣的漣漪引起太多反應等。
就看每個人當下想經歷什麼而決定。
每一個決定都有它的目的與學習。
無論結果好壞都是美妙的經歷。
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
而人類害怕經歷那些過程,直接跳到結果。
來保障自己的心安感。但可能就會經驗到永無止境的不滿足中....
真正的滋養,會讓你滿意現況,享受著每一刻!
某些觸動靈魂的部分是很美的!
需要你細心品嚐與體會,那些難得的相遇瞬間,也許不是巧合,是宇宙的安排⋯⋯
是天的美意...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你遇到了誰...
而他是什麼樣的來歷..經驗....
任何事情包含學歷、事業、財富、等
都可人為控制。
唯獨愛,你無法操控。
愛是自由的。
當你試圖想控制時,愛已經消逝。
愛的每個瞬間與層面在每一刻都不同。
它只會一直成長...
就算是分離了,也一樣會長大的
我們習慣用的不再聯絡了,表示已經切斷了緣分。
其實不一定...也許那些不再聯絡的感知能力,更敏銳、更細膩、更卡住雙方的關係⋯⋯
這要👀雙方的戲劇化是什麼戲碼,只要是正面有意義的,都是好事。
在一起的意義是如何利他,讓對方感受到以對他最大利益為原則的時候...這樣的關係跳脫傳統世俗體制的應該不應該....
才能理解如何超越愛...
當然、你要先理解自己要的並明確表示再行動。
雙方互動的感覺與頻率你在那一刻會完全明白了某些無法言語的道理...
這樣的經驗是你個人的感受這是你美好的過程。
而雙方都會因此獲得宇宙送的智慧!
有些人是要在分離後才後悔不已的戲碼....
這也是學習智慧的好機會。
當然、執著於過去的事情、只會讓你卡在要學習如何放下。
然後課題沒完沒了...忘記了往前邁進的創造力。
誰是你接下來要好好照顧與珍惜的人、群體、友誼、在你的高我中,只要你敞開自己的感知,你的頻率自然會拉高到某個狀態...
而吸引那些頻率相同的人事物進入你的宇宙中。
而這些震幅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透過雙方的共振這些反應...
與每個人震盪出來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當你能理解到
這個宇宙充滿著慈悲的神性與佛性。
其實是在同一個時空當中的。
超脫距離、時間、的空間中
理解宇宙萬物是存在於同一個世界上
你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是佛陀
來教導你如何學習服務
你本身就是個已經覺醒的靈魂
當你有足夠良善的時候
整個宇宙與星球都會支持你成功的
待續
我會永遠陪著你一起品嚐生活的滋味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忘了要怎麼哭。
想不起在多久以前,你還可以自然而然的流淚,讓自己知道,其實,心會痛、心很累。
但後來的你,哭不出來了。你笑說是因為之前短短幾年,把一輩子的淚水都流盡了,所以,從某一刻開始,你就告訴自己,不要再哭了,再哭,事情也不會有任何解決,情況還不是一樣那麼糟,不如把哭的力氣,拿來過日子,活下去比較實際。
你記得曾經無預期的痛哭失聲,那是你忍了好久好久一個人過生活,以為自己可以適應,卻還是感受到巨大的孤單和寂寞時,對自己感到沮喪、失望而哭。
那時,每天醒來都不知道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每天面對大把的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消耗掉。看著忙碌的世界,總是旋轉不停,但你卻是看著世界旋轉,卻感覺不到自己在這世界的畫面裡。
像是被世界的軌道,狠狠拋開,拋出世界的邊框之外。
孤寂,是許多人都會感受到的情緒,強度大時,還會空虛到想要一了百了。
生活不總是順利,日子也不總能心想事成,更確切的感受是,每天其實都茫茫然,既不知道要往東,還是往西。特別是當過去的生活都崩盤時,面對大把的時間,常感覺到的也是孤寂與疏離的無奈。
即使,你不是全然沒有朋友,也總能目不轉睛的看著戲劇,或一個人逛街、吃飯….多少彌補這些深層的孤寂感受,但那最讓人坐立難安的是,不知道自己生命還有何價值?有何意義?又跟誰有關係?而前面的方向,又是在那裡?
如果屬於自己的世界,會有一個入口,那個入口,要怎麼找到?
這世間究竟有多少孤寂而茫然的靈魂?
無論怎麼擅長一個人生活,都還是想要有一份陪伴吧!至少,有個說話的對象,就算爭執鬥嘴,也要有個人出現。
面對空蕩蕩的四方屋子,卻沒有半點人聲,不是暫時的,暫時的沒人在旁,會讓人喘口氣覺得寧靜;而是那種你知道都不會有人出現,你知道未來所有的空間與時間,都只有你自己一個人而已。
沒有一個人會天經地義的出現,即使你們有關係,有血緣,或有承諾。你還是無法避免的時常一個人。
或許你可以養一隻寵物寶貝,讓自己體會一份無條件的陪伴,和純粹的相愛,但終究還是有離別的時刻,無論那會以什麼樣的形式,發生。
成為一個人,就得學習當自己最親密的人,得學習為自己好,而不是冀求有人來理所當然對你好;就得學習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就得學習為自己安排想過的生活。
在自己想哭時,能陪自己好好流淚。
想笑時,陪自己痛快的笑。
即使,恐懼,也能好好的體會生命裡的害怕滋味。
能哭的人,就能夠笑。能害怕的人,就能經驗勇敢。能孤獨的人,就能有份自在。而能體會脆弱的人,往往能懂了對待生命,需要溫柔。
如果,在你生命中,有一段不停掉眼淚的日子,那是你經驗到最脆弱的自己,你不再感受到自己的剛強、無懼,也無法再輕言信任他人,向他人敞開自己。你可能還會經歷到自己破碎的心,有多麼痛、多麼傷。
但是,若你熬得過去,也真正的從那些日子裡,一點一滴的體會,用眼淚承認痛苦,用眼淚撫慰心碎,也用眼淚告別那些不適合你的部分,你會漸漸發現,那些掉眼淚的日子,是你成長蛻變的養分,讓你認出自己是誰,也讓你擁抱完整的自己;不論是擁有好的感受的自己,或是能經歷到痛苦感受的自己,那都是你,出自於你。
總是有人避諱哭泣,也掩飾流淚的時候,那是沒有必要的事。流淚,是最自然不過的生理排泄反應,若不是心裡有所觸動或是感動,需要引流而出,人的淚腺,又怎麼會無緣無故的流出淚來?
你可能會想起在你很小的時候,當你很自然的,因為失落或生氣、難過或無助而流淚時,大人的恥笑:「羞羞臉,哭什麼哭」,或是他們的責備:「再哭,我打到你不哭為止」,或是他們的辱罵:「你怎麼那麼沒用,一點小事就哭,真是軟弱」,你忘了你為什麼要哭,卻深深記住了那些被羞辱、嘲笑、責備和酸諷的感覺。
從某一刻開始,你開始學會憋,學會撐住不哭,學會用誇大的堅強,去杜絕感受到脆弱及會感到難受的自己。你不再對任何事和任何人動情感,你模仿大人,理所當然的學習大人的模樣。你認同了哭就沒用的軟弱者,不哭才是有擔當有能力者。
你從來不知道,有一種承擔,即使哭著,也是承受著他人所不能承受的;有一種勇敢,是對哭泣流淚有最大的慈悲和理解;有一種強壯,是真實的走過最脆弱與最深悲傷的流淚過程。
你幼年的經驗,讓你把流淚的行為直接批評及拒絕,卻如同大人們一樣,從來不曾好好的聆聽和體會∣在哭泣的面容之下,那內在的經驗,究竟感受了什麼、觸動了什麼,及體會了什麼。
所以,流淚總是被污名化,成了大人因為煩躁,無法調節安撫情緒的批評和辱罵,也成了我們心中害怕失去尊嚴的丟臉行為。
流淚,是一種情緒的流動,也是情緒的釋放。若能自然而然的感受情緒,也自然而然的接受眼淚的流下,就像是經歷一場情感上的沐浴清理,心自然澄清,許多的混濁,也就此排出了,不是嗎?
何況,即使我們會有流淚的時候,我們也不會一直處在掉眼淚的日子。流淚有時,不流淚有時。大多數的生命時刻,堅強與脆弱總是如此交替發生,同時參雜一起,沒有絕對的堅強,也沒有絕對的脆弱。
特別是在愛別離的時候…
我們的一生,要乘載多少愛的離去?我們才能學會最好的告別?學會真正的接受完整一個人的存在?
付出愛,感受愛,體會愛,直至愛的完成與分離。每一次,走到愛的別離,曾經別離的,也會在此刻,再次在記憶中,活過來,讓人一幕幕、交錯疊影的,看清楚自己在別離的功課上,是否有更多的珍惜、更多的無憾、更多的祝福,與更多的勇敢。
即使分離仍是悲傷,仍是難受,但關於生與死之間的善待與善終,但願我們都如所遇見的,一次次,一步步,懂了在告別之前,我們如何做好練習,做好預備,也懂了珍惜。
當生命消逝,先行告別,我們也在當中一次次體認生命的有限。疾病的猖狂,身體的限制,承受的痛苦,是多麼讓人感到脆弱和心疼。
然而,在生命歷史的洪流下,我們都要洞察生命是如此渺小,卻又在所愛的人心中,如此強大。那不是時間一直走一直走之後,就能被淡忘及抹去的。轉化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連結及化身,愛永遠不會因為分離而終止。
你領悟到了嗎?
那最痛的哀傷、最深的脆弱,看似無盡的眼淚,究竟是什麼?
它如滾燙的豆漿,稍微冷卻一點兒時,會浮出一小片薄膜,讓你隔離內在仍是滾燙的哀傷,以為獲得平靜。
然而,一點兒小回憶、小影像、小情節⋯就會輕易的戳破那層薄膜,讓滾燙的哀傷,再次熱紅了你的眼、燙傷了你的心。
然後,你需要在這一次次的凝結薄膜和戳破薄膜中,反覆的冷靜和滾燙,滾燙又冷靜。
直至沸騰難休的哀傷全然的冷卻,你終於能品嚐出屬於哀傷的滋潤味道,知道在哀傷的歷程中,每一回的品嘗,都是為了理解哀傷的層次。
體會到,這些相遇和分離的過程,也是體悟屬於愛的層次、生命的層次。
若沒有那些掉眼淚的日子,或許我們找不到路,能夠再回到自己的內在,離心再一次這麼的靠近。
#那些掉眼淚的日子
取自《入夜,擁抱你》(麥田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2512?sloc=main_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