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智:被沿用的奧會模式:為什麼選手出國比賽一律稱「中華臺北」?】
國共內戰結束之初,「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確實獲得較多國家的支持,「臺北政府」得以代表「中國」直到 1971 年為止。
至於國際奧委會,則自 1958 年起就陸續遭到其他會員國質疑「臺北政府並不具有代表全中國的正當性」,當時...
【#楊貴智:被沿用的奧會模式:為什麼選手出國比賽一律稱「中華臺北」?】
國共內戰結束之初,「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確實獲得較多國家的支持,「臺北政府」得以代表「中國」直到 1971 年為止。
至於國際奧委會,則自 1958 年起就陸續遭到其他會員國質疑「臺北政府並不具有代表全中國的正當性」,當時蘇聯更表示,讓臺北政府代表全中國,只會導致「中國大陸」的運動員無法參加奧林匹克,此舉事實上嚴重違背奧會憲章中「任何人均應不因任何原因受歧視而被剝奪參與奧林匹克運動大會」之不歧視原則。
提出這些質疑的會員國認為,臺北政府就只能代表臺北當局,「大陸地區」則應該要讓北京當局來代表,這是「一中一臺論」在國際舞臺上首次出現。
而 1959 年國際奧會年會上,他們甚至將不能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奧會 (The Chinese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除籍,不過他們建議臺北當局將奧委會改名為「福爾摩沙(Formasa)/臺灣(Taiwan)奧委會」以避開爭議。
然而不僅中共不接受「中國與臺灣同時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件事,因為此舉形同表示「臺灣與中國分屬不同政府統治」。
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下,蔣介石政權也不接受「被降格為臺灣」這件事,畢竟此舉形同放棄對中國的代表權與領土的控制權。
雖然在折衝樽俎下,雖然得以使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The Republic of China Olympic Committee)重新獲得會籍,但已不可能再代表「中國」,必須使用 Formosa 或是 Taiwan 名義。
因此 1960-1968 年間的夏季奧運期間,我國就以「中華民國代表隊」出賽,但是必須在制服加上英文「Formosa/Taiwan」字樣,目的在彰顯蔣介石政權實際管轄範圍為臺灣地區而不及於大陸地區。
這也使得當時我國代表隊「不得已」以臺灣為名出賽,這件事令當時的政府很是惱火,現在看來卻令只能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TPE)」出賽的我們,有種時空倒錯之感。
1971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 2758 號決議,即為當時我國政府所稱的「排我納匪案」,決議中通過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代表「中國」之位,並要求「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失去聯合國代表中國的權力後,實質上也等於我國退出了聯合國,自此便失去參與國際組織的各種機會。
1972 年的慕尼黑奧運因為由同樣身處「自由陣營」的聯邦德國(西德)所舉辦,「中華民國」得以再次使用「Republic of China(ROC)」以及國歌國旗參加奧運,但這也是最後一次 ROC 字樣出現在奧運場上了。
此時的國際奧委會在「兩個中國」的爭鬥下,一度容許(中華民國/Taiwan)的方式暫時保留了我國的會籍,但由於中共叩關的聲勢越來越響亮,國際奧委會也開始施壓我國更改國內奧委會的名稱來解決「一個中國問題」。
此問題還導致主辦 1976 年蒙特婁奧運的加拿大政府拒絕我國選手以中華民國(ROC)身分入境,經過折衷後雖然可以拿國旗與播放國歌,但只能以 Taiwan 名義參加該屆奧運,使得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認為被矮化而拒絕出賽。
同時間,也隨著美國與中共的關係正常化並與中華民國斷交,國際奧委會的態度也逐漸與聯合國合流不再承認中華民國(ROC/Formosa/Taiwan),甚至以通訊投票做成「名古屋決議」,除承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奧委會來代表中國外,還要求我國更改會名,也不得再使用國旗與國歌,更不得使用中華民國名義出賽。
當時政府一開始並不接受此噩耗般地「決議」,遠赴瑞士洛桑法院,控告名古屋決議違法奧會憲章,但畢竟大勢已去,雖然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及時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徐亨不斷地調停與奔走,希望協調出國際奧委會與臺北當局都能接受的方案。
不過我國政府高層主張「寧為玉碎,不與瓦全」,乾脆從此退出奧運賽事。
但是到了 1981 年,時任行政院長孫運璿體認到,不應再度重歷我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外交挫敗經驗,尤其體育外交深受國際重視,必須為我國體育選手爭取參與參與國際體育賽事的機會,才能保持國際能見度。
最後和國際奧委會達成和解,除撤回訴訟,亦於瑞士洛桑簽訂「洛桑協議」,以政府僅能代表其實際管轄的地理疆界為原則約定:
➤我國承諾修改會名為「中華臺北奧委會」
➤新的會旗會歌不使用國旗、國歌及國徽
➤國際奧委會則確保臺灣選手和其他國家選手能享有相同的權利義務,我國奧委會亦同
此種使我國在形式上放棄使用國名國旗國歌、但是實質上享有和其他國家相同權利義務之參與國際事務的方式,從此被稱為「奧會模式」。
理論上,奧會模式(不得出現國名、國旗與國歌)只適用在奧運賽事之中,像是臺灣自己辦的瓊斯盃,理論上也因為不是奧會賽事而無須遵守奧會模式;但是此作法卻在日後廣為使用,除了衍生到非奧會賽事、甚至是非體育的國際賽事。
而臺灣主辦的國際賽事也據此被要求「不得出現國旗與國歌」,我國雖然仍能實質參與國際賽事,但仍遭到「禁止使用自己國名國歌」的歧視待遇。
我國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名稱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繼中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 CPTPP 後,我國也在昨天正式宣布,將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 CPTPP 。
相信大家也都非常好奇,「 CPTPP 」到底是什麼?對台灣來說,加入的優缺點為何呢?
實際上「 CPTPP 」是「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的簡稱,前身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TPP ),是一個綜合性的自由貿易協定。
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之後,促進貿易自由化和降低關稅壁壘,一直是世界各國致力的方向。而除了雙邊簽訂的 FTA ,區域性的多邊協定和經濟整合也陸續出現,歐盟更成為了其中的典範。透過這樣的協定,不僅能夠強化貿易連結,更可以提高本國產品競爭力及國際投資。
也因此,整個泛太平洋地區,早在 2002 年就從 APEC 會員發起,希望以泛太平洋的夥伴為主體,重組一個新的多邊貿易協定。並且在 2010 年後,由美、日主導下成立了 TPP ,並且展開逐步談判,當時更有專家認為,這會是對中國的一種經濟圍堵策略。
然而,到了 2017 年,川普為保護本國產業,正式宣佈退出 TPP 。隔年,完成改組的 CPTPP 正式簽署協定,成員包含日本、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汶萊、墨西哥、智利以及秘魯等 11 個國家。
這 11 個國家,多為我國重要貿易夥伴,更占我國國際貿易總額超過 24 %。加入 CPTPP 對我國來說,確實有高度的重要性。作為以國際貿易為基礎的台灣,尤其面對中國所參與的 RCE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威脅,讓我們加入 CPTPP 的急迫性提高。
然而任何的貿易協定,一旦要推動市場開放,就勢必會對本國內產生衝擊,從目前的觀點來看,我認為大致會有以下三者:
🔎 名稱問題
台灣這次循 WTO 模式,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申請加入,行政院政委鄧振中也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參加經貿協定,我國長年使用「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也是爭議最小的,所以就選擇這名字,這是思考過的決定,也是大家最習慣的名稱。
然而過去也多有民進黨委員批評過馬政府,各國皆是以主權國家名義參與協定,我國這樣的做法是否有自我矮化之虞,確實需要討論。尤其在中國也爭取加入的現況下,如何顧及經濟發展及主權捍衛,勢必會成為一個討論焦點。
🔎 核食問題
早在 2018 年,台灣通過禁止進口日本核災區食品公投後,當時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就曾表態,台灣若想加入 CPTPP ,將不太可能。目前兩年過去了,到底公投的效力如何?政府將如何因應?都會成為未來談判的焦點。執政黨目前僅表示,會在國民健康,科學根據、國際規範三個原則下進行討論。
我認為,食品健康始終是一個科學問題,延續先前美豬的討論,我仍然認為必須要在「加強邊境檢疫能量」、「明確科學檢測」、「完整標示」的前提下進行對話,才能夠讓民眾保證安心。
🔎 產業衝擊
事實上, CPTPP 有別於 WTO (世界貿易組織), WTO 相關規範範圍是貨品、服務業、檢驗檢疫、智慧財產權、金融服務等傳統經貿項目,但 CPTPP 涵蓋事項包含電子商務、競爭政策、勞工、環境保護及中小企業等,規範算是相當廣泛。
也因此,台灣在談判過程中,也應持續檢視國內的相關法規是否已經修正到位。根據經濟部今年的 CPTPP 專案報告中也提到,包含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數位通訊傳播法都待修正。我也希望院版能儘速送至立院排審、討論,才能夠一併推動國內制度完善。
另外,倘若未來真的加入,包含農業部門,以及汽車、汽車零組件相關產業都可能會受到衝擊,農委會更盤點 20 項敏感農產品爭取關稅配額,以避免農民受損慘重。這些產業的後續配套也必須要優先考量。
今年初的時候,甫才脫歐的英國也正式宣布申請加入 CPTPP ,代表這個泛太平洋國家所組成的貿易協定,確實具有高度的區域經濟影響力。而今年 5 月也有加拿大朝野共計 102 位聯邦參眾議員,跨黨派連署支持台灣加入 CPTPP ,代表我國持續成長的經濟實力,也獲得一定肯定。
總歸而言,對於加入 CPTPP ,我們當然樂見其成,然而我也要呼籲,執政黨必須要正視「台灣正名」、「核食問題」、「產業衝擊」等等隨之而來的議題,積極推動國內理性的討論和對話,進而提出相關具體配套及規劃!
我國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名稱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的農產品有沒有蟲,是科學問題。如果今天真的有蟲,那在有科學證據的前提下,任何一個世貿會員國都能要求暫停該項農產品進口。
無論是先前的鳳梨,或是今日的釋迦與蓮霧,中共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做法並不符合身為一個世貿會員國的標準。
我曾在今年三月針對鳳梨爭議投書蘋果日報,今日的釋迦蓮霧爭議,與當時的鳳梨爭議類似。我當時的論點,今日仍然適用。
先不論反不反中,這件事最好的作法就是回歸到世貿機制來處理。
摘錄六項重點如下:
👉首先,我國在2002年以少見的「台澎金馬個關稅領域」(TPKM)會籍名稱成為世貿組織(WTO)第144個會員。
儘管名稱冗長,但台灣與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中同屬平起平坐的「正式會員」,為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現況中少見。既然平起平坐,我們更應該從WTO制度來看鳳梨爭議。
👉在世界貿易組織「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也就是俗稱的SPS協定)中,第二條第三項明定:「會員應保證其檢驗與防檢疫措施不會在有相同或類似情況之會員間,包括其境內及其他會員境內之間,造成恣意或無理的歧視。檢驗與防檢疫措施之實施不應構成對國際貿易的隱藏性限制。」
問題來了,中國政府今日的決定,有沒有構成上述SPS規定中「恣意或無理的歧視」,或甚至「隱藏性限制」?
👉SPS協定第五條第四項:「會員在決定其適當的檢驗或防檢疫保護水準之際,宜兼顧減小貿易負面影響的目標。」
翻成白話,這條的意思是:縱使台灣的釋迦與蓮霧真的有問題,中國的手段也應該減小貿易負面影響。但顯然,中國政府的決定卻是「最大化」貿易負面影響。
👉撇開WTO相關SPS規定不看,兩岸在馬政府時期於2009年簽署【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
該協議本文不長,僅短短十三條,但其中第六條有關「緊急事件處理」寫著:「 雙方同意建立重大檢疫檢驗突發事件協處機制,及時通報,快速核查,緊急磋商,並相互提供協助。」
今天中國突然宣布暫停進口台灣水果,有無違反上述「及時通報、緊急磋商」等立法精神?
👉依據上述WTO之SPS相關條文及【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精神,中國政府應儘速與台灣政府展開技術性磋商。
👉我國駐世貿常任代表團應即刻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以維護我國農民權益。
事實上,SPS條文第十一條第二項「諮商與爭端解決機制」規定,「當本協定下的爭端涉及科學或技術問題時,仲裁小組應向經與爭端之各方諮商後選定的專家徵詢意見」,我國駐世貿代表團應可援引是項條文表達我方訴求。
👉小結:
我支持我國政府將此事提交 #WTO爭端解決機制 (dispute settlement)。事實上,這跟我今年三月份在蘋果日報上的呼籲完全一致。
既然台灣跟中國都是WTO正式會員國,那就在國際組織上正面對決吧!
#釋迦
#蓮霧
#世貿
#中國
我國在國際組織的參與名稱 在 涂醒哲 Dr.Tw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焦點新聞 ┃ 聯合國大會開議 民團︰百分百台灣入聯 今年是大好機會】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第76屆聯合國大會即將在美東時間14日在紐約開議,台灣聯合國協進會今在開議前夕召開「#百分百台灣入聯」記者會,強調今年是我國入聯的大好機會,期待以台灣為名加入聯合國,並以台灣為名參與聯合國周邊組織。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涂醒哲表示,我國連續2年打敗武漢肺炎的疫情流行,全世界為我們拍手,但同時大家卻也發現,台灣不是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國,很多國家覺得奇怪,有這麼好的防疫成果,#為什麼不讓台灣去世界衛生組織幫助大家?
涂醒哲也指出,美國有2位眾議員致函駐聯大使,希望能助我加入聯合國;美國民調也顯示,有6成多的美國民眾支持我加入聯合國,而反對的不到1成,甚至比在台灣國內還少;日本也在幫助台灣,歐洲也在幫助台灣,好球不斷丟出來,#今年就是最好的時機。
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秘書長鄭英兒表示,「百分百台灣入聯」主張以台灣之名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以會員身分參加聯合國大會與世衛等周邊組織,不再只是觀察員;以「台灣」之名參加奧運及各種國際賽事,不再以「Chinese Taipei」為名,如同今年東京奧運日本的主播與觀眾稱我為「台湾です」;也希望外館以「台灣」為名,不再使用其他名稱。
鄭英兒也說,「百分百台灣入聯」將透過聯盟邀請海內外社團與組織參與、並在海內外推動「百萬人百元」支持網路與實體連署活動、也將推動「我支持、我發聲」Youtube自拍影片宣傳、鼓勵提出有助入聯之創意、發動全世界各地「百分百台灣入聯」團體拜會其所在地政府與國會、發動全世界各地入聯團體以各種方式包括研討會、座談會、投書等6項作法,廣為宣傳入聯。
協進會常務理事王進財表示,最近我駐美代表處要正名「台灣」,有些台灣政黨聽到改名直跳腳,共產黨也跳腳,一聽到「台灣」就很像中邪一樣,但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名字只有一個,她的名字就是台灣。
2016年聯合國先生郭歷軒則表示,台灣入聯不只是為了台灣人而已,是因為台灣有能力可以幫助世界,台灣年輕人也想幫助世界,透過聯合國這個舞台,讓台灣的年輕人對這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照片來源: 自由時報 記者羅沛德攝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6718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