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1萬的網紅李蒨蓉 Lee Chien Ro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其實我很嫉妒妳 #看他人比自己強 #虛心學習 #美麗心覺醒 又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喜劇天王「怪叔叔」志村健染疫不治,病毒不挑人,人人都有中標的機會,搖滾巨星Jon Bon Jovi還自建隔離室。 「你今天買到口罩了嗎?」曾幾何時,這句話已經成為許多台灣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大家會這麼焦慮不安也是情...

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 在 Lu Lu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12:10:42

我們都是一家人 因著耶穌 成為同路人 ...

  • 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 在 李蒨蓉 Lee Chien R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30 17:30:28
    有 1,083 人按讚

    #其實我很嫉妒妳 #看他人比自己強 #虛心學習 #美麗心覺醒

    又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喜劇天王「怪叔叔」志村健染疫不治,病毒不挑人,人人都有中標的機會,搖滾巨星Jon Bon Jovi還自建隔離室。

    「你今天買到口罩了嗎?」曾幾何時,這句話已經成為許多台灣人見面時的問候語。大家會這麼焦慮不安也是情有可原,新冠肺炎的全球確診人數屢創新高,台灣的疫情隨著鎖國政策的實施,還是無法有效控制,難免讓人陷入一種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的恐懼當中,所以人人求自保!

    就連我自己,去年就買好的暑假機票,配合政府決策,所有出遊計劃取消,後來想一想,安全第一,還是摸著鼻子認賠退票。當我們感到恐懼或是有威脅的時候,最本能的反應就是保護自己,現在公共場所人人戴口罩+護目鏡,所以我猜想當中,大部分的人應該有九成是為了自我保護,也許只有一成比例的人是為了保護他人而戴口罩吧?

    原先,我跟多數人的出發點一樣!直到前陣子因為一塊「足皂」的啟發,才讓我開始反過來思考,除了自保之外,還可以做些什麼有益社會人心的事情?

    自私是人的天性,但試想,倘若有一天當我們不再為自己而活的時候,生命又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呢?

    話說有一天,我跑去逛開架式的美妝用品,發現架上有一種日本進口的「足皂」(形狀也是一個腳丫子),主打除臭去腳氣的功能,頗為新奇,自從家裡養狗之後,常會冷不防在家裡踩到一些「意外」,三個月大的Wolfy有時候興奮之下會忍不住漏尿,讓我不得不開始勤快洗腳,所以二話不說,我馬上就帶著足皂去結帳。

    回家開箱,用足皂洗著腳,特別有感而發。我想到了聖經裡的故事,耶穌在被釘上十字架之前的最後一頓晚餐,彎腰為門徒們洗腳的故事,越想心裡越覺得感動,同時也提醒自己,要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僕人精神來為社會付出——無論付出的多或少、做的事情大或小,只要出於善念,相信最終都能榮神益人。

    ===============================================
    ★【同場加映】–文章摘自李蒨蓉新書《美麗 心覺醒》★
    ===============================================
    某次輾轉得知,有位好久不見的姐妹被診斷出罹患乳癌,通常這個時候我應該只會長嘆一聲的感慨,然後靠邊站,那天當下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靈光乍現,我想到有另外一位姐妹抗癌成功,也許她的抗癌經驗應該會對這位姐妹有幫助。

    於是雞婆的我安排兩位姐妹一起喝咖啡,這完全不像李蒨蓉(愛耍酷+機車臉)會做的事!眼見事不宜遲,結束碰面的當天,我就開車載那位姐妹到醫院調閱相關就醫資料,因為她忘記帶健保卡,我還載她先繞回家一趟,忙了一整個下午,才將這件事情搞定。

    事後,那位姐妹還寫了一封簡訊給我,讓我蠻詫異的。她寫道:「Dear 蒨蓉,很謝謝妳的關心,以前我總覺得妳不是很喜歡我,一直有個距離,但是天父很愛妳,所以妳愛人如己,我很感謝妳為我所做的,一切都刻在我的心上。」

    看完這封簡訊,我整個鼻頭一酸,情緒開始激動了起來,我突然明白了為何上帝是天父,我們在神國裡是一家人!

    這則簡訊也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以前會給人家這樣的感覺?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歡她?我有刻意保持距離嗎?捫心自問後我才發現:「原來,其實我很嫉妒妳!!」

    沒錯!不只她,打從心裡我嫉妒好多人!特別是那些吃上好、穿上好,還不用上班的千金貴婦!這些總是一身名牌打扮,從頭到腳的行頭加一加破百萬,卻不用為帳單煩惱的天之驕女,不管是靠老爸、還是靠老公,看到這些人似乎不用付出與努力,我的忌妒也就不自覺地油然而生。為何我都是靠自己?我這麼認真、這麼拚!我卻還是望塵莫及!

    因著這股嫉妒在心裡,我開始選擇性輕視這些日子過太好的天龍族,我是仇富嗎?不,我是驕傲,因為我覺得自己能力比較強,卻在物質生活上矮了人家好幾截。或許正是因為如此,相由心生,對方才會感覺到我的「敵意」。

    但人生真的好奇妙,因著我的舉手之勞,僅是小小的幫忙,對方選擇跟我講真心話,我們才有機會把話說開。這般的坦承也很令我感動,要對一個人講出「我總覺得妳不喜歡我」,其實是需要勇氣的。

    現在我開始慢慢學會,如何看他人比自己強,我也不輕看自己的短處,用互補的心態去看彼此的關係,讓他人的完美來cover我的不完美,讓我的完美去cover他人的不完美。

    後來得知姐妹的身體回復健康,搞得我自己好像也是女主角,大病初癒般的開心。我這個人個性比較不沾鍋,有時待人處事偏「冷」,可是不曉得為什麼因著對方的一封道謝簡訊,我會這麼感動跟開心,我想,這大概是神造人類時,早就把憐憫跟愛擺放在我們心中,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認識神的話,就無法透過神的眼光去看這件事,也激發不了內心的憐憫跟愛。

    這次我的憐憫還化為行動,不是只出一張嘴說為妳禱告,或是很官腔的噓寒問暖。為什麼神常說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懂得擺上?代表就是要我們去付出、要有行動!不同於人之常情在幫忙的時候,多少會有利益關係上的思量,這次我真的很單純憑著感動大發熱心,結果反而得著更大的喜樂,我也因此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話背後的真義。

    而且更美好的是,我感覺到上帝在天上,也在微笑著!

    《美麗 心覺醒》
    金石堂 https://bit.ly/2UlLll8
    博客來 https://bit.ly/38V6aJn
    誠品 https://bit.ly/2xEYdLd
    讀冊 https://bit.ly/2wgeyps
    時報悅讀 http://bit.ly/2vBg5pO

    💝買書送面膜、卸妝慕斯、保濕凍膜、乾洗手凝露!贈送商品不一請參考各大賣場。
    💝版稅所得全數捐給「小中太陽課後陪讀」

    #美麗心覺醒 #重生歷程 #上億元的生命成長課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困難 #從心出發 #小中太陽課後陪讀 #買書做公益 #心覺醒

  • 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10 18:22:21
    有 3 人按讚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於2月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行。 《寄生蟲》入圍了最佳影片獎、導演獎、劇本獎、美術獎、剪輯獎、國際電影獎(原最佳外語片獎)等六個部門的提名名單。

    最終橫掃奧斯卡,獲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和最佳國際影片。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小七 #寄生蟲 #界線 #貧富差異
    http://ocfuyin.org/oc2019081903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 我們都是一家人因著耶穌 在 基督影評故事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13 11:39:59
    有 2 人按讚

    你對這座城市沒有感情,我卻愛它——電影《寄生蟲》
    文/小七

    5月30日在韓國上映的影片《寄生蟲》,榮獲第72屆戛納電影節最高獎“金棕櫚”大獎,這也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剛開播時即在豆瓣獲9.3分,IMDB8.6分的驚人高分。對於導演奉俊昊,他首先被大眾熟知的是2003年執導的電影《殺人回憶》,影評人木二衛曾如此評價:“個體命運的悲劇和動盪不安的時局完整結合在一起……當最後所有矛頭都指向一個人時,希望又瞬間破滅,沮喪之至。” 當然,奉俊昊在社會階級問題的這一母題的延續性上,最直接的應該是他的前作《雪國列車》 。

    而《寄生蟲》所要表達的,是在個人與社會整體間做出更深層面的寓言式的探討。

    符號下的互為鏡像
    《寄生蟲》講述了兩個身份地位懸殊的家庭的故事:宋康昊飾演的無業遊民父親基澤,讓寄託了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前往IT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課外教師。陰差陽錯之間,低到塵埃的貧窮的一家4口,與高出天際的有錢的一家4口,發生了交集……

    這部電影最初不叫《寄生蟲》,而叫《謄印》。什麼是謄印?按著字面意思,是指一種複制的圖印。奉俊昊曾在採訪中提到這來源於一個叫“謄印法”(decalmamia,超現實主義技法之一)的藝術概念,為的是追求意外的趣味,進行意象的暗示性,是一種象徵與暗示,是符號。所以,理解這部電影,並不只是從人物本身理解,而是一種群體的鏡像,是個體的寓言。

    很多人詬病電影劇情發展不合邏輯,例如富人的智商集體不在線,等等,其實並沒有註意到導演背後的意圖。在某種意義上講,越是扁平的人物,越具有代表性,才更大地凸顯了矛盾、差距以及諷刺。

    電影裡,窮人一家和富人一家,互為鏡像。同樣是夫妻,一子一女,卻一個在上流世界,一個在最底層的世界。另一組鏡像是,富人住在地上,窮人住在地下;富人生活在天堂裡,窮人掙扎在地獄裡……奉俊昊在電影中進行平行剪輯,使兩個空間發生的事件互相交織。

    這種鏡像只看到了差別,而非本質上的相同。聖經中以上帝視角所展現的人的鏡像,首先需要從人有上帝的形象入手,不論你是窮人或富人,在本質上都是有著上帝的形象,而不是在本質上有差異的不同物種。

    不可逾越的界限
    電影裡,用一些核心詞來詮釋“寄生”,那就是自我為中心建構的“界限”。出於愛而設置的界限是一種保護,如馬路上的斑馬線、紅綠燈;人和上帝之間有絕對不可僭越的界限;父母告訴孩子不能靠近火是出於愛而設的界限。而不恰當的越界,可以理解為寄生。例如啃老的年輕人寄生於父母;婚內的出軌行為是把本屬於夫妻間的盟約之愛,寄生於第三者。當人只出於個人好惡,以自我為中心建立界限時,界限就成了一種災難和人與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

    影片中,導演大量使用了“階梯”這個符號,強調頂端與底層的對比和界限。電影中,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隔著一條陡峭階梯。階梯上面是寬闊的豪宅,下面是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上面是天堂,下面是地獄……

    導演甚至在電影的某些構圖上,借用玻璃的對角線分割強調階層的界限。例如,前保姆越過對角線拍醒富人妻子,然後再回到原來的區域。

    富人爸爸也屢次提到越界。他開除年輕司機時,最恨的不是司機亂搞,而是沒有在自己的座位搞,偏偏越界到後排自己的座位上。新司機問他,應該還愛著自己的太太?富人爸爸表現的是一種面對越界的憤怒:我可以和你表面客氣、禮貌,但我們不是朋友,你是被剝削的階級。

    導演在可看到的越界的基礎上,選擇了畫面上看不到的,卻深入骨髓的“氣味”來表達越界。電影中氣味是非常重要的誘因,承載了下層人對自我身份深深的自卑感。它帶有天然的貶低色彩,讓你想到貧窮、困窘、底層和不干淨。

    它就像局限在某種界限下的烙印,如一個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等。你能洗掉衣服的汗味,卻洗不掉已經融入血液的地下室的氣味。電影中底層的一家人,雖然改造並包裝了自己的身份和形象,但一場暴雨就能將他們打回原型。階級差異才是如影隨形的屈辱印記。

    誰是寄生蟲?
    隨處可尋的界限下,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富人?窮人?

    導演的用意並非只是簡單的仇富,因為所選富人的角色並不是韓國財閥家族,而是辛苦打拼的IT人,導演在此拋出一個新命題——究竟是誰病了?

    電影中的富人以為,他們的寬容和大度,是對窮人的恩賜。在其背後,是發自內心的對窮人的鄙夷,而窮人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電影中窮人可憐巴巴的背後,是市儈、奸滑和算計。他們找到各種藉口,為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開脫,比如,如果我有這些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錢就是熨斗,能把一些褶皺都燙平了……

    但是,電影最後仇殺衝突的開始,並非是窮人和富人,而是發生在兩個窮人家庭之間。除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互害,還有窮人與窮人之間的互害。他們成為彼此眼中的寄生蟲,彼此厭棄,最終化為血雨腥風。

    電影中,有一個令人髮指的細節。富人全家一直認為掛在牆上的是小孩子畫的自畫像,但畫中卻是孩子所畫住在“底層世界”的鬼、寄生蟲。它與全家福放在一起。導演藉此傳達一個核心思想:兩個世界“互為寄生蟲”。底層與上層世界,在本質上毫無差別。

    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其實,真正的寄生蟲,是人的惡。這惡正如電影中的地下迷宮,自帶轉角,永無盡頭。這種惡共同存在於富人和窮人身上,但有不同的表達。富人強調守住特權和界限,窮人想越過界限,拼命往上攀爬,就連電影最後,兒子幻想買房子釋放父親,象徵階層的擁抱,象徵希望和答案。

    但是,這只能是幻想,沒有答案。人之惡,正如電影中的“石頭”,電影說它是“甩不開的石頭粘著我”,這隱喻的是人不可抑制的慾望。所有人身上或許都會產生世界末日一般的瘋狂和焦慮,但所有人都強迫自己填平自己的深淵。

    奉俊昊說:“我覺得導演的工作,就是盡力去反映TA所處的時代。”電影只是一種藝術手段,它只是把個體命運和社會真相以寓言的形式,展現給觀眾。它沒有能力去解決如此尖銳的社會問題。

    但現實往往比電影更讓人絕望,人生的無奈是無出路的嘆息。因為有時,固有的被惡禁錮,就再無法打開。

    約拿的界限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升級版”的越界的故事,就是約拿的故事。亞述帝國殺戮以色列人,上帝卻讓先知約拿向他們傳福音,對於一個如此愛國的先知,這絕對是不可跨越的界限。 “約拿卻起來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華。”(參《約拿書》1:3)約拿於是選擇逃跑。

    可上帝定意要成就他自己的事。他使約拿經歷了風浪,被人扔進海中,被迫在魚腹裡生活了3日。上岸的約拿,仍不太情願地走向了尼尼微城。當尼尼微人聽到福音而悔改時,聖經中描寫約拿的反應:

    “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啊,現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約拿書》4:1-4)

    約拿不但暴怒,還指控上帝是邪惡的,還當場求死!提摩太·凱勒在《諸神的面具》中寫道:“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自以為義,所以很自然會覺得自己的文化與階層特色比別人的優越,但是這種自然的傾向,卻為福音所抑制。”

    越界的憐恤
    約拿的故事在這裡戛然而止。上帝在挑戰帶著階層優越性的約拿,同時也給出了最終的答案。上帝的回應是:你對這個城市沒有感情,但是我卻愛他們。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幹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約拿書》4:10-13)

    凱勒牧師在《生活中的偶像》中說:

    “幾個世紀之後,有一個人說他就是那最終極的約拿(《馬太福音》12:39-41)。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他離開了那至高也是最舒適的環境,為了要來服事那些不僅可能會傷害,而且必定會傷害他的人;然而為了要拯救他們,他不只向他們傳道,更為他們犧牲了性命……

    約拿只是看起來好像會死在魚腹中,但耶穌卻是真正地死了,而且也復活了。這就是耶穌所說的'約拿的神蹟'(參《馬太福音》12:39)……約拿是被丟到風暴中的海裡,而耶穌則是上了十字架最終極的風暴…… ”

    上帝暗示約拿,他會用一種約拿不願意的方式,去愛這個世上強大卻失落的城市。在耶穌基督的福音裡,藉著這位真正越界的“約拿”,來成就愛的委身。

    世界的規則是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上帝卻“道成肉身”,“越界”成為卑微的人。影片名為《寄生蟲》,或許或多或少有階級歧視的意味,但聖經中有一處記載著​:“但我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詩篇》 22:6),很明顯,這指向了受難的基督。他因著愛,賦予我們生命相同的​盼望和慰藉。​

    上帝越界的憐恤,才能成為這世界的答案,也成為《寄生蟲》最終的出路和亮光。不只是寓言,而是真實的恩典。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