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樂黛的愛與死》美國南方樹上「#奇異的果實」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哈樂黛的愛與死》是一部美國音樂傳記電影,講述 20 世紀最重要的爵士女伶比莉哈樂黛創作出無數名曲,不過一首〈奇異的果實〉卻因為歌詞隱喻社會對於黑人的迫害引發政府不滿...
《#哈樂黛的愛與死》美國南方樹上「#奇異的果實」 (7.6/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哈樂黛的愛與死》是一部美國音樂傳記電影,講述 20 世紀最重要的爵士女伶比莉哈樂黛創作出無數名曲,不過一首〈奇異的果實〉卻因為歌詞隱喻社會對於黑人的迫害引發政府不滿,看準她藥物成癮的弱點派人展開調查。不斷受到壓迫的哈樂黛,是否能功過歌曲唱出人權的希望?
或許身處於這個強調自由與平等的時代,我們很難想像在過去種族隔離時期,黑人必須搭不同電梯、上不同廁所,甚至在比較偏遠的南方,還會有人無端被處以私刑的情況,但不管是《關鍵少數》、《幸福綠皮書》、《顫役輪迴》、《藍調天后》或這次在串流平台線上看的《哈樂黛的愛與死》都真實展現出當時人們對於非裔族群根深蒂固地的歧視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即便我們想將其移除,也依然會受到許多阻撓和限制。
《哈樂黛的愛與死》的主角「比莉哈樂黛」 是個在1915年出生的美國傳奇爵士樂歌手,她多年來演唱過許多經典名曲,以足以撼動聽眾靈魂的歌聲聞名,每張專輯的反響也都非常熱烈,被人公認是20世紀最重要的爵士歌手。只不過就算站上歌手的人生巔峰,作為一位美國黑人,她也無法逃避因膚色所受到的歧視。
1937年美國參議會提交一項跟種族議題有關的法案,內容主要是禁止人們往後對於黑人執行私刑的行為,結果最終卻無情地遭到否決。對此哈樂黛創作了〈奇異果實〉這首描述私刑恐怖之處的歌曲表示抗議,雖然馬上就掀起一陣話題討論,但在她聲名大噪、受到非裔族群推崇的同時,也引發種族主義份子的仇視。
《哈樂黛的愛與死》以 1940 年代哈樂黛在夜總會駐唱的時期作為開端。當時她已經是一位廣為人知的爵士歌手,場場演出皆爆滿售罄,只不過她卻沒辦法以成名曲〈奇異果實〉回應粉絲們的期待,因為這首歌不僅被美國政府認為是在煽動仇恨、鼓吹暴動,可能會引發族群之間的對立而遭到禁止,也讓哈樂黛變成了警察機關的眼中釘。
哈樂黛說她的歌曲多半都在講述愛情,但只有這首歌是關於人民,以及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或許這個世界就是這麼荒謬奇怪,既得利益者總會覺得社會一直以來都很美好公平,自己的思想和所作所為也都沒有問題,如果別人對意見表示反對、對遭受到的壓迫提出抗議,一定是因為他們不夠知足。因此在當時美國公部門幾乎都是由白人男性所組成的情況下,作為意見領袖的哈樂黛也面臨了許多麻煩。
《哈樂黛的愛與死》原文片名直譯為「美國聯邦對上哈樂黛」,不僅在 1947 年的表演現場已經有許多警員正在舞台前待命,只要她一演唱〈奇異果實〉這首歌,便會找理由強行終止表演,而且因為當時沒有明確的法源根據能夠阻止哈樂黛登台唱歌,政府機關也開始暗中針對哈樂黛的弱點,對她設下陷阱。
我們能在《哈樂黛的愛與死》片中看見哈樂黛的成長背景、曾經被強暴的童年經歷,以及即使有名氣也依然遍尋不著人生出口的處境,而這讓哈樂黛一直都有藥物成癮的問題。正因如此,黑人聯邦探員吉米弗萊徹受到上級指示偽裝成哈樂黛的粉絲讓她放下戒心,也透過持有毒品的罪刑,成功讓哈樂黛入獄服刑一年。
《哈樂黛的愛與死》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猶大與黑色彌賽亞》,就像在哈樂黛出獄後,不僅發現她的演出證明遭到撤銷,被禁止上台演出,還多次被人以各種手段誣陷、指控她持有毒品,這兩部作品都清楚描述了美國聯邦調查局打著保護公民、打擊犯罪的名號背後,為了達成目的所做的許多骯髒勾當。
我很喜歡《哈樂黛的愛與死》電影中段哈樂黛前往南方巡迴演出的旅途中,哈樂黛下車看見一個黑人家庭的母親被 3K 黨掛在樹上處以私刑,丈夫與兩個孩子一旁痛哭的那個一鏡到底,看著她見狀後慌張焦慮地穿過小屋,發自內心地感到悲痛與挫折的狀態,不僅讓演員安德拉戴展現出驚人的演技表現,也凸顯整部片關於種族議題與無法實踐正義的核心主題。
因此《哈樂黛的愛與死》電影除了哈樂黛本身之外,也把部分篇幅放在弗萊徹這位聯邦探員在長期間跟哈樂黛相處,逐漸理解她之後所產生的心境轉變。不管是勇敢反抗上級下達的指令,或者挺身對抗這個壓迫外來族群的白人至上體制,都讓觀眾清楚感受到哈樂黛與〈奇異果實〉這首歌曲的重要性,以及她們對於整個社會氛圍帶來的影響。
電影把哈樂黛拍得很美,她在舞台上演唱是如此閃耀動人,或許政府不斷用各種手段要將哈樂黛扣上罪名,但這卻無法阻止人們追求自由的意念。哈樂黛作為非裔美國人的精神象徵,即便直到現在那條禁止私刑的法案,在保守派的反對之下依然還沒有通過,但整個社會氛圍卻比起當年要進步得多。
只不過在對於社會議題的描述背後,《哈樂黛的愛與死》卻不是一部精采的電影,或許編導對於哈樂黛的熱愛,整部片有著許多她演唱的畫面。雖然某些橋段讓人看得沉醉,但不像是題材相近的《生為女人》、《茱蒂》,歌舞場面的編排和整體混亂的敘事也讓觀眾感覺不到劇情的推動進展,直接影響到《哈樂黛的愛與死》整部電影的節奏。
整體而言,《哈樂黛的愛與死》講述了比莉哈樂黛的生平與晚年生活,不僅清楚展現〈奇異的果實〉這首歌曲能在樂壇取得如此地位的原因,也帶著觀眾深入了解哈樂黛這位對美國種族議題有深遠影響的人物,美國歌手安德拉戴首次出演長片就挑戰這樣一位複雜的角色,在她精準的詮釋之下,能獲得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獎的肯定實至名歸。
我們的藍調線上看15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攝影144] 細說分鏡 Vol.21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98
🖍倘若無法充份解釋,在創作過程中,每一滴辛苦創作的過程心血
🖍對我來說
🖍那僅是空有點、線、面、色彩與明暗組合的作品
🖍那是空泛的靈魂,難以激起我心中的共嗚
好像,只有自己的照片,才會讓自己一看再看,無論在哪裡看到的作品,拍的再好、獲得金獎首選,當下感到驚豔,心底好像少了些什麼,說不上來,或許,這就是前幾篇所提到的「一張作品與攝影者的 “連結” 」少了吧,少了這個連結,我們與照片的距離也就越遠了一些。
🟥影片素材挑選
「細說分鐘」這一系列的文章,到這一篇已經第 22 篇,每一篇講的主題都不同,都是在講述這則影,每一個畫面、每一句旁白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與心血,而挑選出來的每一個分鏡,無論是「動態影片」或是「照片」,不但盡量符合旁白所說的內容,同時在挑選過程中,也有我與我自己作品「連結」的感受下,加以挑選出來。
比如說這麼一句話「每一滴辛苦創作過程心血」好了,為何會挑選那段影片? 因為錄製那段影片時,那天是剛下飛機第二天,還有一點時差外,白天走了大半天,回到旅館休息了一會,醒來還有一點昏沉,算好適當的時刻,也就是天空出現藍調的時候,背起器材前往該處,並且設定好器材開始錄製教學所需要的影片。
選擇這些片段,是一段辛苦的過程,除了還有點時差外,為了往後工作,白天的踩點、拍攝與記錄,晚上更帶著更多的器材走出門,對當下其實也是精神與體力的壓力,如果要我再多說一些,我可以再用 3000 字細說更多的故事,但這裡,省了免了,雖然看影片的觀眾無法了解當時我的身體狀況,而我也只在這裡輕描淡寫過,是不容易體會我挑選這段影片的考量,其實,就是那個「連結」,不然 15 天的旅程,更多次的「攝影旅行」,我可以選的素材更多,為何挑選這畫面,背後有一小段挑選的抉擇。
🟥攝影、生活脈絡
過去我曾對自己說,或是對朋友,學生說過一些這近 20 年的拍照片得,有一段時是這麼說:
🔹「我不會刻意的去追大景,我知道漂亮出色照片,這個 “大景” 是很需要的,過去剛接觸攝影,也會去追尋特別的主題來拍攝,但隨著好幾年下來,好像這種追尋的精神越來越薄弱,一般人可能會說…,拍多了,失去攝影的熱忱,但我很清楚我並不是如此,而是心中有一種想法 – 我不喜歡刻意去拍,與我生活較無直接關係的主題。」🔹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層感受,而是在我從事現在的工作,每天都在跟「攝影、照片」相處,因為「二件事情」的發生,讓我思考出這個心得。
第一件事是,多年前曾發現疑似他人盜用我的圖片,很久很久前,久到不知何時去了,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張照片,那張照片是拍攝高雄西子灣的燈塔,日落時太陽落下,很接近燈搭的漂亮日落,直幅構圖,海面比例佔四分之一左右,一時間我心裡一楞 – 怎麼會有人拿我拍照片,當作自己的作品去分享呢? 於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原作」,當然第一個念頭就是去找出原檔,上頭有日期可以證明,是找出來了,但構圖略有不同,近 8 成接近,燈塔與太陽相對位置略有不同,海面在照片比例也不同,直覺看是很像沒錯,細細比就差很多、很多。
找完比對後才覺得,自己真不該花這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種西子灣燈塔本來就是當時熱門的景點,再說這樣子的主題也很多人拍,會拍出「很像的照片」也再所難免,何必花上那麼多時間去翻找自己這張照片做比較呢?
其二的原因就是,當開始做這些攝影教學、寫作工作後,翻找照片就成為日常工作之一,為了找尋特定的照片,有時會找找十幾年前曾經拍過的照片,那些照片性質,大多是記錄自己生活「吃喝玩樂」居多,偶爾會有些為了追景而拍的照片,我發現…,我的目光停留在「吃喝玩樂的照片」上的時間,遠多過在欣賞「追景拍攝照片」還要更多。
也許你會說「你在找照片時分心了哦」,對,有一部分的心情是分心了,但在看那些「偏向記錄生活的照片」比較讓耐得住我一看再看,因為這些照片可以告訴我很多故事,比如「我當時年紀、住在哪裡、生活型態、打工、感情關係…」等等,因為這些照片就是因為與「生命脈絡」有著非常強大的連結關係,「如果不是那時候我的生活條件,也不會有這些朋友、這些事件發生」,所以在看這些照片,特別能勾起腦海中曾經深刻卻又漸漸淡忘的故事。
而那些「刻意追景」的照片,儘管這些照片漂亮順眼,有些也在後期處理特別下了一些功夫處理,確實比前者照片更加精彩許多,但過了十數年後再次欣賞,那種當時的感動好像「沒了」,我仍記得當時為何去拍這些照片,但帶給我心頭迴響,比前起者卻少了許多,有一種與「當時自己生活脫節」的感覺,因為這些照片並非是我平時會去想拍的 (可能心情不對? 或是不符合當時生活作息?),這些照片無法帶給「現在的我」更了解「過去的自己」。
🔹感覺自己拍的照片,與自己的 “連結” 感受越來越淡了,對此,我也找到了答案 – 因為這些照片並不符合我的生活「脈絡」,不是我平時生活中會去拍的照片,一個照片資料夾裡上百張照片,在還沒打開細看前,大概心中就有點拒絕去看的心情,當我發現「為了記錄生活所拍照的照片」與「刻意追景而去拍的作品」之間的落差後,漸漸我就不再去拍這種照片了。🔹
🟥作品生命
誠如前幾篇文章說到,一張照片的「生命」不該有 0 與 1 的數位磁性電腦記錄所組成的照片,更多的故事留在身為「創作者」我們身上,如果可以的話,用簡單的文字、錄影、錄音,來為這張照片給予更多生命記錄,但我們是無法為每一張照片做到這一點,隨著我們日子一天天的過,這些照片永遠保存原有的樣貌,只是「他的故事」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腦海裡,就像是製作成標本的動物,保有他的外在,卻無法留住牠的靈魂。
🔹「這張照片死了」,我會這麼說,過去拍的照片已經無法再帶給我心中一點漣漪的話,那麼這張照片是「死了」,就算是照片永遠保留住他的點、線、面、光影、色彩,就像是動物標本一樣「永恆」地存在,我還是會說,這張照片依然是我所拍的,由於這張照片生命對我來說,已經到此為止,但連結依舊存在。🔹
至於越久的照片,是不是越先走到死亡? 倒也不是,如果這一張照片更與我的生活脈絡結合,這張照片並不只是個漂亮的作品,同時也代表那時我的生命、我的生活。
🔹「這張照片是用 Canon 350D 所拍攝,我的第一台數位單眼相機,透過標準 Kit 鏡頭,我帶著它出門練拍,讓我第一次獲得感動,竟然是拍出過去從來得不到的夜間清晰的夜景照片,雖然這台相機是水貨,也不是最新款的入門級單眼,但那時為了練習夜拍,同時也測一測新買的相機,這些練習的照片不見得多漂亮,但帶給我的記憶恍如昨日般清晰,那份感動還在」🔹
越能結合我生命脈絡的照片,越是記錄著當下種種大腦與身體的感觸,藏在大腦裡某一處,直到你回頭看到這些照片,你又重新想起當時的印像,也許更加深刻讓你省思現在的生活,或是帶給你新的攝影想法與目標,我想這也許也是多數喜歡、熱愛攝影的朋友們,也曾經感受過的體驗。
🟥感動不了自己
又怎麼能感動得了他人? 藝術,不只是創作,也同時代表著「表達與分享」,少了前後一環,都是作為攝影藝術可惜的地方,但往往欣賞他人作品,驚豔的作品下,都是辛苦創作的心血,卻缺乏好的表達、好的陳述、好的呈現,讓他人無法擁有你十分之一的感動、感觸,我覺得很可惜,而且天天在生活中出現。
🔹如果感動不了自己,如何感動他人? 照片呈現已經是固定不變,卻帶給觀者差異解讀,唯有創作者本身給予照片更多的生命故事 – 就是除了照片外,更多照片的故事,以及你與照片之間的連結,才能讓他人在各自差異解讀下,更多一些作者想傳達的想法在心中,我相信,越能感動自己的照片,越能帶給更多值得與他人分享的故事內含,產生「作品、攝影者、觀者」三者的共鳴的機會也越多。🔹
當我欣賞他人精采的作品,不時產生這種感覺 - 這些空有外表,空泛的靈魂,激起不了心中的認同與共鳴,但這感覺是一定存在,因為…,自己多年前的作品,一但被我宣布「死亡」那一刻,也是同樣的感覺。
於是我告訴我自己,若想要讓自己對攝影的熱忱能持續下去,並且保持快樂,那麼…,未來所拍的那些稱作「照片、作品」也好的東西,必然更加與我的生命更加貼切,讓往後自己再看這些照片、作品,能讓未來的自己感動、感受,而不是一張張僅有外表精彩的照片而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我們的藍調線上看15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雖然是非常歐美的觀點,不過可以參考看看,Indie Wire 的230位影評推崇的 2020 年之50 大好看電影(許多電影還真沒看過,連聽聞都不曾)。《靈魂急轉彎》與《天能》都列在其中,但《神力女超人2》沒上榜。可在 Google Play, Prime Video, 和 Netflix 平台上看到的電影,附註在電影名稱之後。這五十部,看過幾部呢?超過十部的請舉手。
1. “Nomadland” 游牧人生(近期將院線上映)
2.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3. “First Cow” 第一頭牛
4. “Lovers Rock” 戀人搖滾
5.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我想結束這一切 (Netflix)
6. “Beanpole” 裂愛
7. “Time” 時間(紀錄片)
8. “Da 5 Bloods” 誓血五人組 (Netflix)
9. “Martin Eden” 馬丁伊登
10. “Bacurau” 殺戮荒村
11. “Mank” 曼克 (on Netflix)
12. “Dick Johnson Is Dead” 迪克·約翰遜死了 (Netflix)
13. “Minari” 米納里 (韓裔美國人的家庭故事)
14. “Promising Young Woman” 花漾女子
15. “Kajillionaire” 未定名米蘭達·裘萊劫盜題材專案
16. “Collective” (羅馬尼亞紀錄片)
17. “One Night in Miami” 邁阿密的一夜 (Prime Video)
18. “Vitalina Varela” 夢迴里斯本
19. “The Nest” 秘密窩點
20. “The Sound of Metal” 金屬之聲 (Prime Video)
21. “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 芝加哥七人案:驚世審判 (Netflix)
22. “The Assistant” 助理
23. “David Byrne’s “American Utopia” 美國烏托邦
24. “Soul” 靈魂急轉彎
25. “The Invisible Man” 隱形人 (Google Play)
26. “The Whistlers” 吹哨奇案 (Google Play)
27. “Ammonite” 默愛
28. “News of the World” 讀報人 (Netflix)
29. “Possessor” 佔有者
30. “Bloody Nose, Empty Pockets” 血腥的鼻子,空口袋 (紀錄片)
31. “Palm Springs” 棕櫚泉不思議
32. “Wolfwalkers” 狼行者 (喜歡愛爾蘭導演 Tomm Moore 的《海洋之歌》的話,一定不能錯過這部動畫)
33. “Shirley” 雪莉(傳記電影)
34. “Another Round” 醉好的時光
35. “Mangrove” 紅樹林
36. “City Hall” 市政廳 (紀錄片)
37. “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 芭樂特電影續集 (Prime Video)
38. “Fourteen” 十四
39. “The Vast of Night” 浩瀚的夜晚 (Prime Video)
40. “Sorry We Missed You” 抱歉我們錯過你了 (Google Play)
41. “She Dies Tomorrow” 她明天赴死
42. “Undine” 水漾的女人
43. “On the Rocks” 家庭變幻時 (Apple TV)
44. “Ma Rainey’s Black Bottom” 藍調天后 (Netflix)
45. “The Young Ahmed” 少年阿罕默德 (Google Play)
46. “Let Them All Talk” 讓他們說吧
47. “Emma.” 艾瑪. (Google Play)
48. “Tenet” 天能 (Google Play)
49. “His House” 異國陰宅 (Netflix)
50. “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 畫家與小偷(挪威紀錄片)
。。。。。。。。。。。。
1.《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場孤僻中年男人的絕望幻想
https://bit.ly/3uFV9HG
2. 你發現了嗎 ?《靈魂急轉彎》「天賦說、當下論」和「靈魂、音樂、畢卡索」等 12 個看點解析
https://bit.ly/2ZVWeNv
3.【電影談心室】《靈魂急轉彎》關於靈魂伴侶的十二個現實
https://bit.ly/3aZyrCN
4.《隱形人》伊莉莎白摩絲的必看電影與影集
https://bit.ly/2ZSUmVM
https://bit.ly/37SrGRo
我們的藍調線上看15 在 StoryTeller 說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睡前故事:【走在凌晨裡的巴士】
凌晨歸家的路,又吵又靜。
巴士上人們隨意找了個位置坐下,風景是面鏡,腦海浮現的思緒通通被照出來,還好有到站廣播,不然思緒會把整個人吸進鏡去。巴士往前走,巴士站的人往相反方向看,憧憬回家的味道。城市本來都要睡了,鑽進巴士卻又動了起來,像看門狗聽到行人路過又在睡夢中吠了幾聲。公厠外的男人抽了口煙,光線不強,只看見煙頭的火苗,卻讓人想到煙的溫暖,正撫慰一個破落的靈魂。
黑夜包裹的是通透的心,讓用心的人都能看到。
她站在地盤外,婀娜好看的體態差點掩藏了她哲學家式的沉思,空洞的眼神訴說着故事,可我無睱了解。巴士駛過酒吧,藍調滲進泛黃的夜色裏,兩個喝得爛醉的年輕男子朝旁邊候車的女子搭訕,女子以手中的無印紙袋向男人刮去,袋子隆起的部分敲在穿皮褸男子的頭,男人不屑地指摘女子沒趣,然後拂袖而去;巴士本來應該進站,但這時分沒有人要上車,於是便在女子眼前冷冷地駛過,好像都沒有半點同情。
車像闖進時光隧道,景色都被壓縮成一道道光束,由右至左抹去。風景把我帶到一段林蔭大道,才發現旁邊剛與女友通電話聊得興高采烈的他睡了,頭都快側到腰間,紙袋裝着的大衣快倒出來,是一件女裝大地色的毛衣——穿短衣短褲的我才意會到天又轉涼了。街燈照射下,樹影閃爍在他右肩前後復還,就像睡在樹蔭下。巴士駛至一間酒店外,一家三口拖着行李箱,正尋找進門的方法,幸好兩位情侶依偎着下車要進酒店。可女的臉紅通通,擁着男的腰,男的又快要被推倒,站也不穩,似乎也在醺醉邊緣,卻顯得非常陶醉。
總站是我的終點,香港地小,路卻迂迴曲折,車程長得教我勞累。乘客一個個到站,巴士又回到車程開端的寧靜,只有廣播小姐努力在報站,除此之外就是車窗在縫隙間撞擊車身的聲音,乘客越少,巴士似乎顛簸得更厲害。我坐在巴士上座後端,上座只有坐在前座的一位白髮老人,穿着黃色過大的T恤,身子小小的他佝僂着背,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樣。我幻想下層空無一人,只有車長一個與軚盤作伴——或許他只知道潛望鏡中的那位老人。巴士無言地駛着,不管乘客多少都走在同一線路上,深夜彷彿是它練習賽跑的時分,並沒有停下來的需要。若人的氣息薄弱得車長無法感應,我能幻想他會隨時旁若無人地唱起歌來,讓歌聲在巴士車廂內來回折返又激起迴盪。倘若車鐘突然亮起,我想他會一下子尷尬得不懂應對。
車走到山路,也許下一秒就會撞到欄杆整輛巴士跌到山谷裏,然後沒人知道。巴士或許只有我們仨,或許大家也不太在意死在山谷中無人知曉——其實我有衝動要上車問問的,但應該會被說是神經病——可能車長不知道上座有我,故自殺又連帶了多件軀殼,可是我不介意的。能參與某個誰的死宴,應當比生辰光榮,因為我們是無法與死人慶祝死亡這個成就的。唯一不甘心是他根本不意會我的存在。
他或許意識到上座有兩人,以他的經驗來說。我認得車長,自我中學以來他就在這路線上來來回回,也許是被安排,也許是個人選擇。所以我懷疑他懂得解讀這巴士空氣浮動的節奏,特別在人少時,或許他可以單憑感覺指出乘客的位置,說到底,你不能質疑一個人在他職業上的第六感,不管那有多不可思議。我也無意要躲避,也沒有特意要放輕拉拉鏈的力度,因為偶爾的聲音或許是他深夜的慰藉,讓他感覺自己並非一人,他甚至會無聊得張大耳朵窺聽任何車內可能的聲音。
看看時間,雖說深夜,其實只是零時二十分,肚子飢腸轆轆,我忍不住打開了袋中的土耳其卡巴,香味引來了老人的注意。這東西的確不該在車上吃,或說,車上吃東西是不被允許的,氣味會像病毒一樣沾滿整個車廂。我連忙偷咬兩口,還隱隱傳來暖意。老人眼巴巴看着我手中的卡巴,我彷彿能預見他衣襟被唾液沾濕的景象,喉頭反覆上下,雙手包在椅背上,餓意全放在臉上。我想起我點了個套餐,薯條還熱騰騰的,只是蒸氣壓在牛皮袋的關係,薯條都變得軟軟的。我請他過來,揉些搓手液,就大快朵頤了。
巴士上與不明來歷的老人開餐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但也是晚間的特權,我在想車長何時會停車然後上來謾罵。那天是中秋節,我問老人怎麼一個人在車上,他長歎一聲,說:「無家可歸,唉!」我沒有追問,他說月亮愛作弄人,像當年作弄嫦娥一樣。我問薯條好吃嗎,他說老婆做的較好吃,只是沒機會再吃。我笑說,「當然啦!」
他問我可否請車長吃薯條。我問,「不怕罰錢嗎?」,他於是向我娓娓道來:
「唔怕!每當鬱鬱不歡時,我都會乘這輛巴士,坐在樓上前座,故意讓車長看到,因為這樣可以帶距離但又好像有人陪伴。我與這車長很熟,偶爾會跟他分享滷水鴨舌,他又會請我飲可樂。這路線十年如一,長年在同一線上來來回回,沒我這種無聊呀伯我諗佢仲悶過我。」
我說,好吧。
月光灑在歸家的路上,帶點浪漫情懷,黑夜在巴士的引領下,等候晨早和煦。巴士到站後,老人把薯條帶給車長,車長說:「啊,你又陪佢癲嘅!」
Storyteller:@wild.guest
Illustrator:@her.afternoon
#沒有你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__________
「StoryTeller 說故事」是一個說故事的平台,也是一個獨立創作單位,連結一群風格獨特的影像及文字創作人,創作各類插畫故事。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歡迎任何合作/品牌推廣,請電郵至info@story-teller.com.hk。
👉🏻Tag us at IG @everyone.is.storyteller to be featured
📮投稿你的故事/藝術作品:https://bit.ly/2FwN6G3
📍到訪繪本故事書房 Cabinet of Stories:中環士丹頓街15號1樓⠀ Cabinet of 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