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我住鳳鳴我驕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我住鳳鳴我驕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我住鳳鳴我驕傲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趙正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穿越地平線的城市之光⭐️ —正宇爭取鐵路地下化回顧 平時在跟鄉親朋友話家常時,常常聽到這樣的願景:我們希望桃園能夠更進步、更方便、更整潔、更安全。 希望有一天,馬路不再是「虎口」,城市也不再因沉重的交通負擔而變得晦暗。這是我們對未來最真切的期盼。 正宇這幾年來持續參與、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計...
我住鳳鳴我驕傲 在 趙正宇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2-17 05:08:01
穿越地平線的城市之光⭐️ —正宇爭取鐵路地下化回顧 平時在跟鄉親朋友話家常時,常常聽到這樣的願景:我們希望桃園能夠更進步、更方便、更整潔、更安全。 希望有一天,馬路不再是「虎口」,城市也不再因沉重的交通負擔而變得晦暗。這是我們對未來最真切的期盼。 正宇這幾年來持續參與、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計...
我住鳳鳴我驕傲 在 蔡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3 18:45:01
: 生日快樂 小羊 - 2018年的夏天,偶然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創造101,當時對追星毫無興趣的我,在宿舍時無聊點開了視頻,看完第一集後直接被不小心忘記動作的妳給吸引住了,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女孩阿,全村的希望 村子里的驕傲,那時的我 不經這樣想:「希望妳永遠善良可愛」。 / 隨著一次次的公演,妳的心好...
我住鳳鳴我驕傲 在 趙正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穿越地平線的城市之光⭐️
—正宇爭取鐵路地下化回顧
平時在跟鄉親朋友話家常時,常常聽到這樣的願景:我們希望桃園能夠更進步、更方便、更整潔、更安全。
希望有一天,馬路不再是「虎口」,城市也不再因沉重的交通負擔而變得晦暗。這是我們對未來最真切的期盼。
正宇這幾年來持續參與、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期盼為桃園帶來全新的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
【桃園鐵路地下化】
▲從鶯歌至平鎮,總計約17.95公里的鐵路區段地下化
▲「桃園」、「內壢」、「中壢」3座車站改建為地下車站
▲增設「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及「平鎮」5座通勤車站
▲消除沿線20處平交道、8座陸橋及8處地下道
本計畫總經費約1048億元,是桃園百年建設的里程碑!正宇在爭取中央補助的同時,也透過國會質詢,督促中央部會加快建設腳步。
目前中壢臨時後站及跨站天橋已正式啟用,各項工程也陸續開始設計、施工,預計開工7年後即可通車。
正宇相信,未來鐵路地下化完成後,市民朋友不必再忍受鐵路沿線的噪音;不必擔憂平交道的危險;更不必為上下班交通雍塞而煩惱!
未來我們可以驕傲地分享,桃園擁有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亮麗的城市風景,因為這座城市的光芒,已經照進地平線之下!
#立法委員
#趙正宇
#桃園鐵路地下化
我住鳳鳴我驕傲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年4月18日完成
《千年一問》的文化版面時
渾然不知
人生會有大變動
記者生涯一個月後
就要畫下句點
一切來得突然
但我慶幸自己在看完
《千年一問》的第一版本時
就完成了這次採訪
將近半年後
再次看了 《千年一問》
我很驕傲
自己即時做出歷史見證
以下是專訪全文
文化週報》女導演的千年一問—王婉柔用魅影召喚鄭問博物館
2020/04/18 專訪◎藍祖蔚
鄭問畫作在故宮展出時,號稱《千年一問》。鄭問過世三年後,導演王婉柔拍攝的《千年一問》紀錄片也完成定剪。 認識他的朋友,會讚嘆電影中雖然無法訪到鄭問,從頭到尾鄭問彷彿就在身旁;不認識他的粉絲,也可以在看過兩個多小時繁花似錦的影像後,明白何以大家要稱他千年一問,因為前無古人,後也難有來者了。
藍:傳主已經過世的紀錄片容易變成導演自說自話,加上傳主低調,生前留下的影音資料有限,艱難指數更高,而且拍攝之前,妳並不認識鄭問,怎麼會對這個題材感興趣?又怎麼敢接下這個工程?
王:或許就因為初生之犢不畏虎吧,兩年多前,監製王師問我有沒有看過鄭問,我回答說沒有,他就要我趕快Google一下,我找來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東周英雄傳》,翻著看著,耳旁就響起了馬叫的聲音,那是以前從來沒有的經驗。
鄭問吸引我的地方不只是畫好,更在於他的古典取材,我念的是中文系,鄭問又擅長古典故事,從史記到戰國策到東周,共鳴感本來就高,接下來我又去找時裝的《深邃美麗亞細亞》,應該是我看過最怪的漫畫了,當下的反應就是天啊,究竟鄭問是個什麼樣的人?怎麼可以畫出這麼怪又這麼迷人的東西?就想來挑戰。
鄭問2D銀幕現身 故宮看展魂兮歸來
藍:不管認識不認識,看過《千年一問》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好像進入鄭問博物館的讚嘆,視覺華麗,凸凹陰陽的刻痕鮮明,有如看到了鄭問的立體雕像。更有趣的是妳創造了一種魅影般的意象與敘事詩意,到處都是意外與驚喜。
王:我的上一部作品《擬音》,討論的是電影中的聲音,這部《千年一問》念茲在茲的就是想在畫面上有突破。攝影師韓允中看到鄭問的畫作原稿時,就立志這部片要拍到讓觀眾目不暇給,要跟鄭問的畫拚了,有鄭問畫作在前,視覺風格不能遜色。
鄭一生經歷崎嶇起伏,再加上人已過世,只能靠眾人回憶來拼湊身影,難免會陷入孰真孰假的困惑,還好,眾人口中的鄭問滿一致的,只是我會自不量力地想:要不要談到台灣漫畫史?要不要把1980年代的氛圍著墨多一點?最難的是在還沒有理出頭緒之前,鄭問故宮展就要開展了,錯過了,就沒能再補拍,所以我逼問自己:要拍什麼?要怎麼拍?當下的念頭就是要做2D動畫,而且找鄭問的兒子來演鄭問,要他模擬鄭問也來到故宮看自己的畫展,因此才能拍出鄭問也在現場看展的律動。
藍:採用2D動畫,讓鄭問重現銀幕,這款美學選擇很「鄭問」,因為很多漫畫主角的長相根本就是鄭問本人的翻版,畫中有他,電影中也有他的動畫身影,鄭問在天之靈應該也會對妳的巧思露齒一笑!
王:我要求這個2D人物,要一看就知道是畫像,是很虛的影像,就貼在實景上,我透過這個方式表現鄭問,透過2D動畫比對他的畫作,請教大家一部沒有傳主的紀錄片究竟能掌握多少真實?我看的到底是紀錄片?還是劇情片?受訪者描述的鄭問都是真的嗎?回憶有過濾或誇大嗎?其實我到現在還沒有答案,因為我沒有真的見過他本人。
電影的第一顆鏡頭就是從鄭問心肌梗塞倒下的那個書桌開始,樓下有工作人員正在拍攝訪問鄭師母,但是另外有架攝影機就從那個位置站了起來,你看見了一位外型有點像鄭問的2D人物沿著樓梯走了下來,我從未點明他是誰,或許是鄭問的魂魄,也或許只是想像中的鄭問,想要看看我們在做什麼。
我用了超廣角的鏡頭來拍攝這個有點魔幻的時刻,鏡頭走經狹小的樓梯間有點快要撞牆的近視感,再神秘又優雅地悠悠繞行工作團隊身後,開門走出戶外,希望真能創造一種魅影流動的感覺。而且,不只開場,凡走過,必有鄭問,從香港到故宮,都有同樣的律動。
藍:2D動畫出現時提供了一種換口氣,深呼吸,繼續看下去的能量,這種魂魄猶在的拍法很奇特,很迷人,而且是一以貫之,最初怎麼想到魂魄依舊在的這個點子?
王:我看過一部法國動畫片《魔術師(The Illusionist)》,主角闖進一間電影院,銀幕正放映著法國導演賈克.大地的電影《我的舅舅》,也就是真人和動畫同步存在,鄭問的作品就適合這樣子的做法,因為這個2D版鄭問,有如一位畫中人正看著我們在拍片,這一切或許也是因為我們在現場一直感覺到鄭問跟我們同在……
說話寫信找大師 有如鄭問降臨現場
藍:真的同在嗎?
王:現場沒有發生什麼靈異事件啦,只是特殊體質的人三番兩次都感覺到鄭問就在現場,所以我們會試圖跟他講話,我則是不時寫信給鄭問,把我的感覺或疑問逐一寫下來,那是一種抒發,一種反芻,也是一種治療,寫完信,既無法投遞,也得不到回信,然而冥冥之間你就比較能夠走下去。
藍:信件內容能分享一二嗎?
王:每封信都會以敬愛的鄭老師開場,輕聲問著我是否不停在對鬼魂說話?投石於井,一切需要我自己找答案。問他你是否在圖書館內,今日,與我們同在,看著聽著我們如何用攝影機和錄音機建構你……我該傳遞什麼剪輯什麼建構什麼,給世人什麼你的樣貌?我相信你與我們同在,一如你現在很可能坐在我的身後……還是,我自始至終都駛錯了方向?如何輕鬆一點? 我不知道。我只能掌握當下。
我也會喃喃自語似地寫下……關於紀錄片種種,關於電影理論,甚至過去很多經驗,這次幾乎不適用了。很濃烈的情感主宰了一切……也會試著想問他:電影會長怎樣,你是否也好奇呢?
畫中人都是鄭問 英雄映照人生哲學
藍:《千年一問》拍攝工程浩大,先後走訪了日本、香港和中國,逐一重現鄭問曾經風光、逐夢及夢碎的場址,這種認真與堅持,很接近鄭問本人?
王: 電影其實是無數淚水換來的,一開始,日本人不太開心,因為我們從故宮展開幕時就把握機會先做訪問,架好攝影機就要搶拍,然而日本人講究細節與禮數,事先不但要擬好題綱,層層送審,還要說清楚受訪影片未來要怎麼用……剛起步的我們有點手足無措,場面一度僵住了,幾度懇談,我和監製更不時泣訴心聲,表達我們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鄭問,以及日後映演若有盈餘,一定會回饋鄭家人……日本人才打開心房。
有過這次文化碰撞後,我選擇做預訪做足功課。開拍前,先到日本探勘可以拍攝的場景,更逐一拜會預定的受訪者聽他們細述鄭問,熟讀翻譯逐字稿擬定拍攝重點,才二度前往日本正式拍攝。講堂社新泰幸先生看到了我們的用心,一路陪著看著,主動幫我們打點大小事,不但拍到了很有大正風格的舊辦公大樓,原本日本漫畫家受訪時都有行情價,而且價格不菲,也因為他的協調,輕快達陣。尤其看到講談社編集長栗原良幸拿出厚厚一疊有關與鄭問合作的歷史檔案時,你就能感受到日本人的認真。
藍:《千年一問》揭露了很多鄭問的創作秘辛,妳不但找出《三少爺的劍》說明他的素描源頭,更點出不少角色依稀都可以辨認出鄭問的影像,都藏有他本尊,所以片中出現的動畫身影,剛好也呼應著鄭問無所不在的小自戀?而且第一場戲是鄭問高中同學在講他的自畫,片尾也是鄭問的自畫像,自畫像顯然是個很有趣的題目?
王:鄭問說過,畫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他自己,他會把他的悲憤或厭憎都畫進畫中,他就是這麼奔放地把自己投射進作品的每個角落,才會給人無所不在的感覺。
鄭問的面相一直在變。高中期的鄭問,若不做箭頭標示,誰都認不出來。自畫像代表著畫家怎麼看自己,是對著鏡子畫?還是拿著照片描?不同的呈現方式,是否反映著他的成長?片子以自畫像始,又以自畫像終,我的想法是不管怎麼解釋,受訪者怎麼推崇,都遠遠不如從自畫像來認識,真正的鄭問就在他的自畫像之中。
藍:其實,片尾還有一幅自畫像,精準一點說是張照片,是鄭問在畫室中作畫,持筆含笑回眸的照片,放在故宮展的出口處,粉絲、好友、夥伴參觀完後,都會從照片前走過,形成有趣的生死對話,大家是來看鄭問,照片中的鄭問同樣也在看著這些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尤其是鄭問的眼神那麼神采奕奕,散發著想和大家對話的火光,非常立體。
王:讓電影活起來,讓鄭問的作品也能活起來,就是我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我特別感謝剪接師陳曉東,他從巨大的影像素材中撈到了這顆鏡頭,其實畫面很短,只拍到了日本友人匆匆走過的一瞬,因此還特別放慢速度,經過這麼特殊的處理,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了鄭問的笑容,達到了畫家與觀眾的對話目的。
認真研究過鄭問後,我發覺他的畫技可能花俏,編劇與敘事卻很古典,不會玩那種時空錯置的穿越戲,他堅持只要好好地說好一個故事,就夠動人了。鄭問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很在乎道德或禮貌,有道理的事情就會堅持做下去,作品中對英雄的定義也會變成自我要求的準則。
章回手法有巧思 重現大師文學氣質
藍:提到古典,你把電影分成九個章節,從《冰中的火焰》開始,一路還有《八眼醒來》、《驕傲的蜘蛛》、《好善良的蛤蟆精》到終話的《花開了》,帶有古典章回小說的欄目趣味,只是用字遣詞又非常新潮另類?為什麼?
王:鄭問是文學性很高的創作者,所謂的文學性不只是他擅長改編古籍經典,以《深邃美麗亞細亞》為例,這本漫畫的結構是先有話名欄目,翻頁之後才會看見漫畫,欄目文字容易勾起聯想,例如《好善良的蛤蟆精》會讓人去想蛤蟆精到底長什麼樣子?又如何善良?他在文字和圖像的搭配上顯然有過深思熟慮,角色的對白台詞,也都是他親筆寫下的,很有鄭問風格:乍看直白,卻又富含有趣的隱喻,很吸引人一路看下去,加上這個文字特色以前沒有人討論過,所以就成為我的表現重點了。只是後來的欄目名稱擴大取材範圍,不再局限《亞細亞》,還包括《戰士黑豹》與《大霹靂》。篇名來自他的創作,卻由我選擇放在哪一話,就有一種我跟鄭問錯身而過的感覺。
藍:《千年一問》一共採訪了54人,有獨訪,有聯訪,然而受訪人物出現方式都不一樣,鏡位既不重複,光影也不刻板,獨訪莊重,聯訪有趣,鬆緊參差之間很有巧思,很有漫畫格式任意伸縮的自由彈性,妳怎麼想出這種風格?
王:攝影師韓允中會先問我想怎麼拍,然後提出可以加分的拍法。既然受訪者這麼多,畫面上不求變化,看過幾回就一定會膩了,所以即使是同一個人,我至少拆成兩個地方拍攝,不同議題就要找出對位場景,創造不同的視覺感,找到對的氣氛,讓觀眾更有感受。但要這樣操作,前置準備就要大費周章,現場要找場景還兼打燈,時間又緊迫,這麼高密度的作業要求折殺了我的團隊。
藍:鄭問進故宮開展是漫畫界的大事,然而藝術界卻出現一些雜音,妳的紀錄片略過了這個議題,呈現的都是讓人感動的盛況,是不想碰,還是另有考量?
王:主要是怕離題太遠。我請教過故宮的三個單位,青銅器和甲骨文的研究員都對鄭問的用功與用力給予高度肯定,只有書畫組認為鄭問雖然擅用毛筆,然而畫風與傳統水墨無關,不願多談。
故宮的青銅器專家一輩子都鑽研其中,一看見「東周英雄傳」的封面,立刻就可以指出主角頭上戴的帽子其實是鄭問借用了哪個朝代的文物,但是鄭問厲害的地方在於他不是只會複製或重畫,例如他可以把傳統的壅不落痕跡地轉化成為帽子,而且古文物上的花紋經過鄭問拆解轉化,組合排列出新貌,讓他們佩服又感動,鄭問不是抄襲,而是把這些死文物都活化了。因為你不會活用國寶,它就只能硬邦邦地晾在那兒發呆,鄭問不是瞎用亂用,而是理解消化吸收之後,賦予這些古典多重意義或象徵,讓文物得到了新生活力,鄭問的活用或許可以帶動更多人願意再來從骨董中找尋更多東方元素的靈感,年輕人透過漫畫看到了青銅之美,在美的召喚下願意去認知青銅時代,不是更有意義嗎?
有位甲骨文研究員還指著《鐵血三國志》的圖告訴我,鄭問花了不少力氣去鑽研甲骨文,除了會變造新字,還會偷偷在其中藏進一個「問」字,用得既巧又妙,讓人會心一笑,近來歐美流行的中國元素都還在紅色或者龍鳳的表象層次上打轉,鄭問早就超越了他們。
我住鳳鳴我驕傲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佛光山當三天「小沙彌」——青年寺院生活體驗營(下)》
#晨鐘叮鈴#
在體驗營第三天的早晨,師父說要帶我們去一個地方。我們都不說話,靜靜跟著。
空氣靜謐恬淡,是清晨濕漉漉的味道,畢業季到來,山裡的鳳凰花樹伸出枝幹,張開修長的臂膀,展現熱情與驕傲。
我們路過小橋,橋下潭水青碧,綠頭鴨子曲頸啄出漣漪,我們穿過竹林,細葉上伏著豆大的晶瑩水珠,閃閃發光。我想啊,「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就是在這樣的仙境里寫出來的。
這條「成佛大道」上,沿途有480尊小佛像,到了山頂,我們圍繞最大的一座佛像站立,等等,這不就是我窗口那尊嘛,可算找到你了朋友!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地端詳,
我忽然覺得自己跟他有很深的友情,
放學後可以勾肩搭背、
一起去吃雪花冰的那種!
我繞著這佛像老友轉三圈,清醒一些後,盤腿坐在墊子上。師父叫我們閉上眼睛,妙啊,眼睛閉上,耳朵就打開了。
我聽到陽光透出雲層的剎那,
只有溫暖沒有乾擾。
我聽到花舒展裙擺,
綻放甜蜜的笑容。
我聽見小鳥收起羽翼,
抖落一身的疲憊。
我聽到松鼠旋轉尾巴攀援樹梢,
轉而消失不見。
打直後背,夢境與現實焦灼,其實這是我在山上出現最多的狀態,無論是上八點的《八大人覺經》,還是在下午聆聽梵音,亦或是晚上獻燈祈福時...
冥冥中感覺,自己是有吸收到所謂「真意」的,正是這種「焦灼」,讓所有的聆聽都塗上一層神秘的混響,像來自遠方,像輕撫耳畔...有如時光的告解,智者的叮嚀,世間的真諦。
試想這半個小時,清晨與自然,花草與暖陽,一個哈欠,盤坐的酸麻,滿山的綠意,鳥叫蟬鳴千回百轉,萬物生動活潑,大地卻沈寂無言。
#暮鼓雷雷#
那是最後一個晚上,頌完經的我們,
在大悲殿外排隊,
隊伍成蛇形,繁復卻有序。
師父氣運丹田拉長聲音:「走。」我們便大步大步地行,「停。」我們便毫不猶豫地止。
師父一邊讓我們走停、走停,
一邊一遍又一遍地問我們: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師父的聲音像驚雷,
錘進意識中。
這三天兩夜,師父們不曾教我們大道理,
只要求我們做到一點:記住當下。
師父從走路開始教導我們,「回歸當下,你會感受到不是你在踩大地,而是大地穩當地托舉著你。」師父堅定、磅礡的「還找得到你自己嗎?」,時至今日,仍如磬音回蕩在我的腦海。
最後一節晚課結束了,我們整理隊伍,前後對齊。大家腳步輕輕碎碎的,走到通往大悲殿的大理石階上坐好。周圍燈全熄了,時間接近十點,即將開「大禁」。
師父說:
「這幾天來,大家晨鐘聽得很多,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暮鼓吧。」
松樹下幾只螢火蟲無序地飛,這邊滅了那邊又亮起,安靜無比,徬彿我是一片羽毛,落進了喧囂的蟬窩里。大家都像睡著了,可是我們心裡都醒著,因為我們在等很重要的事。
我坐在最高的石階上,看著坐在前面的師父,室友和「三慧」班的大家,我才想起,我們已經快三天沒有開手機了,但竟然沒有任何想跟外界聯絡的心情。
「津津」,來了嗎?
很突然的,
像水晶敲在玻璃上的聲音,
是什麼碎了嗎。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廳零」,
口袋里五元硬幣和鑰匙
碰在一起了嗎?
金屬質感的通透聲音。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叮噹」,像有人要推門進來,
風鈴向風兒問好,
自由而不間斷著。
「還找得到你自己嗎?」
一陣風吹來,攜帶著松柏的味道,我用力閉緊雙眼,聽啊!雷聲響起來了,咚、咚咚、咚咚咚咚!數呀!快數呀!盡情地數呀!
不對,數也數不清了!
不可能數得清的!
你能數清落下來的雨點嗎?
鼓聲忽然就催起大雨來了!
一百零八下,如期而至,從低到高,從遠到近,像海浪撞擊岩石,粉身碎骨渾不怕,去呀!又激蕩回來啦!冰雹也砸下來啦!
感覺、心靈、記憶,
全部被衝散過濾,
繼而又凝聚起來了!
鼓聲轟然不止,我就像站在飛流直下的瀑布前,混沌而渺小,聽水花用盡畢生力量創造最後的奇跡。
聲音越是驚起千層浪,我的心越是沈入海底。大珠小珠落玉盤,綿密鼓聲中,我聽到了岩洞里有水滴規律而執著地落下的聲音,順著水滴的聲音,得以在肆虐的鼓聲中保持清醒,不曾迷失方向。
「咚!」地一下,暮鼓儀式以利索的最後一擊結束了,像水滴落回大海,消失無蹤。我們緩緩睜開眼睛,才似重返人間。結束了,人群開始鬆動。
回寢室睡覺的路上,我恍惚地問周圍的人:
「剛才有聽到水聲嗎?」
對方有些不明所以:「嗯?什麼水聲?」
#三十秒的故事 :原來時間可以這樣用#
我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是,
洗淨禪修服、將床鋪被褥翻新,
大掃除!
第三天的早上,我們按部就班起床、梳洗、頌經、吃飯、早課、冥想,收拾房間,直至所有任務順利完成!
在走廊遇到師父時,師父說:「八點半我們在教室集合。」我們全部嚇了一跳,我們被時間嚇到了!為什麼?因為上繳了手機,只是埋頭苦幹,一直沒關注時間。而現在居然八點半不到?感覺已到了中午那麼長!
師父說:「這就是早起的好處。」
她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二十年前,師父還在叢林學院學習,早課的鐘聲已敲響,害怕遲到的她急急忙忙從樓上跑下來,卻看到一位師兄還在慢慢悠悠踱步。
她回頭吼道:「師兄!五點五十了!」結果師兄不緊不慢地回答:「不急,還有三十秒。」
當時的師父恍然大悟:
原來時間還可以這樣用!
#難忘的經歷!#
從前我只在窗外觀察佛法,覺得佛法美,是高中教室圖書角里,倉央嘉措詩集里「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浪漫詰問;
從前覺得佛法善,是在競爭激烈的高三,克里希那穆提的書作為枕邊讀物,禪意洗淨鉛華,給心靈以安撫和療癒;
從前覺得佛法智,是於韶關南華寺朝拜,初聞六祖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茅塞頓開。
而這三天佛門給我的印象,實在太不一樣了!原來佛法就在我們身邊,不是束之高閣的「之乎者也」,而是生活當下的點點滴滴。
佛教,是亞洲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紐帶,回想這三天,我們在寺院生活,品嘗素食,學習經典好文,聽晨鐘暮鼓,出坡勞動,懵懂地打坐禪修...
最重要的是,我們遇到可愛善良的師父,他們手把手教導我們善待周遭的一切;在佛光山的這幾天,和來自不同地方的隊友們一起,留下美好的回憶,我感到非常奇妙而榮幸。
我在三慧班上的同桌是一位住南部的原住民同學,她當時已經參加第二次了,比我有經驗,因此整整三天,她都像小老師一樣,在旁時刻提示作為糊塗小班長的我:「等一下的口號你要喊長一點哦!」。
不知道她會不會繼續參加第三次第四次,
如果您要前往的話,也許會遇到熱心腸的她呢!
離開佛光山前,我問了好多人:
「聽暮鼓的時候,你有聽到水聲嗎?」
大家的回答都一樣:
「沒有啊,什麼水聲?」
真是怪了。
-全文完-
圖文閱讀版網頁:https://mp.weixin.qq.com/s/qpr2yUvXSn0zLl5Ik9Sy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