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成長型思維 心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成長型思維 心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uction (suctionunit)看板BabyMother標題[心得] 教養書心得 成長...
成長型思維 心得 在 斜槓夫妻華生✘阿西︱自我成長•閱讀學習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05:57
❌千萬不要輕易和年輕人說『你還年輕』 阿西因為從國中就開始打工 所以常聽到別人對我說「#你還年輕 」這句話… 很多人都說… 「有些事你長大自然就懂了」 但是!! 長大後卻覺得 「為什麼很多事我現在才知道??」 「如果當時有人能和我說這些就好了…」 💬你有什麼覺得...
是否因發佈心得而有優惠: no
優惠內容:(若無免填)
心得內容: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學好數學不必靠天賦,史丹佛大學實證研究、讓孩
子潛力大爆發的關鍵方法》
PO文之前,我思考了一下這本超齡的書,到底適不適合PO在媽寶版,但各位是否聽過、甚
至自己說過這種話呢?
「以後媽媽負責教語文,爸爸負責教數理。」
家長們知道光是自己有這種觀念,可能就使孩子(尤其女孩子)具有僵固型思維,覺得有
些科目是自己學不來而放棄挑戰的嗎?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改
變自己的觀念。
這本書有非常大的篇幅在講數學教學、評量的方法,我看得很辛苦,因為我就是以前會說
自己不擅長數學的媽媽(當然在這之後我會避免這樣說),書裡面講到的數學我都看不懂
啊!但為什麼還是推薦家長讀呢?首先,如上面所說的,我們自己要避免育兒過程中傳遞
僵固型思維,另外,知道這些觀念以後,會大大地影響未來我們幫孩子選擇的學校、補習
班或者支持的教育方式。
能力分班好?常態分班好?
我在看這本書之前,其實覺得兩種做法都看似很有道理,常態分班比較公平,但是能力分
班可以讓程度相當的孩子一起上課,應該可以上得比較多、比較深吧?結果,並不會。能
力分班反而會讓老師以為學生的程度都一樣,因此在題目設計上會選出狹隘、簡短的題目
。
那能力分班是不是只對學業低成就者有壞處呢?
對學業高成就的孩子應該就可以留很多時間讓他們學習更深的知識吧?結果,也不是。能
力分班反而對高成就的孩子產生最大傷害,因為他們只要意識到他人認為自己是聰明的,
他們不想打破自己的聰明神話,就會傾向只做簡單的挑戰,於是,這樣的孩子有很大的可
能小時了了,長大變得十分平庸。
回家功課重要嗎?重複練習重要嗎?
贊成回家功課的家長,通常是認為只要多練習同的觀念題目小孩就會進步。我想起小時候
去過O文體系的補習班打工,補習班的孩子每天就是做重複的題目,數十題數百題,達到
了計算快速這個家長喜歡看到的成果,但若目的是真正理解數學觀念,這個做法就是在浪
費時間、扼殺小孩可能的興趣。
為什麼該對小孩保持高期待
書中提及的研究結果顯示,若把小孩的試卷分成低難度、高難度,當小孩發現自己拿到的
是低難度考卷時會連試都不想試就放棄了。另外,重修這件事情讓孩子認定自己的能力就
是差,因此即使重上一次低階課程,孩子大多也不會因此學會。
前陣子我兒子想到一個帆船的摺法,說他想要拍下來教別人,我幫他錄影之後分享在自己
的FB上,有一位朋友說看我兒子摺紙影片,對我兒摺紙的精準覺得驚艷。其實會摺紙不是
因為他有摺紙天賦,而是我看完《大腦解鎖》之後思考過手指靈活對大腦的益處以及摺指
對空間、數感的幫助,在刻意引導下才發現他確實很喜歡摺紙。我對小孩摺紙的對齊等等
技巧都有持續要求(前提是不對齊並不是他想要的效果)。我覺得必須要求小孩,只是要
求的事情都是我兒子展現出高度興趣的項目,對於這些項目給予較高標準、相信他可以做
到、必要時做給他看、卡關的時候乾脆地讓他休息做別的。如果以「增加小孩的內在動力
」這個目標來看,應該是對孩子有較高期待才是。對小孩期待太低不就是瞧不起他嗎?
家長跟老師必須對孩子表現出信心,書中提到一個研究,在一個測試中,學生可以收到老
師的回饋,其中有半數的學生會多收到一句話-「我給你這個回饋意見,是因為我對你有
信心。」
研究結果顯示,收到這個意見的學生會在一年後達到更好的成績。
剛好婚姻版最近在討論台語,這種討論文裡面總是會有一種意見是「為什麼不把時間拿去
讀英文?」
但我也很好奇這樣說的版友,是覺得小孩只能學會華語、英語兩種語言嗎?對孩子抱持高
期待吧!
回家作業與階級不平等
書中提到,研究顯示回家功課對學業成就不影響甚至是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會因為家庭較
為困難的孩子無法安心在家完成作業而使教育的不平等持續存在,也產生壓力、減少家人
相處時間。但是沒有回家,一定會有一部分的家長不滿,老師可以考慮改變功課的性質,
不要一直做重複觀念的題目,而是改成反思在課堂學到的東西,或是讓孩子在家裡找出可
以例子來證明今天上課學到的內容。
評分制度讓孩子對自己貼標籤
傳統的評分制度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個拿F的人」或「我是個拿50分的人」使低成就者不
想努力,也使高成就者不想接受挑戰,若是不小心拿到了較差的成績可能因此一蹶不振。
給建設性的評語作為替代,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如果打分數對孩子有害,我們可以怎麼知道孩子目前的學習狀況呢?本書中提到很多種評
量方式,例如形成性評量,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學到了什麼、幫助孩子知道他們必須達到的
學習目標、縮小目標跟現況差距的方法,可以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只要如何努力就能達到目
標。
這個觀念應用在對幼兒的教養,以摺紙當例子,我們家長可以不要把焦點放在他摺紙摺得
很美或很醜這種片面的結果,而是在小孩摺不好的時候,引導他們知道這次摺不好是因為
一開始的中線摺歪了,後面對齊不了才看起來怪怪的。在成功摺好時,改成強調他把角跟
角對齊的時候好認真、好專注,因為他對齊得很好,中線很清楚,所以能夠呈現他想摺出
的作品。
把深度看得比速度重要
本書提到,傳統上會被認為有數學天分的人,通常是計算很快速的孩子,但其實追求速度
在數學上對增加觀念的深度是有害的,且計算慢但努力全盤思考的孩子反而會因此覺得自
己沒有數學天分。
我常常拿樹懶當例子。樹懶的速度很慢,看似笨重懶散,但其實他們全身的肌肉具有極佳
的耐力,當一個容易理解(但不精確)的例子來跟孩子說慢慢來並不代表能力很弱。
結論
這本書作者寫到,他的目的是讓年輕人擺脫「不可以失敗、不能搞砸、只有少部分學生擅
長數學、成功應該得來不費工夫」這種僵固型思維的觀念。那我想,家長若是從小就開始
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避免讓孩子陷入這種會把學習變成苦差事的觀念,並且讓孩子主動
認為學習本身是辛苦但有樂趣的。
32本以上的教養書心得,持續更新中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42082358.A.2B4.html
訂購/購買證明(訂單/發票):
https://i.imgur.com/Ef8k1Ve.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6.221.2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44221472.A.5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