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成美文化園區抓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成美文化園區抓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成美文化園區抓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產品中有5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環境資訊中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 ????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03 12:54:58

五月台東行🚙💨 遙遙無期的暫延 翻翻舊照片 補足內心的渴望🤤 想著自己跑在草地上 蹲下看著葉片的露珠 大聲聊天哼哼唱唱🪄🎵🎶 搖下車窗記錄下每段旅程的畫面💐 仰望天空 我想爬到最高 抓著雲朵☁️ 當棉花糖一口吃掉它💐 爬上台東糖廠糖蜜槽 外觀是聞不到甜味的唷😋 環境變遷後綠色大桶子變成糖廠裡的公共...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狄恩 ᎠᎬᎪN LEE ดีน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9:22:48

叭啦 叭叭叭📣 也請跟我們成長的麥當勞 已經陪著台灣走過30年的時光 這次的2月份 麥當勞用了[經典又在地]的手法 在大家熟悉的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 打造了《城市印象大麥克》裝置藝術展🍔 走進松菸一眼可以看到大麥克的巨型裝置 整個裝置的復古色調與周圍建築形式和諧 有種穿越時空的感受 回到舊時代的...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巨鳥胃77 / 台北 桃園 台中 美食 旅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16 12:38:34

#連假出門玩 #出遊景點推薦 像是日本金澤兼六園的日式庭園 還帶點京都氛圍🇯🇵 很適合來拍一系列照片 裡面還有隱藏版落羽松大道 推薦大家一定要把這裡收藏起來 《成美文化園》 園區內的日式山水、庭園造景 讓這裡被稱為「台版小兼六園」 看著湖水倒映著湖中與周邊造景 突然覺得放鬆療癒🍃 也有人稱這一區...

  •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7 19:43:46
    有 128 人按讚

    【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女人、小孩以及少數漢人,進入八通關古道一處溪谷。儘管那條路我已經走過幾次,但總是一五一十地走在路徑清晰的步道上,從沒想過要上攀或下切、沒想過要踏入獸徑、更沒想過要走上一條布農的回返之路。

    隊伍在早晨入山,部落族人沿途拍照,其中最具備遊客資格的我,反倒成為那個拿著相機為他們留念的人(其實很喜歡他們喊我一聲「欸那個拍照的」)有的男人揹著鐵架,有的男人頂著頭帶(tinaqis)[1];女人和小孩一身輕裝,有時隨地撿起一根樹枝,親與子就牽在一起了。

    同行之中,有一位安靜又敏銳的布農族長輩,布農名為Nas Qaisul Istasipal,漢文名字是「林淵源」[2]。路途中,林大哥曾多次回答我對植物名的提問、以及布農人都怎麼叫它,他多次下切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撿拾乾柴,不經易地流露出獵人的機敏和警覺眼神,除了這些少數又短暫的時刻,大多時間他都是質樸寡言的模樣——靜靜地卸下鋁製背架、靜靜地劈柴、靜靜地走著。到達營地後,我和朋友Y發現林大哥一直默默坐在一顆大石旁為大家煮水,我們忍不住笑著說:「大哥也太可愛了,到底要煮幾鍋熱水才會停手啊?」

    這一支尋根隊伍主要是為了帶部落的孩子回到祖居的山林,傳承布農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歌謠(多出我們這幾個漢人大概僅只是個意外吧?)大夥入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平常穿的布鞋和拖鞋,蓋的是平常蓋的棉被,用的平常用的鍋子、平常拿的菜刀。部落族人領路,我們偏離步道,上攀,進入一段植物高度及膝、沒有既成的路徑、最好手腳並用的典型中級山環境。越過了一條窄狹的稜線,便聽見溪水的聲音,很快地,一大片藍白相間的帆布棚就等在前方。

    到了溪畔的營地之後,男人開始處理乾柴、起了爐灶、洗菜切菜的,準備餵飽這嗷嗷待哺、小孩與青少年占一半以上的大家。無事的孩子們很快就跳進溪水中納涼嬉戲,幾個大人坐在溪邊的大石上釣魚,孩子在溪裡也抓到了魚,全被煮進隔天早餐的鮮魚蔬菜湯裡。(個性總是小心謹慎的Y卻在此刻連人帶相機地意外落水,成為歷久不衰的笑柄。)

    夜裡,在布棚底下,老人家說起瓦拉米的故事,林大哥一反日間的寡言,解釋「瓦拉米」在布農族語是「跟我去」的意思,日本話的意思「蕨類」,然後要哥哥林水源教孩子唱母語歌,先是一首充滿Uninang 的布農之歌,再來是一首和日本兵作戰後回家唱的歌,然後是「黑熊的歌」。一位大姐也說起家族抗日的故事,而這些舊事的紀念碑和駁坎,至今仍駐足在瓦拉米古道上。

    更深更深的夜裡,漢人、女人、小人都入睡了。山裡傳來零星槍響,是男人外出打獵的聲音。清晨六點醒來,一隻紅棕毛色的飛鼠和一隻山羌已經被安放在營地一側的石頭上。「喔!原來飛鼠長這樣!」部落的朋友扯了扯牠的背膀。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飛鼠。因為太心驚打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當場還極其愚蠢地用上「啊,我吃素啦!」推託,以免被招待野味(完全是多慮了,動物都是帶下山才處理)。

    吃過早餐,收拾好營地之後,我們下山。本來以為是一路直下,但其實不然——半夜打到的獵物還暫存在四處,男人們得要沿途找到牠們,然後揹下山。山林經驗貧乏的我,在山裡早就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對於他們竟然不做任何標記就能找到獵物深深感到不可思議。

    動物的血液還是溫的,獵人將牠們收進袋裡,我則交出了登山包的雨套,將動物覆蓋起來。身為一名連肉鋪都不太敢去、連豬頭羊頭都不敢正眼對視、連塊生肉都不敢碰的白浪,布農人能夠親手獵下動物、親手放血、親手將「動物」轉換成「肉品」的過程,都一一鮮明了我對狩獵的想像,一一抹除了我對狩獵的無知。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受登山訓練,總覺得在山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或理所當然的。要能夠認得山頭、能夠在山裡存活、辨識植物、解讀動物留下的線索、判斷危險的地形能否安全通過,都需要反覆入山,並且經歷一些磨難才會慢慢懂得。而布農人過去活動在中央山脈的深處,如今,曾經豐厚的山野經驗也在當代靜默地流失、斷裂,必須一再地透過「復興」、「重返」才能勉力傳承。

    2016年,林淵源大哥因鼻咽癌過世。我只見過林大哥這麼一次,他的樣子在我心中卻是莫名的雋永。他不但是布農族裡有名的獵人,所乘載的深厚傳統文化和山林經驗,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巡山員、布農文化的傳承者、生態與文化研究者的領路人,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開始便協助屏科大黃美秀老師進行台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在爭執不休的狩獵議題上,林大哥早已切切實實地揭示了傳統獵人與生態保育者兩種身分並存的可能。

    後來再回到部落,和布農朋友W一起來到部落的高處,途中經過了月桃、颱風草、野生百香果。我們面著玉里鎮坐下,俯瞰著遠遠的市區,聽著剛剛忙完農事的Dama(布農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起布農傳統和部落故事。臨行前,Dama送了我一塊石板當禮物,還說收下會心想事成之類的話⋯⋯(當下非常震驚,因為石板真的有夠重,很苦惱要怎麼帶它回台北。)

    如今,這座布農部落背倚著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遙望著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身為一名白浪,我仍深深羨慕著。

    註解:
    [1] 頭帶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與頭帶搭配的負重方式稱為「頭額頂載法」: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的狀況下,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資料來源:《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2] 林淵源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長達25年,在占地10萬3千公頃的國家公園內,每月定期用雙腳巡邏著將近百分之40的山林範圍。林淵源具有豐厚的山林經驗,對園區所轄地與日治時代古道極為熟悉,孩童時期就被傳授狩獵技巧,年輕時的山野能力過人,縱橫東部山林,擁有「小泰山」稱號。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74年成立,81年設置南安管理站,林淵源於80年6月由臨時人員改聘為正式工友,負責第一線的生態研究、登山救難及古道修復等工作,玉管處於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以來,致力於臺灣黑熊保育及生態研究,林淵源成為主力成員之一,受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倚重。此外,玉山國家公園許多人文、生態的研究案中,林淵源都是研究人員重要的搭檔,包括執行新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的周蓮香教授、研究布農族舊社建築及分佈的林一宏教授、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教授研究八通關古道,林淵源都參與其中。(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523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1 00:11:59
    有 469 人按讚

    這兩天晚上一直在看《#新竹市圖鑑》看得笑呵呵。😁
    連 #智堅市長 都出馬回應了那我也來feedback一下。

    《新竹市圖鑑——#北區》

    1. 新竹市的舊城區,古蹟、廟宇眾多,也是市政府、議會、演藝廳的所在地,新竹市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
    妍:城市的心臟地帶。

    2. 擁有號稱全台灣位階最高的都城隍廟,但也有台南人認為他們的府城隍廟才是最高位階。
    妍:.....新竹人心目中的「都城隍爺」一定是最崇高無敵的!🤔

    3. 台南人來新竹一直嘴新竹食物難吃、台南食物多棒,現在連城隍廟都想蓋過我們新竹,真的是吼氣氣氣氣氣!
    妍:台南美食很讚,我很喜歡鱔魚意麵;但是我更喜歡竹蓮街肉圓跟大同麵店三層肉。👏

    4. 小時候一直以為香山是新竹縣,長大才知道原來香山也是新竹市。
    妍:我小時候一度以為竹北竹東竹南竹中都是新竹市。😅

    5. 有一段時間很困惑為什麼北區的南邊是香山不是南區。
    妍:這個我也疑惑過。😅

    6. 同時疑惑為什麼沒有西區,後來「想通了」以為西邊就是海當然沒有西區。
    妍:哈哈哈!咪兔咪兔。😂

    7. 可以投票之後才發現原來南區在隔壁東區,而且原來新竹市是有西區的,還沒有靠海。
    妍:西區還有「灣潭」跟「南勢」,是米粉寮的發源地,新竹先民最古老最初的聚落之一。

    8. 認為「美食沙漠」的污名是東區的鍋,北區各個巷弄和老街、城隍廟周邊都是美食。
    妍:北區的美食真的很多,族繁不及備載,要做功課才知道。

    9. 清晨四點販售的神之雞湯是新竹市民口耳相傳的人間美味。
    妍:還有民富街割包跟四神湯(人間美味連載中~)😇

    10. 城隍廟周邊居民的日常就是一邊早起喝雞湯一邊嘲笑外地來的清交學生和竹科上班族這個時候都爬不起來或是還在爆肝,可憐哪。
    妍:並沒有。(有聽過喝雞湯然後順便打包給在清交或園區上班的男友喝)🥰

    11. 因為是舊城區,巷子頗多,道路規劃複雜、沒有系統,其中又以光華國中附近的「光華大迷宮」最為知名,外地人走進去都會以為自己走進來特級咒靈的領域內。
    妍:「光華大迷宮」真的神!我在北區闖蕩快20年了,那裡至今只不會迷路但還無法報路。🤔

    12. 境內有個佔地超大的空軍基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北區的交通規劃和區域發展。
    妍:同意。從中間勒住舊城區跟南寮,掐死了北區的發展。

    13. 當地人一直有聲音希望空軍基地遷走,但作為距離中國最近的空軍基地,一直動不了。
    妍:然後與噪音共存亡,每年領不太多的回饋金,跟英勇帥氣的國軍499聯隊飛官當好鄰居,也漸漸習慣了。

    14. 北區到海邊的道路被空軍基地壓縮成一條狹長的地帶,據傳十幾年前是新竹市飆車族的聚集地(怕)。
    妍:這種過去古惑仔的故事沒想到現在的竹青們還知道?早就沒有了👽。

    15. 通過這個狹長的道路後,會來到一個叫南寮的地方。在新竹市以科技城聞名的現在,南寮仍以農田和漁港聞名於當地。
    妍:南寮現在出名的是魚鱗天梯跟親子沙灘。同鞋你一定還沒生小孩~漁港的海鮮也很有名值得一試。

    16. 或許是空間區隔造成的心理區隔,不少新竹人會把南寮跟竹市分開講。
    妍:對,會。不過那是因為南寮人草根性強又超團結,喜歡稱自己南寮人,以南寮為榮啦!💪

    17. 南寮雖然有漁港,但新竹在地人都知道南寮絕對不是吃海產的首選,要吃海產寧可去永安漁港,南寮專門賣盤子觀光客的。
    妍:呵呵~好吃的海鮮南寮人自己會躲起來吃,交一個南寮好朋友包準你吃得到!😎

    18. 南寮漁港在幾年前是抓寶可夢的聖地,今年則是新竹市家長放風小孩、看夕陽的休閒景點。
    妍:正確。還可以騎腳踏車、玩溜滑梯、跟IG美照打卡。

    19. 南寮又被稱作「新竹暴風城」,新竹風很大的印象多半來自這裡。
    妍:海口嘛~

    20. 在南寮放風箏是高度危險的極限運動,奉勸各位不要輕易嘗試。
    妍:「南寮特技風箏運動協會」出神入化的表演,建議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欣賞。

    21. 南寮焚化爐和垃圾資源回收廠吸收大新竹地帶的眾多垃圾。雖然利用廠區熱源設立了價格超便宜的南寮泳池作為回饋,許多南寮在地人仍然很不諒解,認為其他新竹人為了自己的方便犧牲了南寮。😱
    妍:南寮人很愛鄉土,好好把關監督焚化爐的操作處理跟做好周邊環境監測,是我們的責任。

    22. 南寮漁港長期有淤積嚴重的問題,令當地漁民苦不堪言。
    妍:港口今年有一個大型清淤計劃正在進行中。

    23. 南寮是台灣距離中國直線距離最近的港口,一度有人倡議要在南寮和中國平潭之間建立航道甚至直通海底隧道。
    妍:母湯母湯~想到就心驚!😱

    24. 在新竹市高速發展的時候,南寮卻困於各種環境和交通、教育問題,當地人甚至幾度懷疑市府是否完全放棄南寮,可謂「生為南寮人的悲哀」。
    妍:南寮過去六年市府投入約15億的預算建設,現在環境跟交通都比過去好很多,已經改頭換面,早已不是過去的南寮囉!👏

    25. 近年東區竹北房價高漲、北區金雅重劃區也開始貴起來,新興人口漸有往南寮一帶移入的趨勢。
    妍:68快速道路在南寮下地通車,更加助長這個氣勢。南寮新移入人口越來越多了。

    26. 就各種意義上,北區可謂是「抗中保台」的第一線,全台灣的人遇到北區人尤其是南寮人都應該心存敬畏、下跪膜拜。
    妍:新竹市的海(南寮漁港)空(空軍基地)防線的確都在北區!👍

    27. 雖然北區在軍事上看起來挺危險的,房價還是不便宜呢,so sad。發現自己住的地方其實挺危險的北區人:
    妍:北區有美食、有古蹟、有文化,有海景,還是不錯的~😊。

    28. 補充一下,北區不是只有傳統小吃,還有原文沒提到的新興年輕族群親子據點,最近熱度上升號稱「小巨城」的「新竹孩子的主場- 大魯閣湳雅廣場 」!😆

    原文請參照 厭世竹中 HCHS fuck the world
    (新竹市圖鑑還有東區、竹北圖鑑也超有趣,歡迎加入我的社團 🤡
    @新竹同學慧 一起來討論😄)

    [圖說:從環保局窗戶往外看的北區南寮海景]

  • 成美文化園區抓周 在 LIULI 琉璃工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9 10:16:43
    有 96 人按讚

    琉璃工房的「說明文學」

    現代中國琉璃的問世,不僅恢復了一門古老的工藝,也改變了人們對這項工藝的看法。琉璃工房的作品,取材廣泛,超越了琉璃歷史上曾經涵括的形式,不再局限於古代佩飾及嵌件,杯皿,或偶然見諸史籍,但從未見過實物的玻璃屏風的格局。這個廣義的特色,與古今技術的關係較小,而和觀念視野的關係較大,這是和對文化的掌握有絕然的關係。沒有清楚的歷史文化和使命感,就不會產生這如許多種類的美麗琉璃。

    琉璃工房在服膺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打開了一個取汲不盡的創作寶庫;也由於以文化深挖為先,所有的創意作品,到呈現時幾乎都內含著一個豐富的文化故事,作品因而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情,同時;也推動了每件作品附屬說明文,朝向文學化的變革可能。這種原本單純是一種廣告用途的文字,卻是用著和詩一樣精練的文字,和作品一同出現,結果;風靡了所有的觀賞者。這個說明文的創作過程,已經被提升到作為作品的另一半成分的凖創作,琉璃作品表達影像的部分,說明文則從意象上把作品的靈魂帶到更廣闊的境地。如果,這個創作的動力持續,或許;張毅,很可能在文學創作生涯的後期,催生了一種新的「說明文學」出現。

    琉璃工房的說明文,看似屬散韻的綜合體,然無定律,從開始出現,僅因張毅一貫對待實物的嚴謹態度,和說明文都是他親為手撰,顯出風格統一,也似乎有了一個「格」的存在。這個無形的「格」或「體例」,如果用詩作「賦、比、興」來說,那就是張毅慣用氣勢磅礡的直敘開義,用揭示比喻的方式將中國固有思想和作品主題結合,但力透紙背的,還是文句中時而湧起的感情,把「興」的原則發揮淋漓。這種抒情又結合理性的手法,是非常主觀的,但琉璃工房的說明文卻成功導入了寫作者的主觀言志而不受排斥,這和張毅能夠緊緊抓住華人內心嚮往的文字功力有關,從而影響了國際先進的業者和市場追隨者們的觀感,也令許多學人慨然心動。

    在所有文化藝術的創作形式中,詩向被放在最崇高的位階,因為和雕塑、繪畫等相較,詩受到載體的限制最小,最能充分表現創作者完整的意識。但琉璃工房的說明文,受到商業客觀因素的限制是很大的,究竟它的基本功和廣告文案的目的是相同的,因而行文和比、興,要遵守時俗時尚,不能出現負面或駭僻的字詞,文字的涵蓋能力,要能圓通所強調的主流價值,又不能脫離作品構型和它的定位,更重要的,最後還要被消費者所接受。琉璃工房在這二方面都頗為成功,這源於張毅在客觀上受過嚴格的廣告規範訓練,在主觀感情上又有深厚的中國文學底子。如果將來確有「說明文學」這一科的成立,精準的廣告訓練和文學修養兼備就應該是它的文學要素。而說明文學的另一個要素或許就是時代要素。

    所有的創作都有它的時代背景,而每一個時代的影響是會傳到下一個時代的,文學不是突變的,傳統是歷史的秩序,而每一個時代的新作品則是調整了原來的秩序。這樣源遠流長和綿延的關係,是琉璃工房認知的。從琉璃工房說明文字風格上顯現簡麗而雅的古風到李白式的抒情言志痕跡,轉變為電影影像般白話的現代式,可以看出琉璃工房在一脈傳承上受到豐富的滋潤,因而足應理想實踐的需要。
      
    📖原文連結 http://www.liuli.com.tw/interpret.aspx
      
    「至善前行──永遠地創造有益人心的作品」張毅特展
    展覽日期:2020年12月20日-2021年3月15日(每周三休館)
    開放時間:上午10:30-下午18:00
    展覽地點:琉璃工房博物館.松菸
    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建議搭乘台北捷運至市府站,從忠孝東路4段553巷步行進入)
    洽詢專線 02-2749-5829
    展覽介紹:http://art.liuli.com/changyi/
    🙏免費入場.誠邀蒞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