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我台北,我街道》|#香港文學館、#胡晴舫|#木馬文化
從#香港 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
《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我台北,我街道》|#香港文學館、#胡晴舫|#木馬文化
從#香港 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稍縱而逝記憶?然而,即使未能真正認同,在《我台北,我街道》中,竟可以使我尋覓些許熟識感,所謂「老台北」這座城市的樣貌尚未死去,至少她深刻地活在四十五十歲以上的台北人心中,透過他們的視野,還沒被串流媒體吞食的唱片行、從咖啡廳做起的出版社、曾悠閒爾後被捷運匆忙取代的公眾交通運輸,她們是台北,也不是台北。退一百步來說,曾經的台灣有過這些痕跡,卻也已被現在的台灣一點一滴取代。我就在這巧妙的記憶落差中被耍著玩,試圖重構對已被貼上庸碌標籤,而日漸漸疏遠的「台北」這座城的想像。
讀過《我香港,我街道》的建立脈絡,勢必會對總策展人#鄧小樺 及願意投入這次「藉由書寫回應家鄉光景」的參與者既是認同又肯定。鄧小樺在序言中引用香港文學研究者陳智德一段地方書寫之必要性://文學實不單純是作家在書房裡的技藝,它也可以參與一整個社群的文化想像,探討社區和人的關係,參與建立社區文化,締造社區理念和願景⋯⋯//地區性的文學獎實則在評選作品標準中難免期待投稿作品能以該地文化風景為主軸書寫,如此才能建立與其他地方文學獎之鑑別度。鑿開過去,取出回憶,本身就不是一件輕易的嘗試。我想,特別是聚焦於現代的生活型態,不利的條件幾乎是集中於這一時刻,懷舊的事物總讓人特別想望,大可從這三本《我香港/我台北》去探討,試問有哪一篇收錄文章不是以「念舊過去,比較現下」?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改變,非但如此,我們甚至矛盾地畏懼改變,身體卻不由得朝變化靠攏,孰能在變與不變兩者間堅決擇一?
還蠻慶幸可以早早就接觸這兩本《我香港,我街道》,粗略地認識香港文學以及其街景(甚至結識了幾個我很喜歡的作者)。即使爾後三年時光將投入台灣文學,眼界不必然就得局限於這座島嶼。是因為同樣經歷殖民歷史,有太多放眼望去既是相似又可以相做呼應的經歷我想是從文學中可以略見一二的(至少東亞、東南亞文學對我而言是吸引人的)。終究,拆解文學可以窺見與歷史演變,政治局勢亦可以相為對照。〈不是流金其實是鏽〉#陳慧 帶出將死之女走到人生終點之際該搬出什麼態度為人生的最後階段拼搏。#黃怡 的〈根深〉則巧妙地運用當地街景書寫一對愛人的分合,雖是老生常談的愛恨情仇,卻因為熟悉的景色多了幾分難以明喻的熟悉哀愁。#梁璇筠 的〈鴨腿米粉〉篇幅不長,描述香港中學生同樣受到升學體制的牽絆,曾經的回憶至今觸景傷情,望向漂泊在海上的漁船期待著是不是熟識的誰,那股思念最終都只留得下的是回憶。另外散文類別中我特別喜歡#李維怡 的〈受教〉,這篇記錄了她在研究時觀察街坊巷弄的種種,通常這些記載都比小說類別還要來得更寫實,更無劇情性,不過也相對比較多貼近作者本身的思維闡述,裡面有提到一些作為紀錄者去觀察受訪者的侵入行徑,作者的自省也讓我跟著反思著身份的轉換,何以在尊重觀察者的前提下順利推動計畫進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香港/我台北》皆包絡了散文、詩、小說三種文體,我在閱讀的時候明顯感受到,港人的文章無論是何種表現手法,都有一種屬於其民族特性的「快速感」,口頭上即是如此,此舉表徵似乎更加顯示對他們而言,生活節奏的「快」早已融入他們骨髓,成為組成香港人的一部分基因。而當場景移到台北城,速度快慢反倒不成特色,文藝的起始與交流最終讓台北成為怎樣的樣貌,才是書寫的重點。另外一個讓我特別留意的特點在於,#臺灣大學 或多或少成為存在於這些作家生活經歷中不容被忽略的共構回憶,就好像如果是臺南,免不了一中附近的育樂街,成大附近範疇廣到不可思議的街景,誰為了無可奈何的學校作業而必須前往的孔廟周邊,淨是一些某些沒那麼具有觀光性質,與日常緊密結合的地點。
其實一開始我並不是那麼期待《我台北》。純粹是一種南北情結作祟,在從小就受首都落在北部,任何資源無條件集中分配雙北,顯得南部人像是次等公民的不平衡心理在在使我對北部總是難以輕易釋出善意態度對待。台灣不過就這麼大,終究有一天必須在兩地間產生連結。對台北印象建立多數集中在2019-2020這兩年間,那是個複雜、匆忙、擁擠、資訊流通到難以想像的快速的城市。然而那也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沒有家的人幾乎都擠在這裡了,顯得她更隨處可及遊蕩的人們。不安、惶恐全都攪和成一團。我可以說是用逃得離開那裡。《我台北》給我一個認識真正老台北的機會,原來她是可以有自己的情調,我是指壅塞中唯有熟悉這座城市的人們才可以掌握到的節奏。公車隨著蜿蜒山路起舞,環繞公館還不那麼一致的街景,足以被詬病的中國風路名,老城市擺脫不了的老靈魂妥實地作為歷史遺緒緊攀著正朝便利、現代化改變些什麼的新台北死也不放。也得多虧這些共通性地時光變遷,我們還可以從別人的城市、自己的都市找到些許過去的影子,然後,不會走失。
成大館育樂 在 黃偉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體育與防疫
#全國二級警戒第一天
早上,在議會備詢之後,我和鄭怡靜的爸爸在電話中相互加油,希望怡靜經過幾天休養後,能夠在女子團體賽有好的表現。
我們的子弟在東奧競賽,我們也在和疫情競賽。體育和防疫一樣,只要團結合作,無論什麼風風雨雨,都能夠戰勝重重挑戰。
終於,我們攜手熬過了這一段疫情猛烈突襲的日子。
今天,是台南第30天+0,謝謝市民朋友全力配合市府團隊齊心抗疫,我有一些心裡話,想跟大家說一說。
5月15日那個週六,雙北地區先升為三級警戒,氣氛浮動著緊張。當天中午,我緊急召開防疫應變會議,把所有一級主管都叫回開會,我們把每個局處業管的食衣住行育樂和生老病死,從各面各向,逐一討論,在未知的病毒面前,禦敵從嚴。
那一天,我們敲定執行「夜市不內用只外帶」,以及「老人共餐變領餐」和「長照分艙分流」等措施,甚至連雙市政中心設置戶外洽公都已規劃好,防守腳步不只跑得比別人快,也要跑得比病毒快。
5天後,全台一起升為三級警戒,自此,各縣市「警鈴」不斷響起。
台南陸續挺過了幾波驚濤駭浪,其中,6月最後一個週日爆發「安南家庭群聚案」,一口氣確診8人,不僅市民驚嚇,說真的,連我和團隊也都非常害怕,實在超級擔心病毒是不是早已擴散出去了…
幸好,我們團隊很快穩住專業步伐,擬出完整應變措施,從「精準疫調」做起,緊接著,「匡列」、「篩檢」、「隔離」,全面擴大、一氣呵成。
第一時間果斷開設社區篩檢站,加上進駐安南果菜市場的成大團隊火力支援,我們馬不停蹄在3天內完成近4000人篩檢,老天保佑,全數PCR陰性,迄今已滿4週沒有新增個案。
我們深知台南沒有大意的本錢,面對每個環節,都謹慎地近乎龜毛,就像台南早在5月23日就完成全市醫療院所「清零計畫」,迄今不曾發生過院內感染。
5月底南市衛生局檢驗中心率先通過PCR核酸檢驗認可,這不僅是全國衛生機關首創,更直接擴大台南在地篩檢能量。
有人說,市場感染跟「教科書寫的不一樣」,其實,看完教科書也該要懂得從做中學,台南早在去年因應疫情時,就開始補助公有市場攤商設置「熟食遮罩」,不只全國首創,還是超前部署,更直接把AI智慧科技導入傳統市場和交通場站去偵測人流,這些從來都不是書上教的,而是我們一步一步去設想、去把關,用心寫下的抗疫紀錄。
另一方面,為讓防疫新生活回歸正軌,我們在5月25日發表「台南便利送」線上平台,這是全國第一個媒合傳統市場、商圈與大賣場、計程車業者的平台,鼓勵民眾線上購買,也幫商家維持生計,至今累計近1萬5000筆訂單,金額超過932萬元。
而在唐鳳政委推出1922疫苗預約平台前,台南7月初先推出「台南打疫苗」Line系統撐場,幾乎零負評,不到1分鐘就能登記,民眾一用就上手,就跟南市教育局5月20日啟動公版線上直播教學一樣,都引起其他縣市家長和老師觀看並跟進。
這兩個多月,台南防疫第一線的同事們,各自就戰鬥位置在基本功裡紮實付出,一路超前部署,不能放鬆也不曾放鬆,所以,台南是六都確診人數最少的城市,我們用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就算台南疫苗數量是六都分配最少,但是,我們依舊守得最好。
這場漫長戰疫的馬拉松,「疫調匡列」慢慢交棒給「接種疫苗」,身為府城古都也是眾神之都,規劃出一系列特色接種站提供民眾挑選,我們一起在藝文展館和夕陽海景邊,寫下台南人優雅抗疫的一幕又一幕,讓這些原本各自精彩的場域,更具時代意義。
我曾對媒體說:「這場戰爭沒有人是局外人」,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疫情衝擊,遲了一年,奧運終於在日本開始了,來自各個國家的選手上場接受挑戰時,揮汗揮淚展現「勇敢」與「拚搏」,就像全球人類這些日子對抗疫情時的精神一樣。
「要大家一起好,台灣才能重新好起來」,這是我一直告訴同仁的一句話,接下來,終於盼到降回二級,喘口氣之餘,我們一定要更自律,也該清楚不再追求+0,戴口罩、打疫苗、保持社交距離…這些,把自己份內防疫工作做好,學會與疫情共存,才能回到日常,才不會解了又封,說好了,我們不走回頭路。
真心感謝醫護、國軍、警消、清潔隊員等所有基層第一線防疫人員,當然,還有住在這塊土地上的每一個你。
台南,缺一個都不行,讓我們一起,守著台灣守著你。
成大館育樂 在 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年相當熱門的 #永豐大戶卡 (DAWHO現金回饋信用卡),過去用於國外消費、購賣機票、飯店住宿、美食外送將有著7~8%的高額現金回饋。但在無法出國的這段期間,這張卡在 #指定通路 有著相當大幅度的變化,等於是把國外旅遊消費回饋,轉往國內的食衣住行育樂上的回饋了,請務必注意加碼5%的 #七大指定通路,這張卡適合的消費通路已經跟之前不太一樣了!
✅整理一下這張卡的使用要點:
1. 辦這張卡,就是要開永豐DAWHO數位帳戶,因為要綁定自動扣繳信用卡款及申請電子帳單,才能賺到1%的綁定指定任務回饋。現金回饋也會入帳到這個數位帳戶的存款。永豐DAWHO數位帳戶有著10~50萬1.1%的優惠活儲利率,仍是目前業界數位帳戶的佼佼者。
2.導入「大戶/大大」等級,"大大"是存款10萬以下,"大戶"是存款超過10萬。「大戶」等級在指定任務的每月回饋上限會比較高。
3.指定通路對大家影響最大的就是國外消費已被排除在外(之前是只要外幣消費就算加碼5%了),取而代之的就是增加國內一堆店家的消費,就現在大家多半只能在國內消費來說,七大指定通路還算是蠻實用的,可以輕鬆達到總共最高國內7%、國外8%的高額現金回饋。(比如說您日常生活中可能去IKEA買家具、去誠品買書、叫兩家主要的美食外送平台、看看電影、看演唱會球賽買門票、旅館住宿、KKBOX聽音樂、Netflix看影片...就可以用這張刷! 先達成大戶條件之下,七大通路,每月$12000以內可以優先考慮用這張刷!!)
--
整體上來說,稍微了解一下的話,使用並不會太困難,就只是那5%的指定通路有所變化而已。至少不像台新那樣改到讓大家頭都暈頭轉向的,實在有夠複雜!信用卡越簡單使用越好,留在身上的卡片越少張越好,因為您會用到的就只有那幾張。
--
👍『富邦J PONITS』卡國內消費3%回饋無上限無腦刷神卡
https://ksk.tw/blog/post/352625047
👉富邦線上快速申辦 http://bit.ly/3soQhoK
👍行動支付6%回饋幾乎無上限的神卡-匯鑽卡
https://ksk.tw/blog/post/353355468
👍LINEPAY高額回饋信用卡整理
http://ksk.tw/blog/post/352964429
--
謹慎理財 信用至上
成大館育樂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