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成大考古所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成大考古所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成大考古所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環境資訊中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金子拿走了,卻留下了垃圾。二仁溪畔挖出大量廢五金,這片土地過去埋藏了什麼歷史?🧐成大考古所學生召集志工同好在二仁溪出海口附近,挖了一個兩公尺見方的坑,進行一場環境考古。 別人考古,挖的都是輝煌的歷史,但這裡,風頭水尾,除了幾十年前是燃燒、酸洗廢五金的大本營之外,有什麼呢?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8月9日進行夷平山坡時...
成大考古所 在 陳昭亦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2 13:17:02
「一座座帳篷⛺️,一幕幕平行錯置的時空。」—夜聚。 ⠀ ⠀ 人生的路上,我們相遇我們熟悉,到後來錯別最後甚至不再見面,遺忘的記憶很多,鋪滿塵舊放在角落,有時候並不會期待那些擦肩可以刷亮花火,但我希望這一個夜晚有你陪我一起度過。 ⠀ 陌生的我們只是因緣際會所以來到這,你坐在台下聽我站在台上說話演出劇本...
-
成大考古所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5-05 22:16:16李鄭屋漢墓博物館Lee Cheng Uk Han Tomb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五間分館之一,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當中的建築屬於香港法定古蹟。1955年8月,香港政府為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於8月9日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眾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對於墓主人身份一直是個謎,有的學者認為是鹽官,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的避難貴族。由2005年1月起,為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採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至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才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濕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室的內部情況。根據考古學家推斷,該墓建於東漢時期。而於漢墓出土了58件文物,當中包括最少33件完整文物,例如石屋模型和各種陶器及青銅器等。然而,漢墓中並未發現任何骸骨。漢墓的布局為「十」字形,一共有4個墓室,分別為前室、後室、右耳室及左耳室。中部為穹窿頂。室入口道在正式出土前已遭破壞。墓室屬磚室墓,由平均長40厘米、闊20厘米和厚5厘米的磚塊砌成。大部份墓磚為素面,但亦部份磚塊的側面刻有10多種花紋及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及「薛師」。而漢墓旁邊的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以文字、照片、地圖、照片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漢花園位於香港的九龍長沙灣東京街,於1993年12月建成,園內設施仿照漢代風格建造。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營運,鄰近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中國漢朝時代的園林設計為主題,設有多個觀光景點。「妙趣園」:以欣賞石像雕塑為中心,四周輔以涼亭供觀光客休息。「蹴鞠臺」:是無蓋的四方高臺。在1993年時,為紀念香港政府營運香港公營房屋達40年,由當時的香港總督彭定康在這裡親手埋下文物囊。「聽雨廊」:位於「蹴鞠臺」的旁邊,它是一道臨蓄水池邊的有蓋長走廊。「漢舫」:穿過「聽雨廊」就是一條置在蓄水池飾有龍頭的石舫。「怡趣亭」:位於「漢舫」的對面,透過亭的窗借出蓄水池的景致。這裡還設有屋頂倒鉤,讓民眾把自備的雀籠掛於亭頂,欣賞鳥鳴。「蓄水池」:池內飼養了錦鯉及龜。「奕亭」:位於蓄水池的另一方,由4組4柱的方亭所組成,整個亭的支柱為數16根,設有4檯棋盤供予遊客對奕中國象棋或圍棋。
• 蘇屋邨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長沙灣,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屋邨之一。蘇屋邨是房委會前身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當時獲譽為遠東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蘇屋邨於2006年開始計劃分兩期重建,於2009年10月22日封閉第一期,2011年完成清拆,2016 年9月第1期首6幢樓宇重建完成入伙;至2012年年中全邨遷出,於同年11月26日起封閉待清拆,全邨正式進行重建。
成大考古所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子拿走了,卻留下了垃圾。二仁溪畔挖出大量廢五金,這片土地過去埋藏了什麼歷史?🧐成大考古所學生召集志工同好在二仁溪出海口附近,挖了一個兩公尺見方的坑,進行一場環境考古。
別人考古,挖的都是輝煌的歷史,但這裡,風頭水尾,除了幾十年前是燃燒、酸洗廢五金的大本營之外,有什麼呢?
👉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二仁溪的煉金術師】今晚 22:00首播
#二仁溪 #考古 #污染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成大考古所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來想說桃園的事情,高雄的民代可以低調參與,但,實在有點看不下去,只好來交代一下前因後果。
藻礁這個題目,牽涉很複雜,簡單說:
1⃣特殊的藻礁生態系統,大潭藻礁在台灣應該是獨一無二,在世界也是奇特地景。
2⃣在沒有其他條件下,開發破壞這樣的地景,非常可惜。
3⃣但經濟部以「2025年,天然氣的發電比例,要達到50%,所以必須要新建天然氣接收站」為由,要開發大潭藻礁腹地作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
這個題目,甚至也有南北平衡的問題,目前天然氣第一接收站(位於高雄永安)跟第二接收站(位於台中港),都位於中南部,因此經濟部也用另一個理由:北部必須要興建第三接收站為由,選定桃園大潭。
⚡⚡⚡⚡⚡⚡⚡
這個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看起來好像是最近的案子,但其實從2017年初,就開始吵了。
當時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潘忠政率先出來反對大潭設置接收站,後來,學者也陸續加入戰場,當時我在漁業署,有一次在漁業會議結束後遇到中研院鄭明修老師,鄭老師語重心長地跟我說:「我們的專業被拿來背書,很不甘願」。
後來,2018年中,大潭接收站進入二階環評,除了鄭明修老師外,中研院院士劉小如、長期研究海洋生態的陳昭倫研究員,都為了這個案子,對政府做出公開呼籲。
劉小如甚至在2018/10/08環評會最終回召開當天,發公開信給行政院長賴清德,認為環評案件不能交換(當時賴清德院長以「通過三接、停建深澳電廠」來換取環評通過),呼籲他疼惜環評委員、不要讓環保署跟環委繼續被折騰。
最後在2018/10/08那天,大潭第三接收站的環評案,通過了。
🐸🐸🐸🐸🐸🐸🐸
2018/10/08那天,發生了什麼事?
當天參與環評會的,總共10名環評委員(7名官方代表+3民間專家代表)。特別值得一提,在環評會召開的當天上午,#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請辭。當天民間的14名環評委員,只有3名出席(另有3名迴避,其餘8名民間環評委員未出席)。
出席的環評委員,扣除主席未投票,以7票贊成、2票無效票決議通過。
(這個票數,也就是說,應只有一名民間委員投下贊成票,其餘兩名投下無效票,其餘應出席的8名民間委員以「未出席,表達對這個案子的無聲抗議」)
以上為當初大潭接收站環評通過的背景說明。
🙈進入下半場🙈
兩年多後,為何這個事情又重新被拿出來討論?因為公民團體無法接收當初環評決議,在大潭接收站準備動工之際,決定以「公投」方式,讓全民來檢視三接興建的合理性。
無奈,本來是純粹公民團體發動的公投(到現在也才9萬多份聯署,如果是政黨發動也太掉漆),在國民黨這兩天加入後,演變成藍綠對抗的政治話題。
我不得不說,公民團體的行動,政黨就應該尊重,不要從頭到尾沒有參與跟關心,最後才進場把水搞濁!
撇開政黨攻防,究竟大潭藻礁的開發案,關鍵爭議在哪裡?
1⃣對於全台灣的天然氣需求量是多少?如果在2025年需要達成50%的天然氣發電比例,那麼中油必須給一個評估:2025全台的天然氣需求量為多少?缺口是多少?有以上評估,才能去合理解釋:為何第三接收站必須要現在興建不可?
如果只是因為大潭電廠2021燃氣機組要營運,所以現在馬上要在大潭興建接收站,恐怕有點缺乏全盤評估的急就章。「燃氣電廠旁邊一定要有接收站」,這個假設不成立。
2⃣除了大潭接收站,北部的天然氣接收站選址,還有基隆外木山的協和接收站也正在進行環評,以及各方一直建議的台北港,可作為接收站。但中油一直以「技術上不可行」來打槍這個方案,但真的有這麼不可行嗎?
台北港過去原規劃為基隆港的輔助港,後來打算轉型為國際的貨運轉運中心,但是並未很成功的轉型。因為台北港腹地大,作為接收站條件上沒有問題,但新北市政府在2017/11/8及2018/5/30兩度發文經濟部,表達反對立場,加上中油評估台北港興建第三接收站期程過長,所以作罷。
(補上鄭明修老師在2018/9/12環評會上說的一段話:「張景森請我們去台北港現勘,我是說4、5年內很快就可以完成填海造島做接收站,今天會議資料竟被改成要18年,然後說18年無法如期供應,這實在太鬼扯到極點了。那天只是現勘,並沒有達任何決議,我覺得被陷害和出賣。」)
3⃣現在,經濟部以「迴避敏感區、尊重生態、保護藻礁」的說帖,試圖說服民眾,三接的開發對生態衝擊很小,但是依據過去的經驗,只要開發進行了,後續的事情就是不可逆的了,
因此包含中研院鄭明修、輔大公衛系劉希平、逢甲運輸科技及管理所李克聰、師大地理系王文誠、銘傳建築系王价巨 … 等環評委員,在二階環評會議上,才會認為中油在開發前的評估不足、給的資料不夠充分,導致集體離席抗議,甚至連袂中研院劉小如院士、成大考古所劉益昌、台大環工所李公哲,在最後表決會議上,以未出席表達立場。
🗣最後,我想說,這是一個公民發起的連署,請政黨勿以政治力模糊焦點,讓台灣藻礁還沒被接收站破壞,就先被政治染色,
❓另外,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為何是台電的天然氣發電需求,卻是中油成事主?
成大考古所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難得!興建近400年台灣第一城「大員市鎮」在台南首度出土
台灣第一城終於出土了!興建於荷蘭時期、大約1630年代的台南安平大員市鎮,在成大考古所挖掘下首度重見天日。
台灣興建最早的城池是在1624年由荷蘭人興建的熱蘭遮城,也就是現今的台南安平古堡所在地,在2024年即將建城滿400周年,成大為紀念周年,從2018年開始執行台灣學計畫,其中一項工作就是挖掘從未曾出土、位在熱蘭遮城東側的大員市鎮,也是台灣最早興建的市鎮。
-\-\-\-\-\-\-\-\-\-\-\-\-\-\-\-\-\-\-\-\-\-\-\-\-\-\-\-\-\-\-\-\-\-\-\-\-\-\-\-\-\-\-\-\
【彌賽亞創意工作室「海神三部曲」官方網站】台灣海洋神話傳說與福爾摩沙奇幻史詩故事–《發光の女孩》、《高砂の物語》、《濁水溪之子》https://siow3033.wixsite.com/messiah
👉 提供服務:南島文化研究、故事劇本創作、2D插畫繪製、3D場景重建、歷史動畫短片、圖文連載、文章投稿、新書推薦及講座活動;委託、合作或聯繫請洽Amos 阿墨斯 (hellomcsservic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