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週二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戴大為來到空中,隨著少子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的問題也就浮上檯面。尤其邁入中年後更要及早了解骨骼狀態,掌握黃金治療期,到了老年才能依然行動自如,活得健康又慢老!以及導讀書籍《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

  • 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1 11:30:00
    有 132 人按讚

    週二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戴大為來到空中,隨著少子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的問題也就浮上檯面。尤其邁入中年後更要及早了解骨骼狀態,掌握黃金治療期,到了老年才能依然行動自如,活得健康又慢老!以及導讀書籍《骨質疏鬆&肌少症診治照護全書》/ 原水文化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FB9W3-23RQM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內容介紹
    隨著少子化與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骨質疏鬆症與肌少症的問題也就浮上檯面。骨質疏鬆是現今老年人的隱形殺手。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僅有24%骨質正常,超過七成有骨質流失的問題。65歲以上的女性每5位就有1位曾經因為骨質疏鬆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骨質疏鬆是指骨質密度太低,骨頭強度減弱,進而升高骨折風險;肌少症則是指肌肉質量不足、肌力降低,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看似兩個不一樣的疾病,但卻息息相關。這兩個問題時常伴隨發生,肌肉量少的人,通常骨質也好不到哪裡去;骨質疏鬆的人,通常肌肉量也都不足。

    我們的骨頭在35歲前就會達到巔峰的質與量,之後隨著身體機能老化,慢慢流失。過了關鍵的35歲,我們是否該為自己努力些什麼呢?大多數的年長者都是以這個角度思考,不求長生不老,但求老得又慢又好,其實從年輕到年長是有許多方法來存下「肌本」與「骨本」。

    骨質疏鬆與肌少症都是可以透過生活習慣改變來預防的疾病。有良好的健康概念與生活習慣,比吃什麼藥都重要。骨質疏鬆、肌少症、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疾病。如果可以讓更多的人防患未然,遠離這些病症,一輩子擁有「好骨力」,那應該更有意義。當骨質疏鬆合併肌肉量流失造成肌肉保護關節的穩定度變差,就要小心有可能同時患有骨質疏鬆&肌少症!尤其邁入中年後更要及早了解骨骼狀態,掌握黃金治療期,到了老年才能依然行動自如,活得健康又慢老!

    ◎來賓介紹:戴大為
    現任
    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暨病房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副秘書長/成大醫院臨床助理教授/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學經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日本大阪市立大學骨科部手術研修/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骨科主治醫師

    專長
    骨質疏鬆症(骨質密度檢測與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退化)治療/微創人工膝關節及髖關節置換手術/3D列印導引下肢畸形矯正手術(成人O型腿、X型腿)/ 微創骨折創傷固定手術

  • 成大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在 BioMed Talent Training 生醫人才培育計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2-24 18:40:57
    有 28 人按讚


    各位朋友大家好:

    3月2日(四) 晚間 生技原創力投資創業講座

    **地點:台大公共衛生學院213講堂(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 **

    時間:18:30 ~21:10 (敬備點心,歡迎大家提早入場享用與交流~)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的重量級講者為陽明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院長吳俊忠教授,吳院長同時為成功大學醫技系特聘教授,並且擔任醫檢師公會全聯會及臺灣微生物學會理事長。吳院長在擔任臨床醫檢師的過程中,因受到同事鼓勵而至美國湯姆斯傑佛遜大學,攻讀醫技系及臨床微生物研究所,而後再於美國天普大學取得微生物暨免疫研究所博士。回國後於成大醫學院任教,曾擔任成大醫技系主任及成大醫學院副院長。吳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臨床微生物、細菌致病機轉、細菌抗藥性、流行病學、院內感染,發表超過250篇SCI論文,由於在國際微生物學界的傑出表現,在2013年獲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之榮譽,為台灣少數獲得此殊榮之學者。吳院長以其學研成就和產業鏈結經驗,協助陽明大學規劃生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訓計畫,二年來經營成績卓越;陽明大學團隊於2016年教育部生技創業競賽獲得金獎和銀獎等獎項。本次活動吳院長將以『從教育的思維探討臺灣生醫產品的發展』和我們分享他如何借力使力協助臺灣生技新創人才建立產品利基。

    3/2 當天分享的創業團隊是台大醫學院林啟萬教授和黃約翰醫師團隊,林啟萬教授開發出『拋棄式檢測晶片技術與影像式多功能系統』,運用智慧型之儀器系統設計,可減少約4倍操作時間,但其靈敏度較諸傳統晶片提升12倍以上,而且一般使用者皆可輕鬆操作,大幅降低檢測成本,為現階段領先其他競爭者的光學生物檢測儀。此發明不需使用酵素參與反應,因此擺脫傳統核酸放大技術對酵素及溫控的需求,也大幅地降低了檢測成本,據此,該團隊結合上述「分子快速檢測系統」與「分子放大反應技術」,並且提出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於第一線的大腸直腸癌篩檢市場,將可精準的掌握標的客群,並且提供精確的醫療服務,達到雙贏的局勢。該團隊提出的商業模式,在生技發明蓬勃發展的當下,可作為業者精準獲利又同時減少醫療支出的可能,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及指教。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