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1
SFBT的基本假設
/⠀
傳統的精神分析療程很長,動輒以年為單位,現代為了講求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率,發展出許多更適合短期諮商的學派取向,短期焦點解決治療(SFBT)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的概念和技術明確易懂,通常是心理相關科系學生的入門,也很適合一般民眾學習來幫助自己,或者和身邊的...
2021.06.01
SFBT的基本假設
/⠀
傳統的精神分析療程很長,動輒以年為單位,現代為了講求經濟效益和時間效率,發展出許多更適合短期諮商的學派取向,短期焦點解決治療(SFBT)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的概念和技術明確易懂,通常是心理相關科系學生的入門,也很適合一般民眾學習來幫助自己,或者和身邊的人好好溝通。今天先來聊聊SFBT的基本假設,看看我們可以抱持什麼樣的心態有利於改變,改天再分享更加實務的內容。(以下引號當中是我對概念的註解,其他是SFBT假設的整理。)⠀
/⠀
1.正向:
「我們很常去關注自己的缺失,卻很常忽略自己擁有的美好。」
關注現在和未來而非過去、目標導向(問題解決導向)而非問題導向、什麼是對的和有功能的而非缺陷和弱點。
⠀
2.事出並非有因:
「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都有為什麼。」
要解決問題不需要知道發生的原因,關注現在所能做的。沒有正確解法適用所有個體,每個人、每個解決都是獨特的。
⠀
3.問題具有正向功能:
「問題之所以持續存在,必然有它的意義。」
不以心理病理觀點探究案主的問題成因,只是當下持有的認知侷限了問題的面向,需要做的是重新框架問題多面性、功能性,並以階段性的發展觀點視之。
⠀
4.例外:
「當一次意外的驚喜可以無限複製,問題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表示問題可以控制或克服,可作為問題解決的指引。
⠀
5.有效就多用:
「你若知曉前方璀璨,何必捨近求遠?你若知曉前方黯淡,何妨另闢蹊徑?」
有效就多用,無效就嘗試別的事。
⠀
6.變化是必然的、小改變帶來大改變: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改變,所謂滄海桑田皆來自於自然與人為力量的日夜打磨。」
沒有事情永遠相同,沒有問題會持續不變。當小改變發生時,所處的環境、系統就和原來不同,藉由一點一滴的小改變所帶來的正向回饋,鬆動問題僵局,最終發揮滾雪球效益聚合成大改變。
⠀
7.人是資源性的:
「你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大,你將會找到自己的路。」
個體有充分能力和資源解決問題。
⠀
8.意義的解釋與經驗是交互影響的:
「疾病若只是悲苦,沉溺苦痛之中,將會走向萬劫不復的道路;疾病若可以是上天的禮物,從中學習成長,便是走向康復的道路。」
知識透過社會歷程建構,真理是不同人在每天生活互動中漸漸形成,世界的意義是個人經驗所構成,主觀解釋是左右個體內在經驗與體會的最重要因素。
⠀
9.行動和描述是交互循環的:
「當你說他多愁善感,可能表現出不耐煩,他因此更加鬱鬱寡歡;當你說他細膩敏銳,可能給予肯定與鼓勵,他因此能在適當的地方發揮長處。」
人的行為與問題的介定是互相循環(個體如何描述現象與如何行動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因此需要改變人的觀點。
⠀
10.訊息的意義在已接收的反應中:
「沒有所謂的失敗,每一次結果都在告訴你此路可行與否。」
沒有失敗,只有回饋。
⠀
11.當事人是自己的專家:
「沒有人比你更清楚你自己。」
當事人最清楚自己的問題和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
⠀
12.系統:
「蟲兒羽化成蝶展翅飛翔,能夠為世人帶來陣陣涼風。」
一個人的改變,將會引發其他人的改變。
⠀
13.行動:
「紙上談兵不如操戈演練。」
嘗試行動才能促使目標達成。
#sfbt #短期 #解決 #治療 #諮商 #改變 #心態 #知識
#精神疾患 #躁鬱 #焦慮症 #憂鬱症 #恐慌 #ptsd #解離 #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學 #以病為師 #海希
成大學習歷程指引 在 方格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心理師自己的事】臨床心理師的隱憂
◆我的臨床心理師之路
在談這些敏感的議題之前我想先交代一下我的背景,我從大學到博士班唸的都是「心理all the way」,起初就讀的是中正大學心理系,心理學雖然是一門非常廣泛的學問,但具體直接的出路在當時只有臨床心理師這個選項,大學時曾到醫院見習過,坦白說並不覺得心理師是一份體面的工作,給我的印象是必須關在一間間的小房間裡與一箱箱的心理測驗為伍,總有點「技師」的感覺(實際上早期某些醫院的確使用心理技師這個貶稱),儘管如此我對於人性與變態行為(不是日本那種變態你知道的)還是很有興趣,成績兩光的我爆氣考到成大以訓練臨床心理師為主的行為醫學所(咳,小聲地說好像還是榜首)。
在行醫所我們接受了許多關於心理病理與鑑別診斷的訓練,在研究上也是採取量化的實證主義思維,或許是處於醫學院裡,那種科學或醫學的氣氛濃烈且自然。心理病理博大精深,涉及了精神、神經與復健醫學等範疇,三、四年的訓練並不長,相較於病理與衡鑑的比重,心理治療的訓練顯得淺嚐即止。在成大精神科實習時,精神科主任陸汝斌教授同時接任行醫所所長,磨刀霍霍地我們當成住院醫師來操(實習一年都可以養出一個R1了,他說),我們幾個也就跟著住病房、半夜跑急診,分配到的扣機雖然有點些沉重,但卻也像榮耀的徽章,感覺自己成為醫院重要的一份子。還記得有次在護理站硬背各種藥的學名與副作用,有位護理師跑來問我能否下order來約束一位躁動的病人,我困惑地理解到,在階級分明的白色巨塔裡我畢竟不是醫師,難道我們的訓練等同於半桶水的精神科醫師?
心理衡鑑(評估)是我們實習的主要工作,由於評估耗時耗力,病人往往得排上數周,即使是對我們這些小毛頭也多畢恭畢敬。值班與熬夜開研究會議造成我長期睡眠剝奪,以至於脾氣暴躁,記得有一次幫一位自閉症的小朋友進行評估,媽媽怯怯地告訴我評估時她需要在場,不然小朋友無法接受,當時我面無表情地指示媽媽先離開房間,門才一關上孩子立刻大哭,用頭大力地撞牆,我嚇到馬上請媽媽進來安撫。我像是被這孩子的頭撞醒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傲慢與無知,披著白袍的我怎麼反而離人更遠了?
畢業後我在家裡附近的醫院待了兩年,很快就知道在醫院工作不是我要的,除了無止盡的評估外(才短短幾年智力測驗可能就做了幾百遍),心理師的發展也因健保給付而受限,更重要的是我不喜歡醫院的階級氛圍,以及與人較為遙遠的距離,畢竟醫院是看病而非看人。當時我迫切需要一位心靈導師的指引,而Yalom是我的偶像,我也開始接觸佛洛姆、阿德勒、荷妮等人的思想,後來決定轉換跑道到諮商心理學,在台師大完成了我的博士學位。
就如同所有學校,師大的課程並不如想像完美,但已補充我許多不足,例如失落與悲傷、家族治療等課程都開啟了不同的視域,我也更為細膩地學習到心理諮商中治療師與案主的人際歷程。坦白說更深刻的學習是身教,這是課本中學不到的。
◆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戰爭
有太多的新仇舊恨讓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的關係緊張,當年臨床界辛苦耕耘才使得心理師法三讀通過,諮商界則撿便宜搭了個順風車,後來諮商心理師又努力地想打入醫院,被搶地盤的臨床界當然很不高興。互相對抗下不免開始詆毀彼此,例如聽到諮商說臨床心理師只會做心理測驗,而臨床說諮商根本不懂診斷和病理。我常戲稱自己是蝙蝠,兩邊都沒把我當成自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對抗感到厭煩,這些對彼此的貶低都隱含著偏見,即便都是臨床心理師,當中也有很大的個別差異,不能以一概全,我也漸漸體會到在校的訓練只是起點,好的心理師應該根據所處的工作場域與對象自我學習。
這場戰爭一開始臨床略佔上風,掛著醫院的招牌總是多了分優越感,但談到打仗,人數才是硬道理,諮商心理師人數增加速度是臨床的好幾倍,雖然有良莠不齊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人才肯定也不少,尤其是因為研究所考試門檻較低,吸引了許多原本其他領域(如傳播、企管)的人才來學習,更增加了諮商界的多元豐富性,漸漸在媒體曝光率取勝,大眾越來越認識「諮商師」,有sense接受諮商的民眾也增加了。人多關係也就多,後來諮商心理師進入醫院,因為姿態較低通常與醫師的關係也比較好,終於臨床心理師連醫院的城門也失守了。
當我參加臨床公會討論時,發現很多前輩們仍執著於「臨床」這塊招牌,希望能讓民眾認識臨床心理師與諮商的不同,說白一點,他們還想打這場已經輸了的仗。這裡可以發現他們少了role taking(說同理太沉重)的思考,民眾關心的是有誰可以幫到他們的問題,有太多事情要煩憂(如我有沒有病、會不會改善),誰有那個閒工夫搞懂什麼臨床跟諮商?
◆危機與轉型
臨床心理的危機真的來了,不是因為諮商,而是健保給付制度限制了心理師在醫院的發展,職缺增加速度趕不上每年新培養的新血,許多優秀且滿腔熱血的生力軍畢業即失業,被迫從事「行動」心理師,到學校、社福機構、甚至監獄接案(政府的心理衛生經費缺乏整合,工作多零散地發布,東奔西跑的心理師們其實很辛苦)但如果研究所的訓練都是以醫院工作為前提,他們又怎麼有信心在社區面臨大量的競爭? 離開醫院後臨床與諮商的區分還有意義嗎?
我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寫這篇文章,因為一定有很多前輩看了不高興,忠言逆耳,但我是真心覺得我們值得更好的發展。本文目的不在於輕臨床而重諮商,兩邊都有其優點與限制,但隨著醫院工作機會不在,臨床心理學界的大老們必須意識到這點並做出調整,究竟台灣需要怎樣的臨床心理師?
我們的心理學以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是相當吃專家、實證主義這套的,但是台灣也是嗎? 從研究中發現好多的model與建構,是這些理論模型貼近民眾?
或者婆媳問題更值得關心? 光是「衡鑑」這個詞就夠讓人聞之生畏了,能不能用更為普及的話來說呢? 類似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了,我沒有偉大到都提供答案,我只是想指出臨床心理學界的產學落差的問題,學會的老師們如果真的關心學生的發展,就必須跳脫學院的框架,草根地去認識台灣心理衛生的現況與需求,謙卑謙卑再謙卑(總統梗)地學習如何能學以致用。
當然工會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更強的凝聚力,提攜後進,將不同場域的工作經驗予以傳承,例如最近台北市公會,由黃龍杰心理師主持的「一一成群」活動正有此意味。我也認為臨床與諮商不僅該停戰,更要開始彼此熟悉與合作,學習彼此的優點。坦白說心理師早已供過於求,與其爭食醫院這塊越來越難以下嚥的餅,不如一同開拓藍海。
我們都希望良禽擇木而棲,但現在的心理師很難待在一個安穩的位子直到退休,相反地,我們被迫去闖,去思考、開拓、改變、成長。我們更辛苦,但必定也更多元豐富,默默耕耘的同伴們一起加油吧,Rogers說 ”becoming a person” ,就讓我們becoming a psycholog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