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牠,#藍鯨 只是書本、影像中的傳說
今年初,史上第一次,藍鯨擱淺在臺灣的東海岸。
海保救援網接收到臺東民眾回報:「長濱鄉出現一隻 #擱淺 的大型鯨魚!」, 海巡署同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測量出牠的體長為24公尺。
【好大,太大了QQ】
大型鬚鯨擱淺個案十分罕見,志工與專家決定將牠...
若不是牠,#藍鯨 只是書本、影像中的傳說
今年初,史上第一次,藍鯨擱淺在臺灣的東海岸。
海保救援網接收到臺東民眾回報:「長濱鄉出現一隻 #擱淺 的大型鯨魚!」, 海巡署同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測量出牠的體長為24公尺。
【好大,太大了QQ】
大型鬚鯨擱淺個案十分罕見,志工與專家決定將牠帶回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進行解剖。
現場除了要與風浪搏鬥之外,還必須將超過板車可載長度的龐然大物放上板車,不得已只得將鯨魚 #切成兩截。
出動起重機吊掛上板車後,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終於在次日晚間發車載回臺南成大的研究中心。
這隻瘦長的鯨魚,可能的死因來自頭部一條長約 #六公尺的繩索,推測是 #漁業網具 的一部份,此繩索上面附著許多藤壺,經科博館博士李坤瑄鑑定為耳條茗荷、條茗荷等物種。
【鯨豚的死亡威脅:船擊、漁具】
大型鯨類常見的人為死因為船擊、漁具纏繞,大型船舶在無法得知鄰近有鯨類的情況下,導致鯨魚遭撞擊致死的情況屢見不鮮。
對此,美國要求船舶自願 #降速,以避免北大西洋露脊鯨滅絕。
至於漁具纏繞,常見來自蟹籠所致,美國建置救援團隊,當發現有鯨魚被纏繞之際,努力協助其除去繩索,也積極改良漁具,希望降低纏繞風險。
【為什麼要解剖鯨魚?】
對於死亡的鯨豚,解剖是最能了解牠一生的方法。
解剖團隊由成大教授王建平、王浩文、亞洲大學醫師祁偉廉、臺大教授楊瑋誠、科博館博士姚秋如、中華鯨豚協會的李宗翰、郭祥廈等國內鯨豚解剖專家及學生志工們所組成。
大型鯨魚的解剖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長達三日的解剖過程,從解剖的規畫會議開始,先分配好各項任務,旋即測量牠的體長、鰭長與尾鰭型態等型值。
光是要解下一片長達192公分且重達182公斤的胸鰭,就需五名伙伴同時進行。
另外,為確保喉腹摺完整以判別物種,團隊成員也必須 #爬上鯨魚背部,從背部切開,慢慢取出一根根肋骨及一節節脊椎骨。
【空蕩蕩的胃】
這是一隻只有三歲的年輕雄性藍鯨。
內臟部分,專家發現鯨魚已死亡多時而水解,只剩下一個沒有任何食物的胃部及少許肺臟。
解剖後,發現此鯨魚脂肪層非常薄,僅有兩公分,加上胃內沒有任何食物,顯示已經飢餓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透過科學解剖可以揭露很多鯨豚的身世,由於大型鯨豚解剖的機會在國內並不多,而這次藍鯨的解剖匯集國內老中青不同世代的專業獸醫和志工,也是千載難逢的傳承機會。
【孤獨藍鯨的故事,才剛剛開啟】
這隻藍鯨從哪裡來?牠有同遊的朋友嗎?
藍鯨往往形單影隻,偶有成對,而成對的情況多為一雌一雄,且通常是雌性在前。
海底下光線不足,透過聲音是最佳的傳播方式,因此鯨豚會利用水下回聲定位溝通。
【大海辣麼大,藍鯨會戰南北嗎?】
經由水下聽音器的探測,學者發現藍鯨可以聽到 #一千多公里 以外同伴的聲音。
所以,大海雖大,牠們其實知道彼此的存在。學者們也發現不同區域的藍鯨叫聲有差異(類似人類的方言),透過聲音,有助於判斷這些藍鯨彼此之間的族群關係。
-
雖然這隻藍鯨很令人遺憾在臺灣走到生命的終點,但對身在臺灣的我們而言,卻意外開啟藍鯨的故事。
藍鯨留下的樣本,引領大眾認識此種龐然大物。仍有好幾個線索值得繼續探索,包括藉由DNA進一步辨別藍鯨的系群;或是從繩索編織材質,推測製造的來源;也可以從繩索上面所附生物,猜測藍鯨被纏繞的時間等。
-
完整全文還是要買科月才能看到唷!
圖片:Zola Chen
原文:黃向文、柯勇全
#茫編
#長文
#科學月刊
#顯影
備註: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暨鯨豚研究中心
該研究中心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贊助,於2013年啟用,占地600坪,內有鯨豚解剖設備、標本室與環境教育教室,還有戶外空地可供處理大型鯨豚。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這隻鯨魚因胸、嘴巴遭漁具繩索纏繞,活活餓死 】
日前,民眾在台東長濱海岸發現一隻擱淺死亡的藍鯨。
藍鯨帶回解剖的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說,這隻鯨魚因胸、嘴巴遭漁具(繩索)纏繞,活活餓死;原本應該是厚厚的脂肪,許多部位幾乎只剩下一層皮,餓了幾個月沒人知道。這隻鯨魚的肌肉、內臟都已化掉,胃裡完全沒有東西,到底是餓了幾個月,可能是3、4個月,或是更久,真的不知道。
流刺網和其他被丟棄的漁具已經傷害太多海洋生物,但卻因為海洋廢棄物難以追查來源而至今無解。綠黨主張各國政府應該要求 #實名制 購買漁網、繩索等,漁民購買時應該繳交相當金額的押金,破損不堪使用時應繳回,才能拿回押金。
我們不能再假裝海洋可以無限容納我們的垃圾了,藍鯨第一次出現在臺灣,竟然是以這樣的狀態,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也只有最小的心願,那就是好好活下去。
📰 新聞來源:http://bit.ly/37eNJyn
-\-\-\-\-\-\-\-\-\-\-\-\-\-\-\-\-\-\-\-\-\-\-\-\-\-\-\-\-\-\-\-\-
加入綠黨 》http://goo.gl/GHAHVu
線上捐款 》http://goo.gl/dmZ94R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 在 綠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隻鯨魚因胸、嘴巴遭漁具繩索纏繞,活活餓死 】
日前,民眾在台東長濱海岸發現一隻擱淺死亡的藍鯨。
藍鯨帶回解剖的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說,這隻鯨魚因胸、嘴巴遭漁具(繩索)纏繞,活活餓死;原本應該是厚厚的脂肪,許多部位幾乎只剩下一層皮,餓了幾個月沒人知道。這隻鯨魚的肌肉、內臟都已化掉,胃裡完全沒有東西,到底是餓了幾個月,可能是3、4個月,或是更久,真的不知道。
流刺網和其他被丟棄的漁具已經傷害太多海洋生物,但卻因為海洋廢棄物難以追查來源而至今無解。綠黨主張各國政府應該要求 #實名制 購買漁網、繩索等,漁民購買時應該繳交相當金額的押金,破損不堪使用時應繳回,才能拿回押金。
我們不能再假裝海洋可以無限容納我們的垃圾了,藍鯨第一次出現在臺灣,竟然是以這樣的狀態,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也只有最小的心願,那就是好好活下去。
📰 新聞來源:http://bit.ly/37eNJyn
---------------------------------
加入綠黨 》http://goo.gl/GHAHVu
線上捐款 》http://goo.gl/dmZ94R
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 在 窩窩 wuowu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窩窩日報|二度擱淺,侏儒抹香鯨「阿鳳」搶救不治。
點評:當我們想像鯨豚遨遊的樣子時,卻有一隻又一隻鯨豚擱淺在岸邊。
5月初,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救援了一隻擱淺於苗栗龍鳳漁港的侏儒抹香鯨,被發現時身上有多處擦傷,經檢查也發現心臟、肺臟、肝臟功能有異常,經過三周的密集治療,待各項數值恢復正常後,於5/25野放,卻在當天晚上被發現再度擱淺,雖然經過緊急治療,仍在6/3死亡。
▋新聞來源:http://pcse.pw/7TGHB
/////////窩編有感/////////
當我們想像鯨魚遨遊在海中的畫面時,現實中,卻是不停地有鯨豚擱淺到岸上,若未能及時被發現並做處置,因此喪命的機會相當的高。根據中華鯨豚協會統計,臺灣2017年共有80起鯨豚擱淺事件,2016年則是有91起,相較過去10年來的統計確實有增加。
▋動物新聞網|海洋的警訊 2017年的80起鯨豚擱淺:http://pcse.pw/7G8SE
為什麼鯨豚會頻繁擱淺呢?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鯨豚擱淺,除了鯨豚個體本身的健康狀況外,像是海洋生態的改變、海洋溫度的上升,或是人為誤捕、漁船干擾對於鯨豚造成的緊迫等都可能增加鯨豚擱淺的機會。
另外,擱淺鯨豚的救傷,其實並不是輕鬆、浪漫的工作,而是需要專業、有經驗的人員來執行。但目前臺灣的鯨豚救傷資源並不足以提供這樣的人員與設備(事實上,所有野生動物的舊傷都面臨一樣的困境),人力不足的部分,只能透過救傷人員、志工日夜輪班來彌補;至於資源的部分,常常也只能「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