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此經名具有豐富的內涵。大方廣,又名「大方等」,「方」是義理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大方廣」是各種大乘經的通名,意為佛說方正廣大真理的經文,也指十二部經(經教的十二種分類,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自說、本生、本...
⭕️第343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簡稱圓覺經,,此經名具有豐富的內涵。大方廣,又名「大方等」,「方」是義理方正的意思,「廣」是廣大的意思;「大方廣」是各種大乘經的通名,意為佛說方正廣大真理的經文,也指十二部經(經教的十二種分類,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中的「方廣部」。「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覺」就是圓滿菩提,即指佛果,是對世間一切事理無不徹底了知其事實真相。圓覺為人人本具的真心,也是萬法的平等真如性。修多羅,為梵語,譯為「經」、「線」,意為貫穿法義,使不散失,所以又譯為「契經」,含有契理、契機的意思,即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大乘佛教經典,相傳在初唐時,由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佛陀多羅,又稱「覺救」,意為「覺悟救世」,生卒年無考,生平事蹟不詳,北天竺罽賓(今喀什米爾一帶)人。《宋高僧傳》稱其「齎多羅夾,誓化脂那」,即攜帶梵文佛經,誓願化度中國。多羅是一種植物,因古印度將佛經寫在多羅樹葉上,所以稱「多羅夾」。佛陀多羅在洛陽白馬寺譯出《大方廣圓覺了義經》,但不知具體是於何年翻譯出來。而《佛祖統記》則稱:唐高宗永徽六年(六五五),罽賓國佛陀多羅,於白馬寺譯《圓覺經》。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懷疑此經為偽經。太虛大師通過對各種相關記述梳理後認為,此經為最早貞觀(六二七—六四九)、最遲開元之八、九、十年間(七二○—七二二)所譯。此經歷來受到天台宗、華嚴宗及禪宗的高度推崇,在漢傳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根據其內容思想,佛教學者將其歸類為如來藏學派的作品。《圓覺經》是一部體現中國佛教注重「妙有」思想特色的佛經。《圓覺經》主張一切眾生都具足圓覺妙心,本當成佛,無奈為妄念、情欲等所覆蓋,才於六道中生死輪迴;如能頓悟自心本來清淨,此心即佛,無須向外四處尋求。本經所明為大乘圓頓之教理,故對華嚴宗、天臺宗、禪宗都有重要的影響。但因為其譯出過程不詳,又無梵文本傳世,現代佛教研究學者懷疑此經可能是在中國寫成,非由印度傳入。全經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共有十二章,主要內容是釋迦牟尼佛回答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凈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和賢善首菩薩十二位大士就有關修行菩薩道所提出的問題,以長行和偈頌形式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修止、修觀、修禪的方法。此經在《開元釋教錄》中被列於大乘「修多羅藏」,後收入華嚴部。在智昇《續古今譯經圖記》中,首次記錄此書為佛陀多羅所譯,但譯出時間不詳,佛陀多羅的生平也沒被記錄下來。圭峰宗密在《圓覺經大疏》中記錄了一個說法,此經於長壽二年(693年)譯出,但也無法提供更精確的資料,此外,宗密曾見到一古本,據傳貞觀21年(647年)於潭州寶雲寺譯出,但無法確定真假。此經是唐、宋以來天台宗、賢首宗、禪宗等盛行講習的經典。最早提倡此經的是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他為此經作了七部註解,著名的有《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圓覺經》為佛教大乘經典,其思想義理屬佛教如來藏體系,教法以頓教為主,並統攝漸修法門。《圓覺經》宣講佛陀脫離無明煩惱的圓覺理論,注重成就圓覺的具體行法,是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盛行講習的經典,對中國佛教產生了廣泛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