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一本了
今天要推薦一本很棒的雜誌,買一本可以勝過你買好多本類似的書!
.
你知道嗎,原來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精神疾病的困擾(2012年發表在《The Lancet》,盛行率是23.8%,調查細節書裡面有說明);然後每六個人有一個人服用安眠藥(中央健保署的資料),40歲以上的人,許多人...
#就是這一本了
今天要推薦一本很棒的雜誌,買一本可以勝過你買好多本類似的書!
.
你知道嗎,原來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精神疾病的困擾(2012年發表在《The Lancet》,盛行率是23.8%,調查細節書裡面有說明);然後每六個人有一個人服用安眠藥(中央健保署的資料),40歲以上的人,許多人都需要靠鎮靜安眠藥才能夠入睡——換句話說,你並不孤單。
.
這本雜誌針對:憂鬱、焦慮、躁鬱、失眠、酒精成癮、失智症、妄想、思覺失調、過動、自閉、拒學等等11種精神心理疾病,每一種都用了一整個章節去說明,包含這個疾病可能的症狀、診斷的標準、相關的量表、當事人本身如果因應、家人如何陪伴等等,都有很清楚的說明,也附上了許多康復中的個案、明星的例子,讀起來很有希望感。講幾個我覺得很受用的點:
.
1.失眠與安眠藥:在失眠的那個章節,光是講安眠藥的部分,就讓我嘆為觀止,裡面用表格整理了三大類不同的常見藥物、然後也針對睡眠不同的部分(入睡困難、淺眠早醒、嚴重失眠而且白天容易焦慮)做詳細的說明。上次我看到類似的比較表是在某個藥師偷偷給我的課堂筆記當中,如今在雜誌上看到這樣的整理真的是覺得編輯佛心來的。
.
2.要如何尋求協助:除此之外,裡面也說明我們若真的要尋求協助,到底要找臨床、諮商、身心科醫師還是其他的管道,仔細區別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比較,這個部分也真的是很棒,尤其是針對「想要求助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資訊。
.
3. 酒精成癮:怎樣才算是酒精成癮呢,雜誌當中指出:「男性一週喝掉14罐350 CC的啤酒,或者是女性一週喝掉7罐啤酒,就是危險性的飲酒」,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天要喝一到兩罐,而且天天喝,那就危險了。裡面還列出10多項判斷酒精成癮的準則,例如要顯著增加喝酒的用量才能夠解癮,造成人際關係或者是工作社交困擾等等。章節的最後也說明,陪伴酒癮者戒酒,重點在於「不指責」。
.
4.區分失智症與憂鬱:這兩個都可能會有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況,但卻有非常不同的發病時間、生病歷史、記憶、情緒變化等等。書裡面舉例,憂鬱症患者對於問題的反應經常會說「不知道」,但是失智症可能會「虛應、或者是言語重複」;裡面也列出了一個表格,讓你可以對於家中的長者突然行為變得異常,心中有個譜。
.
5.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這個我也覺得非常具體而且有用,書裡面提出了幾個步驟,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之外,還可以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想要未來怎麼過日子,然後一樣重點在於不可以指責孩子,這可能無助與孩子回學校上課,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
.
這本書從心理治療、藥物使用、營養素補充到社會心理適應功能介入(家人要如何陪伴、親友要如何支持),都有畫龍點睛的說明,雖然畢竟是雜誌沒有辦法深入詳述,但我覺得很適合提供一個概略性的觀點,也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除此之外,如果你本身就是這23.8%的患者,你也可以在對應自己症狀的章節當中,找到一些讓你「噢,原來是這樣!」的驚喜感。
.
面對情緒以及身心的疾病,我們都需要多一點的寬容、多一點的關注,當我們願意問問自己:「你還好嗎?」,一個小小的溫柔,能夠讓心中那個黑暗的角落,有被照顧到的感受。
.
由衷推薦給需要的人!
(下面提供一張圖讓大家可以自我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
#書名 #情緒就醫指南 @commonhealth.tw
成人傾向希望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是這一本了
今天要推薦一本很棒的雜誌,買一本可以勝過你買好多本類似的書!
.
你知道嗎,原來台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精神疾病的困擾(2012年發表在《The Lancet》,盛行率是23.8%,調查細節書裡面有說明);然後每六個人有一個人服用安眠藥(中央健保署的資料),40歲以上的人,許多人都需要靠鎮靜安眠藥才能夠入睡——換句話說,你並不孤單。
.
這本雜誌針對:憂鬱、焦慮、躁鬱、失眠、酒精成癮、失智症、妄想、思覺失調、過動、自閉、拒學等等11種精神心理疾病,每一種都用了一整個章節去說明,包含這個疾病可能的症狀、診斷的標準、相關的量表、當事人本身如果因應、家人如何陪伴等等,都有很清楚的說明,也附上了許多康復中的個案、明星的例子,讀起來很有希望感。講幾個我覺得很受用的點:
.
1.失眠與安眠藥:在失眠的那個章節,光是講安眠藥的部分,就讓我嘆為觀止,裡面用表格整理了三大類不同的常見藥物、然後也針對睡眠不同的部分(入睡困難、淺眠早醒、嚴重失眠而且白天容易焦慮)做詳細的說明。上次我看到類似的比較表是在某個藥師偷偷給我的課堂筆記當中,如今在雜誌上看到這樣的整理真的是覺得編輯佛心來的。
.
2.要如何尋求協助:除此之外,裡面也說明我們若真的要尋求協助,到底要找臨床、諮商、身心科醫師還是其他的管道,仔細區別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比較,這個部分也真的是很棒,尤其是針對「想要求助但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資訊。
.
3. 酒精成癮:怎樣才算是酒精成癮呢,雜誌當中指出:「男性一週喝掉14罐350 CC的啤酒,或者是女性一週喝掉7罐啤酒,就是危險性的飲酒」,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天要喝一到兩罐,而且天天喝,那就危險了。裡面還列出10多項判斷酒精成癮的準則,例如要顯著增加喝酒的用量才能夠解癮,造成人際關係或者是工作社交困擾等等。章節的最後也說明,陪伴酒癮者戒酒,重點在於「不指責」。
.
4.區分失智症與憂鬱:這兩個都可能會有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況,但卻有非常不同的發病時間、生病歷史、記憶、情緒變化等等。書裡面舉例,憂鬱症患者對於問題的反應經常會說「不知道」,但是失智症可能會「虛應、或者是言語重複」;裡面也列出了一個表格,讓你可以對於家中的長者突然行為變得異常,心中有個譜。
.
5.如何陪伴拒學的小孩:這個我也覺得非常具體而且有用,書裡面提出了幾個步驟,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之外,還可以詢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想要未來怎麼過日子,然後一樣重點在於不可以指責孩子,這可能無助與孩子回學校上課,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
.
這本書從心理治療、藥物使用、營養素補充到社會心理適應功能介入(家人要如何陪伴、親友要如何支持),都有畫龍點睛的說明,雖然畢竟是雜誌沒有辦法深入詳述,但我覺得很適合提供一個概略性的觀點,也讓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除此之外,如果你本身就是這23.8%的患者,你也可以在對應自己症狀的章節當中,找到一些讓你「噢,原來是這樣!」的驚喜感。
.
面對情緒以及身心的疾病,我們都需要多一點的寬容、多一點的關注,當我們願意問問自己:「你還好嗎?」,一個小小的溫柔,能夠讓心中那個黑暗的角落,有被照顧到的感受。
.
由衷推薦給需要的人!
(下面提供一張圖讓大家可以自我檢測看看,自己是否有憂鬱症的傾向)
#書名 #情緒就醫指南 康健雜誌
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976484
成人傾向希望量表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覺得自己很難搞、地雷很多、標準高又無法妥協,弄得自己精疲力竭?你可能跟我一樣是個高敏感人唷!(文末附成人版高敏感特質自我檢測表)】
今天不談孩子,來談談大人。
之前曾說過,我是因為蕃茄的關係,才開始查詢有關高敏感特質的資料。而在閱讀那些書籍和文章的時候,其實第一個受益的人是我自己——原來我自己就是高敏感人。
先來前情提要一下。
「#高敏感特質」這個概念於一九九六年由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艾融博士在「高敏感族自在心法」這本書中所提出。它不是一種需要矯正的疾病,而是一種人格特質,就像「外向」或是「內向」一樣。雖然這個族群不是社會中的多數,但是比例上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擁有高敏感特質,並不少見。
艾融博士指出,擁有「#高敏感特質」的人,有幾個共同的傾向。第一,是在行動之前會觀察和反思,處理每件事情都會多一些程序。第二,因為同時需要留意很多事情,容易受到過度刺激而感覺疲累。第三,會有情緒化的反應和強烈的同理心。第四,對周遭所有的細微之處很敏銳。
如果你是一個高敏感成人,以高敏感特質在二十五年前才開始被提出的簡短歷史來看,你的成長過程有很大的機率不會太好過。在「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中提到,「因為當前的社會普遍崇尚外向者的特質,喜歡健談的人,喜歡做事果斷,喜歡勇敢等等,高敏感特質的人很容易從小就遭受很多批評,甚至被父母期待『改進』。」光是我自己的腦海中,就時常有「大方一點」、「不要那麼在意」、「管你自己的事就好」、「這樣就不高興你以後怎麼辦」這些聲音在擾亂。你很有可能到現在還會受到這些已經內化的標準影響,還在鞭策自己「不要想那麼多」、「標準降低一點」、「多跟別人來往不要那麼閉俗」,同時痛苦於永遠無法達到那些標準。
對我自己而言,最大的幫助就是了解到「不是我有什麼不對勁,是那些要求不適合我。」
這句話像剪刀一樣,「啪」地一聲把某些纏繞在我心中多年,像是詛咒一樣的「提點」斷開,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在理解高敏感特質之前,我經常感覺自己處於很不舒坦的狀態。如果我選擇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我的內心覺得被強迫很不愉快;但如果我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走,我又擔心自己太不一樣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最後在極大的矛盾之下,我時常做出一些很極端的選擇,然後搞得自己暴躁易怒又難以接近。
舉例來說,我非常討厭週年慶人擠人又嘈雜的場面,光是想像就覺得壓力極大。但是當我表明不想去的時候,家人說我養尊處優,都不懂得錢很難賺幫家裡多省一點。我覺得自己很糟糕,大家都可以忍受在那樣的環境下買東西,只有我不行,好像是一個很自私的人。為了表現我不自私,我決定「都不消費買衣服只穿舊的就好」,這樣我就不會被說浪費了——我從來沒想過,其實家人很有可能根本不介意人多的場合。
而現在,我明白我根本不需要去喜歡週年慶,也不需要不買衣服。我只要買衣服的數量減少,就可以同時控制預算,又在我覺得舒服自在的時間去逛街。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會觸怒我敏感神經的小細節,例如黑色的筆一定得要是純正的黑色,一點點色差都不可以有;筆尖和紙張接觸時的滑順程度和紙張下陷的深度有嚴格的標準;咖啡廳的採光、人數、氣味、還有音樂的類型和聲量都影響到我的消費心情;參加的聚會超過我能忍受的人數或是話題讓我完全提不起興趣等等。
這些讓我煩躁的小事,我現在可以一項一項的把他們都抓出來,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對,讓我可以比較舒服地活著。像是把「買文具」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尋寶遊戲,遇到真心喜歡的物品才掏錢買下,然後很珍惜地使用。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自己很難搞,於是強迫自己使用隨處買得到的文具,結果老是因為使用的感覺太差最後一邊抓狂一邊重買。
雖然還沒找出全部的解方,但停止找自己麻煩的我,快樂多了。
如果你是個有孩子的高敏感人,了解這個特質更是有很大的幫助。高敏感特質和遺傳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你是高敏感人,你的孩子很可能也是。這個時候,你是否能夠接納自己的特質就會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可以,那你的經驗就會被轉化成一個非常有用的資料庫,你可以因此更能夠同理孩子,更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因為你有過類似的經驗。相反的,如果你沒有接納自己,覺得這個特質是一項「必須要改正的缺點」,你會有很大的機率用相當強硬的態度矯正孩子,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有跟自己樣的經歷」,但是反而弄得親子兩敗俱傷。
當初蕃茄出生的時候,儘管我們當時對高敏感特質一無所知,我們憑自己介意的細節幫蕃茄安排他的生活和環境。例如傑克怕吵,所以他始終確保夜晚有白噪音圍繞蕃茄,讓他不會被貓叫聲或是路上一些突然的噪音驚醒,而我對光線敏感,所以我早早就買齊遮光窗簾,確保陽光不會影響蕃茄的睡眠。也因為我們不喜歡突發狀況,都只跟少數熟識的朋友約,一次的人數少於四人,也都約在一些蕃茄熟悉的地方。這些安排都陰錯陽差地符合了蕃茄的需求,所以他雖然敏感,個性卻一直都很穩定。
講了這麼多,來開獎吧。
雖然伊蓮・艾融博士的高敏感特質網站也有成人的高敏感特質檢測,但是當中有好幾項描述相當接近,不太容易了解當中的差異,所以這次我決定分享「#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裡的量表,歡迎大家來玩玩:
[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 (HSP)](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books/highlysensitive/quiz.html)
60分以上就表示你可能是高敏感族,我是118分,你呢?今天先來看看高敏感檢測,之後再繼續來聊聊更多當我理解到「我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之後,我和自己、孩子還有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如何變得不一樣!下次見!
成人傾向希望量表 在 是誰住在北方的大冰箱裡? Taiwanese OL in Hokkaid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久沒有發文了~今天讓我多言咕嚕嘮叨一下分享一下我的感想。最近在思考很多事情有些多愁善感,其實本人從小就是比較多愁善感的孩子,總是比一般年齡的孩子都還要老成,還記得以前看著身旁同年齡的在作一些中二的行為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大長大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面紅耳赤;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自己蠻欠缺某些活潑和樂觀的特質,有的時候蠻羨慕那些能夠很忘我的玩樂的人們,他們有著敞開的心胸,或許不在乎小節,但是光是有樂觀其實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的。
工作了這麼一年說真的學習到什麼的話,就是人與人之間真的還是要靠合作才有辦法創造出最大效益,真的別以為自己一個人能成就什麼大事,那些有自戀傾向認為自己的能力高人一等最後多是孤芳自賞終老。也看了很多很多人-有很棒的大人,眼睛中有光有理想有能力回饋社會,也有那種苟延殘喘都已經到了該有的年紀了作出的事情總是令人翻白眼心智年齡低下到我都替他覺得可悲。我常常看著他們心想自己要成為怎麼樣的大人呢?
我很相信我有天能夠在最適合我的位置上大放異彩,所以不停的嘗試,把自己丟到各個困境中看自己如何爬出來。以前的挑戰是為其一個月的比賽(準備期間),為期3個月的打工(日本料理店),到為期一年的交換留學(去年來到札幌),他們都有個期限,你能夠鼓勵自己,在撐一下,剩3個了、剩下10天了;做不來的時候頂多就放棄不就得了。
但是來到日本的就職就完全跟以前不一樣了,在工作有責任,工作的總總各種計畫,不是你說不幹了就可以的(同事們怎麼辦),房子手機的租約,各種費用,如果真的辭職了能活養自己多久? 這工作適合我嗎? 放棄了我會不會後悔? 但我在台灣的家人需要我? 當我想到快要無法呼吸的時候,真的連坐在辦公司一秒鐘都覺得痛苦,突然間看身旁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討人厭-「你們幹嘛都說日文聽不懂啦」、「用那種做作的音調講電話不覺得羞恥嗎?」
但其實他們都沒有錯,公司還是很好對我很好,那都是我自己調適出了問題..太多加班、疲勞壓力、孤單想家積了太久太久,到了假日我誰都不想見也不想說話,無心生活無心照顧自己,沒錯,當人到了一種山窮水盡的窘況,就會開始排斥逃避。但是這些壓力跟誰說呢? 全部都化作一種無所謂的表情,然後我繼續帶著那面具每天照常上班。
這時候要怎麼堅持下去呢? 怎麼辦呢? 真的放棄逃避? 這時候所為的情商(EQ)就非常重要,我平常並不會覺得自己有壓力,自以為是機器人,直到測了【衛福部國健署 壓力指數測量表】後,12項裡12項全中*(表如下,大家也何不測一測?)
1您最近是否經常感到緊張,覺得工作總是做不完?
2您最近是否老是睡不好,常常失眠或睡眠品質不佳?
3您最近是否經常有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的情況?
4您最近是否經常忘東忘西、變得很健忘?
5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胃口不好?或胃口特別好?
6您最近六個月內是否生病不只一次了?
7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很累,假日都在睡覺?
8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頭痛、腰痠背痛?
9您最近是否經常意見和別人不同?
10您最近是否注意力經常難以集中?
11您最近是否經常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感?恐懼感?
12有人說您最近氣色不太好嗎?
證明了我的壓力破表。人都會有壓力,這很正常這也是成長的動力之一,但是該怎麼調適呢?有的人上網罵人(酸民),虐待小動物、甚至作出社會案件(我們稱人渣敗類) 有的人運動、大吃、聽重金屬音樂、和朋友出門走走,這些都很好,有的人就採取比較消極的的方式,躲起來、跟父母吵架或發洩在男友女友身上(好可憐無辜被罵的人們對不起) 但這真的是生為一個人類必須要面對的。無數的選擇、後果、壓力,在長大成人後我們怎麼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怎麼很理性又同時感性的過好人生? (做人好難,下輩子我要投胎作一顆檸檬..) 我認為沒有標準答案,主要就是要找出自己的出口。你必須要在自己的壓力爆炸前找出壓力的出口,像我就是大睡特睡然後去溫泉、去滑雪、去大買大花錢、然後買隻毛蟹、煮一桌菜邀台灣朋友來家裡大罵抱怨、打電話給人大哭後,我就會痊癒哈,我要說的是我也在這一年裏學到了很重要的「壓力調適」
五月也結束了,五月病也結束了,想開了之後突然之間面前的窘迫豁然開朗。北海道的六月天氣轉暖大家都在約BBQ,這周末也要到社長家烤肉~~ 這是我最近的感想和生活希望大家也能過的開心幸福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