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夢幻島》布倫屋式巧思的正常發揮 (7.2/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逃出夢幻島》是一部美國奇幻驚悚電影,由傑夫瓦德洛執導,麥可潘納、露西黑爾、Maggie Q、波蒂亞黛伯德主演,改編自1977年開播的電視劇《夢幻島》,劇情講述神秘管家路克先生...
《#逃出夢幻島》布倫屋式巧思的正常發揮 (7.2/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逃出夢幻島》是一部美國奇幻驚悚電影,由傑夫瓦德洛執導,麥可潘納、露西黑爾、Maggie Q、波蒂亞黛伯德主演,改編自1977年開播的電視劇《夢幻島》,劇情講述神秘管家路克先生掌管一座宛如人間仙境的島嶼,他招待五名幸運兒來到島上實現他們一生的夢想,然而在經過一段歡樂時光後,這些美好的幻想也開始扭曲變調,看似完美的度假小島,也瞬間變成了遊客的惡夢之地。
⠀
從《隔離島》、《救命解藥》、《逃出絕命鎮》,到近期的由蜜拉喬娃維琪主演,故事基本架構幾乎與本片《逃出夢幻島》如出一轍的《逃出天堂島》,這種把故事舞台設定在與世隔絕深山或島嶼的電影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題材,原因不僅是能以觀眾與角色的未知製造更強烈的懸疑感,加強整部電影的驚悚氛圍,在角色發覺真相之後所產生的落差,也能進而帶出作品希望探討的議題,讓觀眾有更多的思考機會。
⠀
以製作低成本驚悚片聞名布倫屋製片公司,一直以來都能以多元的創新元素為相似類型電影帶來與眾不同面貌,這次跟索尼合作改編過去為人熟知的電視劇,《逃出夢幻島》在跟先前幾部作品相比可能有較高製作的情況下(結果預算竟然僅 700 萬美金),成功靠著片中多位角色分別擁有不同「夢想」,在片刻的美好時光之後,因為許多幻象與突發狀況而逐漸發覺路克先生和島嶼本身的不對勁,編排出一個格局相對較大、豐富且曲折離奇的故事,
⠀
也正是因為《逃出夢幻島》故事處於未知地帶的孤島,角色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能盡力拉攏同樣被「綁架」同伴來執行逃離計畫的處境才會這麼吸引人,雖然有些混亂的敘事節奏可能會是這部電影的最大缺陷,但角色們從彼此互不相識、享受著自己希望實現的夢想,到最後決定出發毀掉為島嶼帶來神祕力量的石頭,《逃出夢幻島》整部電影隱藏在美好幻象背後的黑暗面,搭配一點黑色幽默的笑料,被譽為是《詭屋》與《西方極樂園》的結合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
我喜歡《逃出夢幻島》每位角色性格與背景的塑造,無論是對家人的思念、對愛情的後悔、對學生時期遭受霸凌的陰影,甚至是對自己沒能在他人有難時伸出援手的虧欠,電影都以這些他們內心長久以來的困擾,透過「夢幻島」能改寫過去、撫平傷痛,或是幫人圓夢的神祕能力,最終反映出人們都無法否認的根本人性,在某種程度上,故事核心主題也很類似去年能夠實現人們所有願望的《許怨房》。
⠀
如果說《逃出天堂島》是以女主角離開島嶼講述女性獨立自主的思想,那《逃出夢幻島》角色們在島上許下的願望,不僅呈現出人們心裡多少都存在的失落與遺憾,更利用原先「什麼都能實現」的美好設定與後來「不確定會發生什麼意外」、「怎樣都必須走下去」的結果,帶出即便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想要追尋夢想,但有時這些我們嚮往的目標與未來,最終可能必須付出許多犧牲和代價,或者根本就並不如我們原本預期那樣完美的現實情況。
⠀
《逃出夢幻島》電影最後成功利用一個難以預料的劇情翻轉,將前半段所鋪下的伏筆逐一相連聚集。原本幾位角色看似各自在實現他們的願望,但實則彼此之間不僅能夠互相影響,還具有相當深的關聯性,都讓觀眾產生一種時空錯置、宛如走進另一個世界,卻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島嶼的幻覺,為電影增添不少奇幻色彩。或許片尾只以一句:「那是我在演戲。」來交代《逃出夢幻島》的不合理劇情漏洞是有這麼點隨便,不過整體故事的概念與巧思還是相當值得肯定。
⠀
到頭來,人生不能重新來過,我們也不可能因為實現了願望就把內心遺憾與傷痛給一筆勾銷,不管如何它們都早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將其放下或釋懷,讓這些過往經歷成為我們朝著未來前進的動力。我們最初都認為《逃出夢幻島》島嶼其實是帶有惡意的,但事實上就像 Maggie Q 所飾演的伊蓮娜在如願跟前男友結婚生子的同時也感受到責任的重擔、同父異母的兄弟檔在擁有一切之後也受到他人的覬覦,處於相對應關係的得與失,最終這個神燈願望會演變至怎樣的結果都是由「人」自己決定。
⠀
有趣的是,除了幾位 Maggie Q、麥可潘納、歐陽萬成等熟面孔演員之外,導演傑夫瓦德洛在《真心話大冒險》再度執導布倫屋的驚悚電影,不僅找來在同片有亮眼表現的露西黑爾擔任女主角梅蘭妮,在高中時期曾霸凌她、後來被從刑具救下來的頌佳也由在《魔女嘉莉》欺負女主角嘉莉的波蒂亞黛伯德飾演,某種程度上,也能從中感受到《逃出夢幻島》在選角上的用心。
⠀
整體而言,《逃出夢幻島》確實有著劇本過於一廂情願、敘事手法不夠高明、節奏凌亂等缺陷,不過也不可否認全片的場景塑造與故事的創意發想還是把電影給救了回來,不至於讓它就這樣跌落谷底深淵,我想這就是布倫屋的強項,他們的電影不見得都好看,但總是能以新鮮的故事題材吸引觀眾進場,進而獲得與成本相比非常亮眼的票房成績,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作品評價都不會太好的原因,如果在預告就給人這麼高的期待,正片要滿足觀眾就難上加難了阿。
⠀
#FantasyIsland #傑夫瓦德洛 #JeffWadlow #MaggieQ #露西海爾 #LucyHale #麥可潘納 #MichaelPeña #麥可魯克 #MichaelRooker #波蒂亞黛伯德 #PortiaDoubleday #電影 #影評 #布倫屋 #如履影評 @sonypicturestw
懸疑的聚點評價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本週新片快評 3/22- 3/28】
#ThisWeekInCinemas #外媒影評怎麼說
-
🎬 《我們》 Us(美)
🍅95% / 均分 7.99 / 296 篇影評 / Meta 81 分—
喬丹皮爾的第二部長片作品依然是一部原創性與企圖心十足的恐怖作品,向大家證明了他的成功絕非巧合,也避免了許多新導演的第二部魔咒。露琵塔尼詠歐的精湛演出,以及片中丟出的種種難解之謎,都值得再三回味。
-
🎬 《屋簷下的記憶》 Ray & Liz(英)
🍅93% / 均分 7.87 / 43 篇影評 / Meta 84 分—
這部片以不畏縮的堅定目光聚焦在被貧窮所折磨的生命,編導 Richard Billingham 不沈溺在過於多愁善感的煽情中,更加深了這部片的後勁餘韻。
-
🎬 《喜劇天團:勞萊與哈台》 Stan & Ollie(英)
🍅93% / 均分 7.49 / 193 篇影評 / Meta 75 分—
這部片向令人喜愛的雙人表演組合致敬,並以充滿愛的角度探索了他們幕後的生活樣貌,同時也探討了藝術創作合作背後可能帶來的幸福和負荷。
-
🎬 《騙局》 The Realm(西)
🍅83% / 均分 7.33 / 6 篇影評 / 暫無 Meta 分—
引人入勝、驚悚懸疑、揭示性濃厚的社會批判,整體群戲演出精彩,面對西班牙過去數年的貪污腐敗一次必要的對質。
-
🎬 《庫爾斯克號:深海救援》 Kursk(盧)
🍅71% / 均分 6.24 / 21 篇影評 / Meta 53 分—
令人沈痛而深感不安的歷史重現,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典型情感動作片。片中有些情感衝擊的段落,但也有一些段落沒有發揮出更深入尖銳探討道德議題的潛力。生硬的對白跟刻板的角色塑造也是弱點。
-
🎬 《愛情零極限》 A Faithful Man(法)
🍏56% / 均分 6.86 / 16 篇影評 / Meta 64 分—
輕巧而可愛,Louis Garrel 執導的第二部長片揭示了他對於執導演員和安插他獨到的幽默感確實很有一套。然而這部片包含了浪漫喜劇電影、黑色電影、法式電影的影子,卻彷彿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最終就是一部頗有意思,但終究過於輕淡的小品。
-
#我們絕對是本週首選
#遠遠不只是一部恐怖片
#只想追求恐怖片爽感的觀眾請三思
#感覺會是一部觀眾跟影評評價有差距的電影
#但如果明年奧斯卡想進入狀況建議先看
#據說我們跟來了很適合搭配觀賞
#勞萊與哈台是老派的好萊塢黃金時期致敬
#演員的表現也值得一看
#老大人去年在金馬影展看過了
#當時身邊朋友們普遍都不喜歡
-
本週其他首輪片:
🎬 《跳痛先生》 The Man Who Feels No Pain(印)
🎬 《老大人》 Dad’s Suit(台)
🎬 《來了》 It Comes(日)
🎬 《池畔風暴》 Liquid Truth(巴)
🎬 《幼女戰記劇場版》 Saga of Tanya the Evil the Movie(日)
🎬 《私刑制裁》 Broken(韓)
🎬 《嫌疑犯X》 Perfect Number(韓)
🎬 《機甲風暴》 Brave Storm(日)
—
(註:🍅/🍏為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之評分;Meta 為 Metacritic 影評綜合分數。此二網站以歐美影評為主,故亞洲電影的評價較為缺漏。一句短評為統整各家影評之精髓,不必然代表本人/本專頁立場)
#電影 #新片 #介紹 #短評 #本週上映 #院線 #首輪 #推薦 #片單 #看電影 #評分 #選片 #指南
懸疑的聚點評價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月光光新慌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7.4/10)
痞客邦 #無雷 原文:http://loory.pixnet.net/blog/post/248921459
《月光光新慌慌》是一部美國驚悚殺人電影,由大衛·高登·格林執導,潔美·李·寇蒂斯、安蒂·馬提恰克主演。為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的重啟續集,劇情講述距離哈登菲爾德小鎮的褓姆殺人案已經過了40年,麥克·邁爾斯在當時犯案被逮捕之後,就被關進精神病院治療和研究,當年的倖存者洛莉則是已當了奶奶,不過就在一次院方轉移麥克的途中,囚車發生車禍意外,麥克因此逃離並重新前往哈登菲爾德,而這些年來活在恐懼之中的洛莉,在聽到麥可逃獄的消息,便誓死樂殺了他為自己好友報仇。
作為好萊塢8.90年代殺人電影的經典角色,麥克·邁爾斯可以說是其他兩位「殺人魔三本柱」成員《半夜鬼上床》佛萊迪與《13號星期五》傑森的「老」大哥,其電影系列對後世流行元素與電影氣氛營造都有很深的影響,因此《月光光新慌慌》戲裡戲外都距離40年之後,交給以恐怖驚悚片聞名的布倫屋(Blumhouse)製作,砍去1978年之後的各種胡亂續集,重新回歸這位殺人魔最純粹的殺戮本質,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
就我而言,麥克·邁爾斯最讓人恐懼的地方,在於他殺人沒有任何理由,從他六歲首次對親身姊姊行兇開始,超過50位精神科醫師都無法對他的行為有任何解釋,其中對他研究最透徹的魯米斯醫師最終以「這位男孩眼中是完全的邪惡」來評價,都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面具底下傳來的恐怖氣息。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月光光新慌慌》有著無腦屠殺的爽快和乾淨俐落的刀法,但或許原作的喜愛讓我產生太高期待,最後看完電影還是有些失望。
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有許多篇幅是放在詭譎場面的鋪陳,首先觀眾會從洛莉的視角,看到一個戴著面具的壯漢在轉角偷窺,或者是在路上發現有人開車盯著你不放,之後隨著劇情進展,距離萬聖夜越來越近,洛莉從一開始對他行為舉止感到莫名其妙,慢慢變得有點毛骨悚然,最終才爆發那最深層的恐懼。不過這種漸層式的情緒堆疊方法在《月光光新慌慌》卻鮮少看見,導演反倒是更聚焦在有如「暴風雨前寧靜」的懸疑,就好像許多恐怖片通用套路,以角色探索周遭環境來累積緊張感,確實成功為電影製造出強烈的壓抑氛圍。
但問題是,觀眾在這高壓環境下久了還是會感到疲乏,相較首集有許多像是小男孩看著「Boogeyman」從對街走過馬路的恐怖場景,《月光光新慌慌》就缺乏在氣氛累積至高點之後的後續處理。劇中角色面對麥克時大多沒感受到無法逃離的絕望,而是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無聲無息的出現在後方的麥克一刀快速解決,這種專注在氣氛鋪陳、爆點反而貧弱,有點「頭重腳輕」的處理方式,是《月光光新慌慌》比較可惜的地方。
有趣的是,《月光光新慌慌》一半以殺起來最爽的高中生為主體,另一半則聚焦在洛莉一家身上,前段利用祖孫三代的矛盾、之後在麥克逃出後慢慢破冰,到危機產生一釋前嫌地合作,與那些無能警員對比更是展現出女性的堅強。但片中也出現許多續集的通病,儘管有更成熟的製作、也把格局變得更大,但結果也衍生一些問題。或許是過了40年哈菲爾德地區已蓬勃發展、居民增加不少,在電影前段故事沒有聚焦在幾位主要角色身上,除了花許多時間塑造兩位記者,只為了給觀眾下馬威之外,反倒加入更多不相干的路人。就我而言,看著他們被殺就好像單純觀賞麥克的屠殺表演秀,絲毫不為他們遭遇危險而擔心,對於電影中段許多情節實在是完全無感。
另外,我也認為主題曲出現太過頻繁,許多只把它稍微變調的配樂,甚至讓我覺得已經有點濫用的程度。除此之外,雖然原聲帶中有被收錄,但或許是我漏聽,首集《月光光心慌慌》後段那首給人印象極為深刻、讓觀眾焦慮不安、殺人魔從遠到近節奏慢慢由緩而急的《The Shape Stalks》幾乎沒有出現在電影之中。因此缺乏首集這段配樂,又不斷使用主旋律的情況下,更直接影響到電影高潮的氣氛營造,前後兩部電影帶給人的恐懼直接是高下立判。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片中一場母女兩人躲在地下室的戲,麥克在樓上踩踏木質地板發出的聲響似乎有出現類似的節奏,這或許也是導演把這首配樂融入電影的小巧思。
整體而言,《月光光新慌慌》雖然走的是老派路線,但作為一部商業驚悚片仍然有一定水準,其中的致敬首集橋段也還真不少,除了中間一段殺人長鏡頭之外,其他像是向鄰居求救、麥克把人釘在牆上、情侶必須死、供人躲藏的衣櫥、雙眼挖空的白布,還有跟首集最後麥克摔下樓突然消失相同的鏡位,相信都是讓粉絲高潮的主因。而且片尾刻意帶出空蕩蕩地下室與女兒手上緊握的刀,配合前段她跟醫生說麥克對她說的一段話,成功為接下來續集製造更多的可能性,經典殺人魔還會怎麼出場,「兩老」還會以什麼方式對決,還是值得粉絲期待。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
懸疑的聚點評價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光光新慌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7.4/10)
痞客邦 #無雷 原文:http://loory.pixnet.net/blog/post/248921459
《月光光新慌慌》是一部美國驚悚殺人電影,由大衛·高登·格林執導,潔美·李·寇蒂斯、安蒂·馬提恰克主演。為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的重啟續集,劇情講述距離哈登菲爾德小鎮的褓姆殺人案已經過了40年,麥克·邁爾斯在當時犯案被逮捕之後,就被關進精神病院治療和研究,當年的倖存者洛莉則是已當了奶奶,不過就在一次院方轉移麥克的途中,囚車發生車禍意外,麥克因此逃離並重新前往哈登菲爾德,而這些年來活在恐懼之中的洛莉,在聽到麥可逃獄的消息,便誓死樂殺了他為自己好友報仇。
作為好萊塢8.90年代殺人電影的經典角色,麥克·邁爾斯可以說是其他兩位「殺人魔三本柱」成員《半夜鬼上床》佛萊迪與《13號星期五》傑森的「老」大哥,其電影系列對後世流行元素與電影氣氛營造都有很深的影響,因此《月光光新慌慌》戲裡戲外都距離40年之後,交給以恐怖驚悚片聞名的布倫屋(Blumhouse)製作,砍去1978年之後的各種胡亂續集,重新回歸這位殺人魔最純粹的殺戮本質,實在是令人感到興奮。
就我而言,麥克·邁爾斯最讓人恐懼的地方,在於他殺人沒有任何理由,從他六歲首次對親身姊姊行兇開始,超過50位精神科醫師都無法對他的行為有任何解釋,其中對他研究最透徹的魯米斯醫師最終以「這位男孩眼中是完全的邪惡」來評價,都能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面具底下傳來的恐怖氣息。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月光光新慌慌》有著無腦屠殺的爽快和乾淨俐落的刀法,但或許原作的喜愛讓我產生太高期待,最後看完電影還是有些失望。
1978年《月光光心慌慌》有許多篇幅是放在詭譎場面的鋪陳,首先觀眾會從洛莉的視角,看到一個戴著面具的壯漢在轉角偷窺,或者是在路上發現有人開車盯著你不放,之後隨著劇情進展,距離萬聖夜越來越近,洛莉從一開始對他行為舉止感到莫名其妙,慢慢變得有點毛骨悚然,最終才爆發那最深層的恐懼。不過這種漸層式的情緒堆疊方法在《月光光新慌慌》卻鮮少看見,導演反倒是更聚焦在有如「暴風雨前寧靜」的懸疑,就好像許多恐怖片通用套路,以角色探索周遭環境來累積緊張感,確實成功為電影製造出強烈的壓抑氛圍。
但問題是,觀眾在這高壓環境下久了還是會感到疲乏,相較首集有許多像是小男孩看著「Boogeyman」從對街走過馬路的恐怖場景,《月光光新慌慌》就缺乏在氣氛累積至高點之後的後續處理。劇中角色面對麥克時大多沒感受到無法逃離的絕望,而是根本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無聲無息的出現在後方的麥克一刀快速解決,這種專注在氣氛鋪陳、爆點反而貧弱,有點「頭重腳輕」的處理方式,是《月光光新慌慌》比較可惜的地方。
有趣的是,《月光光新慌慌》一半以殺起來最爽的高中生為主體,另一半則聚焦在洛莉一家身上,前段利用祖孫三代的矛盾、之後在麥克逃出後慢慢破冰,到危機產生一釋前嫌地合作,與那些無能警員對比更是展現出女性的堅強。但片中也出現許多續集的通病,儘管有更成熟的製作、也把格局變得更大,但結果也衍生一些問題。或許是過了40年哈菲爾德地區已蓬勃發展、居民增加不少,在電影前段故事沒有聚焦在幾位主要角色身上,除了花許多時間塑造兩位記者,只為了給觀眾下馬威之外,反倒加入更多不相干的路人。就我而言,看著他們被殺就好像單純觀賞麥克的屠殺表演秀,絲毫不為他們遭遇危險而擔心,對於電影中段許多情節實在是完全無感。
另外,我也認為主題曲出現太過頻繁,許多只把它稍微變調的配樂,甚至讓我覺得已經有點濫用的程度。除此之外,雖然原聲帶中有被收錄,但或許是我漏聽,首集《月光光心慌慌》後段那首給人印象極為深刻、讓觀眾焦慮不安、殺人魔從遠到近節奏慢慢由緩而急的《The Shape Stalks》幾乎沒有出現在電影之中。因此缺乏首集這段配樂,又不斷使用主旋律的情況下,更直接影響到電影高潮的氣氛營造,前後兩部電影帶給人的恐懼直接是高下立判。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片中一場母女兩人躲在地下室的戲,麥克在樓上踩踏木質地板發出的聲響似乎有出現類似的節奏,這或許也是導演把這首配樂融入電影的小巧思。
整體而言,《月光光新慌慌》雖然走的是老派路線,但作為一部商業驚悚片仍然有一定水準,其中的致敬首集橋段也還真不少,除了中間一段殺人長鏡頭之外,其他像是向鄰居求救、麥克把人釘在牆上、情侶必須死、供人躲藏的衣櫥、雙眼挖空的白布,還有跟首集最後麥克摔下樓突然消失相同的鏡位,相信都是讓粉絲高潮的主因。而且片尾刻意帶出空蕩蕩地下室與女兒手上緊握的刀,配合前段她跟醫生說麥克對她說的一段話,成功為接下來續集製造更多的可能性,經典殺人魔還會怎麼出場,「兩老」還會以什麼方式對決,還是值得粉絲期待。
環球影片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