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懷孕塞劑出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懷孕塞劑出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懷孕塞劑出血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007的網紅茂盛醫院小王子 李俊逸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我的一位患者剛順產一位可愛寶寶🥰 這位寶寶得來不易,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她的過程。 在談她的故事前,我真的要好好說聲恭喜❣️ 她是謝小姐,讓我非常深刻的一位⋯ 66年次的謝小姐這條路走的並不是很順遂, 經歷無數次的取卵、打針、塞劑, 以及每次懷著期待卻不符預期的心理壓力。 「驗到兩條線後我也不...
懷孕塞劑出血 在 巧柔柔伊?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03:54:25
safe❤️❤️❤️ 第一次被根長長的東西塞進鼻腔 原本以為會很可怕 但其實就是癢癢的有點痛 然後無法控制的流眼淚打噴嚏 我看著測驗完的快篩試劑 就想到當初驗孕的那天 阿樂幫我買驗孕棒 很期待的在門口等著我消息 因為第一次驗孕 我看第二條線超級淡 機乎要用放大鏡才會看到一點點 以為沒有中獎 阿樂感覺...
懷孕塞劑出血 在 烏恩慈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5 12:59:59
最近有媽媽和我反映,快要生產了 但醫院附設的月子中心臨時被徵召做武漢肺炎專責病房,讓她不知何去何從,深怕沒去月子中心會手忙腳亂、做不好月子錯失產後調理身體的機會,更影響往後的健康。 還是要先澄清一下,坐月子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身體休息、促進產後恢復。但坐得好不好,都跟長遠的身體健康並無關聯。而「坐月...
懷孕塞劑出血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07 12:49:13
每次逛夜市吃飽後,都想來一杯酸甜冰涼的檸檬山粉圓解渴,也作為一餐的完美結尾,真是滿足啊!但是山粉圓怎麼感覺跟近年在有機商店十分暢銷的奇亞籽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呀,它們是同一種食物嗎? 兩者雖然都是一粒粒黑黑的樣貌,但卻是毫不相干的兩種都很健康的植物食材!山粉圓其實是山香的種子,包括胺基酸、不飽和脂肪酸...
懷孕塞劑出血 在 茂盛醫院小王子 李俊逸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我的一位患者剛順產一位可愛寶寶🥰
這位寶寶得來不易,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她的過程。
在談她的故事前,我真的要好好說聲恭喜❣️
她是謝小姐,讓我非常深刻的一位⋯
66年次的謝小姐這條路走的並不是很順遂,
經歷無數次的取卵、打針、塞劑,
以及每次懷著期待卻不符預期的心理壓力。
「驗到兩條線後我也不敢鬆懈,因為曾經胎停一次,前二十週我非常緊張,就怕又有什麼萬一,那時候的等待真的很煎熬。」
「其實我真的是靠意志力去度過這每一刻。」謝小姐溫柔且堅毅的和我說
謝小姐來院後先切除了息肉,才安排取卵,
前後一共取十一次卵,
排卵狀況不一,有時候只取到一顆、兩顆卵子,
有時候有七顆、十四顆,但品質未必好。
在我看之前曾經植入過一次,
但因胚胎狀況不好,著床後沒了心跳⋯
所以我在檢查後分析並針對她的狀況開始調整,
因常常出血所以補充了鐵劑、Q10、D3
並決定暫時不再取卵,
因爲謝小姐還有胚胎,
所以就直接安排植入
植入前因為子宮肌腺症的關係有打柳培林,壓抑狀態
我們植入了三個胚胎,
終於懷孕且於今年順利誕下一位健康的寶寶!
和謝小姐對談的過程中,
謝小姐有一些話想跟大家分享:
『要相信自己的醫師,跟醫師討論配合,努力完成療程,相信大家可以跟我一樣,實現自己的願望,鼓勵大家生孩子還是要趁年輕準備』
我們也約定好,疫情過後,帶寶寶回來。
#為新生兒送上小王子特別準備準備的禮物🎁
#一路走來辛苦了
#試管寶寶回娘家
#小王子不知所措🤣
#二代試管 #試管嬰兒 #IVF #不孕症 #植入 #好孕到 #人工生殖
#母愛 #台中 #台中茂盛醫院 #茂盛醫院 #茂盛醫院小王子 #李俊逸醫師 #懷孕 #ivfsuccess #pregnant
懷孕塞劑出血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哺餵母乳和COVID疫苗:數據怎麼說?】本文是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自由科學記者的報導。
按照臨床試驗規範,之前任何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都不包括孕婦和哺乳期的母親。因此,隨著世界各地開始為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接種疫苗,許多哺乳期的媽媽對於能不能施打疫苗彷彿被留在黑暗中做決定。
報導中的一位母親把母乳捐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感謝許多媽媽捐贈的母乳,現在,科學家們開始了解COVID-19疫苗對母乳的影響,他們的初步結果應該對全世界一億多哺乳期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研究了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疫苗的影響。他們並沒有在母乳中檢測到疫苗,同時發現,可以在母乳中檢測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針對新冠狀病毒SARS-CoV-2產生的抗體。
現在,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抗體是否可以為嬰兒提供對COVID-19感染的保護。
疫情初期醫學界就傾向認為,孕婦比未懷孕的同齡人感染COVID-19後更有可能嚴重到需要住院。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在努力工作了—不斷增長的子宮向上推,降低了肺活量,並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以免傷害嬰兒。即使嬰兒出生後上述因素仍不會完全消失。因此,一些產科醫生認為哺乳期的人也容易感染嚴重的COVID-19。
■疫苗能不能提供保護?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母胎醫學專家Kathryn Gray和她的同事測試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對131位正在哺乳期、懷孕中或兩者都沒有的人的效果如何。結果發現,哺乳期的媽媽與非哺乳期的人產生了同樣強烈的抗體反應。換句話說:疫苗對哺餵母乳的媽媽同樣有益。
由Gaw和她的團隊發表在medRxiv上的第二項研究也認同此結果。該團隊從 23名哺乳媽媽抽血檢測,發現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對SARS-CoV-2的抗體增加了。
但對於許多父母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COVID-19疫苗是否會傷害哺乳期的嬰兒。畢竟,在哺乳期間不推薦使用某些藥物,因為它們會通過母乳傳給嬰兒。例如,不要服用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即使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母親也會被警告要監測嬰兒是否有瘀傷和出血的跡象。
有些疫苗也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照顧嬰兒的母親不要接種黃熱病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活的、減毒的病毒形式,以防將病毒感染傳給嬰兒。所以,一些藥劑師和疫苗管理人員一直告訴哺乳母親在接種疫苗後要丟棄母乳。
紐約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免疫學家 Kirsi Jarvinen-Seppo說“這是對疫苗錯誤的理解”。
與黃熱病疫苗不同,COVID-19 疫苗不存在引發活動性感染的風險。此外,COVID-19疫苗極不可能進入母乳。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中使用的脆弱的mRNA很快就會被分解,所以它絕對不會離開進入的細胞—更不用說進入血液,然後進入乳房。事實上,研究人員不認為任何目前使用的疫苗會進到母乳中。
基於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繼續哺餵母乳。此外,CDC 和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在兩國批准首批疫苗後不久發表聲明。他們指出,從現有數據中沒有發現安全問題,因此哺乳期的人可以選擇接種疫苗。
但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雷迪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Christina Chambers認為:“推薦繼續哺乳還是一個兩難選擇。”因此,Gaw和她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確認安全性。她的團隊在六名參與者接受輝瑞-BioNTech或Moderna 疫苗後兩天內檢測母乳樣本,都沒有發現mRNA的踪跡。該小組現在正在為疫苗的不同成分搜索大量牛奶樣本,並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以包括美國所有可用的 COVID-19 疫苗。
■液態黃金
科學家們渴望接種疫苗後在母乳中看到COVID-19抗體。
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新生嬰兒不能有效地產生針對有害細菌和病毒的抗體;這種保護力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為了在早期提供幫助,母乳中的抗體能夠避免潛在威脅。
奧斯陸大學的Hedvig Nordeng專門研究懷孕和哺乳期間的藥物使用和安全性,他說:“它是由母親和大自然專門設計的,旨在為孩子提供第一種疫苗。” “不僅僅是營養,母乳是藥。”
在母親體內,稱為B淋巴細胞(或B細胞)的免疫細胞不斷產生抗體。然後,一旦泌乳開始,乳腺就會發出化學信號,將這些B細胞吸引到乳房—在那裡它們停在腺體中,但與藥物、咖啡和酒精飲料中的分子不同,它們很小,可以自行進入母乳(儘管是稀釋的濃度)。抗體相反,乳管表面的受體會抓住抗體並將它們包裝起來在充滿液體的保護性囊泡中,使它們能夠安全地通過輸乳管細胞並進入另一側的乳汁。
但是,當抗體到達嬰兒身上會發生什麼?母乳中的抗體不會進入嬰兒的血液,但在被消化之前會覆蓋口腔、喉嚨和腸道。儘管如此,這些抗體似乎提供了保護。可能是它們在身體入口處工作,在感染生根之前抵禦感染。
並非所有嬰兒都是能餵哺母乳,但研究發現,與餵哺母乳時間較短或根本不餵母乳的嬰兒相比,在前六個月餵哺純母乳的嬰兒發生中耳感染的機率要低得多。接種流感疫苗(因此藉由母乳將這些保護性抗體傳遞給嬰兒)的哺乳期母親為太小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兒提供了保護。
接種疫苗的母親透過母乳能提供小小嬰兒保護,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嬰兒目前無法接種任何可用的疫苗(輝瑞-BioNTech和Moderna都已開始在6個月大的兒童中進行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
■奶之謎
現在最大的未知數之一是嬰兒能從母乳中獲得多少保護。首先,科學家們不確定這些母乳中的抗體是否真的有功能—如果小嬰兒接觸到COVID-19的病毒,抗體能殺死它嗎?早期的研究結果似乎是有希望的。去年,荷蘭的一個團隊從先前感染過SARS-CoV-2的人的母乳中收集了抗體,發現這些樣本可以在實驗室中和病毒。以色列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母乳中因為接種BNT162b2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研究的作者預測,這些抗體應該可以保護嬰兒。
但這只有在抗體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會繼續產生COVID-19抗體多長時間;一項針對33人的研究證實,在成年人接種 Moderna 疫苗後抗體至少可持續6個月。因此,只要嬰兒繼續哺乳,他們就會繼續從母親那裡得到一些保護—儘管母乳中的抗體濃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所以,不斷補充是關鍵。科學家認為,母乳中的抗體會在幾小時到幾天后在嬰兒的腸道中被消化。這意味著一旦停止哺餵母乳,他們的部分免疫力可能會消失。
但即使對哺餵純母乳的嬰兒,臨床醫生也提醒母親在有訪客時繼續遵循公共衛生策略。“任何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都應該接種疫苗並戴上口罩”...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6/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Nature - 2021-06-23
COVID vaccines and breastfeeding: what the data say
■ Author:Shannon Hall
■ Li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680-x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2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懷孕塞劑出血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有媽媽和我反映,快要生產了 但醫院附設的月子中心臨時被徵召做武漢肺炎專責病房,讓她不知何去何從,深怕沒去月子中心會手忙腳亂、做不好月子錯失產後調理身體的機會,更影響往後的健康。
還是要先澄清一下,坐月子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身體休息、促進產後恢復。但坐得好不好,都跟長遠的身體健康並無關聯。而「坐月子」在我看來,最主要的目標包括三個:
1.確保惡露排出、傷口恢復
不論生產模式,產後恢復的重點都是在傷口的照顧、觀察是否癒合良好。在月子中心的好處是,會有護理師天天巡房檢查傷口,觀察惡露量是否過多,通常也會定期安排駐診婦產科醫師供媽媽們諮詢。
不過其實不去月子中心,媽媽也無須擔心。因為產後傷口癒合不良其實極為罕見,且出院前醫師也都會初步確認傷口癒合是否正常,並安排產後兩週回診確認傷口復原狀況。若是剖腹產,在拆線時也會指導該如何更換敷料。這時惡露的量也慢慢減少。護理師出院時也會提醒如和觀察及照顧傷口。
因此,只要出院時,了解如何照顧傷口,就算居家也可以坐好月子。
一般來說,出院後2~3週左右,會陰部傷口若仍有腫脹、拉扯感,或如廁時尿道口會感到酸漲,因此出院前都會預先開好止痛藥,軟便劑降低痛感,另外也可利用溫水坐浴緩解疼痛。剖腹傷口則是在腹部用力時(如打噴嚏、大笑)仍可能有拉扯的痛感。出院時,要問清楚手術醫師何時可以正常洗澡。(通常是術後一到兩週。)
另外,產後惡露仍會製造排出,並非一次性排完,因此為避免血凝沾黏產褥墊導致外陰受傷,影響癒合,建議如廁後用溫開水沖洗會陰傷口。
@@@@產後六週,通常子宮已回到骨盆腔,惡露也已轉成褐色、少量,,但若發現傷口化膿、有紅腫熱、發燒,或惡露暴增、大出血等狀況,就應立刻回診。
2.飲食盡可能餐餐均衡、健康
傳統觀念對坐月子期間飲食有諸多禁忌、讓人覺得好像非得吃特定的月子餐才行,但其實月子飲食並無特別,就是均衡健康飲食。頂多是為了幫助傷口恢復,可將蛋白質攝取比例從20%調高到30%,以碳水:蛋白質:油脂=4 :3:3去分配熱量 。再來就是因母乳裡含有許多鐵質鈣質,因此媽媽需注意這兩樣營養素的補充,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週吃一到兩次紅肉,每天有喝牛奶,或是繼續使用孕期綜合維他命也可行。
而月子中心的好處在於有人定時送餐、幫忙計算三餐營養比例,相較方便。但若家裡有人可以準備家常菜又何樂不可?即使沒人幫忙料理,再現在各大外送平台方便選擇又多,也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
唯要注意不要熱量不足(不用刻意計算,可觀察體重,每週不宜下降速度超過1-2公斤)以免導致產後落髮增加、精神情緒不振、免疫力下降。另外注意避開過度油膩的炸物和酒精即可,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禁忌根本毫無根據可以置之不理。
3.充分的休息、適應育兒生活
充分的休息也是產後恢復重點之一,只不過新生兒的作息可不是大人能掌控,雖然永遠是吃奶、排泄、睡覺三件事循環,但新手爸媽一開始確實很難掌握節奏。有時候寶寶忽然無法睡滿四小時、有時尿布換了奶也喝了仍哭不停。很多朋友也曾開玩笑地和我抱怨,照顧新生兒根本比值急診、顧加護病房還累,尤其是她對寶寶的哭聲特別敏感,一點聲音馬上秒醒,根本每晚徹夜未眠。
月子中心的好處就是累了可把寶寶推回嬰兒室,不用在產後立刻面臨二十四小時母嬰同室的情況(不過,我還是會建議在離開月中前提早適應和寶寶睡過夜,避免返家後適應不良。)
除此之外,照顧新生兒還有許多事情需要從頭學習,好比洗澡、換尿布、觀察大小便、臍帶護理等,月子中心在這方面就好像提供考前衝刺的補習班,可以手把手教會新手爸媽。
如果選擇返家坐月子,媽媽除了做好心理準備以外,最好在產前和隊友商量好如何分工,好比輪流和寶寶同房、太太餵奶時先生幫寶寶洗澡準備餐點做家事等。而現在網路資源豐富,育兒相關影片非常多,爸媽也可在生產前大致瀏覽過一遍,以免產後手忙腳亂。也可把握出院前嬰兒室提供的衛教,勇敢發問主動練習。
另外,針對哺餵母乳,有些月中會有配合的泌乳顧問、資深護理師一對一指導技巧,如果遇到塞奶、石頭奶、寶寶吸奶姿勢不正確,和媽媽乳頭不合等狀況時,也能有人立即協助。
因此針對不去月中的新手媽媽,我會建議要在產前預先找泌乳顧問諮詢,一方面了解可能遇到的狀況,二方面可在產後遇到問題時,立刻尋求協助。針對疫情,現在也有許多線上諮詢的服務,好比大力推廣母乳的毛心潔醫師,以及國健署一直都有的的哺乳專線(0800-870870)。
要特別提醒的是,不管在哪做月子都要盡可能保持活動,避免久坐久躺,才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骨盆底肌恢復,避免四肢產生血栓。另外產後也可持續練習凱格爾運動降低日後漏尿、子宮下垂的風險。
綜合以上,我認為居家坐月子也可以把月子做「好」,只不過需要事先找到正確的資訊來源。另外如果由長輩協助,建議在產前針對坐月子的各種細節,包含飲食、作息和生活習慣溝通清楚。我就曾遇過媽媽和我抱怨,婆家堅持坐月子連客廳都不能進,只能關在小房間,令她後悔不已、婆媳關係也瞬間崩壞。
疫情膠著,現在懷孕的媽媽一定比其他人更焦慮,產後憂鬱的比例也可能因此提高。我要藉此提醒媽媽的伴侶、家人和月中護理師多加留意媽媽產後的情緒,當她出現莫名低落、害怕、沮喪,哭泣不停,或行為舉止反常等狀況,立即給予關心或轉介專業人士諮商。針對產後憂鬱,照顧等議題我也會陸續直播分享,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