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憂鬱症人口統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憂鬱症人口統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憂鬱症人口統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憂鬱症人口統計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夢想騎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從討厭自己開始,到現在能夠接納自己,可是還不至於能夠喜歡自己,你是如何走到現在的? ❞ 半生不熟的人生階段,我們都經歷脆弱和遺憾,有許多的「更好」在耳邊繚繞,但是,究竟要「多好」才是值得被愛? 💡 曾寶儀 x 賴雷娜:脆弱,教我們的那些事 - 對談紀錄片 💡 10/16 (六) 19:30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6185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5:41:45

👏⠀⠀⠀⠀⠀⠀⠀⠀⠀⠀⠀⠀ 「一九七三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決議,將同性戀完全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診斷列表中去除。」 ⠀⠀⠀⠀⠀⠀⠀⠀⠀⠀⠀⠀ 「很多人以為都市壓力大,自殺率較高,其實剛好顛倒,臺北市一直低於全國平均,臺灣自殺率最高的地方是山地、農村、偏鄉、海岸等社會經濟弱勢區域,跟所得以及離...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躺學心理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32:22

憂鬱症簡介(相關數據&症狀)👉👉 憂鬱≠憂鬱症 憂鬱是短期的「情緒」屬正常現象 憂鬱「症」則是長期的內分泌失調(以年為單位) - - - #有關憂鬱症的數據👉(震驚🤯🤯 擷取自:風傳媒|記者黃天如 2018-02-25 . 健保署統計 現服用醫師處方抗憂鬱劑的國人有121萬2659人 ( ...

  •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夢想騎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23:32:18
    有 491 人按讚

    ❝ 從討厭自己開始,到現在能夠接納自己,可是還不至於能夠喜歡自己,你是如何走到現在的? ❞

    半生不熟的人生階段,我們都經歷脆弱和遺憾,有許多的「更好」在耳邊繚繞,但是,究竟要「多好」才是值得被愛?

    💡 曾寶儀 x 賴雷娜:脆弱,教我們的那些事 - 對談紀錄片
    💡 10/16 (六) 19:30 - 21:00
    💡 線上首播座談會,立刻免費報名:https://i-life.pse.is/bn0918

    --

    2020年,#頂大校園連續自殺事件 ,引起社會討論;
    衛福部過去十年的統計,#自殺是青年第二大死亡主因 ;
    #30歲以下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口持續增加 ,2019年已突破15萬人。

    --

    |關於 脆弱,教我們的那些事|

    我們邀請 I-LIFE 創辦人賴雷娜與《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作者曾寶儀,聊聊
    🔆 半熟時期經歷的脆弱是什麼?
    🔆 一路走來,我們可以如何找到勇氣,好好成為自己?
    🔆 什麼樣的陪伴是半熟大人需要的?

    I-LIFE 是台灣唯一專注為低資源處境青年提供公益心理輔導服務的機構,五年來開案申請資料如雪片般持續飛來,除了加快腳步、擴編輔導團隊之外,我們也希望幫助家長、老師理解,半熟大人的脆弱是什麼樣貌?我們可以如何承接、陪伴身邊的脆弱?

    誠摯邀請您 10/16 (六) 19:30 - 21:00 線上與我們一起觀看「曾寶儀 x 賴雷娜:脆弱,教我們的那些事 - 對談紀錄片」
    💡 免費報名:https://i-life.pse.is/bn0918

    曾寶儀 Bowie

    #心理輔導 #正向心理學 #正念 #正念生活 #正念練習 #曾寶儀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賴雷娜 #夢想騎士 #iLife #輔導老師 #半熟大人 #半熟 #自殺防治 #自殺 #憂鬱 #憂鬱症 #憂鬱情緒 #憂鬱語錄 #想不開 #內在英雄 #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壓力 #心理諮詢 #抗憂鬱 #成為自己 #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線上看 #線上課程 #oct16 #Oct16 #oct16th #脆弱 #脆弱練習 #脆弱的力量 #脆弱的勇氣 #脆弱不是軟弱 #社福機構 #社福團體 #社福 #公益 #遺憾 #遺憾語錄 #陪伴 #陪伴成長 #陪伴語錄 #憂鬱世代

  •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07:31:00
    有 30 人按讚

    ▣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邱顯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0:39:12
    有 738 人按讚

    我們的孩子,在憂鬱嗎?
     
    #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根據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自殺已連續第4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11名,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
     
    #自殺為年輕世代第二主要死因
     
    自殺已經成為15-24歲、25-44歲兩個 #年輕世代 的 #第二主要死因,在2019年,15-24歲共有257位輕生。2020年15-24歲人口群通報企圖自殺人次超過一萬人次。
     
    #百分之六十七的自殺身亡個案未有校園輔導資源
     
    根據教育部2018年至2019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67%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如何盡量承接住每個孩子
     
    青少年們可能還沒有即時得到相應的資源或陪伴,就選擇以自殺為自己的生命畫下句點。最近又到了開學的季節,我們必須想到方法,在遺憾發生之前,配置足夠的資源,盡量減少不幸的遺憾發生。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 在今天召開了「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提出三大訴求:
     
    1⃣ 為了讓第一線的醫療端人員及時了解受通報孩子的情況,要求衛福部及教育部盡速 #落實將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及休退學狀況。
     
    2⃣ 高達67%自殺個案學生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我們要求教育部檢視問題及提出因應措施, #應解決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
     
    3⃣ 為了讓離開學校系統、#失學且失業 的 #雙失年輕世代,不需自己面對心理健康風險,我們要求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 #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服務。
     
    在記者會中,長庚醫院精神科、也是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的張家銘醫師表示,自殺防治不可輕忽,且恐有 #年輕化趨勢, #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Z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 #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
     
    今天張家銘醫師也和大家分享了 #校園自殺防治三大面向:
     
    #自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自我察覺、分辨異狀。
    #助人: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
    #求助:學校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
     
    今天是9月10日 #世界自殺防治日,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結合起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 #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2-06 19:00:14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我讀到一個很有趣的資料,今天跟你做分享。它來自於這本一書,叫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

    它提到一個名詞,叫「時型」。時間的「時」,型態的「型」。簡單來說呢,就是你會發現有一些人喔,是越夜越美麗,「暗公鳥」啦,越晚他越有精神、越有活力、越有創造力。

    而有些人呢,就是「晨型人」,早上起床一點問題都沒有,然後整個白天精力旺盛,但是隨著時間到越晚,他就整個是完全沒電的狀態。

    所以在這本書裡面,提到的「時型」,它是用動物、鳥類作為比方;有些人是「貓頭鷹」、有些人是「雲雀」。就是有些人是「夜貓子」,有些人是「晨型人」。

    然而關於這方面呢,他有引用了一些研究。其中呢,在上個世紀1976年,就開始有很多研究。但是最有名的是一位「時間生物學家」,他叫做羅內伯格。

    他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讓我們自我檢測一下自己的「時型」。現在你也可以試著回答羅內伯格,他所設計的這三個問題,來幫助自己定位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時型」。

    這三個問題就是哦,一般而言,你通常在幾點上床睡覺?
    第二個問題,你通常在幾點起床?
    而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兩個時間點的中間,是什麼時候?

    比如說,如果你在晚上11點半左右睡覺,早上7點半起床,這時候你的中間點,就是3點半。如果你也按照順序,回答了這三個問題,最後得出你的中間點。

    假設你的時間點,是座落在凌晨12點到早上3點,那你就是屬於「雲雀」,屬於「晨型」這樣類型的人。

    如果你的中間點,是落在早上6點到中午12點,那你就是屬於「貓頭鷹」這個類型的人。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睡眠的中間點,是在早上的3點到6點這中間,稱為「第三種鳥」。

    如果以一般人口統計來說,極端的「貓頭鷹」會多於極端的「雲雀」。然而「貓頭鷹」跟「雲雀」其實都是佔少數,大多數的人都是這「第三種鳥」。

    後續的研究也發現,跟很多生理特徵是一樣的,每個人「時型」的呈現方式,其實是跟基因,也就是跟先天的因素,佔有很大的關係。

    很多研究都告訴我們,不管你是「雲雀」還是「貓頭鷹」,大概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後天的。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我們出生的「時間」有很大的影響力。

    通常在秋天跟冬天出生的人,比較有可能成為「雲雀」;然而在春天或夏天出生的人,比較有可能變成「貓頭鷹」。

    除了「基因」的先天影響之外,影響每個人「時型」的最重要的因素,還有一個叫做「年齡」。當過爸媽的人都知道,小孩子一般來說都會是「雲雀」,他們很早就起床,一整天跑來跑去;但是這個狀態,通常過了傍晚之後,就會沒電了。

    然而到了青春期左右,那些「雲雀」開始會變成「貓頭鷹」。他們會比較晚起床,然後在下午跟晚上,開始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有人就估算了喔,在青少年當中,他們的睡眠中間點,他們會落在上午的6點,甚至於是上午的7點。

    然而,在我們20歲左右的時候,我們會達到「貓頭鷹」狀態的巔峰期;然後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慢慢的又變回「雲雀」。

    除此之外,不同的「性別」時型的呈現也會有不同。男生在統計比例上來說,會偏向於夜晚型,也就是「貓頭鷹」。而女生會偏向於早晨,也就是「雲雀」。這樣的性別差異,會在50歲左右開始消失。

    羅內伯格就指出,平均而言,當我們超過60歲,會變得比我們小時候的「時型」還要來得早。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隨著年紀越大,起床時間會越早。
    另外,在人格特質裡面, 「貓頭鷹」跟「雲雀」也有一些差別。「貓頭鷹」會呈現出比較黑暗的特質,怎麼說「黑暗」呢?

    「貓頭鷹」通常會比「雲雀」更開放跟外向,但是也比較神經質。通常會比較衝動,追求感官的刺激,活在當下的快樂主義者。

    跟「雲雀」比較起來哦,「貓頭鷹」比較會抽煙、喝酒、喝咖啡,那更不要說去碰毒品的機率,貓頭鷹也會比較高。

    所以喔,他們比較容易發生「上癮」的現象,出現飲食失調、得糖尿病、憂鬱症,或出軌。

    這好像呼應了一些智慧的格言,比如說富蘭克林,他就說過:「早睡早起,使人健康、富有跟聰明。」

    但是這本書裡面,也有針對這件事情吐槽哦。書裡面提到這些早起的人,產生優越品格的這件事情,是沒有合理的解釋。

    因為這些被說的不太好聽的「貓頭鷹」,他們其實在創造力方面,是有比較高的展現,他們也表現出比較優越的工作技藝。

    而且呢,在美國的一些研究所、管理類的入學測驗,和智力測驗裡面,他們的得分也比較高;他們甚至於整個人比較好玩、比較幽默。只是一般來說,為什麼我們會對於「貓頭鷹」有這樣的一個偏見?

    是因為啊,整個社會結構,不管是企業、政府,或者是學校,在整個設計上面其實是針對75%或80%這種比較是「晨型人」,也就是「雲雀」型的,或者是「第三種鳥」類。

    在時間的安排跟設定上,對於這些「貓頭鷹」的人,其實是比較辛苦的。所以有時候喔,「貓頭鷹」其實就像左撇子,他們是活在習慣用右手的世界裡。然而,當你聽到這裡,你是「貓頭鷹」還是「雲雀」,還是多數人的「第三種鳥」?

    我想不管你是哪一種人哦,我們現在的社會,帶給我們最大的自由,就是來自於它的彈性是大的。只要我們願意,其實都可以找到在工作或生活裡,最適當的調整。

    然而,在你做任何調整之前,其實你要先知道自己的狀態,你到底是屬於哪一種人?今天是用「時型」這樣的概念,來作為起始點。

    然而我們生命當中的任何狀況、任何層面、任何特質,你是否有好好的去看待、去認識他們;並且幫助自己,找到最佳化的模式呢?

    或許今天的分享,提供給你一個觀念,提供給你一個知識,但是我更期盼,你透過「時型」的理解,來開始把關注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到底是哪一種人?而你可以怎麼樣幫助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讓自己活得更好、更圓滿。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3月8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這一門課呢,會幫助你有效的看懂、聽懂,別人真正的狀態。哪怕是一些言外之意或言下之意,當你能夠正確的理解別人之後;下一步透過有效的提問,創造出必要的共識。

    這就是『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能夠帶給你的幫助。我相信對於你來說,達成共識永遠是一個必要的能力,期盼在3月8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憂鬱症人口統計 在 Una Wh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9-10 19:39:46

    ► 如果你喜歡這部影片的話,可以來給我一點點的贊助與鼓勵噢(*´▽`*)♥! | https://p.ecpay.com.tw/53F5FB4

    根據 WHO 2015年的統計,全球罹患憂鬱症人口估計有三億兩千兩百萬人,約莫每二十三個人裡,可能是一個班級或是一個部門,就有一人罹患憂鬱症。它甚至和國人十大死因中的呼吸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同為「WHO 死亡與疾病負擔統計」中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什麼一個既沒發燒也沒頭痛,只是看起來心情不好的疾病,會有這麼嚴重的影響力呢 ?
      
    就讓我用三分半的時間,來告訴你吧🙂!
      
    ►來來訂閱 Una Who 吧 | http://www.youtube.com/c/WhoUna
    ► Una Who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UnaWho/

    ▶ 檢測量表
    你可以用這個量表初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專業醫療的協助!(需要協助並不等同於一定是得了憂鬱症,患病與否是需要經過更仔細的檢查診斷才可以得知的噢!)
    成年人憂鬱症檢測量表 | http://bit.ly/2x2AlxQ
    青少年憂鬱症檢測量表 |http://bit.ly/2x6IFvQ
      
    ▶ 推薦相關影片
    如何陪伴憂鬱症?獻給座位右邊的你 | http://bit.ly/2oV7Lub
    不要再對憂鬱症患者「講幹話」! 淺談憂鬱症原因與治療 | http://bit.ly/2N0XJ9a
    好想逃走!憂鬱症陪伴者的心聲 | http://bit.ly/2QgnkJ7
    TED 憂鬱,我們共享的秘密 | http://bit.ly/2N1E0X3
      
    ▶ 主要資料來源
    WHO Projections of 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 http://bit.ly/2wXq7Pu
    WHO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 http://bit.ly/2x1kCz8
    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 | http://bit.ly/2O4Ke4X
    華文心理健康網 | http://bit.ly/2QkPJh4

      
    #Noblue
    #面對攸關性命的事
    #我們永遠都不該放棄
    #今天的影片有點點嚴肅😔
    #但它是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