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慷慨解囊相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慷慨解囊相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慷慨解囊相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慷慨解囊相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管碧玲 (kuanbili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篇外交官雜誌登出的文章:Why Taiwan Is Beating COVID-19 – Again值得介紹給大家: 作者(中國與亞洲醫療史專家)Wayne Soon教授看到「台灣 "再度" 戰勝COVID-19 」,一一列舉台灣成功的地方,他也看到台灣願意分享國產疫苗,認為這表明台灣渴望成為負...

  • 慷慨解囊相反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9 13:33:49
    有 553 人按讚

    一篇外交官雜誌登出的文章:Why Taiwan Is Beating COVID-19 – Again值得介紹給大家:
    作者(中國與亞洲醫療史專家)Wayne Soon教授看到「台灣 "再度" 戰勝COVID-19 」,一一列舉台灣成功的地方,他也看到台灣願意分享國產疫苗,認為這表明台灣渴望成為負責的全球公衛共同體的成員,並呼籲:台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有急迫性,台灣可以提供協助,國際公衛團體應促成這些協助,以終結全球COVID-19的大流行。

    Why Taiwan Is Beating COVID-19 – Again
    (The Diplomat外交官 https://reurl.cc/xG8qzV)

    內文的重點如下:
    台灣是如何抑制這一波,即使澳洲、越南和新加坡都在與病毒的擴散苦戰?

    當COVID-19剛開始爆發之時,幸運的國家之一台灣,還有澳洲、紐西蘭、越南和新加坡,人民生活如常,因為緊縮邊境控管、嚴格檢疫規則和傑出的接觸者追蹤使病毒得以遏制。台灣的幸運到2021年五月國內疫情首度爆發。

    台灣是如何成功控制疫情的??

    首先,台灣在口罩、隔離措施和接觸者追踪等長期戰略上加倍努力。 在疫情爆發前,早在 2020 年 4 月,台灣就已經對大眾交通實施了戴口罩規定。 政府將戴口罩的規定擴大到島上的每個人,並要求所有人在外出時都要戴口罩。

    此外,台灣將針對從國外入國的檢疫設施擴展到國內的 COVID-19 患者。 許多地方政府開始為所有檢測呈陽性的民眾提供在和政府合作的飯店或設施中進行隔離的選擇。 提供隔離設施大大減少了病毒在家庭內的傳播,從而減少了社區中的病例數。

    民主台灣為了維護人民自由,拒絕該區其他國家使用的危害更大的電話應用監控技術。 相反地,接觸者追踪系統利用台灣企業的客戶紀錄,這些企業鼓勵顧客通過將聯絡方式手寫或通過手機APP掃描QR-Code來留下聯絡方式。 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善,但加上全國口罩和加強隔離措施仍然能夠降低傳播率,同時維持高度人民自由。

    再來,台灣政府願意聽取批評意見,改變對抗疫情的政策。
    台灣當局在疫情爆發初期不願禁止室內用餐,因為他們認為社交距離和安裝隔板等措施可以防止傳播。然而,在越來越多海外僑民和當地外籍人士督促政府限制室內活動後,許多地方政府最終禁止室內用餐並限制室內活動。最後,在台灣蠻多民眾紛紛表示希望取得輝瑞BNT疫苗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支持代表反對黨參選的前總統候選經由一家中國公司從德國高調購買 BioNTech 疫苗。

    第三,台灣人民在對抗疫情過程中積極向政客追責。對抗疾病成為台灣近代史上善治的象徵,從殖民時期開始,日本醫療人員試圖根除傳染病以造福殖民者,到近期,台灣衛生專家批評政客對抗2003 年 SARS 病毒的爆發過於緩慢而且毫無準備。

    在今天的背景下,台灣市長柯文哲因對抗疫情表現較差而受到媒體人士、政界人士和選民的批評。他們批評柯在接觸者追踪和檢測上不夠認真而無法控制市場的局部爆發。未能建立適當的疫苗分發系統,並將無法間斷社區傳播的責任推給其他任何人,除了他自己。

    第四,台灣媒體在對抗疫情發揮低調的作用。 台灣的自由媒體爭相提供對抗 COVID-19 的最新消息。大多數電視台包含綜藝和新聞節目都改成網路線上,或堅持所有嘉賓和主持人都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這些措施表現出台灣媒體為觀眾提供適當行為表彰的嚴肅性,無論其政治傾向。

    第五、台灣收割COVID-19爆發初期種下的善意。台灣去年贈送世界各國超過5千1百萬個口罩。因地緣政治關係台灣採購疫苗遭受困難,卻收到許多友邦包含美日立陶宛斯洛維尼亞捷克捐贈的疫苗。至目前為止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已達28%。

    台灣的成功可能不會持久,Delta 變種隨時可能突破台灣邊境。但它的經驗,無論遠近,都應使該國在應對未來的疫情爆發處於有利地位。全球衛生專家都應取經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如何成功抵抗 COVID-19,尤其是台灣在檢測、追踪和隔離方面的漸進式改進,又能不妨害基本自由和人民自主。

    儘管遭到反對黨的批評,但台灣政府願意分享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協助下開發的本土疫苗。這表明台灣渴望成為負責的全球公衛共同體的成員。台灣在分享口罩、資源和專業知識方面的慷慨解囊,表明台灣獲得世界衛生大會觀察員地位的緊迫性。台灣可以提供協助,國際公衛團體應促成這些協助,以終結全球COVID-19的大流行。

  • 慷慨解囊相反 在 Youth banana台青蕉樂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6-11 10:30:01
    有 399 人按讚


    大家好,我是老王,你一定想說怎麼台灣常常上演農產崩盤,坦白說,我也很想知道,但我更希望大家不是盲目一窩蜂的行動,避免香蕉成為各界「消耗品」,才有新的機會和可能。

    以下是我投書媒體的文章,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歡迎轉載分享,一起來討論。

    #文長入內請小心

    ░░░░每年看戲吃香蕉會不會感覺厭煩?
    作秀在崩盤時動作,也不要依樣畫葫蘆░░░░
    文/ 王繼維

    「一斤一塊錢」、「藍綠總動員吃蕉」台灣香蕉產業,再度回到崩盤的老路,各界痛心與不捨,搶救的聲浪不斷看漲,有朋友說罵政府也沒用,不如自己幫忙購買香蕉讓大家吃個夠。政治人物、工商團體紛紛發動買蕉的行列,但這真的是農民和台灣農業的需要嗎?或許,在這燃煤之急的6月,能夠讓蕉價回穩,並不是時間內應該做的,或許,我們應該思考是避免香蕉成為各界「消耗品」,才有新的機會和可能。

    ✓一窩蜂的熱頭會不會是讓悲情再現的開始

    因為媒體效應,在香蕉價格慘淡的時間不少朋友電話訊息湧入,「怎樣才能幫助蕉農」、「我想要直接跟小農買香蕉」。能夠同理大家在傳媒上多半接觸,都是透過大量採購方式,進場護盤的概念,這些政治人物要的是面子,在低價進場,也難怪大家紛紛響應和依樣操作。但必須跟大家說,進場護盤並不是一個長期廣效的手段。

    這些購買可能是浪費食物的開始,從農委會收購後直接把次級品香蕉損毀丟棄,來達到控制市場價格的手段或者製作抗性澱粉結果成本太高囤貨銷售不佳的現況,就知道,作法是減少進入市場的數量,但這些一頭熱的收購,根本是把問題帶往看不見的地方而非解決問題。

    想想看,一件產品自有社會的需求,當供過於求,在源頭問題沒有解決情況下,而由低價出手護盤,很可能是助長產品價值低落和打亂市場的長遠發展。政府選擇單推香蕉產業更是壓迫了其他崩盤水果。想想看,一直促銷香蕉的狀況,很可能讓已經飽和的吃蕉需求,變得更加膨脹。旗山人因為經歷過中日斷交、香蕉外銷衝擊,那種不正常的香蕉關係,三餐吃蕉的記憶,深深地影響了旗山人厭惡香蕉的性格,更助長對香蕉產業的惆悵和悲情。國人在這個吃蕉運動的影響,是不是下一個悲情的開始?

    ✓香蕉是1.5級產業,不能以1級產業來看待

    各界善心進入,雖然有些微幫助,但其實進場的多半是農會體系的農民。農會的歷史就是以米糧為主的業務,和香蕉產業長期是小農與青果合作社的脈絡有所不同,小農加上盤商或以合作社的方式才是香蕉主要銷售管道的集合,但許多朋友希望能夠直接和小農身分的蕉農購買,卻經常碰壁,因為有別於其他一級農產,香蕉是1.5級產業。


    什麼是1.5級產業,就是農產本身必須透過催熟加工的過程才能進入消費者手中。台灣飲食文化偏好香蕉當作水果食用,要將香蕉由綠轉黃,需要依靠的是現代化的冷藏催熟設備,而這也是為何香蕉是1.5級產業的原因,香蕉食用的口感、保存和運送都需要依靠這0.5的加工讓品質穩定,但設備所價不斐,也因此通常需要具備財力、空間、設備和通路的大單位,才有可能有設備處理香蕉的顏色和口感,同時透過通路讓消費者收到品質穩定的香蕉,不少農民沒有能力處理這0.5的產業過程,也讓香蕉產業受限於此,很少能找到直接農民的銷售對口。

    也因為香蕉這特別的產銷狀況,關鍵的0.5就是香蕉的命脈,在沒有良好的催熟保存設備和分門別類的收購與分級,建構良善的機制,讓農民依照配合推動,外銷產業無法前進,就是這掌管整套系統規則的政府最需要改善的,在媒體批評蕉農的同時,應該要關注的是這1+0.5經常等於2的產業狀態,進行改善。

    ✓當香蕉成為時代的消耗品就是賭博內耗

    10年前的香蕉產業,因為谷底,看著許多持續種蕉的農民辛勞,若沒有了他們、沒有了產業,香蕉的文化如何延續、鄉村的機會如何提升。進而社會發起推廣香蕉的行動才隨之啟動,10年前的崩盤,香蕉的角色還是農產品,但今天,香蕉還是農產品卻增加了消耗品的身分。先前由於風災的影響讓產量減少因而價格上升吸引,各縣市紛紛增加耕地面積來搶種,去年雲林、嘉義、台南等地不時可見農民萬株蕉苗購買的景象,當中改變了香蕉產業生態,本來產區明確的預期經濟,變成為一窩蜂的盲目耕作,長期耕作的農民沒有受到穩定保護,讓投機移動的勢力向上獲利。

    農產品不等同商品的想像,無法讓社會穩定,又政府大力推動「地方創生」的政策準備開打,鼓勵青年返鄉務農發展,卻沒有在經濟與制度面進行穩定,鼓勵大家貸款、投資或申請補助回鄉創業和打拼就可能讓大家在大起大落的農業環境廝殺。你想這結果還有可能良善?你一定會想,難道這些人這麼笨,連預防崩盤勝於治療買賣都不知道嗎?正好相反,他們等待進場消耗,用施捨者一般的行動,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每年反覆無限輪迴,空轉台灣。

    香蕉要救但要怎麼救,雖然不否定各界的善心,但選擇跟著這些政客在蕉價崩盤之時大啖蕉味一番表現,就落入台灣的賭客文化框架,不僅無助於農業穩定,更無法有效幫助蕉農。這一套賭徒制度下的產物,就是要大家配合潮流,政府會讓農民繼續無知搶種,持續沒有方法計畫生產與創造需求,這會促使投機的農業分子也滲入這波公益,繼續豪賭農產高低進場操盤,想要作秀的政客也可以因為搶救施捨而當選獲得權力。

    ✓善心要平時,唯有長期的穩定銷售管道與價錢,才避免香蕉慘案輪迴

    「讓子彈飛一下」,面對低價收購、施捨購買、一窩蜂的吃蕉運動,有不少蕉農還在觀望,因為大家忍著,就是希望暫時借重市場機制,排除投機者,讓產業恢復穩定。當中不少良心企業的在建構與小農購買的互聯網機制,平時就開始採購維持穩定互惠;也有的開始以季節和小農合作生產,避開夏天種植的狀況,也不少企業帶著香蕉的再製品在海外跟客戶分享,也造就產業另一種銷售機會。

    如果真要在低價進場,其實台灣不少企業在國外都有據點,若想拓展外銷市場,採單點突破,以目前即將低價的香蕉,收購外送讓自己的據點,可以推廣台灣來的特色,也可以安排台灣的水果農產,透過鮮果加工品的採購,在自己國外據點協助販售與推廣,實質「幫蕉」促進國際關係,不只展現風範更讓台灣單點突破國際。像是去年的香蕉之亂,銀行界慷慨解囊,若不在台灣而有不同國外據點推銷,相信台灣人民一定會掌聲雷動。

    要避免每次都悲情的香蕉產業繼續延展,用穩定的加工通路和農民合作推廣;消費者有良好吃蕉的飲食習慣與正常消費;政府平時就有計畫產量的行動和鼓勵,香蕉雖然季節起落但幅度不大可以接受。大家在批評政府只會在崩盤時動作的我們,也不要依樣畫葫蘆,在崩盤時後還高豎起似善的旗幟,此舉無非希望有此情境的來臨,來成就善行的表現,卻苦了年年香蕉崩盤的蕉農和社會。相信在台灣美麗的風景下,台灣人的善心會用於生活的改善與及時行善救急菩薩風範,才不會變成輪迴低價的工具。

  • 慷慨解囊相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9-27 16:01:28
    有 634 人按讚

    《英國金融時報》好文選讀

    「“德國例外論”的終結」

    〜〜拉赫曼:德國另類選擇黨表現強勁,說明德國失去了對民粹主義的免疫力,看起來更像一個“普通”的西方國家了。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2017-09-27

    過去一年,當政治民粹主義的風暴讓西方地動山搖時,德國仍是一個平靜的地方。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為美國總統;英國脫歐;弗朗索瓦•歐朗德(François Hollande)太不得人心,甚至都無法競選連任法國總統。相比之下,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將無驚無險地第四次連任德國總理。在西方大國中,似乎只有德國擁有堅強又穩定的領導層。

    經過上週末的選舉,梅克爾已確定無疑會再連任一次。但另一不那麼令人欣慰的事態是,德國失去了對憤怒、反建制的民粹主義的免疫力。這嚴重影響到德國總理擔當“西方世界領袖”的能力——在川普當選後,許多人就將這一頭銜安在了梅克爾頭上。

    德國大選的主要看點顯然是民族主義右翼的崛起,其化身就是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or Germany),該黨在此次選舉中獲得了超過13%的選票,將成為德國聯邦議院中的第三大黨,擁有90多個席位。德國外長西格瑪律•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稱,德國另類選擇黨進入議院意味著,“自二戰結束以來,將頭一次有真正的納粹出現在德國國會大廈中”。大多數分析人士沒有把這件事看得那樣嚴重。但歐洲其他的極右政黨必定將德國另類選擇黨視為姐妹黨。法國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的領袖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很快就對德國另類選擇黨在選舉中取得的成功表示了祝賀。

    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崛起是德國中間派進一步萎縮的部分體現。德國主要的中間派政黨——梅克爾的基督教民主聯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及中左翼社會民主黨(Social Democrat)——得票率創下自1949年以來的新低。再加上極左政黨德國左派黨(Die Linke)得票率略高於9%,意味著超過五分之一的德國人把票投給了民粹主義反建制政黨。

    德國民粹主義政黨所獲的支持率仍然遠低於川普的高得票率(每次都接近50%)、脫歐公投中脫歐選項得票率以及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選舉中民眾對極右或極左候選人的支持率。但民粹主義者、特別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強勁表現,使人們無法再一廂情願地認為,“歷史的重負”意味著德國不會受到極端主義的影響。正相反,競選活動暴露出的潛在的反建制怒火,令許多德國問題觀察人士感到震撼。在多次集會中,梅克爾都被嘲笑和口哨聲淹沒,這是德國政治的一個新動向。

    隨著時間推移,德國另類選擇黨已變得越來越激進。這個團體最初是一個“教授黨”,由一群不滿於德國參與歐元區紓困的保守派知識份子組成。但2015年的難民危機令超過100萬的尋求庇護者(多數是穆斯林)進入了德國,這成為德國另類選擇黨將自身重塑為一個反移民政黨的契機。

    最近,德國另類選擇黨開始玩弄德國政治中最具煽動性的素材——這個國家的納粹歷史。該黨領導人之一亞歷山大•高蘭(Alexander Gauland)說,德國人有權為兩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士兵感到驕傲。在一些洩露出來的電子郵件中,代表德國另類選擇黨參加本次大選的另一位首席候選人阿莉塞•魏德爾(Alice Weidel),將德國政府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國的傀儡”。

    一個右翼民族主義政黨進入德國聯邦議院,將改變德國的政治基調,還可能使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交往方式變得複雜,迫使德國政府採取更民族主義的立場。

    德國與土耳其和波蘭的關係已非常緊張。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艾多根(Recep Tayyip Erdogan)曾指責德國政府阻止土耳其人在德國領土上舉辦政治集會,稱德國此舉為“納粹的做法”。波蘭外交部長曾提出,德國應該為二戰向波蘭支付高達1兆美元的賠款。議院中有一個要求政府捍衛德國的民族主義黨派,會讓德國在面對其他國家的辱駡時更難保持風度。這也會帶來如下危險:歐洲國家之間關係的調門日益不善。

    深化歐洲一體化以對抗民族主義浪潮和提升歐盟(EU)作用的種種希望,如今可能也得擱置了。法國政府曾希望,再次連任的梅克爾將採取更大膽的舉措推進歐元區一體化。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洪(Emmanuel Macron)打算在一場演講中闡明他的思路。但德國新的政治格局將令梅克爾難以對法國的提議作出積極回應。

    民粹主義的抬頭突顯了一個事實,許多德國工人認為他們的生活標準正受到擠壓,這使主張向歐洲南部慷慨解囊越來越站不住腳。將德國自民黨(Free Democrats)納入新的執政聯盟的必要性,也使得向法國妥協越來越困難。德國自民黨曾是歐洲一體化的擁護者,現在卻持有強烈的歐洲懷疑論。

    實現四連任是梅克爾個人的勝利。但她也為她的難民和歐元政策付出了代價。德國現在看起來更像一個“普通”的西方國家。而諷刺的是,這不是一件值得歡迎的事。

    更多內容請上連結點閱,網址: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7447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