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慶祝升職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慶祝升職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慶祝升職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慶祝升職英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敗者回憶錄0908) 福兮禍所伏 1967年8月22日,中國以紅衛兵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來回應英國對48小時「最後通牒」的置之不理,對香港「愛國同胞」打擊有多大?可以用《大公報》副總編輯陳凡其後在我面前的謂嘆,說明一切。這位資深前輩參加過二戰的前線採訪,和湘桂大撤退,觀察一向敏銳,「愛國」...

  • 慶祝升職英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08 07:48:32
    有 655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908)

    福兮禍所伏

    1967年8月22日,中國以紅衛兵火燒英國駐北京代辦處,來回應英國對48小時「最後通牒」的置之不理,對香港「愛國同胞」打擊有多大?可以用《大公報》副總編輯陳凡其後在我面前的謂嘆,說明一切。這位資深前輩參加過二戰的前線採訪,和湘桂大撤退,觀察一向敏銳,「愛國」從不後人,「反英抗暴」開展幾個月來,他甚至帶一把刀上班,準備隨時抗英搏鬥。他那天跟我說,「反英抗暴」「玩完了」;「將軍欲以巧勝人,盤馬彎弓故不發」,弓滿不發才是致勝之道,不提最後通牒,對方不知你會怎麼出招,提了48小時,之後又冇料到,就被人「睇死」。說明中國需要香港保持現狀,絕對多於英國需要香港。

    陳老凡見多識廣,在左派意識熏陶下少見有這種政治敏感度。但英國人的政治智慧也不低。「最後通牒」無疾而終意味什麼,陳凡看得到,英國人不可能看不到。歷史性的轉變,往往就是一件小事引發。「最後通牒」就是這件小事。

    港英當局對左派暴動採取維持治安的強硬措施,並沒有預期會得到香港輿論和市民如此廣泛的支持,因為在此之前,英國幾乎毫不重視在香港的管治。二次大戰末期,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認為,放棄殖民地是戰後的大勢所趨,美國和中華民國政府都主張戰後由中國接收香港。但英國首相邱吉爾卻斬釘截鐵地說:「中國要收回香港,除非跨過我的屍體!(Hong Kong would be removed from the British Empire over my dead body)」在1943年開羅會議上,他問陪同蔣介石參加會議的宋美齡:「你以為我真的是騙子、惡棍,守住殖民地不肯放手?」宋美齡收起常見的笑容,反問道,「你又怎麼知道我有這種想法?」可見保留殖民地,在那時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邱吉爾要保住香港,完全出於對遠東戰略和通過香港接觸中國的高瞻遠矚。

    戰後四年,中國內戰導致大陸建立共產黨政權,一開始中共就制訂了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此外是大陸人大批湧來香港,帶來了資本、工業技術和經營手法,改變了香港的經濟局面。然而,英國雖管治香港,在香港卻無法作「長期打算」。近年解封的英國國家檔案館一些文件顯示,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香港歷任總督多次尋求推行民眾選舉,但迫於中共領導人的壓力,都要放棄。主管香港事務的廖承志曾表示,如果倫敦試圖改變香港現狀,「我們將毫不猶豫採取積極行動,解放香港、九龍和新界。」另一份文件顯示,周恩來總理曾對英國官員說,任何在香港引入哪怕一點點自治的嘗試,都會被視作「非常不友善的舉動」和「陰謀」。

    因此,在政治上,英國無法把民主制度引入香港,只能夠在香港延續殖民地制度。殖民地管治對英國商人在香港的傳統利益或有裨益,但對英國的國家利益卻很少,而且背上殖民主義的惡名。因此,1967年前,在英國國會,香港從來不是議題。

    1967年英國在香港的管治,的確是在英國傳統法治下的「無為而治」。香港那時仍然實行「大清律例」,即容許納妾。香港紀律部隊的貪污也「制度化」。警察、海關、消防,貪污已經成為維繫運作的必要潤滑劑。消防隊救火,明言「有水就有水,冇水就冇水」。對大量中國難民湧入和建於山坡的寮屋大火,港府亦只是建造設施不全的狹窄徙置區應付需求。對於資本家盤剝、工人遭到不合理待遇,政府也沒有·立法規管。在殖民地掌權者眼中,這些也許都是中國人習慣的生活方式。

    在港英政府內,或十里洋場中,有沒有結構性的種族不平等。肯定有。英國殖民政府的種族歧視不會明顯流露,但在就業、升職等各方面,華人受到洋人的不平等對待,是可以被看到的。

    港英不作為,種族不平等,和一些管治弊端。香港人知道。但比較他們逃離的地方,這些不滿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最重要是在法治下的香港,人身安全有法律保障,不會有突然而來的政治災難。英治下不會要香港人唱國歌,敬英國旗,若非職業需要也不要求香港人講英文。比較起不滿,香港人更重視英國人帶來的自由、法治和安全感。

    1967年的「48小時最後通牒」,令香港廣大市民知道:中共政權在可見將來,不會「收回香港」;港英以強硬態度對付暴動,值得支持;香港是可以作長久規劃的地方。「過客」心態漸漸讓位於對香港的認同感。

    英國當局,料不到會受香港市民廣泛支持。於是,港英施政就進入一個進取的新階段。福兮禍所伏,六七左暴是禍,產生的結果卻是福·。(60)

    圖·1,1943年開羅會議上,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與宋美齡,邱與宋也許正就香港問題交談。

    圖2,1945年接受日本投降儀式的人物,左二起是中國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英國海軍夏愨少將、(何東之子)何世禮將軍。

    圖3,1960年代親台團體在九龍城慶祝「雙十」,啟德機場的起降飛機離樓頂不遠。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 慶祝升職英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29 09:03:53
    有 58 人按讚

    【文末抽獎贈書活動】【雙薪家庭進化論】
    💌說在前頭,我愛死《雙薪家庭進化論》這本書了。作者訪談上百對伴侶充滿人性溫暖與掙扎的故事,挑戰並顛覆一般人對雙薪家庭「#愛情工作難兩全」的舊觀念,透過廣泛多元的分析與歸納,說明雙薪伴侶該如何面對這些轉變、解決共同的課題、成就彼此的人生。
    💑歡迎分享給身邊需要這封情書的伴侶朋友們
    📝閱讀筆記:https://readingoutpost.com/couples-that-work/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傳統的社會觀念中,總認為夫妻之間的工作成就與家庭生活,是一場零和遊戲:「不是你贏、就是我輸」。然而,這本書否定了這種過時的看法,而且試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建構我們的人生,讓兩個人都事業成功、愛情圓滿?」

    《雙薪家庭進化論》的作者是組織行為學教授珍妮佛.彼崔格里利(Jennifer Petriglieri),她主要研究自我認同、領導力、職涯發展,也很享受自己與丈夫吉安皮耶羅共同經營的雙薪家庭生活。他們也曾面臨艱難的挑戰,共同面對並蛻變成現在的模樣。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Couples That Work」,指的是一種「行得通的雙薪伴侶」模式。珍妮佛在書中反覆提及「work」這個字,指的不只是「工作」本身,而是夫妻為了順利度過轉變(包含掙扎期)所做的一切「努力」(無法度過的則分道揚鑣或彼此怨懟)。

    珍妮佛訪談身處人生不同階段的伴侶,透過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說明,如何讓彼此的工作更具意義、感情更加圓滿。至於該做出哪些努力?她說:「關鍵不在於你們做了些什麼,而在於你們如何做這件事。」讀完這本書,你會懂得「如何」。
     
    【這本書的研究、訪談與分析手法】
    本書的訪談內容十分豐富且紮實。總共有113對雙薪夫妻受訪,76對處於第一段感情、37對處於第二、三段。受訪年齡介於26~63歲,來自32個國家(35%北美洲、40%歐洲、25%其他地區)。其中102對是異性戀,11對是同性戀。60%私人企業、40%則任學術、公職或其他機構。

    珍妮佛引用俄國哲學作家列夫.托爾泰斯(Lev Tolstoy)的名言:「一個人若懂得如何工作、如何去愛,他就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不但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工作,也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說明人生真正精彩的樣貌,是工作與愛情兩者並重。

    對於婚姻的解讀,列夫.托爾泰斯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寫道:「幸福的家庭無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幸。」珍妮佛則透過無數的訪談與分析,歸納出雙薪伴侶在一生中會歷經的「三次轉變」,讓我們得以窺見幸福伴侶的相似之處,也會讀到不幸伴侶的各種境遇。
     
    【雙薪夫妻必經的三次轉變】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Sheryl Sandberg)在《挺身而進》這本書說道:「你做出最重大的職涯選擇,就是決定自己的結婚對象。」這個說法或許已經贏得許多掌聲與認同,但珍妮佛將進一步探討,做出這個抉擇之後將面臨的各種狀況。

    珍妮佛的研究發現,雙薪夫妻從開始交往到退休,總共會歷經三次轉變,每次轉變都會歷經新的問題與挑戰,帶來不同的憂慮,以及嶄新的相處模式。以下是三種轉變的起因:

    第一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蜜月期過後:來自於工作或個人生活中的大事,例如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被升職或解僱、孩子剛出生、必須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或是家人的健康問題等。讓原本獨立的兩個人,必須彼此互相依賴。

    第二次轉變通常發生在中年的危機:來自於我們的內心世界,它們以「存在問題」的形式呈現,使我們懷疑,自己過的究竟是誰的人生。夫妻不再迎合他人的要求與期待,必須思考他們想從工作、親密關係中獲得什麼。

    第三次轉變通常發生在老年空巢期:來自於孩子終於離巢去求學、工作後,夫妻在家庭的角色發生轉換,這樣的角色轉換導致自我認同喪失,進而產生空虛感;這時候我們會思考,該如何運用剩下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可預期的轉變,夫妻必須共同面對,透過坦率的溝通、相互的支持,去回答這些轉變產生的三個人生課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課題1.蜜月期過後:我們該怎麼解決這個難題?】

    首先,珍妮佛提出最重要的溝通方法「共同協商」,她發現:「能成就彼此的夫妻會慎重地做出決定——他們彼此坦誠、相互溝通,而不是其中一方含蓄地給予暗示。」真正的夫妻生活都是從分享彼此的價值觀、底限與恐懼時才開始。

    其次,是夫妻雙方怎麼分擔傳統「妻子」的角色。研究顯示,男性與女性都高估自己負擔家務的比例。女性認為她們包辦了大部分的家務,男性則認為,家務是由兩人平均分攤。實際上,一般男性每週做16小時的家事,女性則是26小時。

    兩人的關係之所以變得緊張,幾乎都是因為分工不明確,而不是不均。對於如何分擔家務的討論,有五個具體步驟:(1) 列出所有的家務工作、(2) 我們可以不用做哪些事?(3) 我想負責什麼工作?(4) 我們可以外包哪些事?(5) 我們要如何分攤其餘的工作?

    最後,討論並選定一種工作順位模式:(1) 主要、次要模式,(2) 輪流模式,(3) 雙重主要模式。三種模式都能造就圓滿的伴侶關係,前提是彼此坦率、明確地溝通,並根據真正的感受、需求、渴望與恐懼,一起做出決定。
     
    【課題2.中年的危機: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為了解決中年危機碰到的「存在問題」,夫妻必須建立兩個重要的心態。第一個是「成長心態」,意即:(1) 捨棄「對的人」這樣的觀念、(2) 對另一伴的努力表示感謝、(3) 不要把挑戰都當成壞事、(4) 重視過程勝過結果、(5) 一起慶祝你們的成長。

    第二個是「安全堡壘心態」,鼓勵對方勇於探索與冒險,同時在挑戰的過程中,提供對方一個安全的避風港,彼此才能發展成完整的個體。具體做法是:(1) 鼓勵對方進行探索、(2) 避免過度干涉、(3) 給予情感支持。

    珍妮佛發現,那些順利度過第二次轉變的夫妻,從一開始就讓彼此參與思考的過程。這不代表他們都一起思考,也不代表沒有其他人參與,或者他們沒有留時間給自己。

    這意味著他們會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直接展開新的生涯。他們也許會捨棄舊有的生活方式,但他們會一起找出新的模式。
     
    【課題3.老年空巢期:現在我們是怎樣的人?】

    此時的夫妻,進入職涯高原期、身體狀況不若以往、孩子(如果有的話)也離開了這個家。早上醒來,發現最初愛上的那個人已經變得截然不同。這種境況,會刺激彼此開始思考:「現在我是誰?」、「我想在有生之年變成什麼樣的人?」

    珍妮佛認為最好的做法是,夫妻倆再次成為「探索者」。就像孩子一樣,他們對自己、對周遭的人,以及對這個世界都充滿好奇。他們很少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總是會問「為什麼?」無論身處任何年紀都能成為探索者,但隨著年紀漸長、責任日漸加重,多數人反而會壓抑自己的好奇心。

    當夫妻倆一起成為探索者時,效果更好。當彼此不僅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對另一伴的工作與生活感到好奇時,將開啟強大的能力,一起重獲新生。珍妮佛遇過許多,在此時規劃出新道路的夫妻,這通常都和一起工作或追尋共同興趣有關。
     
    【我最喜歡的婚姻故事:希爾克和謝爾蓋】
    希爾克(女)是一位戰地記者,自年輕走遍各地戰區,只有過短暫的戀情,卻一直無法與任何人長久。謝爾蓋(男)是個汙水工程師,有家庭但喜歡前往世界各地解決問題,最後與求安穩固定的前妻分道揚鑣,對工作的熱情也開始消退。

    兩人偶然在盧安達相遇後決定廝守終身,定居在雅典郊區的海邊。希爾克說這段感情讓她「開啟心靈的覺知」,開始以更人性的角度撰寫戰區報導。謝爾蓋則重拾工作的活力,說另一半讓他「工作表現變得更好」,他更投入、也更抽離,興趣變得更加廣泛。

    珍妮佛分析道:「正因為有了這段感情,他們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他們並非獨自打拼,而是和另一半一起努力,才能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他們之所以變得更成功,不是因為犧牲了兩人之間的感情,而正是因為這段感情使然。」

    一般人都認為,雙薪夫妻能期待的頂多是經由協商與妥協,把對彼此工作的傷害降到最低,並維繫兩人之間的關係。今日雙薪夫妻之所以面臨困境,就是因為我們既想擁有成功的事業,也想擁有圓滿的愛情。然而,我們往往太重視工作,卻忽略對愛情付出的重要性。
     
    【後記】

    讀《雙薪家庭進化論》的過程中,這句話尤其觸動我心頭:「多數夫妻之所以在第一次轉變期間辛苦掙扎、極度焦慮,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即便成為伴侶,他們還是獨立看待自己的工作、人生,以及應負的責任。然而,真正的人生伴侶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互依賴。」

    回想自己前年擅自決定轉職,在去年分享子彈筆記一文的時候提到:「我跟另一半累積已久的職涯和感情的抉擇問題、疏於溝通與迴避的態度,迎來了感情的最低谷,兩人吵到幾乎要分手。」所幸後來以「我們」的方式重新思考與溝通,才得以順利度過那次的轉變。

    珍妮佛在書尾的致謝辭寫下這一段:「我的老公吉安皮耶羅使我深受啟發,開始著手撰寫這本書。他一直支持我、給我建議,也是我的靈感來源。他在我沮喪的時候鼓勵我,在我開心時和我一起慶祝;他晚上經常讀書中的內容讀到很晚,並提供我寶貴的意見。」

    最後,她用羨煞眾人的語氣感性地說道:「這本書可能是我寫過最長的一封情書,但它將不會是最後一封。」我認為這本書中的智慧與洞見,值得所有在工作、感情投注大量心力的伴侶好好讀一讀,這是一封寫給所有夫妻文情並茂的真摯情書。
     
    【抽獎辦法】感謝 遠流粉絲團
    1、抽出「3本」《雙薪家庭進化論》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對雙薪家庭的看法,例如:「我喜歡一主外、一主內的模式」或「兩人同時打拼事業也能有精彩人生」…等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3/1(日)晚上十二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3/3(二)晚上十二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雙薪家庭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