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慮病症症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慮病症症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慮病症症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慮病症症狀產品中有27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182的網紅在地人的小兒科醫師_王崑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過敏科的門診,咳嗽、鼻塞、鼻涕倒流與眼睛癢原本就是過敏兒最常見的症狀。 但是有時候,會遇到家長因為觀察到小朋友頻繁眨眼,先帶去眼科被診斷為過敏性結膜炎,點了好一陣子的藥水,卻沒有改善,所以緊張的帶著小孩來看診。 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抽動Tic (妥瑞症的表現之一)而不是原本以為的過敏性結膜炎...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解想不開?與情緒病患相處,旁人總有許多不解。曾患嚴重抑鬱焦慮症的Cookie分享,「很奇怪的,我不曾覺得不幸,患病卻使我視自殺為任務。」兩度與鬼門關擦身而過,丈夫George作為照顧者, 感觸良多:「我希望用好多時間,甚至下半生陪她,不會再有第三次發生。」 10年前,George和Cookie初...

慮病症症狀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05:08:30

【大~夫︱#網絡自診症量表】 「胃痛怎麼辦?」之前跟大家提及過「#網絡自診症」,那有沒有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有這症狀? 2014年,萊斯特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推出了一份網絡自診症量表。用33條問題測量情況,以1-5分評估,1為從不出現,5為經常出現: 1. 如果有​​一種無法解釋的身體感覺,我會在互聯網...

慮病症症狀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10:28:46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 精神病對普通人或是一種詛咒,容易被社會標籤、外人非議。但對藝術家來說,則是另一回事。藝術史上,患有精神病的藝術家並不罕見。藝術家可將生命的苦難轉化成創作的養份,製作出偉大的作品。⁣ ⁣ 例如,日前作品「黃南瓜」被颱風捲進海中的知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就是其一。據說,草間彌生...

慮病症症狀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3:41:56

【Google不是醫生︱#胡亂斷症的網絡自診症】 「頭痛﹑眼睛痛」搜尋結果:頭痛眼痛小心一日變盲,你有機會患上青光眼! 「Whattttt?我有青光眼!?」這時小明預約了眼鏡醫生檢查,醫生對他說:「你只是玩遊戲機玩得太多,休息一兩日便可」 你有試過自己網上斷症嗎?在討論區(特別是連登)看到別人討...

  • 慮病症症狀 在 在地人的小兒科醫師_王崑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30 17:06:08
    有 77 人按讚

    在過敏科的門診,咳嗽、鼻塞、鼻涕倒流與眼睛癢原本就是過敏兒最常見的症狀。 但是有時候,會遇到家長因為觀察到小朋友頻繁眨眼,先帶去眼科被診斷為過敏性結膜炎,點了好一陣子的藥水,卻沒有改善,所以緊張的帶著小孩來看診。
    仔細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抽動Tic (妥瑞症的表現之一)而不是原本以為的過敏性結膜炎! 另外有些孩子,因為久咳不癒或是原本就有氣喘使用藥物控制良好,卻突然怎麼吃藥小咳始終無法停止,來看診詢問咳嗽的表現後,診斷為抽動(Tic)導致發出像咳嗽的聲音,詳細解釋後,家長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過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症狀就不藥而癒。

    #抽動與妥瑞症

    ※ 抽動(Tic)在中文上並無適當的翻譯,是指會出現反反覆覆不自主運動或是聲音的疾患。
    症狀就如它短促的英文發音,呈現快速而短促的不隨意動作或語音。
    ※ 妥瑞症 (Tourette syndrome) 簡單來說是指十八歲以前,並非由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出現具備動作的抽動( motor tics ) 跟聲語的抽動 ( vocal tics ),通常一天發生多次,或間歇發生在一年的某段期間,而症狀持續的時間不超過三個月就可以診斷。

    簡單的動作型抽動包括 : 快速而短促的眨眼睛、歪嘴巴、裝鬼臉、搖頭晃腦、點點頭、聳肩膀、搥手、頓足、凹凸肚皮、吐口水等,即臉部肌肉,手腳抽動及關節等部位的不隨意運動突然、短暫的無意義動作。門診最常見的是眨眼睛跟皺鼻子/倒吸鼻子,也是跟過敏症狀最容易混淆的動作型抽動。

    簡單的聲語型抽動包括 : 快速的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與吵雜聲。例如:清喉嚨咳嗽、尖叫、豬叫聲等。 複雜的聲語型抽動甚至出現重複別人的話,口出穢語(猥褻或是攻擊字眼)的表現。

    #如何區分是過敏還是抽動呢 ?

    ※頻繁眨眼睛:

    區分過敏與眼皮抽動的最重要線索就是觀察有沒有揉眼睛的動作!

    即便是大人,眼睛癢起來常常也無法克制揉眼睛的衝動,更何況是孩子。 直接詢問小孩是不是因為眼睛癢所以一直眨眼,常常會被誤導。

    若小朋友的眨眼睛通常在放學後累了一天時更明顯,看起來眼皮是用力抽動不是輕輕的眨,或是已經給予眼藥水甚至口服抗過敏藥物還是沒有改善,都要懷疑不是過敏性結膜炎,而是動作型抽動。

    ※久咳不癒:

    過敏咳嗽通常睡著還會出現,常常一咳就連續多聲,有時會帶痰聲,多半比較用力。

    抽動的咳嗽,比較輕咳甚至像喉嚨發出怪聲音,睡著就完全消失,這些都是可以輔助判斷的重點。

    ※皺鼻子或是用力倒吸鼻子:

    如果有揉鼻子/摳鼻子,出現鼻水或是因為倒吸鼻涕造成的咳嗽,比較像過敏的症狀。
    也可以嚐試給予鼻過敏藥物治療,無法改善就要考慮是抽動的症狀。

    抽動的症狀,小孩可以短時間靠自主意志壓制,所以試著讓孩子回答問題或是當孩子專注聚焦於某件事物時會看到症狀的短期消失,都是可以作為參考。

    #抽動或是妥瑞症需要治療嗎?

    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接納孩子的症狀,家長特別是阿公阿嬤千萬不要給太大的壓力,也不須制止,因為壓力、制止及過度興奮會讓症狀更嚴重。

    通常三個月內原本的症狀就會消失,但後來可以轉變成另外的症狀。

    除非抽動或妥瑞氏症已嚴重影響到父母或孩子本身的日常社交生活,才考慮使用藥物治療,如果能適應其奇怪的不自主動作,其實不需藥物治療。

    通常於青春期達到高峰,之後有1/3的妥瑞兒會完全緩解,1/3的妥瑞兒症狀會些微緩解,1/3的妥瑞兒症狀會持續到成年。

    隨著年紀增長,妥瑞兒愈懂得如何去掩飾或修飾症狀。 學會如何放鬆,防止因疲倦引起症狀的加劇及適當的正向心理支持也很重要。

    有部分病人需要靠藥物的幫助來減緩症狀,目前已有較新型藥物 ( Aripiprazole ),可以給予病人症狀緩解以及減少過去藥物常見帶來的副作用。

    家長必須知道,當診斷出抽動/妥瑞症之後,真正的挑戰才開始。 因為這些孩子常常會合併所謂的共病症,包括: 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 OCD 「 強迫症」、「 學習障礙」和「行為障礙或對立性反抗疾患」。 如果有出現這些共病症的表現,就應該就趕快尋求專業的醫師進行諮詢喔!

  • 慮病症症狀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5 19:30:08
    有 3,705 人按讚

    #世界大戰般的瘟疫
    2019年的秋冬,中國武漢出現多人發燒、咳嗽的感冒症狀,可沒隔幾天,當地醫生就發現這場病症和以往相當不同,病患在很短的時間內肺部浸潤,如淹水之人失去性命,更絕望的是,當地的醫生、護理師也發現自己有了相同的症狀。

    此時,其他國家仍好夢方酣,幾個月後,世人才驚覺這是一場徹底影響世界生活的瘟疫,除了生離死別之外,還有各種謠言訊息,傷害得更深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

    這是一場戰爭,對疾病的戰爭、對國家資源的戰爭、更是挑戰人性的戰爭,像是世界大戰來襲。若把貿易戰視為「寧靜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全球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及超過七成的GDP都捲入),這次疫情可以說是第四次世界大戰。

    各類防疫物資,口罩、隔離設備,就是戰略物資,其中最被世人抱以厚望的就是疫苗。目前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稀缺物資,像是歐盟下訂AZ疫苗,也遭遇遲交狀況,COVAX的疫苗計劃,也因為全球疫苗生產短缺而延宕。

    #那為什麼美國能夠這麼快速呢?
    那就要提到「曲速行動OWS:Operation Warp Speed 」,疫苗被美國視為『國民健康戰略物資』,所以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地狠擲大錢。

    包含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開發中心管理局(BARDA)、國防部、農業部、能源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等政府部門,以及私人企業都加入這個計劃。

    #在台灣應該會被罵翻的花錢法
    美國是「不惜成本國產」的代表,付出上百億美元注資Operation Warp Speed,直接投資AZ、JJ、Moderna、Novavax、Merck-IAVI、Sanofi-GSK六家疫苗廠,另外提前採購Pfizer-BNT,再這些疫苗尚在初期臨床試驗,就都簽訂了大量採購合約,迄今還有投資一些疫苗廠是做不出疫苗的,投資可觀經費在潛力疫苗廠,但有可能研發不成功,最後無法讓國人施打,是美國認為合理的支出。

    其中,光玻璃瓶,美國就砸了 2.04億美元到康寧以加強產能,設立新廠、擴大舊廠、聘用員工並提升製造設備等!其中5,700萬美元運用於提高疫苗用的玻璃瓶產量。光是做瓶子的廠商就給這麼多錢,在台灣應該會被炮到翻,可能會被安個圖利的罪名,像是宇昌案一樣的慘烈。

    附註:為何玻璃瓶很重要?
    或許有人會對玻璃是重要戰略資源感到意外,但用於瓶裝疫苗的是硼矽酸鹽玻璃,需要特別的技術。可高度耐受溫度變化、化學穩定性高,盡可能減少藥瓶的潛在污染壓力。

    這個曲速計畫,美國引用了《國防生產法》,這個法賦予美國總統權力,可基於國安或其他理由,對美國企業施壓關鍵材料或產品的產量,或者是限制某些產品或材料、技術的出口,可要求美國企業必須先履行與政府的合約。所以印度也抱怨過這個限制,讓他們的的疫苗產量少了很多,因為很多疫苗周邊材料,能出口到印度的量根本不夠。

    #也很敢砸錢不用怕被抹黑攻擊的英國
    同時間,相對來講買價比較便宜的是初期重壓在AZ的英國,此外英國也跟Sanofi-GSK下單大量疫苗,迄今正進行臨床試驗,而英國今年也買了1.9億劑的法國Valneva疫苗,該疫苗現在才要開始做三期,而且是用免疫橋接的方式而非傳統保護力方式設計三期。不論是堅持打AZ或投資試驗中疫苗,恐怕在台灣都會被某些人罵死。

    #相較之下法國就慢很多
    有一說是,法國沒有跟上先前新創、小企業的製藥生態變化。
    像是專攻mRNA平台的莫德納、Oxford-AZ都是小而美的模式,源頭是大學實驗室,可能再與小型公司合作,最後量產時跟大藥廠合作。這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美國學院資本主義的興起,以及《拜杜法案》對美國的影響,讓智慧財產權給原始發明的大學研究機構,促進其管理智財權與商業化,但成品必須在境內製造生產。不過這說來就話長了,下次再聊這一塊。

    也因此,武漢肺炎疫苗最早上市是輝瑞,雖然莫德納最早開始做,但也因為其小而美的型態,吃虧在他必須找人合作代工,所以比輝瑞問世的速度略慢一點點。

    那法國除了缺乏這類新創小企業的靈活性,法國經濟分析委員會也分析過自己國內生技,主要缺乏公共資金,也沒有美國的風險文化,在沒問世成功之前,很難有天使來投資你。莫德納在成功把產品問世前,就囊括募集到可觀的投資額,這在法國是難以想像的。

    看到這裡,有沒有覺得有點既視感呢?
    但不曉得法國會不會也有台灣宇昌案一樣的痛苦歷史。

    再回到前面因為疫苗周邊被各國看得緊緊的,因此產能都非常辛苦,基本上就要拿到好疫苗又要撿便宜,就得排隊慢慢等疫苗廠做好,或等疫苗產量增加/新一代疫苗做出來,轉變為買方市場就會降價了。

    而台灣本來想走美國策略,但通常會被要求「一定要便宜」、「公開談判秘密」、「為什麼不進口中國貨」,同時又不斷抹黑AZ疫苗的狀況下,再加上中國千方阻攔台灣採購疫苗,現在雖然暫時不會進口便宜但效果較不好的中國疫苗,卻只好妥協於等待。

    疫苗廠商生不出貨來,不只是台灣很辛苦。在泰國生活的網友Sammy Yang指出:『泰國在去年10月下訂大批AZ疫苗,結果到今年6月初,到貨卻不到12萬劑。』並說:『疫苗短缺問題已經長達半年多,開口要買的疫苗支票周周喊月月開。再說一次,目前在泰國的疫苗只有科興和難產AZ,其他都如同浮雲一樣,更不用提當初BNT要進泰國被千方百計地阻擋。台灣有日本美國陸續相送,泰國只有中國好棒棒送一堆科興。』(附註:美日目前都有捐泰國,除了AZ、科興,還有國藥和美國捐的輝瑞,但泰國人仍對於泰國政府政府不斷添購科興,以及疫苗的到貨率多有抱怨)

    疫苗是戰略物資,世界各國都緊握產能,有能力的拼命要做國產開發,只有少數親密友邦會願意提供,例如英國起初不惜得罪歐盟各國也要獨佔AZ產能,敵國當然會利用這個民眾焦慮的時刻,「攻擊你有的,吹捧你沒有的疫苗」操弄民心、撕裂社會。

    #五月疫情的啟示
    五月疫情的啟示:沒人願意投資醫療,cost down 精神遇到反噬。讓我想到,去年疫情緩和的時候,辦公室處理的是「自費醫材天花板」的問題,或「防疫補助」發太慢的問題。疫情來的時候醫界是抗疫英雄,沒疫情的時候就是總額管理的小螺絲釘,應該要共體時艱不要讓大家負擔太重。

    有人說,疫苗多貴都要買,我們早該買多一點。台灣確實從去年底到今年初訂了一定數量的進口疫苗,但疫苗廠出貨給台灣的速度很慢。想要他們早出貨可以,在研發中先定,而且要加錢。像以色列在極早期就同意以2倍以上價格取得輝瑞疫苗(未公佈價格,據各方報導猜測應為兩倍以上)。但那時疫情平穩時,台灣很難以這樣的價格通過採購。麻煩的事更在後面,若到了疫苗準備成熟期後,此時下命令說一個月內要採買怎樣的大數量,要保證何時要到貨,這些保證通常就只是漂亮欺哄的話語。

    今天還有報導指稱:
    『日前,輝瑞藥廠首席病毒疫苗科學家多米澤(Phil Dormitzer)脫口說出,以色列是輝瑞疫苗的「某種實驗室」,引發軒然大波。』讓以色列衛生部趕緊出面發言滅火。
    當然更不能想像,如果在台灣這樣採購,會引起多大的反對聲浪與風波。

    #閒置設備的壓力
    有人說,檢驗能量不足,這點我也深深有感,特別是沒利用這一年買齊高通量PCR。
    但在醫院工作的同仁告訴我,如果疫情結束這些高通量儀器閒著,保管單位就會被懲處,除非撥給研究單位,但這時又會爭執是誰買的為什麼給別人用的問題。

    有人說,專責病房準備不夠,但疫情來得又快又急,如果我們平常就有備用床,並降低醫療人力負擔,醫院根本不堪營運負荷,而健保也當然不會付錢給你。

    在這波疫情中,我們看到PCR的量能確實擴張了3~5倍以上,專責病房的床數也起來了,血氧機、HFNC、單株抗體,突然都變成大家朗朗上口一定要買到的東西。一個月做到這樣,我知道背後有多少人不眠不休的努力。

    但疫情控制下來後,希望明年不要忘記救命要錢,培養人才要錢,厚植醫療實力要錢,開發台灣生技也要錢。但我預期,到時多花一毛還是會有人喊著送監察院、投資未來的科學家會先送檢調,這就是過去這十年台灣的血淚史。

    我在國防外交委員會一年多了,除了國防以外,最常關心的話題之一其實就是健康,這兩者都是對於未知未來的投資,當你用不到的時候,好處毫無感覺;但當你要用的時候,就太慢了,然後才來後悔。

    台灣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在旁邊有飛彈、有病毒,有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東西隨時蠢蠢欲動。要保島保命,我們都要知道,承平時刻就得多做一步,且要團結同心。

  • 慮病症症狀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06:57:00
    有 467 人按讚

    嚴重失眠、恐懼、焦慮

    昨天寫那個奇特的少女病例時,提到了甘麥大棗湯和酸棗仁湯的組合加減,讓我想到了最近另一個病例。病人為40歲的女士,住在新加坡。病人六年前生老二,沒有好好坐月子,同時得照顧小孩,因而沒有好好休息、好好睡覺。隔年開始有幽閉恐懼症,不敢坐飛機。之後,驚嚇及恐懼的現象不斷加重,連看新聞都會心情大幅波動,感覺無法呼吸。嚴重失眠,晚上八九點上床,無法入睡,晚上十點多時會氣特別不順,一直到清晨三四點時,才勉强能睡一兩個小時。常常氣短、心慌、頭暈、打嗝、氣漲、胸悶、有窒息感,也常常感到心煩,對任何聲音都感到很厭煩。 依照病人的陳述,她很害怕下雨打雷,害怕一個人在家,但也害怕人多的地方,狹窄的空間讓她很恐懼,無法開車送小孩子上學,開車遇到塞車或紅燈停下來,會很想立即棄車逃離,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快要暈倒、雙脚發抖等等,那種恐懼的情緒幾天都不能平復。

    病人告訴我,從去年開始,覺得人生就已經結束了,恐懼感像海水一樣,自己就是溺水的人,感覺失去控制,幾乎要發瘋了,連小孩子都問:「媽媽你生病很久了,你幾時會好起來」。白天先生小孩上班上學後,常常躲在床上,不願意見到人,也不願意和其他人有什麽互動。

    今年七月下旬初診開的藥方為:浮小麥、紅棗、炙甘草、遠志、炒酸棗仁、川芎、知母、茯苓、白朮、百合、生地、柴胡、龍骨、牡蠣 、炙黃耆、黨參。藥方和昨天討論的病例很像,只有少許的加減及劑量上的調整。病人服藥期間,來函了好幾次,看得出來病人十分恐懼、緊張,我們一直安慰她,不斷告訴她會逐漸改善,不要心急害怕。中間有幾天病人情緒很差,完全無法睡眠,暫時改用黃連阿膠湯三四天,病人情況穩定些後,改回原來藥方。

    九月初復診,病人情況改善很多,本來一天會湧現恐懼感好幾次,現在幾天才出現一次。睡眠改善一些,半夜十二點左右可以入睡,睡的不深,會醒來兩三次,但可以再入睡,直到早上六點多起床。病人表示氣短、頭暈、易驚、打嗝、氣漲、怕風、窒息感、胸悶、心慌、心煩惡聲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最重要的是,病人開始主動和人來往,比較願意參與活動、與人互動,不再像以前只想想躲在床上,什麽事情都不想做。

    這個病人仍在繼續治療中,但她目前的進度比我預測的快許多。一開始的想法是以甘麥大棗湯和酸棗仁湯的組合加減來測試病人的反應及受藥程度,並不期待有多大的改善,看到這樣的大幅改善,病人和我都挺高興的,也再度贊嘆中醫經典的智慧,這麽簡單的中藥組合,使用得當時,竟然可以快速改善許多讓病人幾乎要放棄人生的病症!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10636)

  • 慮病症症狀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16 10:30:01

    "何解想不開?與情緒病患相處,旁人總有許多不解。曾患嚴重抑鬱焦慮症的Cookie分享,「很奇怪的,我不曾覺得不幸,患病卻使我視自殺為任務。」兩度與鬼門關擦身而過,丈夫George作為照顧者, 感觸良多:「我希望用好多時間,甚至下半生陪她,不會再有第三次發生。」
    10年前,George和Cookie初相識,一個在大公司做銷售經理,另一個任職中學教師。Cookie說話遣詞清晰,表達流暢。多説兩句,才發現她曾是流行音樂填詞人,難怪放低教鞭六年,中文老師的氣息依舊。若抑鬱症沒有找上門,她也許還在春風化雨。「當老師是我的中學志願,實習時和學生打成一片是最開心的回憶。」她喜歡設計小組討論、遊戲,認為要讓學生感興趣,學習不應沉悶。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9/OJSFHZ3JE5HJRCLJX2XWQVZI5M/

    在香港,政府設有15間精神科日間醫院及診所,近年也有私家醫院開始提供精神科專科住院治療。麥醫生表示,住院治療是透過行為改變及藥物治療幫助病人,一來有24小時的護理,防止病人傷害自己,二來能適時調整用藥和觀察反應。
    麥醫生指住院生活很有規律,一般早上七點起床、晚上九點熄燈,三餐時間固定,活動安排都有時間表,「有助病人出院後,循着這個規律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點像坐牢?「這説法不公平,其實是都市人生活習慣太差。」猶如一般人曬太陽、做運動後心情會好點,行為和情緒、身體反應互相影響,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是面對失控情緒的最佳方法之一。一般情況下,住院的限制不多,包括不能使用智能裝置,避免侵犯他人私隱,也會勸喻家人不要給病人送太多零食或可能構成自殺風險的物件(如繩狀物件、膠帶)。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9/2X42S7OYT5DKZMEEXZAXQY2Q3Y/

    現年40歲的Connie是一位媽媽,在5年前,她面對親人離世,小朋友有嚴重濕疹問題,加上自己有小產的經歷,一連串的問題,令她身體各處都出現痛症。求診過不同醫生,仍然未能確診病症。這5年內,找不出病症,成為了她「心」中的疑惑……
    這些症狀,包括了緊張時手震、突然間口乾、睡眠時出現心悸。Connie形容:「個心會跳得好大力,突然之間好快,又或者跳下跳下有幾下突然之間係唔暢順,時大時細咁樣。」當時她去求診中醫,中醫指出心臟有問題,令她一直認為自己心臟出了毛病。再去求診心臟專科時,醫生看過心電圖後,卻說她並沒有患上心臟的疾病。與此同時,痛症、心跳不正常仍然困擾着Connie,當時心情十分無奈。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09/IIRDL3VC7FGHBP47LNQSDLN4F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情緒病 #壓力 #驚恐症 #心臟病 #濕疹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慮病症症狀[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07 13:04:26

    認知障礙症 - 李常威腦神經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善忘=認知障礙症? 00:08

    (二)認知障礙是什麼? 00:51
    症狀 00:51
    成因 01:24

    (三)如何改善認知障礙症? 01:57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hiu et al. (1998)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 Neurology 50(4): 1002-1009.
    2. 基本認識. (n.d.). https://www.jccpa.org.hk/tc/facts_on_dementia/what_is_dementia/index.html
    3.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Levälahti, E., Ahtiluoto, S., & Antikainen, R. et al. (2015). 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85(9984), 2255-22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 慮病症症狀[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19 14:54:20

    認知障礙症 - 曾偉然老人科專科醫生@FindDoc.com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一)食豬腦,以形補形?食核桃,一定補腦? 00:31

    (二)認知障礙是什麼?單靠食物吸收,足夠補腦嗎? 01:21

    (三)如想從飲食入手,市面上補腦產品有幫助嗎?應如何選擇? 02:57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參考資料:
    1. Chiu et al. (1998) Prevalence of dementia in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 Neurology 50(4): 1002-1009.
    2. Bianchetti, A., Perotta, D., Cravello, L., Ranieri, P., &Trabucchi, M. (2018). Effectiveness of a specific nutritional supplement on cognitive , behavioral and functional symptom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 ’ s dementia : caregivers judgments . 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survey, 68–74.
    3. Soininen, H., Solomon, A., Visser, P. J., Hendrix, S. B., Blennow, K., Kivipelto, M., &Hartmann, T. (2017). Articles 24-month intervention with a specific multinutrient in people with prodromal Alzheimer ’ s disease ( LipiDiDiet ): a randomised , double-blind , controlled trial, 4422(17), 1–11.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