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慣例同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慣例同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慣例同義詞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科技的使用不但縮短了資訊傳播的時空,也使得工作中的溝通方式更為多元複雜。今天小編懷萱來分享的是MPlus|云閱讀日前節選《縮時社會》這本書中的章節,作者利用田野觀察的方式,發現了資訊通訊科技並非對工作的干擾也不是造成工作行為改變的主因,而是人們日常工作慣例中的一部分。在台灣職場,談到科技通訊產品對...
慣例同義詞 在 李永康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1:59:08
看了一次全份卷,今晚9點會live解下大家疑問,其實我同意考完忘記它準備下一科的,只不過是多年慣例,只能照做。不想睇同學要忍住。 今年份卷,驟眼睇很多中伏位堂上教了一百次,大家應該要比其他考生更好的。 1) 數據題 "普遍"趨勢,非趨勢,"主要"特徵非特徵。已答2題 2)保育難處/民企阻礙/人口發...
慣例同義詞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科技的使用不但縮短了資訊傳播的時空,也使得工作中的溝通方式更為多元複雜。今天小編懷萱來分享的是MPlus|云閱讀日前節選《縮時社會》這本書中的章節,作者利用田野觀察的方式,發現了資訊通訊科技並非對工作的干擾也不是造成工作行為改變的主因,而是人們日常工作慣例中的一部分。在台灣職場,談到科技通訊產品對於工作過勞文化的「貢獻」,我們常會馬上聯想到Line如何讓工作滲透到「下班後」的生活中。所以換個角度,是不是正因為科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慣例的一部分,所以科技雖然帶來了生活模式的改變,對許多人來說工作量與時間不但沒有縮短,反而拉長了呢?
-----------------------
很少研究直接衡量電郵超載是否以及如何強化員工對於高壓的體驗。通常研究者談到壓力時,會主張是電郵增加了工作時間;難怪有份針對知識工作者在高科技公司的優秀個案研究就格外引人注目。這份研究發現,人們不管工作量多寡,都會把他們體驗到的壓力歸咎於電郵,更遑論有其他通訊活動會惡化他們的工作量跟壓力感。換句話說,電子郵件不只是壓力來源,更是人們在生活中體驗到的過勞文化象徵。該份研究的作者甚至主張,「電子郵件扮演起時間壓力的代表性科技時,能分散人們的注意,使他們不注意到工作生活中的其他不堪負荷來源。」
這份研究的目的是解開電子郵件是日益增強的壓力來源,卻又同時讓人們能控制自己的工作跟減少負擔、藉此減緩壓力的矛盾結論。所以,為什麼員工只把壓力歸咎於電子郵件?
...
相較之下,我將科技視為工作的不可分割部分:科技是一種組織慣例,跟機器一塊受到塑造。這種人機互動有很大部分取決於人們賦予它的區域偶然事件意義,因此員工如何解讀多重模型媒體的「干擾」,就是關鍵所在。知識工作者如今待在資訊通訊科技無孔不入的環境裡,而這些科技會製造出即時、多重、永遠存在的事件並要求員工處理。這些由科技擔任中介的互動,已經不能單純表達為分裂、壓縮時間的持續干擾來源了。
...
我做這份研究時得監看受訪者,記下所有工作活動段落─記錄其本質、地點、時間長度和使用的科技類型。干擾被定義成讓人們改變工作段落的原因,不論是回應電郵通知、電話來電或有人造訪員工的桌子都包括在內。如果工作段落的改變跟外部刺激沒有直接關聯,就會被歸類為由員工自行觸發。
...
資訊通訊科技的運用,似乎跟令員工工作日零碎化的短段落成了同義詞。人們普遍認定,科技是這些短段落的成因,因為科技中介通訊會打斷特定任務的工作。結果我的發現跟我的期望相反:人們在整個工作天下來不斷在改變工作行為,但這些科技並非主因。相較之下,開放辦公室來自其他同事的面對面干擾,每天平均會發生十二次。可是到目前為止,獨立工作段落的最大起頭者是員工自己─他們平均每個工作天會改變行為六十五次。
我們能從這裡推斷出哪種結論?其中一個解讀是,員工正在對充斥媒體的環境行使控制權,而且確實在善用資訊通訊科技的優勢,好實現他們的可配合性(availability)。這和資訊通訊科技主宰人們工作日的普遍認知有所出入。為了描繪更微妙的面貌,我們得把員工跟資訊通訊科技的關係擺在他們安排的日常工作慣例裡面。
工作日零碎化並非新現象;這在一九七○年代就被認為是管理職務的關鍵面向。真正嶄新的地方是,人們把心神放在科技中介通訊上的密集程度成了常態,也成了工作的不可或缺部分。今日的知識工作大體上透過中介通訊模式來安排,畢竟資訊和指令都是透過各種裝置跟員工的通訊技能傳遞。看這點就知道,大眾將中介通訊帶給員工的體驗視為真實工作的干擾,其實是不恰當的。
(引用自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750?&dable=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