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慢慢進步成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慢慢進步成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慢慢進步成語產品中有3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緊箍咒》 上週末,小夥伴傳了即將要on檔的社群layout來,想問問我,A版B版哪個配置更好看。 社群的事,我已逐漸授權給年輕的孩子自己做決定。這麼久的時間下來,也慢慢讓她摸出一點心得和成就感。偶有拿不定主意的文字或設計,她就會來敲敲我的門。 兩孩子在身邊鬼哭神嚎,我快速瞄了一眼排版,想用最...
慢慢進步成語 在 QB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05:13:51
#小學生必讀 #圖畫過渡文字的橋樑書 #提升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 #書展好書推介 上星期去左QB小學家長會,學校好鼓勵小朋友開始閱讀多字少少既中英文書📚,對將來學習寫作和閱讀理解都好有幫助📑。由幼稚園上小學係幾大既轉變,幼兒時期習慣用圖象去認知,一下子過渡到文字,小朋友會比較抗拒,所以最近我就物...
慢慢進步成語 在 Angus study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9:04:00
⚓️Jun.14.2021 學測國文用書分享 嗨嗨大家 今天來分享一下我學測國文的用書 有鑑於我是中文系ㄉ 應該有一點點參考價值啦! 以下開始介紹 |修煉新法 這兩本有滿滿的古文給你讀到爽,裡面收錄的都是很常見的古文,每行旁邊都有附上翻譯,分類方式是依據文章類型分類的,每篇都有文章鑑賞、文...
慢慢進步成語 在 3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3 09:11:34
實現自我是不是種束縛?(文長可略過,反正社群人只愛看人像照,這些不重要!) 今天一位成人學生,拿了莫札特奏鳴曲來上課,翻開樂譜說很喜歡某一段的和聲進行。儘管我手有點凍,還是在該有的速度上開始彈奏,此時學生隨著我彈奏的旋律,在一旁哼唱跳擺了起來!儘管上一次彈Mozart piano sonata好久以...
慢慢進步成語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緊箍咒》
上週末,小夥伴傳了即將要on檔的社群layout來,想問問我,A版B版哪個配置更好看。
社群的事,我已逐漸授權給年輕的孩子自己做決定。這麼久的時間下來,也慢慢讓她摸出一點心得和成就感。偶有拿不定主意的文字或設計,她就會來敲敲我的門。
兩孩子在身邊鬼哭神嚎,我快速瞄了一眼排版,想用最快的時間解決,只要不太離譜偏頗,社群梗原本就該奔放。我這個老人家最好別太中二。
然而,下一秒,我感覺到自己的頭腦,規律地發出高速運轉的聲音,像印刷廠趕印明日早報頭條那樣,「A版選色飽合度這麼低,看起來暮氣沉沉,完全沒有節慶感。」,「B版又太活潑一點了吧,主要訊息都被淹沒,眼花撩亂。」
手指開始打字回覆,沒打幾個字覺得速度太慢,切換成語音模式,這下快多了,說出來的話也急火火的,「親愛的,妳要不要試試簡潔的設計,配色用品牌主tone,訊息濃縮成一句話。或發展成社群金句之類。」
要按下enter鍵前,我想起了一件事。整個人停頓在半空中。
在複訓一階時,John曾形容,頭腦與邏輯中心,是強勢的,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這麼柔弱。聽到這,我在銀幕前,不禁撇了撇嘴,哪有啊?身為這些區域被高度定義的我,從來不覺得自己強勢。也感嘆,白白被啟動了這麼多區域,要做決策的時候,一點忙都幫不上。強勢有屁用。
有了實際發生的例子,我咀嚼John的觀點,這些能量場域之所以強勢,是因為串接頭腦、邏輯的通路屬性,全是個體人與社會人迴路,我們於是依照「自己認為正確」、或「這樣做對於大家都好」的信念,而思考、歸納、與表達。沒在管家族人的感受,我們外顯的觀點,來自於靈光頓悟、事實推敲、歷練驗證,絕少根植於傳遞支持,目的也不在尋求盟友。
所以,有一種好,叫做,我跟你說,這樣做最好,也會讓所有事情步上正軌、一切邁向成熟與進步。
強勢,更可能是一種霸凌。因為,小夥伴的頭腦和邏輯中心,都是開放的。一開始共事時,我驚訝於她的天馬行空,而這些天上奔騰的馬,永遠落不了地,或是落地之後,就變成泥池打滾的驢,久久圈繞不出去。
我曾以為,這個世代的年輕孩子,多半如此。缺乏思考辨證和邏輯分析的能力。她們面對我,也戰戰兢兢,反駁不了幾句又去抄筆記、爬google、忙著回答我一籮筐的問題。
現在,我願意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差異。我也發現,共事一段時間的團隊與夥伴,最後形成的論述、做出來的作品,就是我的復刻樣板。對此,我曾十分自豪,直到最近重修了一階、又跟著瑪麗安老師練習了四週的覺察,使我願意正視頭腦與邏輯中心的盲點,並展開一個有趣的邏輯中心練習,「把自己非常在意的點,記錄下來。」
所謂在意的點,借用John的解釋,就是你特別容易嗤之以鼻、不以為然、急著辯駁的地方。不記錄還好,一認真觀察,馬上就有以下GY的各點出現,像是:
(1) 天外飛來一筆,沒有事實根據、也缺乏細節執行的想法。
(2) 固鎖或武斷的結論,被告知這件事情只能這麼做,沒有其他彈性空間。
(3) 來龍去脈不夠清楚、正反資訊的陳述失衡。
(4) 跳躍式、非線性推導、太過感性的溝通過程。
這也證明了,我果然是理解迴路相對發達的設計,很愛唱反調,常詰問對方,為什麼?從哪裡推斷得到這個假設?會不會不夠全觀?能不能換一種思考或執行的角度?
哈哈哈,然後對方就會開始焦慮,落入和我一樣,不斷地設立又推翻的迴旋,再多正反佐證都不夠。充分反應了我對於未知、對於徒勞無功、對於被他人挑戰或拒絕的莫須有恐懼。
邏輯中心,是距離能量中心最遠的覺察雷達,如實承接了頭腦中心不斷運轉的壓力,也許能夠發聲(只是未必會被當成救世之音),但終難發起,只能在不受控制的孫悟空頭上,套上美其名是邏輯思辯,實則是高壓控制的緊箍咒。
回到《區分的科學》,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邏輯察覺的價值,並不在於控制,而在於能夠分享獨特的觀點,清楚傳遞生而為人的體驗與可能,在正確的時候滋養與鼓舞他人。」人生中,絕大部分的事,不放手去試,永遠不會知道。也不是所有的問題,經過面面俱到的思量,就會出現兩全其美的解答。
那麼,A版B版,孰優孰劣,它對我而言,是一個決策,我可以用頭腦與邏輯的無敵鐵金剛,輕易找到一百個攻訐點。而,它對小夥伴而言,卻是一個嘗試和體驗。我反問她,妳喜歡哪個版本呢?
她說想換換繽紛的版型,一貫沉穩大器的用色主軸,雖然維持了質感,可是TA的反應沒有那麼好…。
換了以前,我聽到這裡就會開始搬出大道理,是嗎?妳有看過哪些數據證明反應沒那麼好?除了版型之外,有考慮其他變因嗎?妳覺得突然改變風格,會不會有更大的反效果?
然後,我會毀了大家的週末。只為了想要控制未知的恐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不知道,就算認認真真推演過,我們最後的選擇,也可能是錯的。
那不如,就從這裡開始放手,讓空白中心的靈活,跳脫長久以來我自以為精準的制約,孫悟空有滔天覆海的本領,該放她躍出我的五指山。外面如何山高海深,她從此會有決斷和領悟。我也用不著當包山包海的如來佛了。苦海無邊啊,讓我們各自到內在權威靠岸吧。
我用剛買的貼圖,回覆了一張小學生比出「鶴」的姿勢,意思是,好,交給妳決定。接著把手機調成靜音,我轉頭對兩小女說,YA,媽媽功課做完了,那我們現在來開下午茶趴踢囉!
無論你是空白中心的靈活悟空,還是能量被定義的高深如來,願大家多多覺察,既不需要對所有的問題照單全收地思考,也不需要事事都在思辨過程中九彎十八拐,該放手體驗時,別瞻前顧後,希望大家,各得自在。
*照片取自網路
慢慢進步成語 在 Mini Bubble Corn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學生必讀
#圖畫過渡文字的橋樑書
#提升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
#書展好書推介
上星期去左QB小學家長會,學校好鼓勵小朋友開始閱讀多字少少既中英文書📚,對將來學習寫作和閱讀理解都好有幫助📑。由幼稚園上小學係幾大既轉變,幼兒時期習慣用圖象去認知,一下子過渡到文字,小朋友會比較抗拒,所以最近我就物色左幾本適合初小既 #橋樑書 同佢一齊睇。
「橋樑書」是為孩子搭建 #從圖畫書過渡到文字書 的橋樑。蘋果樹圖書 Apple Tree Books 「快樂讀本系列」 ,字數較繪本多,並同時附帶生動插畫,可以讓初小學生無障礙地成功閱讀3000-4000字的小故事,增加對閱讀文字書的興趣🥰。我今次揀左其中4本適合QB年齡和程度睇既書,每本有一個主題,例如 #品德培養、#激勵意志、#人際關係 等。
#奇妙地鼠洞 (親子關係)
#愛生氣的嘟嘟 (情緒管理)
#無聲運動會 (設身處地)
#點點奇遇記(互相合作)
讀後感:
故事書字數較多,初小生就要家長一起 #親子共讀。每晚我會抽15分鐘同QB一齊睇,我會同佢一齊讀出每頁的文字,當然有大部分字佢都未識,但喺我讀既同時佢都會慢慢吸收和初步認識 #新詞彙。故事情節很詳細,亦有不少 #形容詞、#四字成語、#動詞、#助語詞 等在其中,一層一層深化的故事令小朋友有追看下去的意慾,不會呻悶。
我會分2-3晚同佢讀完一本,唔想佢覺得太長時間會無耐性同抗拒,第二晚佢反而主動拎出嚟叫我繼續講。個人認為正向既閱讀習慣係唔洗急既,最重要培養左興趣,每日睇少少,一段日子後必定發現小朋友語文能力有所進步,認字造句同理解能力都會好左。
「#快樂讀本系列」適合不同級別和年齡既小學生閱讀,把握暑假輕鬆提升孩子語文基礎無難度。
#低年級 6-8歲適讀:約3000字起
#中年級 7-9歲適讀:約6000字起
#高年級 8-12歲適讀:約20,000字起
如果大家有去/準備去書展📚,記得要去 #蘋果樹圖書 睇下,有好多圖書岩唔同年紀既小朋友睇,價錢好親民,有啲仲做緊速銷價$10起🤩
書展攤位:Hall 3 兒童天地 3C-D16
🔔記得留意埋會場優惠🔔
💻網上書展同時進行⚡️
www.appletreehouse.com.hk
#小學橋樑樹推介 #2021香港書展 #書展優惠 #兒童圖書 #小學圖書
慢慢進步成語 在 Lara的多語繪本世界-英俄日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是的...今天又新增很多例, 直播中的留言走馬燈不斷閃出情緒性留言, 我想大多數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寫什麼? 接下來的幾天數字上升, 是很不希望看到, 但是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
昨天晚上在 行行出老母 主持的CH房間裡, 跟幾位在海內外的老母們一起聊 #在美國的封城生活經驗 以及現在 #台灣疫情變嚴重的焦慮如何平緩。是的, 我們在台灣多了一年多的緩衝時間, 讓許多在海外的人都覺得是活在平行時空。確診人數的上升再驚悚, 我們能做的也只是把自己顧好。 沒有一個人的生活是容易的, 各自有生活、經濟、家庭、事業...數不清的壓力。謝謝 成語故事伴讀 的紀錄, 讓我們可以跟大家分享幾句昨天聊天室的重點:
.
#病毒不會很快消失我們要學會怎麼跟COVID相處
#加強彈性調整自己的腳步
#把力氣放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
.
是我們現在能夠也必須做的。恐懼與不安, 確實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最近在Netflix上追的一部英劇The Irregulars 中雖然劇情很老派, 但是講的就是心魔,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害怕的點, 就是那樣的恐懼(大多情況下都是自己限制住自己)會摧毀我們的意志。A Small but Real Family 的口譯老母Renee推薦大家可以做一些冥想的方式, 去面對自己的內在, 達到正向的釋放壓力效果。
.
#少看一點很可怕的訊息
2020年初, 疫情開始在全世界爆發的時候, Lara的心情經歷過一段非常恐懼的階段, 我瘋狂的追蹤世界不同的數據, 看中國的城市數據、義大利、美國、俄羅斯等地的大爆發, 甚至在開車的時候偶有恐慌, 這一段心路歷程我很少跟別人提起, 因為當一個大人、尤其還是媽媽又是老師, 我不想因為自己的恐懼影響到身邊的人, 尤其是孩子們是更能感受到敏感的情緒波動。後來我越來越不願意在晚上開車, 尤其是高速公路, 會覺得看不到盡頭讓我有種非常不安的感覺...這些內心的感受別人是看不到的, 但是我自己知道。直到後來慢慢的強迫自己去思考, 到底我這樣恐懼的來源是什麼?家庭?經濟?工作?疫情?我想我的恐懼不是單一源頭, 而是在整個大環境下加上自身的狀況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這些加起來的綜合恐懼... 我知道我很不喜歡那樣的感覺、而且我不是只有一個人, 不能讓我自己影響到孩子....所以在一段時間的消極後, 強迫自己改變、不斷自我灌輸正面想法, 不斷讓自己接受不同的資訊, 而不是只看疫情相關新聞, 甚至改變自己的外觀, 慢慢的, 總算是戰勝了自己的心魔...
.
#這是歷史洪流裡的一個小點
#拉大自我格局相對會降低某種程度的焦慮
.
當然疫情跟我們息息相關, Lara不是說要把自己的👀閉起來, 而是鑑古知今, 過去歷史中發生的大型傳染病事件, 大概都會是在幾年內消失。21世紀的科技跟醫療遠比13世紀中古時代高得多了, 人們的衛生習慣跟對病毒的認識也好得多, 所以請有信心, 我們一定會找到一個好的方式無論是與病毒共存或是消滅它。
除了COVID19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外, 每天在海內外發生的事情, 其實也跟我們都會有關係。全球海運的堵塞、缺晶片無法生產、中東的情勢緊張, 看似沒有發生在我們島上的事件, 卻會造成油價上漲、原物料大缺、消費品的價格大漲, 如果有人會因為新聞報導說油價明天要漲1角而在怠速一個小時(更耗油)去排隊加油, 那是不是每天花10分鐘了解一下國際上發生的事情, 更划算呢?
這個週末我上了三堂線上課, 年齡從5歲到成人都有, 主題除了更新疫情的狀況外, 還是放在最大的國際新聞上 - 以色列跟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我覺得這已經不叫做衝突, 可以稱得上是戰爭了.... ) 不同的年齡層, 可以從這個事件上得到不同的認識、甚至在課後的群組, 也有家長因此去深入研究這個議題。當我們看到原來還有這麼多“大事”正在發生時, 也許就不會過度放大身邊的事。
#孩子活在未來請為他們做準備
.
即將四十的我, 活在當下。但是我們的孩子是活在未來的!孩子們的當下是在10, 20年以後, 所以拉大格局、放長時間, 不但能減輕焦慮, 更是為未來做準備。
#現在能夠培養自律與自學的人
#將來是會看得到成果的
.
這兩天“停課的恐懼”開始蔓延在所有的台灣家長群中... 我們家的小孩去年4月就停過一個月, 明天開始也即將迎接 #HomeSchooling 兩週...學校非常超前部署, 去年的狀況我個人不太能接受, 但是這次確實不一樣, 我覺得這也許是好事。Lara從2005年開始就是SOHO族(這個詞感覺已經很老派了...現在應該要說 #WFH ( Work From Home - 看了一篇 雙薪爸媽100+生活實驗.Wei & Erin 介紹的年度代表字, 才覺得自己有點out of date了 😆 有興趣的人請看這篇 http://bit.ly/yearof2020 )...不管老不老派, 在家/遠距工作的模式Lara已經做了17年了!這麼長的時間, 我學到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自律
.
2007年威爾史密斯演的一部電影 I'm Legend 我是傳奇 , 我想很多人人對於他必須親手殺掉他最好的夥伴德國狼犬歷歷在目....😿不過, Lara想強調的不是病毒跟疫苗的劇情, 而是在劇中他每天都照表操課, 維持著所有的生活、健身習慣, 甚至是太陽下山的時間一到就必須緊閉門窗, #自律 是讓他跟狗狗Sam能生存下去的唯一法則!
.
在家工作或是自學也是一樣的道理。到公司上班除了面對面溝通快速以及設備之外, 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群體力量”。我們知道幾點要開會、同事會經過螢幕,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不需要太過自制, 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種控制自我行為的力量。但是在家因為“沒人管“或是“人家看不到” , 就很容易過於放鬆, 也會因為抽身處理許多的雜事,導致時間變多但是效率更低。所以即使網路的便利已經至少有20年了, 但是真的有能力在家遠距工作的人數卻無法快速上升, 直到這場疫情的出現.....
.
全球停課超過一年以上的國家比比皆是, 已發展的國家相較之下在硬體設備比較能即時補上, 教師們的軟實力也一直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去年4月我參加 #NationalGeographicCertificatedEducator 的教育者認證課程時, 看到有許多美國的老師們很努力的想要快速強化自己的線上教學能力。相信到現在一年過去了, 無論是老師或是學生也都很上手了。昨天在CH房裡, 之前在美國的 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 也分享到 #其實孩子的適應力比我們想像的還好, 他的孩子四歲, 現在已經能線上學鋼琴(從零開始喔!)
.
而在發展中國家呢?印尼從疫情一開始就宣布停課, 不是所有人都有電腦的情況下, 作業還是要用email交, 城鄉差距在這個時刻更加凸顯。在外力引導不足的情況下, 孩子如何自學成了一大問題。全球發展的趨勢本來就已經不斷地在加大貧富差距, 我們都同意, 財富或社會階級的翻轉除了中樂透外, 教育可以說是唯一途徑。 經過這兩三年的疫情後, (好的)教育可能變成一種奢侈品。不是因為它(教育)不存在, 而是人們能不能更加主動積極的去尋找、去使用。都說免費的最貴, 現在網路上免費的資源真的很多, 但是反而造成了資訊過度爆炸、真偽難以辨別的情形。有能力、積極性夠的人, 能在翱翔在這一片資訊藍海中, 擷取自身所需的養分, 不斷壯大!習慣被餵食的人..恐怕會一被放生就迷失在這片大海中了....
.
寫了這麼一大篇心得感想, 最後來宣傳一項免費的資訊㊙️🆓
這兩週大家都不會出門玩了吧~下週日下午在家吹冷氣, 聽Lara聊一聊, 怎麼在 #生活中培養國際觀 吧~
📍:2021.5.23 (日)
⏰:下午14:00~15:30
🏠:ZOOM 線上
💲:免費
.
✅報名表單 (請務必填報名表, 講座連結會透過email發送)
https://yeslara.com/2021報名表
.
*這張照片是今天早上跟家人去河堤騎腳踏車時拍的。
我們的家-台灣很美, 我們一起守護🥰
出門口罩戴好, 到空曠無人的地方是相對安全的,
無論大人孩子都需要新鮮的空氣、適當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