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慕尼黑交鋒 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慕尼黑交鋒 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mysmalllamb (小羊)看板movie標題[好雷] 慕尼黑交鋒 (Netflix 英德片...
這幾天北約與俄羅斯正在日內瓦為烏克蘭問題開會、美俄等強權都來了偏就烏克蘭缺席,實在不禁令人聯想 1938 年九月底歐洲列強也在慕尼黑為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問題開會、英法德義等強國都來了偏就捷克沒人來?前天 Netflix彷彿事先安排好了似地準時上架這部《慕尼黑交鋒》Munich:The edge of War、談二戰前惡名昭彰的「慕尼黑協定」Munich Agreement!史實此時英國首相是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為避免與德開戰而簽下協定犧牲捷克,在後世留下「綏靖政策」的罵名至今... 但我們後人都事後諸葛啦,如果事情發生在 1938 當下的「事前」呢?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21/12/13/12/00/5919729.jpg
昨日蘇台德,今日烏克蘭?
本片與其原著小說就是要帶讀者與觀眾重返當下情境的,那時可沒人料到不久後就是全球死傷數千萬的二戰、也沒料到英美為首的同盟國可以取勝奠定 20 世紀後半冷戰格局。那個當下人人在意的是什麼?一次世界大戰才結束將滿 20 年、德國剛脫離屈辱與貧困正重振「覺醒」、英國還在哀悼陣亡子弟誓言不要下一場戰爭... 這樣的德國也許已經準備好為悲慘滄桑的日耳曼民族爭取「生存空間」了、但英國準備好為歐洲大陸挺身而出展開下一場境外戰爭嗎?更有甚者,各國已認知到希特勒未來的狼子野心嗎?抑或他只是統一奧地利放眼蘇台德爭民族權益?真會全面開戰嗎?
本片上架在前天真的是很應景:過去的英國與英法同盟猶如今日的美國與北約、過去的納粹德國猶如今日的俄羅斯、過去的捷克斯洛伐克猶如今日的烏克蘭、過去德語人口居住的蘇台德區猶如今日俄語人口居住的盧甘斯克與頓內次克、過去納粹壓境的四十個師猶如今日俄羅斯壓境的十萬大軍、過去納粹聲稱的「生存空間」猶如今日俄羅斯聲稱的「北約停止東擴」都自命受害者建立正當性... 當然啦,這當中唯一的不同是當時納粹德國戰備蓄勢待發已超越英法、而今美國與北約軍事實力應仍贏俄羅斯一截,不過如今歐美資本主義諸國過慣好日子的怠惰心恐遠超當年英國。
總之本片就這樣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設計一眾當下角色試圖邀請觀眾體會他們的思量:英國人並不知道未來戰爭絕不可避免、仍在試著以英國騎士精神與紳士手腕調停衝突保太平,不然難道在英國無數家庭尚未走出一戰陰影時、就干犯眾怒重啟戰火而且還是為他國事務?德國人除了希特勒身遭極小決策圈外也並沒人想像到全面戰事、甚至國防軍忌憚希特勒繼續煽風點火給德國樹敵已在密謀政變,更別說 1933 選出希特勒讓德國重新富強的廣大國民們、有多少在熱愛日耳曼祖國之外贊成迫害猶太人?有多少想得到富強的代價是以鄰為壑甚至生靈塗炭當歷史罪人?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81195.jpg
希特勒新詮,張伯倫平反
談這 1930s面對未知變局的忐忑人心,本片在「慕尼黑會議」的英法德義四方代表中只選了英德兩邊做對位敘事(法義就當看板小弟囉),兩邊都有近距離觀察張伯倫與希特勒其人其行、兩邊也都安排了年輕面嫩的二十多歲男性角色代言青春單純的下世代眼光。話說今人回想起希特勒絕大多數都透過歷史影像,總看他慷慨陳詞鏗鏘有力滔滔不絕像磕了藥般,難怪總有人覺得他是瘋子或小丑包括本片的年輕人們也一樣... 但本片對在鎂光燈之外身居高閣的希特勒呈現可完全不同:他冷靜深沉、他謀定後動,他早已走在對手前面好幾步、他不按牌理出牌目光如電觀察任何人。
這次「慕尼黑協定」在歷史上往往被視為希特勒把英法玩個團團轉的大勝利,相對地張伯倫就被視為姑息養奸的歷史罪人,彷彿是因他而沒在 1938/10開打拖到 1940/05才讓希特勒坐大?這種對張伯倫的咎責史觀在 1940 開戰之後就甚囂塵上成為英國主流,尤其那時全英跟著邱吉爾慷慨激昂萬眾一心更是需要個懦弱的對比... 不過近年越來越多史家雖稱不上「翻案」但也慢慢在給張伯倫一點「平反」了:張伯倫並非一味天真鄉愿地維繫虛幻的和平、他其實早知希特勒未來全面侵略計畫但按兵不動,畢竟 1938 德國動員已成但英國不成氣候、如果直接開打可沒把握呀!
當然啦這種史觀仍逃不過大國槓桿犧牲捷克的惡名,回想今天台灣與烏克蘭自認有啥同盟其實也只是棋子都大國在下 XD 總之這部《慕尼黑交鋒》可說就是一部「翻案張伯倫」的小說與電影戲劇化呈現,英國小說作者 Robert Harris試著安排兩國青年做出英德雙線對比敘事、電影也由英德合製並找了有拍過兩集《王冠》的德國導演 Christian Schwochow來當兩邊橋樑,英國這邊找了《1917》大男孩 George MacKay代言從天真和平學習世故備戰的希望英國心、德國這邊則找導演上片《新歐洲計畫》的火爆浪子 Jannis Niewöhner代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絕望德國心。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6/4837641.jpg
德國有熱情,英國有距離
德國導演拍政治諜報片,總熱情歡快地以「致青春」開場。那是 1932 納粹掌權前最後一個夏天的牛津,德國男女也來英國留學一起思索改變世界:德國女生 Lena 妙手空空酒隨便喝八成是訴求「財產公有」的左派青年、德國男生 Paul 滿口民族覺醒感受熱情顯然是心懷「浪漫主義」的右派青年,那英國男生 Hugh 滿口雄辯卻不親身感受連女朋友都沒交個出來放閃、不知算不算是維持現狀不問世事的老歐洲代表?的確,一直偏安也一直勝利甚至一直坐享世界貿易果實的英國,自打敗拿破崙後一百多年是從無信心危機而相較保守無為的,還要充滿信心危機的德國朋友上一課:
「英國人特色就是保持距離」,的確這出名的 arm-length 傳統讓英國人「不只對人保持距離,連對感受都保持距離」。這句看似青春瘋癲其實是開場破題:第一個層次在談英國只想維持現狀不想改變的勝利國「偏安」與「綏靖」、對比德國曾多次瀕臨滅亡又多次焦慮站起的「熱情」與「前進」,當然在此一般觀眾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國即將覺醒」的民族主義幽靈?但本片談這德國的「前進」精神時仍有左派女同學與右派男同學,而且仍有給右派男同學的民族主義一個平反:這個時代在談民族國家、日耳曼國族也值得興起,但迫害猶太與征服擴張?那不是我們的理想。
第二個層次的破題,則直指未來同學聚首的 1938 年九月底「慕尼黑會議」中,英國代表團與德國地主團的面對姿態。今日隨著越來越多平反歷史的浮現,我們漸漸都知二戰鷹派是希特勒與其黨羽、及其操弄的熱情群眾與見獵心喜的德企,但德國高層與知識份子中許多都以為不可、甚至早已醞釀反抗搞過好幾次政變。其中一場史實政變計劃就醞釀在「慕尼黑會議」前夕:這場和談必須要破局、要讓希特勒下令對捷克出兵並正式與英法為敵,這樣我們國防軍才能以「元首瘋了」將帶我們走向滅國之戰為理由當場政變逮捕他、而且為了讓張伯倫配合破局我們要給他密報!
https://de.web.img3.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2/06/12/17/3256975.jpg
德國務政變,英國務談和?
這密報就是個希特勒早已擬定的「全面侵略」計畫,史實是有德國外交官送到了英國親身晉見張伯倫、但被張伯倫拒絕並壓了下來而完成和談、因此這次政變就辦不成了;而本片顯然就以這段「德國外交官密報張伯倫」為梗稍作修改、讓兩位虛構的年輕男主角 Paul & Hugh不在倫敦卻在慕尼黑現場牽線晉見、當然張伯倫還是未予同意配合但本片解說了他的思量。在這角色設計下本片有個「昔日兄弟今日敵營」的浪漫張力、乍看之下也將演繹一場 Paul & Hugh「熱情德國 vs 距離英國」的不同取向來阻止戰爭,但我看完全片後慢慢發現這與其說是對比、不如說是交棒。
劇情概要:自 1932 從牛津畢業後,三位老同學再一起度過了一個慕尼黑暑假,卻在一場政治爭執後分道揚鑣;轉眼到了 1938 年 Lena 已不知去向、Paul當了外交翻譯官醞釀推翻希特勒、要找門路密報張伯倫因此找上了失聯六年的 Hugh、Hugh 則一臉茫然地跟隨使節團一群外交大叔踏上慕尼黑旅程。在此 Paul 很絕望地知道殘酷現實必須我們激進反抗戰鬥、但 Hugh 仍很理想地懷抱希望認為一切都可以談出解法來,只是好不容易讓 Hugh 放下英國紳士繁文縟節與官腔倫理引 Paul 晉見後、張伯倫還是不顧 Paul 的駭人證據與絕望警語仍堅持綏靖?
難道最終這「讓和談破局」以讓國防軍「逮捕希特勒」的德國式激進理想、終因保持距離的英國式搓湯圓外交而功虧一簣?然而電影在這史實「破局」後剩下四十分鐘的一次次「揭露」,令最天真的英國主角 Hugh 腦內洗牌看待一切都已大不同:(1) 原來失聯的左派女同學 Lena 早已參加左派反對運動且因猶太身分被納粹打為植物人;(2) 原來 Paul 是看到她下場也看到德國的絕望才決心激進反抗希特勒;(3) 原來令人失望的綏靖首相張伯倫得到密報後其實也另有盤算,而仍維持和談並多簽一個德英和議為英國爭取時間;(4) 就等希特勒對英毀約才可名正言順動員反德!
https://de.web.img2.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11/26/15/39/3339075.jpg
德英的對比,抗戰的交棒
於是這前仆後繼的「交棒」關係成形了:第一棒是女配角 Lena 熱情代言的左派運動,在德國是狗吠火車送了性命但已激起真德國心悄悄覺醒;第二棒是 Paul 熱情代言的右派政變計畫,我們仍熱愛德國但絕不走希特勒的壓迫與侵略;第三棒是張伯倫保持距離代言的「綏靖政策」乍看被希特勒唬弄實則換取時間;第四棒是回到英國的 Hugh 代言英國人們慢慢意識到危機將至絕無僥倖而開始備戰!儘管今日想起慷慨激昂的邱吉爾對比好好先生張伯倫都高下立判,但若真要張伯倫在 1938 就開打,不但盟軍難以團結、英國恐怕會輸、這「為他國出兵」也難凝聚英國民心士氣呀。
本片對張伯倫的平反,一句是「即使知道和平渺茫,我仍必須嘗試到底」,這句雖看似過度理想但其實更是政治現實,因為若無今日「和談到底」哪有未來出兵的名正言順?另一句則是「我留下多少惡名那都是小事,未來盟軍能成那才是大事」,Jeremy Irons詮釋下的張伯倫對歷史功過早了然於胸、但成功不必在我那都只是過眼雲煙啦。這部英德合製的電影雖有德國導演,但顯然原著敘事還是比較認同那保持距離遠觀大局的「英國精神」最終能成事,只是同時也讚頌那熱情前進一往無前的「德國精神」前仆後繼推一把...
當然話說回來,希特勒那大膽豪賭的帝國計畫又是不是大膽挑戰歐洲僵固現狀的一種「德國式熱情」?他當然是撈過了界做出了侵略戰爭與迫害屠殺,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的,但本片也仍給他一種心懷理想大膽操盤不計生靈塗炭的描繪,絕不是近年越來越多希特勒電影的瘋狂惡搞式處理;話再說回來,帝國主義數百年的英國有什麼資格大義凜然為歐洲主持正義?本片也讓 Paul 對 Hugh 嗆了一句「你英國人也好意思這樣說我們」XD 總之看看歷史回想今日 (!)就是這部 Netflix新片的價值、附贈英德兩國三十世代外貌演技兼具的青春小生激情交鋒!推薦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7x8odi-O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53.97.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42891460.A.8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