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產品中有26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職場要不要說真話?] 在職場不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安全,公司則比較危險;至於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危險,但是如果用對方法講,並且勇於任事,擔起後來的工作責任,這種人容易被尊敬,也會有出頭的一天,同時公司會由於聽到真話而帶來改善契機。 不過在說真話與否之間,充滿天人交戰,很多人說「心很累」,原因就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5的網紅9.9 Gallery Officia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e are Not The Same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困頓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路歷程 別於前幾首曲風 9.9 Gallery 三位創作人這次拿出捨我其誰的態度 帶來氣勢磅礡的享受 - 邑子 Yiz Instagram https://www.inst...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Yvonne 希希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10:28:31
不是你不好 而是跟你在一起我沒有變好 - 這個一個多月 好多人問我為什麼分手 其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原因 沒有誰出軌 也沒有誰不愛 只是不適合 常常聽到一個故事 秀才進京考上狀元之後拋棄了糟糠妻 或是男人事業有成之後 跟元配離婚 以前總會說這種男人很渣 很過分 但現在 我有點理解他們可...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盼盼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10:31:51
💙🤍💙🤍 我只不過想努力做一個讓自己著迷的女人🤩 153又如何?! 我依然可以穿出自己的#風格 #態度決定高度 #心態決定一切 . 你的個性小姐姐 今天來個#運動穿搭 誰說運動衣不能變的很時尚👍🏻 . @flesactive 分享一下這個♻️環保運動衣品牌 衣服和褲子都是用寶特瓶製作而成...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3 14:33:11
《#雖然店長少根筋》|#早見和真|#尖端出版 這本近期讀過內容最輕鬆的《雖然店長少根筋》,是以書店發生的日常瑣事進行書寫的小說。故事舞台是一家規模介於連鎖與獨立間的地區型書店。以匯集在地居民維持營運基礎的經營型態,就本身從事同類型書店店員角度來看,免不了構成共同文化生活圈的職責。具體來說,擁有可以...
-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9.9 Gallery Officia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2-04 21:00:54"We are Not The Same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困頓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路歷程 別於前幾首曲風
9.9 Gallery 三位創作人這次拿出捨我其誰的態度 帶來氣勢磅礡的享受
-
邑子 Yiz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yizzzzy/?hl...
T-eas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eassy_23/?...
YEHZ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ichael_yeh...
-
詞曲 / Lyrics & Composers:邑子Yiz / T-easy / YEHZI
編曲 / Beat Arrangement:Shuka4Beats
錄音 / Recording Engineer:邑子 Yiz
混音 / Mixed:邑子 Yiz
製作 / Produced:邑子 Yiz
美術設計 / ART Design:Anthony
-
YEHZI:
他們說我又不來自街頭 沒有那種 Struggle
Yo man 聽你放屁 還勸我放棄
若沒有真的嘗試熱愛的東西 那才是真的對不起自己
困頓城市之中 生活苦衷 信念依舊留守 成功之前沉默
阿不要傻了 他們從不相信 這種陷阱題 我連屑都不屑根本不放 心上
我依舊在這城市之中流浪 保持信念高度決定在我掌上
爸爸媽媽問我這條路是怎麼走上 我說沒有辦法 靈魂嚮往
I gave hip hop all my soul
On the stage make this show
Come and lost in my world
功成名就夠我受
Shoutout to myself YEHZI 恭喜你 加入這場戰局 恭喜我 扛起了個大家庭
邑子 Yiz:
We are not the same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全被我擊潰
戰死也甘願
正當我們要走起
前方路途千萬里
不惜代價拼
放手一搏不畏懼
傷痕累累的血跡
深深刻進骨子裡
我一肩扛起
捨我其誰我彈指自盡
T-easy:
現在就讓我來改寫歷史
再讓我把那些對我有意見的全都氣死
管你是否道高一丈 抱歉我魔高七尺
輕鬆就把你逼死 從今天立誓 當作你的忌日
我會成為你們今後的難題
你的等級多少都要加三級
我堅若磐石而你卻像是爛泥
稱霸這裡之後要再稱霸南極
我的目光挑去一望無際
你們休想進犯這裡 全是我的土地
躲在角落偷哭泣 想你的餿主意 別怪我無情
打從出生就註定 你救不起 沒有出息
成功的名冊上沒有你
我是大樹而你是螻蟻
輕鬆就把你修理 耶
我即將登頂再帶兄弟走起
邑子 Yiz:
We are not the same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全被我擊潰
戰死也甘願
正當我們要走起
前方路途千萬里
不惜代價拼
放手一搏不畏懼
傷痕累累的血跡
深深刻進骨子裡
我一肩扛起
捨我其誰我彈指自盡
We are not the same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乘風破浪的船隻也遭受突襲掉進渦流漩
我閉上雙眼也無畏這逆境的迫脅
儘管我跌落谷底再登高峰腳上扔一雙破鞋
We are not the same / 一生懸命不後悔
You should know my name / 繫緊鞋帶飛
全被我擊潰
戰死也甘願
正當我們要走起
前方路途千萬里
不惜代價拼
放手一搏不畏懼
傷痕累累的血跡
深深刻進骨子裡
我一肩扛起
捨我其誰我彈指自盡
#9point9Gallery #NotTheSame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職場要不要說真話?]
在職場不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安全,公司則比較危險;至於講真話,對自己比較危險,但是如果用對方法講,並且勇於任事,擔起後來的工作責任,這種人容易被尊敬,也會有出頭的一天,同時公司會由於聽到真話而帶來改善契機。
不過在說真話與否之間,充滿天人交戰,很多人說「心很累」,原因就在這裡。
事實上,你只要學會我兩個填空題,從此不再陷入要不要說真話的困境裡:
💚第一個填空題:教你表示你有在聽對方說話
💚第二個填空題:教你說出真話卻不得罪對方
最近有個年輕人來跟我私訊,說到在公司無法講真話的痛苦,明明看到有些提議不可行,也嘗試表達意見,但是人微言輕,不敢太過強烈,擔心得罪人,只能輕輕點到,結果意見並未被採納,讓他很挫折。眼見事情一路錯下去,越到最後越是離譜,他質疑自己沒有做對的事:
勇敢說出真話﹗
這個情景,我們多數人在職場都會遇到。在說與不說之間,有很多的擔心害怕;就算決定要說了,也會對怎麼說﹑何時說感到猶豫不安,這使得多數人最後都選擇不說。而不說好嗎?老實說,根據「心理安全感的力量」一書,的確比較沒有風險,反而是說了要冒風險,而且是我們最不敢冒的一種風險,那就是—
人際風險﹗
阿德勒說,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關係,他的學生因此寫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可見得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之所以有很多莫名的焦慮﹑帶來高度的壓力,不少源自於擔心別人討厭我們。其中說真話,是最有可能被別人討厭的原因之一。更何況被老闆﹑主管或同事討厭,而他們決定我們的職場前途。所以多數人在職場都選擇—
明哲保身。
這樣的態度久了,會讓我們成為兩種人:
💚1.麻痺無感的機器人
💚2.有罪惡感的偽善者
不論哪種人,我們都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因為任何人都想要有所貢獻。因此即使繼續留在公司,情感上都會跟公司逐漸疏遠,一旦日子長了,不是逐漸在工作上不積極而為,就是心裡有一股怨氣,想要離職他去。因為工作要做得開心,就是要有參與感,才能融入工作環境,受到肯定,形成良性循環。
之所以變成這樣的人,主要是性格使然,比如膽小;另一方面是企業文化﹑管理風格造成,讓員工不敢暢所欲言,造就一個不健康的職場環境,反噬的是企業的生產力。當一家公司開會時,大家都沒有意見,或是一面倒地支持老闆,表面看似一派和諧,骨子裡卻是危機四伏,很多問題不被看見或提出。
上個月我在線上為企業做內部培訓,主題是「職場溝通UP」,不僅滿意度極高,大家也學到馬上能夠應用的方法,效果立竿見影。另外,我也跟上市企業講過「向主管報告」,他們的董事長非常讚許我的看法與做法。為什麼?因為我就是膽小型員工,可是又很想講真話,所以我知道上班族的痛點,以及突圍的方法。
首先,你得先了解自己的溝通風格,以及主管偏好的溝通模式,這需要花時間解釋怎麼觀察。今天我先講在開會時,當你不同意對方提出的看法時,怎麼說會最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則讓對方知道你有「仔細聽」他的意見,而且「聽懂了」,然後表現出來,這會讓對方感到你有誠意,他就會聽得進你不同立場的陳述。
你想想看,有時你在會議中被質疑或反嗆,你心裡的OS是不是「他根本沒在聽我講什麼,只想講他的」?這使得很多爭辯變成雞同鴨講,無法聚焦。怎麼讓對方有這種仔細聽的感受呢?有兩個原則:
💚1.表現出你有理解性的聆聽:你有感受到他的心情。
💚2.表現出你有積極性的聆聽:你有聽懂他的意見。
我有個簡單的溝通方式如下,是個填空題,在任何情境都能簡單套用:
💚第一步,理解性聆聽:
我看得出來,你很______(說出對方的感受,比如生氣﹑難受﹑開心等)
💚第二步,積極性聆聽:
我有注意到你提到________(說出對方剛剛的關鍵字,比如改變流程等)
跟你確認一下,這是不是你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說出對方的重點,比如想要做促銷等)
掌握這兩種聆聽的原則,當對方一聽,便會有如獲知音的感受,跟你同一國,哥倆好了起來,卸下防衛的盔甲。心情對了,事情就對了,便能夠聽進你的意見。
好,接下來你要切入正題,表達不同的意見時,該怎麼說?我一向推崇「三明治溝通」,有三個原則:
💚1.認同對方
💚2.說出自己的意見
💚3.請求對方展開行動
你試試看以下這個填空題:
💚第一步,認同對方:
我很認同你剛說的這一點:________________,
很有說服力,因為______________
💚第二步,說出自己的意見:
我也有個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有一點: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請求對方展開行動:
我們就這麼做,你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第二步要特別注意,不要說「但是」﹑「然而」﹑「不過」這些字眼,它們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覺得你說了半天就是要來全盤否定前面的認同,非常虛偽﹗如此一來,怎麼會聽進去你的意見?你要用的字眼是「同時我有個想法」﹑「而且我有個補充」,表明態度是來「1+1大於2」的,有建設性,不是來搞破壞。
這個手法是即興話劇的最高原則:「Yes,…and…」,幫助對方的意見更成熟﹑更周詳﹑更務實可行。相反的,用「Yes,…but…」會覺得你是來踢館的﹑打臉的,誰都不歡迎,不是嗎?
說什麼不重要,怎麼說才重要。而且不需要違背良心或拍馬屁,照樣讓對方心服口服,顯示你的專業,也贏得尊敬,並讓事情順利推展開來。
讀了本文有受益,請留言+1。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杜書伍 聯強集團總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躋身組織的前30%關鍵人才】
從小就喜歡深思的杜書伍,腦子裡無時無刻不在轉動思考,成為企業家之後,這更成為他帶領團隊向前走的管理方式。「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杜書伍說。爲此,2000年之後,他乾脆當起「老師」,每天早上八點到九點召集幹部「上課」。隨著聯強國際規模不斷擴張,杜書伍再進一步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讓全體員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維。
大老闆為文創作,想必離不開嚴肅與教條的成分吧?一點也不。這系列後來以「聯強EMBA」為名,隨電子報發送的短文,因為談的是工作中人人會碰到的課題,角度深入淺出,以小窺大,不僅內部幹部受用,連收到的外界客戶、經銷商、合作夥伴都深覺有收穫,無形中爲杜書伍養出一批忠實閱讀的「粉絲」。
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杜書伍笑著說,希望透過文字帶來影響,說不定就此改變某個人的職涯,或讓某家企業從此降低基層運作的成本。「公開這些是帶點理想性,」他說。
問:你對自己的職涯一直都有清楚的想法,是不是少年養成的過程帶給你一些影響?
答:我覺得有兩個因素,第一,是種穩定的力量。我的家庭教育一直教我要踏實,假如沒有這個,人就會浮躁,風一吹就會搖來搖去。第二,我成長的年代,是台灣非常期望走向富裕的年代,對自己有希望成功的強烈企圖心。有了這種企圖心,就會去動腦,想要突破。但有了先前穩定的力量搭配,我不會躁進,或一看到旁邊的機會,就方向搖擺。
問:父母親怎麼教育你這種態度?有特別的方式嗎?
答:這些認知有的是來自父母正面的言教,但也有來自負面的;好的可以學,壞的記取教訓。像我母親是正面教材,我父親的中年危機,則算是負面教材,他本來教書教得很好,收入也很高,但後來他想當校長,就從教育界退休,參加別人的辦學,最後卻沒有成功。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是,當我要做重大決定時,我會很審慎,會陷入長考。多思考,就會把範疇拉大,把考慮的時間拉長。長考也是另一種穩定的力量。
問:你的職涯中,哪些是你需要長考的時刻?
答:我出來工作大概快四年時,有人用雙倍的薪水來挖角。我那時候負責英特爾的微處理器的推廣,他做電子打卡鐘,當時我的薪水兩萬出頭一點,他用五萬挖我,那時候,這筆錢很大很大。因為他的產品要外銷,他還對我說:「我就給你五十萬,你跟我去國外跑。」我想,天底下從來不會有好康的事掉下來,這個人出手這麼大氣,代表他的行事作風不踏實。這筆錢我能拿六個月還是一年?所以最後我就沒有去。
另外一次,是我大四時在補校教高三數學,服完兵役回來後,校長又來找我,要我晚上再去兼課。我約略算一下,去教書至少一個月有四千五,當時我的薪水差不多是七千塊,等於是兼一份差,薪水增加六成,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老師領的是鐘點費,薪水雖然不錯,但增幅有限,又不是我的主業。相反的,我專注投入公司的工作,薪水可能會成長很快,所以我拒絕了,決定專注做我的本業。
問:很多人面對機會難以拒絕的理由,是認為它稍縱即逝,你不擔心這一點?
答:沒有實力,機會都不是你的。機會其實隨時都有。我用公車來譬喻,儘早讓自己站上公車站牌,機會來你就上得去。但有時候你站在那裡,機會還沒來,你也要耐心等。
我在學校時就經常思考自己的未來,我知道我學的是Computer Science(微電子),但我希望未來走管理職、業務職,所以大學時代除了本科之外,我還去修了很多管理課程,為未來作準備。
進入職場後,第一個職務是擔任研發工程師,原本我為自己設定花兩年時間熟練技術實務,之後再轉調業務,但我做了九個月,就被公司要求轉調業務,因為覺得我在技術的磨鍊還不夠,所以當時陷入另一個長考。不過,一方面是配合公司需要,另方面,我想到只要肯花時間,做業務時還是可兼顧研究產品、累積技術含量,這樣不也更會賣。所以我轉換職務時,白天跑業務,晚上K書作研發,兩個兼具。這段過程也讓我思考,怎樣讓兩件衝突的事情協調,能夠一魚雙吃。
問:像個人生活,娛樂這些面向,都不在你的考量內?
答:(笑)我出社會前面十年,只看過一、兩部電影。
問:你從什麼階段開始真正讓自己從「部屬」的思維,提升到「管理者」的思維?
答:在學校時,我就常思考自己的未來出路,因為不是狹隘地讀書,想的時間也比較長遠,所以習慣以比較高的高度看事情。從學校建立這樣的習慣後,這一輩子,我都是拉高高度來看事情。第二,我念了管理,自然而然就有管理的背景,讓我後來在做主管的過程中很自然,沒有任何門檻。
問:在管理端經常要面對人的問題,你都沒有摸索或挫折的過程?
答:(大笑)多了。以我的職涯來說,可以分成幾個階段。我一九七六年出來工作,第一階段大概到一九八五年。這個階段都在打基礎摸索。這九年時間,我cover的範疇很多,這段時間的挫折就很多。
打個比方,我認為任何事都應該節儉。我剛開始做sales,感覺常常跑呀跑,沒有結果,卻要花錢,所以我出去都坐公車,管理下屬也是這樣。但另外有個部門出去就直接招計程車,於是部門間,大家就會比較。我就對部屬說,我們今天這樣節省,紅利會比較好。結果呢?並沒有比較好。最後我拿我自己的紅利出來分給大家,結果他們都不收,而且認為我這個主管有guts(膽識)。在這樣的要求下,第二年,我們的紅利的確就比較好。
問:你碰過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答:最大的挫折就是部屬被挖角。投注心力去帶他們,後來他要離職。或是覺得某位女性同仁很不錯,她卻說:「抱歉,我要回家生小孩。」爲了這個,我還寫了好幾篇文章,談雙薪家庭的重要,甚至上媒體談怎樣料理家事,教太太給先生一律穿白襯衫、買同樣顏色的襪子,垃圾桶一次套好幾個塑膠袋,更換的時候才方便.......減輕女性同仁的負擔。我甚至還教她們如何準備四菜一湯。
問:說到有員工想回家帶小孩,你一路走來,都被強烈的危機意識跟企圖心引導,你認為現代人對工作仍然需要這樣嗎?
答:關鍵在經濟基礎。這次金融危機就回過頭來告訴大家:未來環境的變化是你沒辦法控制的。你有把握目前的經濟條件一生無虞嗎?每個人對經濟安全的定義不一樣,但長遠來看,門檻還是蠻高的。就像誰會想到現在存款利息幾乎等於零?
問:經過金融海嘯,職場發生很大的變動,也顛覆很多人對生涯的想像。你體會最深的一點是什麼?
答:回過頭去看,我很高興我很多想法是對的,這些現象,終究證明我的價值是對的。
我本來就看金融業是「虛業」,不是「實業」,過度擴張的結果,本來就應該泡沫化。再看很多垮掉的百年老店,很多都是老大不堪,沒有危機意識,長時間下來像是國營事業,怎麼經得起環境變化?
雖然很多人失業,但我認為好的人從來沒失業過。景氣好,人員通常會寬編,企業只淘汰績效最差的3%,但景氣不好時,企業淘汰10%,這才是真正人力精實的編制。所以如果你在這最後的10%中,平常沒事,但是就像人家說:「退潮時,才知道誰沒穿褲子」,碰到考驗,誰沒穿褲子就看得到了。
組織中,70%都是基層員工,30%屬於幹部級;真正屬於中級主管以上,比例可能只有3%。經濟不景氣時企業砍最多的,是基層員工跟不好的幹部;所以你希望自己永遠都很安全的話,就要努力擠進組織的前30%。大家必須有危機意識,也要與對現實有正確的了解,讓自己進入真正安全的範圍;否則在不安全的範圍中,當然會被砍。
不過,整體來看這個世界還是人才不夠的,而且好的人才的價值比過去還要高;如果你是人才,不僅絕對不會失業,還到處搶著要。
問:專業工作者或經理人可以從金融海嘯中學到什麼?
答:要學到未來變化是很大的,絕對不能認為它不變或變化很小。另外,經濟安全與危機意識是必備的。經濟安全還包括能力安全,要讓自己一直跑在前面,不要落在後面。
很多人聽不進去,因為他們根深柢固認為工作是痛苦的,休閒是快樂的。我認為這是絕大的錯誤。你鑽進工作中,那種知識的滿足跟喜悅,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才是真正的快樂。玩就快樂嗎?不見得喔。玩是你要付錢給人家,工作是人家付錢給你,你又很快樂,而且獲得愈多,表現愈好,給我的錢愈多,何樂而不為?
問:你不斷強調思考的重要,你思考時,有特殊的程序嗎?
答:我無時無地不在思考,腦筋不動就渾身不對勁。因為思考是不分場所的,我連走路也在想事情。假如想出東西,那就很高興了。年輕時,我對我的主管,或公司做法,有時不是很認同。但是我心裡會想:「我只有兩年工作經驗,人家是我的三倍,其中必有道理。」我就照做,有時候會問,有時候就持續當作一個議題,隨時找答案,很可能五年以後才找到答案。養成習慣後,現在留在我腦中還有很多懸案(笑)。
我認為領導就是要觀念領導,所以我自己體悟到什麼,我就講給部屬聽。2000年以後,因為幹部太多,我開始正式上課,再把上課內容寫成文章。一個人要觀念正確,才能有效率的工作。金融海嘯發生後,不少企業出狀況,倒是解答我很多懸案。
問:爲什麼?
答:我相信,全世界的事物都是成常態分配,大部份是落在中間,特別好或特別不好的相對少。常態分配跟我們講的中庸之道是契合的。站在穩健的角度,我們只要落在中間就好,不需要在兩邊,因為很outstanding的這邊,畢竟是例外,有時候甚至得靠運氣,所以不要去想這個。就經營企業來講,盡力做就對了,不一定非要第一。為了做第一去冒險,可能會變成第十。我只要持續努力,可以從第三變第二,從第二變第一,不是很穩嗎?想去樹梢摘最漂亮的果子,可能會跌倒,這也是我講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問:不管是穩定或穩健,能不能爲它下個定義?
答:你踏的每一步,把握度都很高。它的風險是你輕易可以承擔的。比方說,我有七成把握,三成會失敗,而且失敗以後不傷筋骨,這樣可以做。
有些事情是你有九成把握,但那10%一旦發生,你承擔不起,這樣不能做。反過來說,這件事情九成會失敗,但承擔得起,就可以做。過去媒體說我很開創、敢突破,表面上看起來我很冒險犯難,其實每一步我都知道企業能不能承擔得起,而且是輕易承擔,不會傷到筋骨。
問:當讀者要吸取你的觀念時,你會建議他們怎麼使用?
答:關於管理的書籍有三類,第一類是教科書,非常理論,都是專有名詞;第二類是管理大師寫的書,很多例子都是國外或大公司的例子,對本地的讀者有距離感;我寫的聯強EMBA文章算第三類,題目都很小,就在每個人的周遭,很貼近職場。所以在自己的工作環境中,它是最接近、最能轉化使用的。這是我當初題目愈寫愈小,愈來愈貼近員工的原因,其實是每個人工作中都會碰到的經驗,只是過去發生時,自己不見得感覺到。因此,要努力思考在工作經驗中相對應的場景,然後去模擬使用看看。那你就會真正把觀念跟實務連結在一起。一方面,這會使你對觀念理解更深入,二方面,它會融入你的腦海,達到內化。這樣,你以後隨手就能應用這些觀念,幫助自己職涯的發展。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本文收錄於《打造將才基因》,作者:《Cheers》雜誌總編輯盧智芳)
#連結閱讀
1. 斜槓人生,好嗎?
http://bit.ly/3mZU0Wk
2. 杜書伍:有三大能力才是人才
https://bit.ly/3zDWeSC
3. 杜書伍:你懂得「想」,就成功一半!
https://bit.ly/3CZLOyy
🌏聯強國際為亞太第一大、全球第二大資通訊通路集團,2020年全球營收規模突破台幣1兆3,300億元。
🎯知識與經驗的分享,是我們回饋社會的方式。
態度決定高度誰說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疫情之下,星光明暗— #2021米其林台北台中評析
米其林在8月25日公布2021年星級名單,這個時間點,堪稱幸運。
台灣疫情控制下來,人們出門吃飯意願變高,雖仍有內用防疫規範,餐廳正在緩一口氣。此刻頒獎,不再那麼不合時宜。
攤開名單,卻讓人欲言又止。
我向來傾向以正面的態度看待米其林。米其林的初衷是美食旅遊指南,時間推移下也發展成為餐飲評鑑,具備國際的權威性。米其林能為主廚鑑價,就像奧斯卡為演員鑑價,那是高度的專業肯定。米其林進入台灣四年以來,確實為台灣餐飲界帶來好的影響,從業人員更有自覺,產業更加活絡,一般民眾更願意了解餐飲標準與團隊心血。這些都是眼睛看得到的改變。
每一年的名單,都有符合期待的部分,也有不符合期待的部分,是否符合期待,除了依循客觀標準,也是在與各人的品味做比對。
我卻感覺今年某些地方落差更遠,遺珠更大顆;加上某老記者外洩名單、破壞秩序的傷眼事件,爭議更甚。今年榜單,不僅要看誰摘星,還要看誰沒摘星;星光明暗之間,你不禁要問,疫情中的米其林,究竟是怎麼做評鑑的?
#台中爭議較小
今年的星級名單,先從爭議較小的台中說起。新增一星餐廳「澀」,其以法菜手法、在地食材呈現台灣滋味,符合近年來的主旋律;主廚林佾華(Ed)曾身為RAW餐廳的開幕團隊,今年同時獲得米其林年輕主廚大獎,應可激勵與他同期的許多青年廚師。
「俺達的肉屋」也被歸為新增一星,是因為他們今年搬家。店址遷移會影響評鑑,去年香港指南中天空龍吟被除名,也是因為他們暫時歇業、預備搬遷。
台中其他星級餐廳持平;備受好評的「鳥苑地雞燒」終於進入餐盤推薦。去年開幕大熱門的粵菜餐廳、由前台北世貿聯誼主廚賴遠輝執掌的「頂粵吉品」則未入選餐盤推薦。更令人意外的是,「小樂沐」也被這屆米其林遺漏了,不僅未摘星,也未在餐盤裡。
#台北掉星遺憾
台北新增五間一星餐廳、一間二星餐廳,固然吸引眼球;真正令人大驚的,是過去三年穩居一星的「MUME」與「大三元」,掉了星。
疫情中被拔星,是重中之重,因為餐廳不知道未來的營運狀況會是如何,如果再度因為疫情停止內用,就有可能影響評鑑,也不知該怎麼努力。
在此為MUME與大三元加油。MUME創辦主廚林泉這二年逐漸將事業多元化,重心轉為發展餐飲集團MMHG,他是很有能力的經營者,相信他會調整優先順序,讓MUME轉骨變強;MUME也在今年六月正式迎接新主廚卓均仰(Ernest Toh),正在重新建構團隊中,相信接下來會有一番新氣象。
大三元近年來新舊交替,第三代經營者吳東璿接棒後,努力跨出舒適圈,和人氣酒吧合辦餐酒會、參加市集,積極為老品牌注入新活力,也想為中菜找到更年輕的群眾。大規模的老餐廳要穩定出菜,並不容易,盼望吳東璿能堅持理念,保持信心。
#台北新星閃爍
台北新增一星餐廳中,我認為「T+T」、「牡丹天婦羅」、「米香」實至名歸。T+T人氣頗旺,生意很好,主廚蔡元善(Johnny)以法菜手法揉和台灣與東南亞風味,今春更加入來自香港、fine dining歷練完整的古俊基(Kei Koo)主廚,羽翼更豐,籌備多時的實驗空間也將開放,未來發展值得期待;牡丹天婦羅,已是我過去三年的遺珠,今年終於摘星,其天婦羅媲美日本水準,也樂見台灣的日本料理多了一間天婦羅專門的星級餐廳;米香是位於美福大飯店內的台菜餐廳,第一任主廚為擅長宴席菜、酒家菜的董欽清師傅,後由陳永華師傅接手,口碑不錯,且擁有飯店的硬體設施與服務,開心台灣又一間規格較精緻的台菜餐廳獲得肯定。
「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由一星升二星,可謂黑馬,對於2019年11月上任的Florence Dalia主廚而言是莫大肯定。2009年開幕,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是國外米其林星級餐廳進駐台灣的先行者,現在重新獲得關注,也是好事一樁。
#遺珠變大顆
星光閃爍之下,遺珠更顯孤單。
我說的是「Orchid Restaurant 蘭」,是「晶華軒」,是「Ephernite 法緹」。名單可以繼續加長。
蘭餐廳與晶華軒,是過去一年很受好評的二間餐廳,好成績反映在聲量上,也反映在生意上,卻被米其林忽略。李信男(Nobu)主廚與鄔海明主廚,帶領團隊呈現出來的用餐體驗,真的穩定且有水準,今年還是沒有星,令人納悶;再看看今年某些新一星餐廳,更狐疑了。這家有星,為什麼那家沒星,這種檢討每年上演,然而今年的情況,我真心不解。
Ephernite 我一直認為很接近巴黎米其林一星餐廳,小而美,菜好酒好,今年依舊停留在餐盤,十分可惜。
#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
星星的遺珠,落在餐盤。也因此,我認為看米其林要連餐盤名單一起看;有沒有進入餐盤,重要性也漸漸逼近有沒有摘星。星級名單、餐盤名單、必比登推介三者相加,以台北而言,頗能描繪出這個城市的餐飲地景。
其實去年台北的餐盤名單就開得不錯,今年新增Embers、Holt、月夜岩、Mu:等等,更加充實;不過,還是有些頗受好評的餐廳未被囊括,例如去年六月開幕後即訂位踴躍的「Coast」,以及備受吃貨愛戴的「鮨二七」;台中的餐盤名單有「名人坊」,台北的名人坊則一間都未進入餐盤,也頗玄妙。
#疫情中如何評鑑?
今年的結果,有些讓人看不懂的地方。不禁要想,這是否和疫情中做評鑑有關?
意思是,在疫情阻礙國際旅遊,海外評審難以進入國境、且必須隔離的情況下,評鑑程序是否有受到影響?台灣是否有本地評審,本地評審是否角色更吃重?尤其,米其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反覆強調,米其林不會只憑一次用餐經驗決定評鑑結果,必須造訪某一餐廳複數次,才能判斷其水準是否穩定,那麼,疫情中米其林還做得到這件事嗎?
說實話,台灣是防疫資優生,在米其林去年底至今年初的評鑑期間,餐廳正常營運,不若許多國家餐廳開開關關;即便如此,你還是會懷疑米其林到底怎麼做評鑑。
這個問題,米其林將持續面對。尤其,米其林在疫情肆虐嚴重的國家,似乎另有權衡,譬如今年五月發表的紐約指南,米其林三星餐廳過去一年無法內用甚久,Eleven Madison Park都是關閉的,還是維持三星。究竟它哪些地方寬容?哪些地方如常?是否能反映出餐廳在疫情中做的努力?也讓人霧裡看花。
#樂見台南高雄指南
頒獎典禮最後的驚喜,則是宣布米其林2022年將新增台南與高雄指南。
這樣的呼聲早已出現,政府繼續加碼,米其林欣然接受,我認為是合情合理的交易。即便國際旅遊仍未復甦,但無庸等復甦了才做,現在做,一方面刺激內需消費(也盼望疫情持續穩定),二方面累積美食論述。所謂的論述,是指台灣從南到北的主要城市,作為整體一起對外的精彩豐富,米其林在這方面是有效度的,不必否認。
於是,當我又看見「我們不需要別人來定義什麼是好」之類的發言,深感遺憾。這等於倒退回四年前米其林剛發台北指南的狀態,當時的諸種義憤填膺,現在理應可以一笑置之,因為行內人清楚這幾年台北的餐飲市場如何蓬勃。難道台北就比較適合讓別人來定義?難道台中就沒有自己的生活步調?事情的核心就不是在這裡。應該要有更整體的戰略觀。
就算不論台南,以高雄而言,已有幾間餐廳摩拳擦掌,例如Liberte、Sho 承、Nibbon、Majesty 美享地、Marc L3等等。其中,也有業主賭對了,高雄會有米其林。明年的榜單應該會相當有趣。